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2.798 M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9)页,2.79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5d02e5a79baf88cd6ef62031025b6e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地理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郭睿)第一部分选择题(54分)一、选择题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8分,共5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季风区

地理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季风成因与信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一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7月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B.南亚处于一年中的旱季C

.澳大利亚西北部草木茂盛D.天山牧民在山麓放牧【答案】1.C2.A【解析】【1题详解】②季风为东亚的西北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①季风和④的夏季风的形成都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有关;③地

区的夏季风的形成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有关。①③④正确,故此C。【2题详解】7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几内亚湾北部由于受赤道低压带北移影响,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影响,形成西南风,7月时该地区盛行西南风,A正确;南亚以热带季风气

候为主,7月夏季时为雨季,B错误;7月在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西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进入旱季,草木枯黄,C错误;7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天山牧民选择在山坡放牧,气候较为凉爽,D错误。故选A。【点睛】季风成因:东亚地

区位于全球最大大陆和最大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因此形成世界最显著的季风现象。冬季时,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亚欧大陆上形成强大的亚洲高压,在其影响下,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夏季时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南信风带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影响南亚地区

的西南季风。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地表气温升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以上,被称为“北极放大”。如图为“北极放大”大气驱动机制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推测“北极放大”过程中,大气环流的变化趋势是()A.极地高压增强

B.极地东风风力减弱C.高纬环流增强D.极地高空气压降低4.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A.反射率减小B.蒸发量减少C.云量增多D.日照时间变长5.①的含义最可能为()A.太阳辐射增强B.地面辐射增强C.大气辐射增强D.降水量增加【答案】3.B4.A5.C【解析】【3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

知,“北极放大”是指北极地表气温增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两倍以上,因此,极地地区高压减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高纬度环流势力减弱,极地高空气压升高,B正确,排除ACD。故选B。【4题详解】读图可知,海冰减少,而海面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强,海水温度

升高,海水输送给大气的热量增多,即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A符合题意;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加,海水温度升高,则蒸发量增加,排除B;云量增多,大气削弱作用加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下垫面加热作用也会随之减弱

,C错;海水蒸发加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多,云量有可能增加,日照时间变长的可能性小,排除D。故选A。【5题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水汽增多,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能够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使大气辐射增强,使北极近地面升温明显,C正确;水汽增多会导致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

,地面辐射减弱,北极地区不会出现增温明显,排除AB;降水量增加不能使北极增温,排除D。故选C。【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三个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到地面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通过可见光到达地面并被地

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偿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图是2023年10月9日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6.此时,江苏省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7.甲站点与丙地风速存在较大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大气温度B.地表摩擦力C.地转偏向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8.关于甲、乙两站点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小雪天气,乙地少云天气B.甲地暴雨天气,乙地晴朗天气C.甲地受暖气团控制,乙

地受冷气团控制D.甲地空气湿度较乙地大,云量较乙地多【答案】6.D7.B8.D【解析】【6题详解】图示江苏省大部分地区东侧气压低于西侧,在图中江苏省位置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画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大致向东;图示为北半球,

近地面风向右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30°~45°,此时江苏省大部分地区为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7题详解】大气温度并不直接影响风力大小,A错误;图中显示,甲位于陆地,丙地位于海洋,摩擦力较小,风速较大

,B正确;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C错误;读图可知,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应该强,而丙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应该弱,但是丙地是大风区,水平气压梯度力不是形成二者差异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8题详解】10月9日,还未入冬,难以下雪,A错误;甲地受高压脊控

制,虽位于冷锋锋后,水汽少,降水少,B错误;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冷锋锋后,冷气团控制,乙地位于冷锋锋前,暖气团控制,C错误;甲地接近露点温度,空气湿度较乙地大,云量较乙地多,D正确。故选D。【点睛】冷锋过境

前:由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气压较低;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降水集中在锋后,锋前也有)。如图为北京某校学生设计制作的我国最美红叶观赏地(部分)信息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A.最佳观赏地

皆位于地势的第三级阶梯B.关门山位于光雾山的西北方向C.最佳观赏时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温D.红叶谷所在地位于我国中温带10.关于红叶观赏时间()A.关门山最佳观赏期经历我国寒露节气B.红叶谷最佳观赏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先快后慢C.光雾

山最佳观赏时间主要受纬度影响D.石门森林公园最佳观赏期间正午太阳高度变小的【答案】9.C10.A【解析】【9题详解】四川主要位于第二阶梯,A错误;关门山位于辽宁,光雾山位于四川省,关门山位于光雾山的东北方向,B错误;红叶谷位于山东省,属于暖温带,D错误

;从石门森林公园、光雾山到红叶谷,最后到关门山,纬度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入秋时间越来越早,C正确。故选C。【10题详解】寒露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A正确;红叶谷最佳观赏期间为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这期

间离近日点越来越近,地球的公转速度越来越快,B错误;光雾山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红叶观赏期提前,是因为这里海拔高,气温低,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C错误;石门森林公园最佳观赏期间十二月中旬至次年一月,这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是先南移至南回

归线再北移,故石门森林公园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再变大,D错误;故选A。【点睛】我国红叶从北到南,观赏时间越来越晚,与气温有关,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南方温度高,北方温度低,故北方比南方早进入秋季,因此从北到南,观赏时间越来

越晚。2023年12月12日,我国某乡村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太阳方位观测活动。下图为“该小组绘制的当日日落时太阳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该校最可能位于()A.北京B.杭州C.成都D.哈尔滨12.该日,教学楼沐浴阳光的时长约为()A.8小时B.10小时C.12小时D.14小时13.该日

后一个月,α角()A.一直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C.一直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答案】11.C12.B13.D【解析】【11题详解】12月,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昼长接近最短,日落时间(当地地方时)应早于17点58分,也就是120°E(北京时间就是120°E的地方时)早已日落处于夜晚时,该地刚刚

日落。故该地应在120°E的西边,且经度跨度较大,最有可能是成都。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成都的经度约为104°E,其日落时北京时间为17点58分,与120°E的经度差约为16°,估算时差约为1小时,则成都日落地方时为16点58分,昼长约为(16:58-12)✖2

≈10小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α角是日落时太阳方位与正西方位之间的夹角,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时,日落时太阳方位位于正西,因此日落时刻越接近地方时18时α角越小,日落时刻与地方时18时相差越大,α角越大

,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昼最短夜最长,日落时刻全年最早,日落时刻与地方时18时相差最大,α角最大,之后再向北移,所以α角应该先变大后变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昼长=24-夜长=(12-日出时数)×2=(日落时

数-12)×2=日落时数-日出时数气温垂直梯度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的度数。研究人员在福建武夷山主峰黄岗山地区开展气温垂直梯度相关研究。下图示意研究区域及附近地形剖面。表为该区域晴天条件下不同时刻不同坡向的气温垂直梯度数据(℃/100m)。据此完

成下面小题。时刻坡向01时07时13时19时平均南坡-0.667-0.6460.6550.006-0.163北坡-0.477-0.2650.868-0.332-0.05214.逆温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反而升高的现象。据表推测,该地区南北坡易同时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段是()A.01时

~07时B.07时~13时C.13时~19时D.19时~01时15.导致19时南北坡气温垂直梯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太阳辐射②空气湿度③地形④盛行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6.研究发现该地

区冬季气温垂直梯度北坡小于南坡,其原因北坡()A.受冷空气影响更大B.受空气湿度影响更大C.受山谷风影响更大D.受海陆位置影响更大【答案】14.A15.B16.A【解析】【分析】【14题详解】气温垂直梯度是海拔每

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的度数。读表可知,1:00~7:00,无论南坡还是北坡,气温垂直梯度数据为负值,即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升高,即是出现逆温现象,A正确。13点前后,南坡和北坡气温垂直梯度均为正值,即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并未出现逆温现象,BC错。19点前后,南坡气温垂直梯度为正值,未出现

逆温现象,注意题干信息“南北坡易同时出现逆温现象”,D错。故选A。【15题详解】19:00南坡气温垂直梯度为正值,北坡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即随着海拔的升高,南坡气温降低,北坡气温升高。19时应已日落,与

太阳辐射关系不大,①错。读图,南坡存在河流,且为谷地,谷地热量不易散失,且有河流提供水汽,空气湿度较大,空气中储存的热量较多,所以河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气温垂直梯度为正值。北坡为

平地,空气湿度小,夜间随着降温,山上冷空气易沿山坡下沉并在平地聚集,导致气温“下冷上热”,出现逆温现象,②③正确。与盛行风关系不大,④错。故选B。【16题详解】是冬季,北坡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更大,冷空气易在低海拔平地地区聚集,导

致低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北坡高海拔地区由于海拔高,本身气温也较低,所以北坡山麓与山顶地区的温差得到减小,气温垂直梯度较南坡更小,C正确。南坡山麓地区存在河流,受空气湿度影响更大,B错。南坡山麓地区存在河谷谷地,受山谷风的影响更大,C错。南北坡海

陆位置差异不是很大,D错。故选A。【点睛】地形对气温的影响: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②不同坡向气温有所不同,如:一般而言,同一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冬季冷空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冷空气迎风坡易发生冷空气堆积;在背风坡,山脉对冷空气有阻挡作用,还有可能受到焚风效应的影响);③地形对

热量交换的影响(如谷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气温偏高)等。2023年12月19日至22日,山东半岛部分地区出现“冷流降雪”,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超过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同时,山东烟台的蓬莱海面出现了罕见的“海滋”奇观。“海滋”是一种类似海市蜃楼的光学现象,当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

出现较大温差时,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大气层发生折射,从而使岛屿等变形,形成奇异而变幻的画面。完成下面小题。17.“冷流降雪”现象主要发生在山东半岛的()A.偏北沿岸B.偏南沿岸C.偏东沿岸D.各沿岸均可发生18.本次“海滋”现象的发生条件是(

)A.较暖气流流经较冷水面B.静风环境,海洋辐射降温C.冷锋过境后,水温高于气温D.暖锋过境后,暖湿气流冷却凝结19.大风吹来时“海滋”消失是因为大风()A.破坏原有大气物理状态B.带来大雾影响视线C.降低了表层海水的温度D.加剧大气垂直方

向的对流【答案】17.A18.C19.C【解析】【17题详解】“冷流降雪”是从极高纬度喷发出来的冷气团遇到相对温暖的水域产生的强降雪现象,就山东半岛而言,冷气团来自北方的高纬地区,山东半岛北侧地处冬季风的迎风坡,受

地形抬升,北侧多降雪,所以“冷流降雪”主要发生在其偏北沿岸,其他方向不是冬季风的迎风坡,BCD错误。故选A。【18题详解】本次“海滋”现象发生在冬季,冷锋过境后,冷空气占据海面,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海面上的空气层

产生强逆温,低空海面密度差异较大,阳光折射形成“海滋”,C正确;暖气流流经较冷水面或静风环境,海洋辐射降温都可能形成逆温,但强度有限,不利于“海滋”的形成,AB错误;暖锋过境后海面被暖空气占据,海气温差较小,也不利于形成“海滋”,D错误,故选C。【19题详解】大

风加剧空气的扰动,导致热量散失,并未破坏原有大气物理状态,A错误;大风不利于雾的形成,B错误;“海滋”的出现主要与垂直方向上的空气密度、气压变化有关,大风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C正确;大风会扰乱原垂直对流,但对流活动强弱及厚度主要取决于近地面

气温高低和气温垂直递减率,D错误。故选C。【点睛】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泻风”是气流越过山脉快速下沉形成的。下左图是哥伦比亚的泻风所在区域位置,泻风气流在近海地区、西科迪勒拉山脉、中科迪

勒拉山脉分别形成对流中心,对流云体垂直向上,右图是某时段气流及对流云团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泻风气流主要来自()A.大西洋B.太平洋C.南美大陆D.加勒比海21.右图所示,西科迪勒拉山脉“泻风”出现的时间()A.冬季的上午B.冬季的

下午C.夏季的上午D.夏季的下午【答案】20.B21.D【解析】【20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泻风范围在科迪勒拉山系东侧,此时季节性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海洋气压高,气温低,处于夏半年,由于泻风是气流越过山脉

快速下沉形成的,故泻风来自于山系西侧太平洋一侧,所以泻风气流主要来自太平洋,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21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可知泻风范围在0-8°N之间,夏半年,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偏转为西南季风,此时为自海洋吹向陆地的风,为“泻风”形成提供原始风向,夏半年的下午,海陆温差明显,此时海风势力较强,海风和西南季风背景风风向一致,叠加效应增强了自海洋吹向陆地风的势力,下午太阳位于西侧,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光照强,西坡和谷底同高度温差明显,谷风

更强,而山脉东坡光照减弱,温度率先下降,谷风减弱并提前向山风转换,三者叠加,使西科迪勒拉山脉的“泻风”常出现在夏半年的下午,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西科迪勒拉山脉中的“泻风”是一种特殊的风景现象,它是指在夏半年的下午,空气突然变得凉爽

,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西科迪勒拉山脉的高处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中科迪勒拉山脉的高度使得上升气流更加抵消了下降气流,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大气环境,而西科迪勒拉山脉虽然不如中科迪勒拉山脉那么高,但气流上升和下降速度更快,从而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展。一般情况下,西科迪勒拉山脉的温度比下面的地方

要高,由于特定的地形条件,上午太阳的温度会更高,使山谷的空气温度更高,空气温度会更高。下午,太阳温度会降低,空气温度也会下降,这时候,空气的温度梯度会更大,冷空气就会下沉,于是就会出现“泻风”。在南非北部,经常会

看到大型鸟巢附着在树上(如下图)。有些鸟巢盖过了树的本身,内部有多达上百个“房间”,里面群居着数百只鸟,这种鸟叫作“群居织巢鸟”。巢穴向下开口,利于雨季排水。鸟巢有的重达1吨,干草厚度较厚,为鸟类提供了舒适

的家园。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2.图中鸟巢所在区域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A.热带沙漠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地中海气候23.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属于“百鸟群居”的原因是()①大树的数量

少②食物比较缺乏③全年温差大④自然天敌数量多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4.图中鸟巢所在区域雨季的水汽主要来自()A.大西洋B.太平洋C.印度洋D.北冰洋【答案】22B23.D24.C【解析】【22题详解】根据“巢穴向下开口,利于雨季排水”可知该地降水较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排除A;

结合图片和经纬网可知该地位于25°S-30°S之间,而地中海气候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因此排除D;结合图示景观为稀树草原和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不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排除C;结合图示景观为稀树草原和结合经纬

度位置可知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故选B。【23题详解】读图结合所学和图示景观可知景观为稀树草原,因此大树的数量少属于“百鸟群居”的原因,①正确;若食物缺乏,鸟类不应大量群居,②错误,排除BC;该地位于低纬度,全年温差较小,③错误,排除A;非洲热带草

原区动物种类中肉食性动物较多,群居有利于防御天敌,因此自然天敌数量多属于“百鸟群居”的原因,故选D。【24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结合图示信息和区域地理知识可知该地雨季的水汽主要来自东南信风,其来自东部的印度洋,故选C;该地雨季的水汽主要来自东部,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

洋不符合图示地区东部,排除ABD;故选C。【点睛】南非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景观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左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内流区重组后的水系。右图示意该内流区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湖的湖

泊水位变化(与2000年的水位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湖泊及其水位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甲湖—①、乙湖—③、丙湖—②B.甲湖—②、乙湖—③、丙湖—①C.甲湖—①、乙湖—②、丙湖—③D.甲湖—②、乙湖—①、丙湖—③26.关于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三湖的说法,正确

的是()A.重组前甲湖湖水汇入乙湖B.重组前乙湖湖水汇入丙湖C.重组后甲湖流域面积扩大D.重组后乙湖湖盆容积缩小27.随着气候暖湿化,该区域湖泊盐度变化最不明显的是()A.甲湖B.乙湖C.丙湖D.不好确定【答

案】25.A26.B27.B【解析】【25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可知,湖泊水位上升,但是水位增加不同,形成水系重组,结合图中湖泊之间水流流向可知,甲湖湖水流向乙

湖,甲湖湖泊水位增加较多,形成外溢,因此甲湖对应为①,乙湖湖水又流向丙湖,因此丙湖湖水水位上涨且与甲湖变化趋势类似,因此丙湖对应为②;乙湖位于甲湖和丙湖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湖泊变化较小,因此乙湖对应为③,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26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该水系重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暖湿化,重组后甲湖流向乙湖,主要原因在于甲湖海拔较高,气候暖湿化后,甲湖补给增多,湖泊水位上升,形成外溢,甲湖流域面积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湖水位变化较小,湖盆容积变化小,D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

知,甲湖和丙湖水位变化趋势相近,因此重组后甲湖变化较大,影响丙湖水位,重组前后乙湖对丙湖影响相差不大,因此重组前乙湖流向丙湖,甲湖未流向乙湖,A错误,B正确;故选B。【27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明显上升,水量

增加,盐度降低,乙湖重组前后均有湖水流出,盐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

面上升,冰川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淹没沿海低地地区,同时带来病虫害等灾害加剧。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tuō)山堰水利工程(下图),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

位于浙江宁波,始建于唐代太和·七年,在此之前也有人修建堰坝,不过都因选址不当而被冲毁。该水利工程由渠首枢纽(它山堰等)、渠系工程(南塘河等)、灌排控制工程(乌金禊等)及灌渠调蓄工程组成,至今仍发挥着引水、泄洪、

阻成、蓄淡功能。完成下面小题。28.古人将它山堰选择在两山之间,其突出优势是()A.河道窄B.基岩牢C.河水浅D.水流缓29.它山堰水利工程发挥“阻咸”功能的季节和主要原因是()A.夏季,潮汐上溯较远B.夏季,台风影响频繁C.冬季,河流水位较低D

.冬季,土壤水蒸发强30.它山堰建成后,当地旱、雨季樟溪水流向()①雨季樟溪水大部分进入南塘河②雨季樟溪水大部分进入鄞江③旱季樟溪水大部分进入南塘河④旱季樟溪水大部分进入鄞江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28.B2

9.C30.B【解析】【28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在此之前也有人修建堰坝,不过都因选址不当而被冲毁。古人将它山堰选择在两山之间,河床可能多岩石,基岩牢,不易被冲毁,B正确;河道虽然较窄,但不是最突出优势,A错误;河道较窄,水流较深,C错误;两山之间河道较窄,水流较急,D错误。故选B。【29题详解】它

山堰水利工程发挥“阻咸”功能应在河流流量最小,海水倒灌最严重的季节,他山堰地处我国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小水位低,C正确;夏季河流流量大,海水倒灌能力弱,潮汐上溯没有冬季远,无需“阻咸”,AB错误;冬季气温较低,土壤水蒸发较弱,D错误。故

选C。【30题详解】它山堰建成后,当地雨季时,河流流量较大,流速较快,樟溪水大部分顺直流河道直流入鄞江,此时河水下泄难度大,小部分进入南塘河,②正确,①错误;旱季溪水则主要经南塘河入海,小部分樟溪水漫过它山堰,进入鄞江入海,

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它山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由当时著名的水利家王元暐主持兴建。古时的樟溪因为河床较浅,在多雨季节的流水量又大,故而经常泛滥成灾

,而无雨季节时又容易干涸,并且有海水倒灌,咸潮侵蚀土地,危害很大,所以修建它山堰以减轻水害。堰设计周详,结构奇特,建造精密。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时七分入溪、三分入江。内外河间、南塘河下游,筑乌金、积

渎、行春三碶以启闭蓄泄。在河流上建水利工程调节水量、开发利用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提高河道调蓄能力,满足人们发电、灌溉、供水、养殖、航运等需求,对水资源的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节水量,合理配置水资源,河流的各种

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第二部分综合题(46分)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康养产业是集养老、养生、医疗、休闲等诸多业态为一体的产业链。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老龄

化问题的凸显,康养产业已经成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磐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距离杭州、温州、宁波均在2小时以内,属长三角南翼经济区及浙中城市群经济区范围。磐安县森林覆盖率约为80.60%,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县

内有全国唯一药用植物国家自然保护区——大盘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药材之乡。近年来,磐安县正着力打造成以“药养+林养”为特色的华东地区著名康养基地。下图为磐安县简图。(1)分析康养产业成为朝阳产业的原因。(2)分析磐安县发展康养产业的可行性。(3)说出磐

安县打造以“药养+林养”为特色的华东地区著名康养基地可能采取的措施。【答案】(1)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财政支付能力强;老龄化快速发展,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社会节奏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多;社会进步,人们对高品质

、多元化休闲需求不断增加。(2)有高速公路和多条省道穿过,交通较为便利;中草药资源丰富,药养资源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距离主要消费市场近,市场广阔;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大;政策支持。(3)强化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康养市场;加强对从业者培训,提升从业者

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注意生态保护。【解析】【分析】本题以磐安县简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服务业区位因素、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小问1详解】由材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

发展、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康养产业已经成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可知,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支付能力强;伴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高品质、多元化休闲需求不断增加,康养产业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年人口数量不断递增,对康养产业

的需求增多;社会节奏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多,潜在市场需求大,前景好。【小问2详解】服务业区位因素涉及交通、环境质量、消费市场、政策、原料供应等方面因素。图示当地有高速公路和多的条省道穿过,交通较为便利;当地是是中国药材之乡,中

草药资源丰富,药养资源条件优越;磐安县森林覆盖率约为80.60%,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磐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距离杭州、温州、宁波均在2小时以内,距离主要消费市场近,市场广阔;康养业属于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大;磐安县政府政策支持。【小问3详解】磐安县打造“药养+林养”的华

东地区著名康养基地,需要从法律规范、接待能力、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建设。当地政府需要强化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康养市场。康养企业需要加强对从业者的培训,提升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线路,提高接待能力;注意生态保护,打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和

人文环境。32.2023年8月上旬,太平洋M岛发生数场大火。图(a)为M岛地形图,图(b)为当地时间2023年8月9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c)为甲、乙两地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在甲、乙

两地中任选一地,描述其气候特征,并说出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2)说出图(b)中M岛附近的风向,并说明风对大火的影响。上世纪M岛农牧业发达,当地从非洲引进草种用于牲畜饲料或道路绿化,长势旺盛。近年来,随着农牧业的逐渐衰退

,外来草种分布范围大大扩展。甲地在此次大火中损失惨重,当地遍布的杂草成为火灾“燃料库”,加重了火势。(3)说明杂草成为甲地火灾“燃料库”的原因。【答案】(1)甲地: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较小,降水季节差异明显,5-9月降水少等。或乙地: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

小,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差异较小等。主要影响因素:地形(2)风向:东北风影响:M岛地处等压线密集区,风力大,强风越过山地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气流变得干燥,使火势增大、火灾范围扩大等。(3)牧场和农田荒废,杂草疏于管理,冬半年降水量较大,杂草生长迅速,杂草量大,杂草分布范围较广,易导致火灾规模扩大

,夏半年气候干旱,杂草枯黄干燥,成为易燃物等。【解析】【分析】本题以太平洋M岛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征描述,风向的判断以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两地所在M岛地处北半球低纬地区,甲地区全年气温较高,在20℃以上,气温年较差较小,但甲地位于东北信风背风坡一侧,全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季节差异较为明显。乙地区全年高温在20℃以上,气温年较

差较小,且乙地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一侧,全年降水量较多,降水季节差异较小。导致甲乙两地出现降水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形因素。【小问2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等压线数值自北向南依次降低,且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受到偏右的地转偏向力,因此该地风向为东北风。结合

图中信息可知,M岛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强风越过山地之后,在下沉过程中使其温度升高,气流变得干燥,因此,该地干燥的大风会使火势增强,火势范围扩大。【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上世纪M岛农牧业发达,但近年来,随着农牧业的逐渐衰退,外来草种分布范围大大扩展,导致原本的牧场和农田被荒废,大量

杂草生长,且冬季时降水量较大,杂草生长迅速,且杂草量较大,分布范围较广,为火灾发生提供了燃料;同时,火灾发生时间为夏半年,该时期气温较高,气候干旱,大量杂草枯黄干燥成为易燃物质,成为火灾的燃料库。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元古代晚期,渤海与北黄海属同一古老陆块。中生代构造运动中。该陆块受

断裂活动影响,东西两侧分别形成北黄海和渤海盆地。连接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陆地成为胶辽陆桥。之后胶辽陆桥不断解体,形成庙岛群岛雏形。在其后漫长地质历史中,受海平面升降影响,庙岛群岛多次成岛或山(下图)。第四纪冰期,庙岛群岛冬季风势力明显增强,各岛屿均有黄土

覆盖。(1)第四纪冰期时海平面大幅下降,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2)试从下垫面性质的角度,分析第四纪冰期时庙岛群岛冬季风势力明显增强的原因。(3)研究表明,与黄土高原的黄土相比,庙岛群岛的黄土颗粒

更粗且富含海洋浮游生物化石,试分析原因。【答案】(1)冰期时气温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通过水汽输送到大陆上形成降雪,陆地冰川和极地冰盖规模扩大,陆地水体量增加;冰雪融化量减少,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平面下降。(

2)第四纪冰期时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冰盖面积扩大,冬季由于冰雪反射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减少,气温低;冰期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亚欧大陆降温幅度增大,亚洲高压势力增强,使冬季风势力明显增强。(3)气候温

暖时期,海平面上升,渤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周边河流携带泥沙入海并沉积;冰期时期气候寒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平面大幅下降,渤海海床裸露,强劲的冬季风将泥沙和浮游生物遗体搬运至庙岛群岛沉积;裸露的渤海海湾是庙岛群岛的主要沙源地,与黄土高原相比,庙岛群岛距离沙源地更近,导

致沉积物颗粒更粗且富含浮游生物化石。【解析】【分析】本题以渤海地区地质变化为材料,设置三道题目,涉及水循环、气候变化、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小问1详

解】冰期是地质历史中较短寒冷期。第四纪冰期时气温低,海洋蒸发的水汽通过水汽输送到达陆地时由于温度比现在低,更多形成了降雪,同时,由于温度低,陆地冰川融化少,冰川规模增大,陆地水体增加,进一步导致地表径流减少,进而导致海平面下降。的【小问2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冰期时气温低,

第四纪冰期时亚欧大陆雪线降低,陆地冰川覆盖面积大,降雪多,冬季由于雪和冰的反射率较高,导致陆地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导致气温进一步降低,陆地温度低于近现代时期;冰期时海平面下降,海洋面积减小,陆地面积增大,大陆性增强,使陆

地温度降低更明显,形成更强的亚洲高压,使得冬季风势力明显增强。【小问3详解】浮游生物喜欢相对温暖的环境,气候温暖期,海平面由于冰川大量融化而上升,渤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温暖期,地表径流入海量大,河流携带泥沙进入渤海,并沉积。冰期时,气温降低,海平面下降,

渤海海床出露,冬季风将其上沉积的泥沙和浮游生物遗体侵蚀搬运至庙岛群岛上沉积;庙岛群岛的黄土颗粒更粗是因为沙源地的物质颗粒更大,而裸露的渤海海湾是庙岛群岛的主要沙源地,与黄土高原相比,庙岛群岛距离沙源地更近,且庙岛群岛的沉积物颗粒更大,从而导致沉积物颗粒更粗。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