【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仁智班)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doc,共(13)页,86.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6b2f48d82d27c03c49f8c98db3fbb0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阆中中学校2020年春高2019级仁智及自主招生系列入学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单项选择题)1.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B.家国同
构C.神化王权D.忠孝同义【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征,B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错误;C是商朝政治特征;D不符合西周政治特征。排除。2.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中国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
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可知,贵族政治终
将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而没有涉及皇权加强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B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D不符合题意。3.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
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
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
,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
、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地方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4.《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
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
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改变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故D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而且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局面已经被打破,
故A错误;“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属于《辛丑条约》,不是《天津条约》,故C错误。5.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
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答案】D【解析】据材料“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
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民主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故D项正确;鸦片战
争后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故C项错误。故选D。6.开国上将李天佑在《把敌人挡在湘江岸边》冲记载:“两个团的团长、政治委员都已牺牲或负伤了,营
连指导员也剩的不多了。……在脚山铺阻击时战士们喊出了‘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与敌人进行数次白刃格斗”。以上叙述反映了A.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B.中共正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期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D.工农红军主力摆脱了围追堵截【答案】B【解析】“湘江”是红军长征毕竟之地,“一切为
了苏维埃新中国’,与敌人进行数次白刃格斗”说明红军长征过程中与国民党殊死搏斗,中共正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期,B正确;A是南昌起义;C是长征之前;D是度过金沙江之后。点睛:注意中共领导的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
中心论”,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7.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
影片”。这一主张意在A.激发沦陷区的民族意识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抗战题材的电影的观众主要是农民和小城市市民,因此主张制
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抗战电影,以扩大抗战的宣传和影响,B符合题意;抗战题材电影当时不可能在沦陷区放映,因此对沦陷区的影响不大,A不正确;材料所述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C不正确;D与材料主旨不符,是对材料表
面现象的描述。8.1953年下半年,上海市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宣传画、故事书、越剧、话剧、相声等形式,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这是为了A.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营造舆论氛围B.大力宣传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C.庆祝朝鲜战争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D.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答
案】D【解析】根据“1953年”“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根据所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3年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主要是为了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D正确;社会主义改
造与人民当家作主无关,排除A;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朝鲜战争胜利与“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无关,排除C。9.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
该局面的出现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及的9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壮大了新中国的外交实力,有助于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项正确;A是1
972年,不符合材料时间;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20世纪60年代,故B错误;当时中国处于文革时期,生产力并不是快速发展,故C错误。【详解】10.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
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按照常理,自杀是个人的自愿行为,不受法律的过分约束,但该规定明显是限制这一自由的行为,说明C选项正确。限制自杀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对个人的管制。如果“崇尚自然法则”应该不去自杀,两者逻辑上有矛盾。所以BD选项排除掉。法律体系的完
备的程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A选项排除掉。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11.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
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
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答案】A【解析】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反映了经过辩护人的辩护、陪审团的投票等一系列的民主程序的运作,最终陪审法庭判其无罪,判断A项正确,排除D。B项说法错误,妇女没有公民权,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C项理解有误。【考点定
位】必修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1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罗马政治与法律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从材料“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平民采取有效方
式争取自身权益,使贵族做出让步,故B项正确;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C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D项明显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影响13.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
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答案】B【解析】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的规定(非法砍伐
他人“树木”应处罚金),就输掉了官司。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罗马法律的形式主义(呆板、教条)的特点14.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
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答案】D【解析】光荣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专制统治,但并无意发动激进的变革,如改朝换代或建立共和国。而从法理上,在否定了詹姆斯二世晚年所生
的儿子的继承权(因为信仰天主教)之后,詹姆斯二世的大女儿玛丽就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因此拥戴二人为王有助于加强所建立的君主制政权的合法性。故选D。其它选项决不是目的。【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光荣革命。15.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信
息“1787年3月”,当时1787年宪法尚未颁布,排除A项。联系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判断D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16.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
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解读材料的关键
信息。结合材料“19世纪晚期”“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联系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A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
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B项;C项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原理;D项表述有误。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德意志帝国的体制·特点17.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
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样评价的依据是A.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C.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D.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的“尽历史责任”指的是反抗卖国的资产阶级梯也尔政府,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限制资产阶级措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历史责任”无关,故排除ABD。点
睛:通过材料关键词“镇压”,明白材料对当时执政的政府持否定态度,则对巴黎公社的行为持肯定态度,故肯定了巴黎公社的爱国主义色彩。阅读材料时,注意材料的语气和情感色彩。18.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
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A.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B.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C.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D.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
计划,目的是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样马歇尔计划造成了欧洲事实上分裂,所以说“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故A项正确,C项排除;B项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
。19.1948年苏联提出莫洛托夫计划,与东欧各国缔结一系列双边经济协定;1949年在此基础上组建经济互助委员会,随后阿尔巴尼亚、蒙古、越南、古巴也陆续加入。上述历史事件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B.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向C.标志着两极
格局正式形成D.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冷战,从而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的冷战而非经济全球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莫洛托夫
计划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并不是经济区域集团,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华约的成立才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0.二战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定都波恩和柏林。1990年,两德签署统一条约,东德作为5个州加入联邦德国。1991年,德
国决定将联邦议院和政府所在地从波恩迁往柏林。德国定都柏林旨在A.消除德国东西部的差异B.缓解美苏在欧洲的对抗C.加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是德国传统意义
上的首都所在地,是德国的政治中心,德国将联邦议院和政府迁往柏林,有利于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D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德国政府机构的迁移属于内政问题,与BC无关。第Ⅱ卷(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
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
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
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
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
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
,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原因: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
统思想文化的影响。(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举措”,依据材料一“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
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等,归纳、概括,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第二小问“背景”,紧扣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多个角度(诸
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展开思考和作答,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
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等,对比材料一信息,注意围绕救亡图存、反专制、求民主、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维度展开思考和组织答案。第二小问“意义”,结合相关史实,可从多个方面展开,如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等,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列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三,美国虽不可能
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与他国的合作。第四,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材料二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
,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
都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政策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识的相同之处。【答案】(1)国际格局观:单极加多极世界。影响:美国需要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与大国合作;美国可以利用超级大国的地位,以有利于美国
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美国要注意与欧洲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2)相同之处:都否认单极世界,承认多极体系;都承认大国力量的重要性。【解析】【详解】(1)国际格局观:依据材料“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列影响”来看,亨廷顿认为的国际格局是单极加多极世界;影响:依据材料
“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来看,他认为美国需要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与大国合作,依据材料“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与他国的合作”来看,美国可以利用超级大国的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
理国际问题,依据材料“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来看,美国要注意与欧洲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2)依据材料“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
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来看,二者都否认单极世界承认多级体系,而且都承认大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