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潍坊市国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315.41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1cb700a10069c153c21d872cec8840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潍坊国开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历史模块检测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
这表明()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
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这些活动皆与农业相关,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苏美尔泥板一般采用楔形文字书写,书写内容涉及但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活动,排除B项;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约1万年左右,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古代巴比伦与
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2.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
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A.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B.长期与波斯战争促使其加强与阿拉伯交往C.是最早遣使到中国来的东非国家D.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等信息可以看出,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的相当发达,故答案为A项;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不存在与波斯的战争和阿拉伯的交往
,排除B项;大津巴布韦是南非国家,与当时的中国没有往来,排除C项;已经发掘到的文物没有反映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排除D项。3.1614年,以英国商人为主、包括荷兰人和法国人在内的投资者联合资助了一次到东印度的航行。这次航行被著名经济史学
家利普森认定为“资本主义在国际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主要信号”。在该学者看来,这次航行A.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B.加剧了西欧大国对海上霸权的争夺C.有利于推动西欧国家的社会转型D.消除了西欧大国在殖民扩张中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荷兰、法国加入由英国主导的联合殖民活动有利于这些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其社会转型,使“资本主义在国际范围内发展起来”,故C正确;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16
14年英国、荷兰、法国联合资助了一次东印度航行,并未涉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殖民扩张,且也不可能消除各国的矛盾,“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故D错误。4.1493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
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这意味着A.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目的之一B.大西洋是西葡两国争夺的焦点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两国当时航海成果得到承认【答案】D【解析】的【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不断加剧,为此它们请罗马教皇裁定势力范围,教皇划定了两国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这实际上是对两国航海成果和殖民成果的承认,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教皇子午
线”是对西葡矛盾的调解,划分了两国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而“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目的之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西葡两国争夺的焦点是通往东方的航路,而不是局限与大西洋,故排除B;西葡两国开辟新航路后,荷兰、英国等国积极
加入到殖民争夺当中,故排除C。5.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威尼斯、佛罗伦萨思想较开放B.威尼斯、佛罗伦萨有丰富的人才资
源C.威尼斯、佛罗伦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威尼斯、佛罗伦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最早【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观点强调“纺纱作坊”对人文主义兴起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是强调威尼斯、佛罗伦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
动,带来人文主义的复兴。故答案为C项。从强调“纺纱作坊”的作用来看,不是肯定威尼斯、佛罗伦萨的思想氛围、人才资源的作用,排除A、B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D项。6.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处于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
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材料意在说明A.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否定上帝的存在B.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C.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D.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答案】B【解析】【分
析】【详解】哥白尼、伽利略被罗马教廷打击,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说明科学的发展道路曲折,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故选B;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科学革命促进社会进步的信息,排除C。【点睛】7
.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正在替妻子补袜子的男人对来访的朋友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却成为女人了。”据此可知,工业革命A.冲击了旧有的家庭结构B.抬高了工人的就业门槛C.改变了传统的等级观念D.提升了妇女
的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传统的家庭结构产生冲击,女性开始参与社会生产,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工人就业门槛无
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传统等级观念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妇女的经济地位提升,非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8.《共产党宣言》指出:“在经济危机期间……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
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这一问题A.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政策原因B.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急需调整C.表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D.被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予以解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
种关系的阻碍”可知《共产党宣言》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进步的主要障碍,这就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进行调整,故选B;材料揭示的不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排除A;材料揭示的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排除C;罗斯福
新政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排除D。故选B。9.到1900年,人类的“世界文明”意识开始苏醒。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同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
市场之中。但各个民族并非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或者说“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造成当时各民族关系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是()A.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B.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C.世界紧密地连为一体D.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
盾和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后,导致在同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中的各民族关系严重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是,西方列强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A项正确;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是不平等关系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世界紧密地连为一体是
具体表现并非各民族关系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战争并非造成东西方民族关系不平等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0.阅读如图可知,玻利瓦尔的独立斗争之路()A.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B.标志着拉美民族民主革命的完成C.推翻了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D.推动了共和制
在南美北部的扩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根据材料可知,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都处于南美北部,“第一共和国”“第二共和国”“第三共和国
哥伦比亚共和国”表明共和制在南美北部的扩展,D项正确;1804年海地的独立,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排除A项;拉美独立后,民族民主革命还在继续,排除B项;葡萄牙的殖民地主要在巴西,排除C项。故选D项。11.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主权国家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它的宗旨是①促进国际合作②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③全体一致原则④重建国际政治秩序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国联是第一个主权
国家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①②A项正确;“全体一致”原则,并不是宗旨,而是其操作的原则。重建国际政治秩序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作用,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2.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一战的理解。由“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得知这主要反映了格雷认为一战后欧洲中心地位将丧失。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B。13
.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
策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冷战指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材料反映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对抗,以“切断交通”、“空运物资”的
形式进行,这体现了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特征,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针对德国而采取的对抗方式,故A、B、C三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14.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
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答案】D【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有力的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D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A排除;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15.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
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B.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D.努
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系列外交活动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D项正确;材料中的外交活动并未局限于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并非只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排除B项;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
济合作并非“主导”,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某中学高一(2)班正在开展“中古时期的欧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制度建立】材料一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
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11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乡村形式】材料二【城市兴起】材料三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一些比较富裕
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而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最终都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城市兴起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1)材料一中的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纽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2)材料二中示意图反映了西欧出现的哪一农业经济组织
形式?这一组织形式有何特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答案】(1)纽带:土地封赐。实质:封建等级制度。(2)组织形式:西欧庄园。特征:自给自足。(3)政治:市民阶层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
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经济:城市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促进了大学的兴起(促进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
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8世纪前期——11世纪西欧。第一小问纽带,据材料一“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可知是土地的封赐。第二小问实质,据材料一“赐地的人成为
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11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可得出封建等级制度。【小问2详解】的本题是列举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西欧。第一小问组织形式,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西欧庄园。第二小问特征,据材料二
中的生产生活设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自给自足。【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题目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即可。政治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阶层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早
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经济方面,据材料三“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而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最终都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城市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
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促进了大学的兴起(促进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1870年到1945年间,西方处于全球事务的中心。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使他们有能力去统治地球上的欠发达地区,也可以使他
们专注于如何压倒其他国家。保卫和平的旧权力均衡体系是靠确保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取得对其邻国的优势来维持的,但这种体系由于全球经济竞争而面临崩溃。同时,各国内部日趋紧张,受到社会动乱威胁的地主阶级和中产阶级试图平息那些要他们做出政治让步的不断高涨的喧嚷,因为这种要求与他们仍然企图大权在
握水火不容。在这一期间,经历1914年和1939年的世界大战,使他们从昔日的顶峰跌落下来,从此不再是世界命运的唯一主宰者。——摘编自伯恩斯《西方文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就所拟观点进行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西方崛起”导致了“东方衰落”论述: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通过商业革命、殖民扩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以及工业革命实现了自身的崛起,其首先带给东方的就是殖民扩张的冲击;罪恶的鸦片贸易,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八国联军侵华,先后强迫中国签订了《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次,是破坏和阻挠中国社会的进步运动,例如参与镇压了天平天国运动和义
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扶蒋反共。总之,西方崛起之后,为了争夺世界市场,进行的殖民扩张,危害东方国家的利益。【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期间西方
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这时期西方处于全球事务的中心地位,不仅统治欠发达地区,并且压制和侵略欠发达地区。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西方崛起”导致了“东方衰落”的角度,结合近现代史上西方国家对外殖民侵略的史实加以分析,也可以结合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加以
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列宁全集》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米艳《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
径》(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冲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政策: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中固定粮食税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
固了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基础。牺牲农
民利益,农业长期落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地实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解析】【详解】(1)政策:根据“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的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冲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分别是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举措和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农业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该措施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该措施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特点:根据“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
代化”可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主导;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影响: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既要看到该模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牺牲农民利益,农业长期落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地实行
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消极影响。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威尔逊是美国第一位到欧洲参加大型会议的总统,他提出的“十四点”原则实质上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是对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起的挑战,势必要受到英、法的抵制。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已不复存在。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了美国、欧共体、日本三驾马车主导的局面。——以上均摘自《高级中
学历史课本》(下册)材料四2003年3月20日,美国撇开联合国悍然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5月1日,乔治.沃克.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事结束。——摘自2003年5月3日《文汇报》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
界局势的发展。根据以上材料,试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叙述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水平1:能够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一战后,战胜国召开标榜
“和平”会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构成了决定战后格局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会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一国联旨在维护世界和平,适应了世界整体化的发展需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世界局势得到暂时稳定,战后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密切,相互依存度进一步
加深,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景象。然而,一战后的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充满矛盾和冲突。它是大国强权的产物,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导致国与国之间等充满了矛盾。世界经济组织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缺失,威胁着世界格局的
稳定。经济危机的爆发动摇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的经济基础。国联缺乏有效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对大国缺乏制约力,无法有效维护和平。法西斯国家的兴起和结盟改变了世界格局。二战的爆发,结束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主
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实行共处和合作,构成了新的国际格局。联合国的成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解决国际重大政治经济秩序问题,促进各国和平与发展,标志着世界整体化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同样,雅尔塔体制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美苏及两大阵营之间展开了半个世纪的矛盾与冲突,损害了
相关国家的利益。核阴影威胁世界和平。大国国际关系的重组、欧共体和第三世界的发展等,加速了国际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冷战结束后,重构“和平与发展”的多极化的世界体系成为各国努力的重要课题。【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根据题
意要求,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叙述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建立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予以论述。最后,概括总结可知,大国国际关系的重组、欧共体和第三世界的发展等,加速了国际格局
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冷战结束后,重构“和平与发展”的多极化的世界体系成为各国努力的重要课题等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