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课后习题 第1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Word版含解析.docx,共(9)页,825.98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5cf2b279a06cf25f18f5dd93a7f1ff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必备知识基础练1.北极熊不能在热带生活,杨柳不能在沙漠生长,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分别是()A.温度、水分B.温度、阳光C.水分、阳光D.阳光、水分2.在稻田中,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有()①阳
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⑧稻螟A.①②⑤⑥B.③④⑦⑧C.①③④⑥D.②⑤⑦⑧3.(2021湖南高三月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
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天敌对猎物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
数量的影响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4.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表示)某生物群落中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以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5.蝼
蛄主要以农作物的根为食,对农作物危害很大。科研人员连续三年调查了农田中蝼蛄数量的变化情况,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注:1亩=1/15公顷A.每年的5—7月间,蝼蛄都呈“J”形增长B.从总体来看,这三年每年年底蝼蛄的数量都很少,因此不必
进行防治C.从三年的统计状况来看,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约为10只D.每年10—11月份引起蝼蛄种群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6.(2022河北唐县一中模拟)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以下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注:警戒距离是指
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高度B.直接影响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捕食者数量等C.植被既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也能直接影响增长率D.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越大
、生存环境的植被生长越旺盛,被捕食风险越低7.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此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形,该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C.如果
此种动物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后,数量不变8.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调查了社鼠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A、B岛环境条件(面积、植被、气
候等)相似,没有迁入和迁出,但B岛上青毛硕鼠的数量明显多于A岛,而且6—8月发现有野猪捕食迹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人员调查社鼠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社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B岛社鼠数量下降更快的原因可能是竞争和捕食
D.4月和6月分别是B岛和A岛的最佳灭鼠时机9.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
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0.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t0~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形;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
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时,原因是。(3)在t3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将呈现状态,主要原因是、。关键能力提升练11.据最新报道,入侵性环颈长尾小鹦鹉已经导致以色列本地戴胜鸟数量锐减,主要原因
是长尾小鹦鹉繁育季节比戴胜鸟更早,它们会在戴胜鸟之前占尽巢穴,使戴胜鸟没有地方可去。据此判断本地戴胜鸟数量锐减原因不合理的是()A.是种间竞争的结果B.直接原因是出生率降低C.可能会影响当地其他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D.会导致环颈长尾小鹦鹉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12.(多选)(
2022山东济南历城二中模拟)有一种昆虫叫作“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图1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的密度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率的变化,图2中
λ表示该树林中某种鸟类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1图2A.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调查该地“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B.图1所示的“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呈负相关C.
图2内A~E五个点中,D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A点D.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13.(多选)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对猎物种群
密度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探究其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B.捕食风险加剧了高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C.捕食风险减弱了低密度种群的种内竞
争D.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14.(多选)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
呈“S”形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15.(2021山东青岛三模)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类
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鸻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图中曲线代表的种群
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2)燕鸻是蝗虫的主要天敌,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其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原因是。(3)当燕鸻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其数量相对
稳定在S点的原因是。(4)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请提出有关蝗灾防治方法的设想:。参考
答案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A解析北极熊具有保温的脂肪和毛发,因此北极熊不能在热带生活;沙漠地区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而杨柳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不能在沙漠生长。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
因素分别是温度和水分。2.D3.C解析捕食关系(天敌对猎物的影响)、竞争关系等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寒流属于环境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B两项正确。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C项错误
。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种内竞争越激烈,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D项正确。4.C解析a、b较适宜变化前环境,c、d较适宜变化后环境,所以A→B过程a、b减少,c、d增加。5.A解析每年的5—7月,温度适宜,农作物繁盛,蝼蛄的生存条件接近理想条件,因此种群数量会呈
“J”形增长;因在作物生长期蝼蛄数量较多,对作物危害很大,在年底蝼蛄数量少的时候应进行防治;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不应仅以过冬期的数量为依据;从总体来看,每年蝼蛄的种群数量都会随季节变化而剧烈波动,因此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食物来源。6.A解析据题图判断,
该实验研究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高度对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的影响,自变量是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高度,A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捕食者数量不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B项错误。高原鼠兔以植物为食,植被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能
影响高原鼠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但不能直接影响增长率,C项错误。据题图可知,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升高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植被群落高度越低,警戒距离越大,即被捕食风险越低,D项错误。7.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此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形,在D点达到K值,为500左右,所以该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此
种群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A项正确;B点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鱼类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B项正确;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最好的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环境容纳量),如减少资源和空间等,C项正确;种群的增长速率
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项错误。8.D解析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的动物(如社鼠)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A项正确;两个岛屿没有迁入和迁出,均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社鼠种群的
更新,故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社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B项正确;据题意可知,B岛上青毛硕鼠的数量明显多于A岛,且6—8月有野猪的捕食,故B岛社鼠数量相对于A岛下降更快的原因可能是竞争和捕食,C项正确;最佳灭鼠时机应当是种群数量相对较少的时期,而4月和6月分别为B岛和A岛社
鼠数量最多的月份,故4月和6月不是B岛和A岛的最佳灭鼠时机,D项错误。9.B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形,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
,A项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下降,种群密度逐渐上升,二者之间呈负相关,B项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项正确;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减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
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10.解析(1)t0~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应呈现“S”形曲线,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则t1时对应N/2。t1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由于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更新能力最强,故t2时捕捞有
利于获得较大捕获量且不影响资源更新。(3)在t3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将呈波动状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天敌增加等。答案(1)SN/2增长型(2)t2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t2时捕获该鱼并使捕捞后维持在t1时的数量,获得的量较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3)
波动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11.D解析从题目信息可知,环颈长尾小鹦鹉与以色列本地戴胜鸟争夺巢穴,二者是竞争关系,且长尾小鹦鹉繁育季节比戴胜鸟更早,使得前者的出生率明显高于后者,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可能会改变其他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由于当地环境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环颈长尾小鹦鹉
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12.BD解析“十七年蝉”个体较小,不易做标记,所以一般不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通过图1可知,“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呈负相关,B项正确;图2中D点时λ<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D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从B点开始,种群数
量开始减少,所以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C项错误;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故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D项正确。13.ACD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对于低密度组,捕食风险明显降
低了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对于高密度组,捕食风险对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不明显,说明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A项正确;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影响不明显,不会加剧其种内竞争,B项错误;捕食风险可明显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
种群的种内竞争,C项正确;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故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种群捕食风险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降低,D项正确。14.AB解析由题图可知,第1~5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长
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第5~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但依然在增加。由此可判断,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但未达到K值);由于第5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此时种群数量为K/2,并且在
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故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则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大的数量,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K/2)以下。15.解析(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曲
线乙高于曲线甲,说明图中曲线乙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2)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燕鸻的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Nt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3)曲线甲中,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其环境容纳量,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当燕鸻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燕鸻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其数量都会趋向该平衡点,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4)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
量“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据此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或使用干扰“集群信息素”接收的化学物质),从而有效防治蝗灾。答案(1)乙(2)逐年下降
,甚至灭绝Nt+1<Nt,种群增长为负值(3)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燕鸻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其数量会稳定在环境容纳量(4)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或使用干扰“集群信息素”
接收的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