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doc,共(14)页,85.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8514b63d550f78743488113348e99f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阆中中学校2020年春高2019级入学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单项选择题)1.中国先秦时期一般人家每天只吃两顿饭,三餐制是特权阶层的专属。四餐制属于帝王餐,在汉代时被制度化。对上述现象理解准确的是A.古代的饮食制度带有明显的等级
色彩B.物质条件的优越促成帝王四餐制出现C.古代饮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礼仪色彩D.两餐制到四餐制反映了生产力的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一般人家每天只吃两顿饭,三餐制是特权阶层的专属”“四餐制属于帝王餐”反映出古代的饮食制度带有
明显的等级色彩,故A项正确;西汉时期的物质条件并不优越,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浓厚的礼仪色彩,故C项错误;两餐制、四餐制是不同阶层的饮食习惯,无法体现出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错误。2.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
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血缘关系统治的主要方式【答
案】B【解析】【详解】根据“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以得出这种“分封”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是在秦代建立的,A项错误;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贵族使用,是间接控制地方,故C项错误;从商朝“方国”诸侯“自然分
布在原地”到西周分封打破自然分布,重视“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体现了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的趋势,D项错误。【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商代相比,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但仍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
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C【解析】【详解】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故答案为C项;“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
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4.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
地图应该是A.秦朝时期B.西汉初期C.北朝初期D.蒙元帝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识别“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需要查阅曾经推行郡国并行制度的西汉初期的地图,B项正确;秦朝时期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北朝初期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蒙元帝国推行行省制度,都不会出现“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ACD三项错误。5.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
推行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设置D.中央集权制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讲述的主要是选官制度,与郡县制的推行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从时间上“东晋”到“南齐”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
正是九品中正制,同时九品中正制是依据出身和门第将人划分九品,将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考察才干,因而会出现“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从“东晋”到“南齐”可以看出此现象出现的时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科举制的设置是在隋朝,时间上不
符;同时题干中“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并不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标准,而科举制选拔官员是通过考试,选取有才干的人,与科举制不符,故C错误。本题中的现象是由于选官制所导致的,与加强中央集权并无关系,故D错误。6.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
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的表述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装置诏敕的封袋、用笔的颜色都不敢用惯用常例,说明了三省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选项A排除;唐代的最终决策权在皇帝,这种决策方式是专制,因此选项B排除;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有所加强,C错误。7.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B.枢密院C.中书门下D.三司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的机构应是军事机构;根据所学知识,枢密院负责管理国家军务,故B项符合题意;尚书
省是隋唐时期设立的,负责执行,故A项排除;C项负责行政,排除;D项负责财政,排除。8.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
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
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9.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对列强开放了国内市场,但是直到1860年,西方各国在对华贸易上仍然没有打开局面,他们吃惊的发现,除了那些通商口岸以外,中国几乎没
有发生改变。究其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依然存在B.皇帝集权统治受到损害C.传统自然经济顽强抵抗D.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虽然列强打开了中国市
场,但是广大内陆地区贸易销售仍然很低,主要是小农经济顽强抵抗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就宣告破产,A选项排除。外国侵略签订条约促使皇权集权统治受到威胁,B选项排除。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经济入侵,近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运动企业开始出现,D选
项排除。10.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此表反映的共同问题不包括()A.给中国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B.“弱国无外交”C.各条约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D.列强均实行炮舰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埠的条款,C项不是表格反映的共同问题,符合题干要求。故
答案为C项。不平等条约都是在列强对华侵略战争后迫使清政府签订,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得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沉沦,可知ABD三项都是“共同问题”,不符合题干要求,均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
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1.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
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A.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B.促进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体现的是封建忠君思想,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体现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封建帝制的行为不得人心,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打击帝国主义势力,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封建帝制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移风易俗无关,
D项错误。12.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A.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B.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C.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D.是政治近代化的开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可知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使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甲午中日战争与洋务运动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故D项排除。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
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北伐战争---重庆谈判B.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C.七一五政变---七七事变---平津战役D.黄埔军校成立---秋收起义---北平谈判【答案】B
【解析】【详解】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1926年开始北伐;1927年四一二政变标志国共两党开始走向对立,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爆发南昌起义;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国共走向
合作,八一三事变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答案为B;国民党“一大”召开和北伐战争都是合作内容,A错误;平津战役时间是1948-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北平谈判是1949
年4月的停火谈判,与材料要求时间不符,D错误。14.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宣言中“抗战”的积极作用是A.中国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B.迅速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
局面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答案】D【解析】【详解】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不是淞沪会战,故A错误;;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没有扭转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故B错误;淞沪会战并不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的直接因素,故C错误;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粉碎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故选D。15.1942年11月,宋美龄夫人代表蒋介石到美国访问,历时三个月。宋美龄在美国各地和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宣传中国人民奋勇牺牲、独立坚持五年抗战的艰难痛
苦,掀起了一股“宋美龄旋风”。宋美龄访美的主要目的是A.缔结反法西斯同盟条约B.宣传中国英勇抗日功绩C.争取美国援助中国抗日D.商谈中美联合对日作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
美龄宣传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国际意义及目前所遇到的困难,目的是要求美国政府和人民改变轻亚重欧的思想,重视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实力及其威胁,加强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从而彻底摧毁日本法西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反法西斯同盟条约缔结的时间是1942年初;B选项错误,宣传抗
日功绩是宋美龄的行为,不是目的;D选项错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已经联合对日作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6.1949年8月,北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时,有人评论说“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
‘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这表明此次“代表会议”A.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B.以广大工农阶级力量为主体C.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D.完全仿效了苏联苏维埃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材料“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
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可知此次“代表会议”实现了社会各阶层身份、地位的平等,故A项正确;广大工农阶级力量的主体地位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领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完全仿效了苏联苏维埃体制的说法太绝对,故D项排除。17.周恩来曾说:“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B.各民族反
侵略的政治需要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等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大杂居小聚居”而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的现实国情而确立的,故答案为D项;民族平等、民
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C项;B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关系,排除。18.萨缪尔·亨廷顿曾认为,1995年的中国“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这个立场或许反映了传统的中
国观念,作为一个中央帝国,即中心国家,中国不需要正式盟友……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的冲突意味着它将重视与其他反西方国家的伙伴关系”。他的这一认识A.肯定了中国的结盟外交政策B.对中国的外交理念存在误读C.强调中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D.对世界局势的判断完全正
确【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认为中国之所以实行不结盟,是因为中国要以中国为中心,建立一个中央帝国,这是对中国不结盟外交政策错误的理解,故选B;根据材料“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可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和苏联的同盟关系,
排除C;对中国的判断是错误的,对世界局势的判断也是不正确的,排除D。19.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引用了毛泽东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表示:“现在就是我们两国人民只争朝夕的时候了。”
尼克松此时期盼的是A.“乒乓”外交打开中美交往之门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迅速解决台湾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迫切期待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因此B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乒乓外交”发生于1971年4月,发生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前,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是1971年10月25日,出现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前,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迅速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需求,不是尼克松的期待。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
0.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于2017年9月3日至5日在福建厦门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人非正式会议于2017年11月10日至11日在越南岘港举行。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于2018年6月9日至10日在山东青岛举行,这是上合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上述会议并作了重
要讲话。材料表明中国A.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更突出B.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C.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活动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外交成就。材料“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人非正式会议于……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反映了中国
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活动,说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更突出,故A正确;联合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且材料并不能体现中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以联合国为中心,故C排除;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并不都是中国的
周边国家,故D排除。第Ⅱ卷(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
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
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于预政事。——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
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
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取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
禄。——摘编自《中国历史同典》(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答案】(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
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2)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
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任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依据材料一、二和三宰相制度的变化从权力分割、地位变化以及与皇权关系分析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角度分析回答。(2)依据材料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从丞相制度对于牵制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归纳积极作用,从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角度归纳消极影响。点
睛:非选择题审题的“三个三”法则一、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二、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
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
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日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1887年天皇带头捐款,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
补助费,1893年起,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补充造船费用。日本各界为动员民众筹措战费,于甲午战争前掀起了一个以筹措战费为主要内容的“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摘编自周彦、于春梅《论甲午战前日本的总体战准备》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普遍存在盲
目虚骄、对日心存轻视。对日本最有警惕的朝廷高官李鸿章,在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后的中日外交危局中,仍判定日本不可能侵略中国,仍想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摆平。——摘编自薛伟强、吴克燕《也谈中日甲午战争研究中的层累现象》材料三
第三次长沙会战于1941年12月开始,1942年1月中旬结束。在会战中,中国军队实行诱敌深入,主力保持外线作战,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战术原则。为保证战术运用成功,中国海空军有力地配合了陆军作战。同时,20万民众将新墙镇经荆州镇至长乐街的公路、桥梁彻底破坏,将田地放水成为一片
沼泽,致使日军重炮兵、骑兵部队无法通过。日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5万人,为历次会战所罕见。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气焰十分嚣张,美英接连失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军队的胜利格外引人注目,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摘编自陆静<从抗日战争的试题反思教学)(l)根据材料一、二
,归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取胜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答案】(1)原因:日本的统治者重视战前的准备,全民参与;清政府当时仍有自大的心理,对战争的准备不充分,没有形成民族意识。影响:中国丧失更
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意识逐渐形成。(2)胜利原因:正确的战略战术;多军种的配合;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历史意义:沉重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战场的抗战;配合了太平洋战争,分担了英美盟军的压力;提高了中国抗战
的国际影响。(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日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日本各界为动员民众筹措战费…“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及材料二“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普遍存在盲目虚骄、对日心存轻视…高官李鸿章…仍判定日本不可能侵略中国”从日本及清政府当
局认识及准备进行分析概括;二问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签订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但同时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民族意识逐渐形成。(2)根据材料三“中国军队实行诱敌深入…中国海空军有力地配合了陆军作战…20万民众将新墙镇经
荆州镇”从战略战术、军种的配合、人民群众支持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打击日本侵略者、配合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国际地位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