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29.716 KB
  • 2024-09-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共(11)页,29.71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1c38cd9372a2061ad84a05d1eff0b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高2023-2024高一下3月月考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建

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将继续助推中国智慧为全人类作

出更大贡献。以和合思想助推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管子》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和合思想强调万事万物顺应天道、和谐合作、包容开放、共存共荣,能够疏导人们心绪,弥合社

会裂痕,为化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局面提供思维借鉴。和合思想追求完美圆满的理想目标,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差异中的互补、矛盾中的统一,确信不同事物可以彼此相处共存,通过整合差异、疏解分歧和矛盾,可以

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创新精神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发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精神特质。中华传

统制度文化是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在政治社会层面汇集与融合的结晶,强调以人为本、爱民便事,在施政管理和制度建设上讲求为政以德、尊时守位、知常达变,讲求因革损益、“顺乎天而应乎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根植于充满活力的中华传统制度文化,在实践中必将自我革新和完善,发挥出其优势和特色,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借鉴。以大同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思

想强调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人与人、国与国应当平等互助、诚信和睦、和平共处,各尽其力,各得其所。弘扬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有利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各国、各地区、各组织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国

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建设和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传承中国智慧》)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

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和而不同”“义利统一”“天下大同”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与“亲仁善邻”的价值追求,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联系、彼此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其他国家独自发展。这就要求国家间摒

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和模式,平等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在一些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上积极沟通、平等协商,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实现费孝通

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性发展。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只有以包容和交流的态度去对待本国以外的文明,才能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的是一种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道德情怀和责任担当,它站在全球的高度上,展现了超越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既然当今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

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那么就应该倡导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整体理念。这种理念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表现,是以“天下一家”为核心的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理解、互相促进的道德情怀。“大同社会

”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化建构,而是一种值得追求与努力实现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积极倡导个人、社会和整个世界相互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和谐社会,不断推动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关系形成,并逐步打破西方人固有的“修昔底德陷阱”惯性思维的桎梏。这种“大同社会”的理念彰显了中国负责任

的大国形象,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基于合作、互利、发展、共赢等理念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获得广泛认同,进而造福于全人类。(摘编自陈富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

建设国家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B.中华传统制度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革新和完善。C.作为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强调万事万物顺应天道、和谐合作、包容开放、共存共荣。D.冷战思维和模式不利于各国间的互相平等对待,不利于各国间对彼此

核心利益的尊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的A.强调天下是大家天下的大同思想,属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应加以弘扬和践行,助力建设新型国际关系。B.只要运用可以促进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和谐可

持续发展的和合思想,就能化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局面。C.习近平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D.“大同社会”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同社会”的理念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

益。3.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论证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观点的一项是()A.顶级扬琴演奏家、跨文化使者刘月宁,曾特邀欧洲扬琴演奏家用中国扬琴和匈牙利扬琴共同演绎《乌苏里船歌》,开启中欧扬琴对话新篇章。B.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既是旅

游的重要资源,也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渐成趋势。C.从人类文明史进程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观发端于人类早期文明,是人类深刻认识自己、走向大同世界的康庄大道。D.为丰富深山百姓的文化生活,西铁职工艺术团的成员们深入大滩、燕子砭、阳平关等偏远山区

进行慰问演出,送上了精彩的文化盛宴。4.对材料一在论证上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总体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从和合思想、创新精神、大同理念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层深入,说理透彻。B.文章多处引用文化典籍、名句进行论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阐述持之有据,且富于文学性。C.引用《

管子》所述充分证明了以和合思想为基础的大同理念可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D.选文紧紧围绕文章标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传承中国智慧”展

开,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有力,为如何写论述类文章提供了典范。5.当下,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仲尼之将丧冯至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

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的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

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

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

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先生……——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

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先生,是一只雄鸡。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

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

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

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

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

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

…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

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

着适当的话。——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咳,疲劳啊————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休息?——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你去吧,我到房子里……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

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一九二五年七月作(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

第二期,有删改)[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

况。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B.“衰弱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D.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的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

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①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

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

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谓太子

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注】①薛公:即孟尝君。1

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B.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

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C.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D.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

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道主,文中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泛指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B.甲文“因人之力而敝之”与乙文“因献下东国”两句中,“因”的含义相同,都是依靠的意思。C.“君何不留楚太子”中“何”指为什么,与《论语》“宗庙

会同,非诸侯而何”中“何”的含义不同。D.《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为中心内容,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但

烛之武推辞,郑伯向烛之武道歉并阐述亡郑的利害关系,烛之武答应去劝说秦国。B.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得不义之名。C.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建议。D.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的支

持。最终楚王割让更多的土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14.烛之武和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示长安君【注】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

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长安君王文淑的一首赠别诗,因为王安石是以兄长的身份写的,所以题目用“示”字。B.颔联“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这些细

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C.颈联中,“尘沙”对“湖海”,“万里行”对“三年隔”,对仗工整;“自怜”与“又作”前后相承,技巧十分高超。D.尾联说到了秋天,王安石就会写信告诉妹妹自己的归期,这既是对妹妹的宽慰,也表达了对平安归来的的期待。16

.首联点明兄妹久别之后重逢。亲人相逢应该高兴,可是王安石却说“怆情”。请结合诗歌分析他因何“怆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冉有谦虚敦厚的性格特点。(2)杜甫在《登高》中直抒胸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登岳阳楼》中情感决堤,高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将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体现得淋漓尽致。(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感慨生命非常卑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①。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

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②,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③却又格

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中。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时候,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

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八

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B.第二段中的“不论”一词也可改为“不管”。C.“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最后一段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20.画横线处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对其表达效果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只有”意为单一,表明“秦川”戏曲的匮乏。B.“只能有”意为唯一,表明“秦腔”是唯一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C.两个连用,

构成一种强调,进一步凸显了秦腔对于秦地及秦人的重要性。D.流露出贾平凹对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的悲悯情怀,突出文章主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花粉

过敏是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过敏性的一种疾病,且发病逐年上升,其症状主要为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等,严重损坏人类健康。春天里,桃树、杏树等树木的花,①,因为它们都是“虫媒花”,花粉颗粒大而重,在空中飘散的较少;杨树、柳树、榆树等树木的花,比较容

易导致过敏,因为它们属于“风媒花”,花粉颗粒小且轻,随风飘散的数量多。如果花粉过敏的症状比较轻,而且没有哮喘史,可以口服抗组胺药,比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但是,如果症状比较明显,②,建议大家及时到医院就诊。花粉过敏是由基因决定的,我们只能相对改善,而不能绝对根治。

应对花粉过敏,③,比如使用花粉阻隔剂,不让花粉接触到鼻黏膜;二是用药控制,在过敏时吃药控制症状;三是进行免疫治疗,就是大家所说的脱敏治疗。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有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富有与尊贵,这是

人所想要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君子不愿意安处其中。贫困与低贱,这是人所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君子不愿意违离其中。当下,“精致穷”成为一种普遍存在于年轻人身上的生活方式。虽然过得很精致,但可能是赚多少花多少才达到了这个“精致”的状态

,或是通过信用卡、网贷,进行高消费,维持表面的光鲜。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

0字。的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