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312.057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20)页,312.05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3c044f87c5d50290d1776522dd9536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李渡中学高2020级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60分)1.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

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

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3.明中后期,大运河

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4.19世纪70

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

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5.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

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

提6.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

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7.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

,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歌词意在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8.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

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9.1

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

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10.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

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1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

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12.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必要和迫切。当许

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

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当时上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C.自由平等观念确立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1

4.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的物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后来两千多年来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铁犁牛耕的出

现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1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汉

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16.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

改进C.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17.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田令》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其卖者不得更请(授田)……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

主。”这一规定A.禁止一切土地买卖维护了均田制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表明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废弛D.以减轻农民赋役负担为主要目的18.《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19.1985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首先提出并实行的“满负荷工作法”,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科学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报酬挂钩。这一工

作法A.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C.发展了市场经济体制D.实现了管理体制转变20.《管子·小匡》记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

之工二。材料说明周代官营手工业A.生产规模小,工匠职业世袭B.建立行会制度,保护政府的既得利益C.技术垄断性强,不利于传承D.注重行业间交流,生产专业化水平高21.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产品中常常要铭刻监造者、主造者、造者的姓名等,内容尽量详尽而丰富。所谓“物勒工名,以考

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物勒工名”的出现说明A.工商食官制度开始出现B.产品生产贯彻责任意识C.手工业区域性特征明显D.商业发展冲击政府管理22.西汉时期,出土的随葬品中青铜礼器逐渐减少,陶礼器增多。到东汉时期陶礼器减少,豪强地主墓葬中实用

类冥器模型大量出现,如仓、井、灶、猪圈、鸡舍、磨房、建筑模型等。这从侧面反映出A.东汉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发展B.东汉时期礼乐制度的彻底崩坏C.两汉时期手工业技术全面衰落D.两汉时期百姓生活的安乐富足23.元代

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种变化A.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巩

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C.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4.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

可知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C.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25.如图为某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B.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C.封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D.水利工程对农业意义重大26.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A.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B.反

对“耕者有其田”C.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27.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8.如图为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的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一通体羹金、双手执灯媳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

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该文物可以说明这一时期A.青铜器礼器平民化趋势凸显B.中原地区手工业发达C.官营手工业技艺高超D.中山靖王在诸侯中地位特殊29..唐代饮茶风气盛行,促使大量瓷质茶具制造,从而使瓷器在社会上普

遍使用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表明唐朝A.市民阶层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B.瓷器制造水平有了极大提升C.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D.百姓逐渐认识瓷器的实用性30.道光二年的某碑刻中记载:苏州民间各机户将经丝交给机匠

工织,“计工受值”;机匠“稍不遂欲,即以停工为挟制”,机户若与之理论,即“另投别户。”该碑刻内容体现出当时苏州A.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B.农民大多在经营副业C.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D.阶级矛盾已十分尖锐3

1.南宋临安城里相扑运动异常火爆,一些正式相扑比赛之前,往往安排几名女相扑手对打暖场,甚至男女混扑场景也可出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间推崇尚武精神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C.男女平等思想出现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32.日本史学家井上清

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D.明朝海禁与倭

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33.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曾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鸦片战争后,当地洋布充斥,棉纺织业很快萧条。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洋务运动兴起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官僚资本出现34.1864年李鸿章提出:“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陆可恃"

,左宗棠也认为:“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做以无也。”以上主张A.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B.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D.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35.下表是《1865—1894年中国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出

自于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状况行业企业数创业资本总数企业平均资本企业的地区分布缫丝97372399038392上海8、广东88、烟台1面粉34000013333上海、天津、北京各1火柴1141520037745上海1、广

东3,其余分散各地造纸2237500118750上海、广东各1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近代中国经济部门逐渐齐全B.洋务企业投资占据主体地位C.近代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D.缫丝和造纸业发展最为迅速36.19世纪90年代,除

丝茶之外,中国出口货物的种类明显增多,主要有豆类、草帽辫、草席、花生、皮毛桐油、锡、猪鬃等。这主要是由于A.世界工业发展的需要B.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C.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加D.近代关税税率的降低37.1914年2月,民国政府农工商部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

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这些举措A.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B.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C.迫使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D.推动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38.严志才评“国

民经济建设运动”指出: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总里程的90.7%。材料反

映出A.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B.中国已融入资本主义市场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显著成效D.官僚资本兴起并日益膨胀39.近代民族企业家陈寿亭,一个从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但他却认为自己的荣华富

贵好心酸,主要原因是A.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B.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C.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D.商业领域的激烈竞争40.与1949年相比,195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8.5%,粮食产量增长了44.79%,国有工业总产值增

长了287%,国有工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到了60%。这说明,当时中国A.已具备工业化建设的物质基础B.国有经济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C.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变D.私营工商业经济已严重衰落41.如图是1955年的一幅

漫画《草原的故事》。在当年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四川、西康和青海边界的草地上,今天已建立起规模很大的机械化农场,在这荒凉的草地上,已播下首批种子。现在农场的责任人就是当年红军的指挥员。该漫画反映了当时我国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B.农业领域生产变革正逐渐推进C.社会主义

工业体系初步形成D.农民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42.从1962年6月起,黑龙江对那些发展过大、过多、过早而又重复的企业等,实行“关、停、并、转”。对保留的企业,实行精简原则,把多余职工裁减下来。当时这一做法A.反映出对城市化的否定B.调整了国民经济的部署C.降低

了经济建设的质量D.为农业发展筹措了资金43.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

上。这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44.1985年,经济学家薛暮桥说:“几年前人民追求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大件,现在这些耐用消费品

已经基本满足需要了。人民开始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等高级耐用消费品。不论老三大件(主要是手表)还是新三大件,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当时中国A.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B.民众的消费结

构发生了根本变化C.改革开放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D.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众消费升级45.下面是1978—1999年中国各类所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表(单位:%)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97877.622.4

00199054.635.65.44.4199347.034.08.011.0199534.036.612.916.6199731.638.117.918.4199928.235.418.226.1这表明我国

A.国有制企业已失去国民经济主导地位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D.开始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46.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不再局限于沿海。在东北,黑龙江探索沿边开放;在西北,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

来的重要纽带;在西南,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山口摆起了货摊;西南边陲的云南、广西也加入到开放的行列。这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A.大力引进西方科技与资金B.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积极应对世界格局的剧变D.面向各种类型国家开放47.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正在不断突破既有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框架,在全球治理中,‘中国方案’致力于‘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着中国智慧。”材料说明中国A.已经完全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已经

确立计划经济指导市场经济C.开始打破计划经济模式束缚D.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48.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

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有关“三面红旗”的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三面红旗”是指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范围内开展C.“三面红旗”使“左”倾错误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

极大破坏D.“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高速度49.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中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理的使然B.工业文明的

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D.交通运输的发展50.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

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51.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性B.中西方的

建筑理念共通C.中国传统文化遭打击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52.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的开展B.社会制度的变革C.辛亥革命的胜利D.西方思想

的影响53.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在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政法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

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A.新式女子教育已经得到普及B.授课内容以培养谋生技能为主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高D.部分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54.下面框内所述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1912

年9月19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1913年9月15日:“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C.习俗变迁具

有自由平等特征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55.1881年12月25日《申报》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A.电灯B.火车C.电报D.电影56.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B.

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57.下表反映了(B)技术门类西方发明时间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报1835年1871年1886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

1882年1906年A.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B.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C.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D.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58.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

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没了经典三部曲。这反映出新时期()A.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B.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C.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D.手表功能发生

了根本变化59.“也是蛮拼的”“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等网络用语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

表达方式。这表明()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60.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

,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第II卷(非选择

题)二、材料分析题61.(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时期,铁制生产工具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商周时代农业的集体经营渐被个体经营取代,这就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伴随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一部分奴隶和平

民接受国家的授田并获得了对自耕份地的私有权,成为最早的自耕农。某些新兴地主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些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成为最早的租佃农。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

制,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成分逐渐减少。——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

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

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推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摘自张丽《

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农耕经济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4分)6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树山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在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1958年10月28日,山东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

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材料四: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量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

近三倍。(1)材料一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唱词反映了怎样的生产方式?为了保证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稳,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实行什么样的农业政策?明清时期这种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不利的影响?(8分)(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新乐园”的幸福生活在当时能

长久吗?为什么?(6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回答该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摘编自李强《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运用研究》参考答案1.A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

业收益的最大化,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2.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

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3.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

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4.A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

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

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5.D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

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选D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A项;“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不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为前提,故排除C项。6.C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C项正确。A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A

项错误。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故B项错误。D项,民国二十五年是1936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7.C据材料“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20世纪初叶,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仍然严重,材料反映了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技术提高竞争力的意图,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民族产业改进提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是提倡国货抵制洋货,故A选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教育救国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也不能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故D选项错误。故选C。8.D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

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

,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9.B1953年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对于农产品和物资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管理和销售,显然是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实施,故B正确;建国初期是工农业产品

极端困乏,故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以后,故C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完成,故D错误。10.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

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充实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农业和轻工业等经济部门的发展,并未反映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C选项错误,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一直存在,并未被解决。故正确答案为B

选项。11.A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A正确。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完成,排除C。1980年并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排除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没有涉及,排

除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2.C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指20世纪80、90年代的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为此,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排除A;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B;1982

年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D。13B14.【答案】C【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由此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生,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地方分裂割据,并未形成大一统国家,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经济政策,

属于生产关系层面,并不属于生产力,因此不能成为根本原因,排除B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自秦朝始建的,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建立,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是故身率妻子”“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所涉及人员皆为一个家庭的成员,说明东汉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

形成,故选B项;“戮力耕桑”“耘于前”“立春东耕”皆未出现铁犁牛耕,材料与农具使用范围无关,排除A项;三则史料所反映的是汉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未涉及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排除C项;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已经形成,时间不符,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由表格

可知,唐代较秦汉粮食亩产量较大增长,得益于曲辕犁、水利工程等改善,精耕细作技术发展,故选C项;亩产量只有宋代较唐略有下降,之后的时期都较唐朝多,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工具出现翻车等,以及炼钢技术提高有利于

耕犁,排除B项;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政府重视农业以及风力水车等工具的改进等,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禁止一切土地买卖”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主要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诸买地者,不得过本

制(一夫百亩)。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表明均田制一定程度受到民间土地买卖的冲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其卖者不得更请(授田)……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田令》的规定对限制土地买卖有一定的作用,故

B项正确。18.【答案】D【解析】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但是在满足家庭自身需求之后,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对外有交流,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选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

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排除C项。19.【答案】A20.【答案】D【解析】根据“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等信息可知,周代官营手工业中,各行业的工匠既集体讨论工事,展示成品,进行技术交流,又各自分工,专业水平很高,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工匠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分工,没有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工匠的职业传承,排除A项;行会制度是城市商品经济中的工商业组织,形成于唐朝,排除B项;材料反

映了官营手工业工匠之间的技术交流,没有体现对技术的垄断和传承,排除C项。21.【答案】B【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产品中常常要铭刻监造者、主造者、造者的姓名等,“……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可知,手工业产品的生产贯彻了责任意识,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商食官制度的管理方式,不是制度开始出现,排除A项;手工业的区域性特征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的发展冲击了政府管理,排除D项。2

2.【答案】A【解析】据材料“仓、井、灶、猪圈、鸡舍、磨房、建筑模型等”可知,东汉豪强地主墓葬中的冥器模型中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器具一应俱全,间接反映了其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发展,故选A项;材料仅提及东汉时期“陶礼器减少”,这并不能说

明礼乐制度的彻底崩坏,排除B项;据所学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知识可知,两汉时期手工业技术全面发展而非衰落,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豪强地主的墓葬,无法反映普通百姓生活,排除D项。23.【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对匠户的控制减弱,有利经济自由发展,故

不会抑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减弱,不能体现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故B项错误;从材料“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可知材料仅反映了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控制程度的变化,

不能反映出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手工业者可以“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可知,手工业者越自由越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24.【答案】B【解析】不同地域的人喜欢不同颜色、图案的瓷

器,即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江西景德镇瓷窑的差异化发展,不是制瓷业的地域特征,排除A项;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并且材料也不涉及这层意思,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没体现经营方式的根本变化,排除D项。高一历史答案:2

5-29BCBCC30-34ADAAA35-39CABAB40-44ABBDC45-48BDDC49B解析: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对中国社会造成深刻影响,这首词中的现象正是对这一影响的反映,故B项正确。50D解析:解题时请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9月,这是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

发生巨变(辛亥革命),民众服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所以答案是D项。51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学习西方文化,西方国家在进入中国过程中适应中国文化,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性,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出现中西方的建筑理念的共通,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教会大学融合传

统建筑文化的观念,可知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政局稳定的问题,D项错误。52D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一直不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53D解析:根据表内信息可知,女校学

生逐渐接受教育,表明部分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故D项正确。54C解析:“宣读婚约”“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等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C正确。55C解析:由诗中“从此千里争片刻”“声气

相通快胜箭”“地角天涯连一线”等句可以推断,此种新事物是有线电报,故选C。56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西物质文化并存,体现了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生活的包容性及多样性,不能体现出学习西方的渐进性。57B解析:从表格可看出,重庆在使用铁路、电报、电话和电

灯的时间上要晚于上海,体现了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故选B。58A解析:材料中“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说明当时人对财富的一种炫耀,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物质生活变化

,这一炫富不再有了。说明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故A项正确。59B解析:材料文字内容说明网络文化对当今社会生活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出现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以及民众积极的文化创造精神,所以网络文化的出现能折射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选B项。60C解析:据所学可

知互联网具有负面影响,排除含③的选项。61.(1)变化方式:由集体经营到个体经营(集体经济到小农经济)(2分)。变化原因:生产工具(铁制工具)的进步;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变革的推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提

高(6分,任答三点)。(2)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长途贩运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形成地域性商人团体十大商帮;商业市镇大量出现,繁荣兴盛;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总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8分,任

答四点)影响: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入带来货币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社会阶层方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思想文化方面,传统义利观发生变化,奢侈之风盛行,出现一批带有反封建色彩的进步思想家,适应市民文

化需求的小说盛行等。(6分,任答三点)62.(1)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4分);重农抑商;不利于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分)(2)“新乐园”指“人民公社”;不能

长久,因为“人民公社”严重脱离了当时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分)(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并发展了生产力,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4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