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共(24)页,72.48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18551edb622efa977f7c0ba18ccbaa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上)11月月度考试高二语文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
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
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
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
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
,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论者,志之所之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
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
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诗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
认。众所周知,所词“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态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
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
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
”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圣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
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真。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
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
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材料二: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
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
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围证和表达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
,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读已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
特性。(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
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D.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
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B.沈德潜说:“
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
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______A.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民风与政治状况。B.《文心雕龙》中“为
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在异乡①(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
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②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
从山冈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
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
,所以没有得到勋章。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③,等等。但是,透过
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
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
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
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回美国。”“结婚了吗?”“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
,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
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
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
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
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
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意
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
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
往。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
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
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二、文言文
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
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得之,则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
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
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
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
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
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下列对文中画波
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
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
路”。B.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C.及第,指科学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
____A.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C.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D.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
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②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
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新秋夜雨白居易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松檐半夜雨,风幌满床秋。曙早灯犹在,凉初簟未收。新晴
好天气,谁伴老人游。(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A.首句以“蟋蟀”凄切地鸣叫写出了新秋初凉的景象,照应了题目中的“新秋”二字。B.颔联“松檐半夜雨,风幌满床秋”运用了拟人手法,抒发了诗人在雨夜孤独寂寞之情。C.“曙早”与前面的“暮”“半夜”既写出时间的变化,也写
出诗人一夜未眠。D.“凉初簟未收”写出了初秋时节天气还很热的特点,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烦躁不安。E.白居易的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常用俗语入诗,本诗也体现出这样的特点。(2)本诗首尾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四
、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借景抒情是诗歌创作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借(1)“______,______”慨叹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杜甫在《登高》中通过(2)“______,______”两句集
中体现了夔州秋天的凄清和肃杀,进而烘托诗人的愁苦和悲怆;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因眼前(3)“______”的景象而发出“______”的感慨,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6.某学校语文组要举行经典文言文教学大赛,赛前有一
个经典课文推介广告,请你从三篇经典古文中任选一篇,用对联的形式为赛课教师准备一个课文推介广告。所写对联要与经典古文内容吻合。示例:郑庄公思前想后求贤士烛之武能言善辩退秦师供选篇目:①《烛之武退秦师》②《荆轲刺秦王》③《鸿门宴》六、作文(本大题
共1小题,共60.0分)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今年春节,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火遍网络,引发热议。网友甲:一群“唐朝胖妞儿”,体态圆润,穿唐三彩色样的纱衣,画唐代“斜红”妆容,原汁原味,这才是传统啊!网友乙:采用5G+AR技术,打造的虚
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的视觉盛宴,一下子吸引了我。网友丙:从穿戴造型看,舞蹈表现的是一群唐代少女。但她们嬉笑打闹,嗔怒搞怪,又和当下的少女毫无二致。网友丁:听说舞蹈灵感源于博物馆的唐三彩乐俑,我最近就预约了博物馆的门票。网友们关于《唐宫夜宴》的热议,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七、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8.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诗经•大雅》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脑海中不.经意..间就浮起一幕深浅分明的影像:象征高洁的梧桐在朝阳面前展露翩翩然的面貌;一只神鸟挺挺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一位少年,
一向喜欢梧桐一向倾慕凤凰,蓦然..一抬眼,望见凤凰花开离期将届,【乙】自己不禁幻想幻化成一株梧桐面对朝阳;或是一只凤凰寒立高岗;或甚至以为自己竟已是一只凤凰,立于高岗的梧桐树上;或是呀,【丙】一只清灵的凤凰一展翅便击破了天蓝。可是远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骊歌屡屡歌着,如同一首民谣的和声,那么清清玄玄
的蜿蜒..在主曲里,明明知道不重要,那一首唱过千余日的歌谣,若没有结尾的一小段唱和,也会黯然失神....了。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不经意B.蓦然C.蜿蜒D.黯然失神文段中加粗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______A.甲B.乙C
.丙根据上下文,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9.法律援助是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为经济困难或案件特殊的人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公益保障制度。请根据以下法律援助流程图(部分),以援助中心咨询点工作人
员的身份,向一位需要申请法律援助的农村老太太解释如何办理申请手续。要求:流程完整清晰,语言流畅,礼貌得体。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C【小题4】【小题5】【解析】(1)A.“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的说法错
误。通观材料,“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作者对此是肯定的。B.正确。C.“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
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即在魏晋时期还没有最终形成成熟的观点,只是得到“支撑”。D.“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但并不意
味着这个观点比修辞特点论更客观。故选:B。(2)D.“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即两
种学说的互识、互补成就的是两者的相似、相近,而不是“差异”。故选:D。(3)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的例子不能佐证“文如其人”的观点。因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谈论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时代现实的关系。而且建安诗
人是一个文学流派,不是具体的某个文人。故选:C。(4)首段“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
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其理论渊源自孟子发轫。然后第二段“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
格的内在联系的”,从西方诗学提倡“风格即人”的角度来讲,指出其提出时间晚于我国。第三段“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
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围证和表达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将中西方的两种观点进行比较,指出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这一
点被著名学者钱锺书敏锐地发现过。(5)“诗言志”的字面意思就是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情感志趣的。从材料一的“《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观点,说明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与《尚书》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这是诗文作品的固有功能。根据“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文’能够承载他者情志、个性的肯定”等语句进一步说明:“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感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礼记•表记》说“情欲信”的观点是对“文如
其人”观点的认同。材料中说,“文如其人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简言之,“情欲信”强调诗文作品中,要抒发真情、真意。正如材料中所言:“‘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
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答案:(1)B(2)D(3)C(4)先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起源于先秦;然后谈论西方“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
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西方风格论的相似、相近之处。(5)①“诗言志”的观点是中国儒家经典的通识,即文学作品应该要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这是其固有功能。②“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感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诗言志”让这种传承有了依循。③
“情欲信”与“文如其人”的风格论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价值是“贵真”。④“真”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而“情欲信”强调作品中的情感必须真实可信,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是其坚实的思想基础。(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
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
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
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
要观点。2.【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小题4】【解析】(1)B.结合文本内容“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的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分析可知,“‘我’感到很伤心”无中生有,故选B。(2)C.“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无中生有。(
3)对景物描写的特点的概括,要抓住关键词,如“深秋冷飕飕”“天黑得很早”“很冷的秋天”。这些词语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营造了深秋清冷的氛围;为整个故事的展开奠定了沉重的感情基调。(4)标题《
在异乡》,可以结合作者的身份和故事分析:意大利的米兰城对一个受伤的美国兵而言,是异乡;战争的前方和作为后方的医院,是异乡;“我”的希望“在异乡”,“少校”“向着窗外,凝望着”的也是情感上的“异乡”。答案:(1)B(2)C(3)环境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
萧瑟阴郁。作用: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4)(示例)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
--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是“异乡”;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
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分析。
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4)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意蕴。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
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
(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3.【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C【小题4】【小题5】【解析】(1)“其家”为名词,作“至”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予”是主语,
“薄”是谓语,“其人不学”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B。译文: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2)D.“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错误。畏友,指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
,不能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忘年交”通常是指不拘岁数、辈分有差距,但友情及交情很深厚,思想相似的朋友。故选:D。(3)C.“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错误。根据“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可知,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庄廷鑨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
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两人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故选:C。(4)①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译文: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②以:认为;无赖:没
有出息;治:经营;孰与:固定句式,与……相比,哪一个更……。译文:当初,大人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快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与刘仲相比,哪一个多?(5)根据原文“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二子少余十余
岁,而予视为畏友”可知,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之情,赞扬吴炎和潘柽章两人都是优秀人才,作者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字里行间充满对两人的敬畏之情。根据“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可知,作者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
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认为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怀念之情。根据原文“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予薄其人不学”可知,作者对庄廷鑨则充满鄙薄之情,
认为他不怎么通晓古今,所编辑的书内容繁杂不值得称道,作者看不起此人,认为他不学无术。据此整理作答即可。答案:(1)B(2)D(3)C(4)①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②当初,大人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
快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与刘仲相比,哪一个多?(5)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
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
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
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书中内容繁杂不值得称道。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
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未经删除的前人诋毁之辞。庄氏成为巨富后,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
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
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
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只有吴炎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官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将他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
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人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在这方面看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
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
,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
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2)本题考查
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姓名称谓、官职爵位、服饰建筑、天文历法、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要全面识记,突出重点,准确理解,认真推断。平时注意系统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
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主要关注是否弄错对象、时间、事件、原因等。(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
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归纳内容
要点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界定有效阅读区域,筛选出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
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
,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4.
【答案】BD【解析】(1)B并无拟人手法.D“凉初簟未收”是天气刚转凉,竹席上的凉气更加寒冷的意思,以此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2)解析本首诗的情感要扣住首联中的“光阴”表达的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尾联中“谁伴”的无人相伴的孤寂,“老人”的人到暮年的哀叹.答案:(
1)BD(2)首联“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写诗人从蟋蟀的鸣叫声中听出了光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暮年凄凉的哀叹之情.(3分)而尾联“新晴好天气,谁伴老人游”则写出诗人在新秋夜雨过后,无人相伴而游的哀伤,“老人”二字凸显了诗人的暮年之叹.(3分)(1)本题
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
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5.【答案】杨花落尽
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物霜天竞自由,谁主沉浮【解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重点字:啼)(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猿)(3)万物霜天竞自由谁主沉浮(重点字:霜)6.【答案】对
联除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从内容上看,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用对联的形式为赛课教师准备一个课文推介广告,要求对联要准确概括教师讲授的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故事情节、艺术特点等。答案:鸿门设宴,项羽优柔寡断
放虎归山留后患新丰请罪,刘邦包羞忍耻趁机脱逃得江山【解析】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要准确掌握对联的特点。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
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
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注意本题对联与经典古文内容吻合。7.【答案】参考例文:让传统文化穿越千年今年春节,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火遍网络,不少人对其大加赞赏,认为该节目“原汁原味”,是一场“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的视觉盛宴”;有人对此
也颇有微词,认为节目中人物“嬉笑打闹,嗔怒搞怪”有失古典韵味;甚至有人“预约了博物馆的门票”。在我看来,节目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当代的表达方式,宣传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这一作用值得肯定。
《唐宫夜宴》之所以强势出圈,究其原因,一方面无疑源于中原大地的深厚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结合了当下的高科技手段,并且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当传统文化中的美被充分挖掘并赋予当代表达,便激起了现代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鸣。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唐夜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近年来,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唇……每逢中秋、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在城市公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让节日多了几分传统文化的意蕴。汉服走红的
原因值得关注。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搜索“汉服”,非常多的网友晒出自己的汉服照和汉服视频。这与《唐宫夜宴》霸屏网络也是异曲同工,节目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普及。近年来,在电视、网络上的各类综艺节目中,民族乐器的出场率之高也出人意料。长笛、琵琶、阮、唢呐、二胡、古琴等乐器在大师们手里玩
得出神入化,创造出各种让人惊叹的视听效果。从去年B站跨年演唱会上,国乐大师方锦龙“大战”百人乐团、中西乐器对决的酷炫,到“明日之子superband”乐团季的开播,唢呐、冬不拉、马头琴等民乐受到观众喜爱。国潮大热,民乐出圈,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持续升温。汉服、民乐、戏曲受到越来越多
关注和追捧,这也体现了中国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在坚守传统中大胆创新、融合,民族艺术,传统文化定能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定能让传统文化穿越千年,走进每个人的心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也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从材料来看,本题所给
的材料是一个热点事件。本题材料由五段组成,第一段是总括,引出四位网友的讨论。四个网友对该节目的看法可分三层。第一层是观众甲、乙对节目的认可,称该节目“原汁原味,这才是传统啊”,称它是“采用5G+AR技术,打造的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的视觉盛宴”。探究节目火的原因何在?
正如甲、乙所说,舞蹈节目所蕴含着浓浓的历史文化韵味,在播出形式和技术上的创新,也是受到公众热捧的关键所在。在这场精彩节目中,高精尖科技元素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演员们活灵活现地表演,把历史文化演绎得淋漓尽。因此,写作时可以肯定用现代的方式去宣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材料第二层是观
众丙的看法,他对该节目颇有微词,认为节目“她们嬉笑打闹,嗔怒搞怪,又和当下的少女毫无二致”。因此,写作时可以指出这类节目的不足,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提出更好的建议,比如宣传传统文化之前,应尽量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不能做节目做的不伦不类,否则,会让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材料
的第三层是观众丁的态度和做法,他表示预约了博物馆的门票,参观博物馆的唐三彩乐俑。可见,这种运用现代手段打造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节目,起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作用,让一部分人已不满足于通过节目去了解,更有了亲自去领略传统文化的行动。这更是对此类节目作用的肯定。总之,网友褒贬不一,但立意时都应围绕“传统
文化的宣传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展开议论。从任务驱动来看,根据题干“网友们关于《唐宫夜宴》的热议,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写作不能脱离对传统文化的相关思考;根据题干“写一篇议论文”可知,文体只能选择议论文。【立意】1.当代
的创新表达唤醒文化自信。2.弘扬传统文化应有严谨、严肃的态度。3.传统文化类节目“出圈”背后,彰显民众文化审美提升。【素材】1.“文化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在视野、格局、深度上的引领。河南春晚能打出王炸,依托的是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副‘好牌’。‘出圈’的表面是
我们在坚持做文化,背后却是寻找文化的观众。”徐娜说。陈雷也坦言“最开心的不是听到别人对节目质量的夸赞,而是听到有人看完节目后,确实想去博物馆转一转。这恰恰体现了每个人身上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只是需要我们通过创
新手段去唤醒。”实际上,全国多地博物院正在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激活传统文化活力,满足更多游客“转一转”的文化消费需求。2.河南博物院将馆内珍宝打造为“考古盲盒”,还附赠考古钻探工具“洛阳铲”;北京故宫博物院打造了“故宫生活”等系列文创产品;三星堆博物馆将收藏的青铜大立人、铜戴冠纵目面具、戴
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设计成玩偶模型,深受游客喜爱。3.近年来的春晚,由于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以及舞台形式相对固化,人气并不如“电视时代”。这次河南春晚能够出圈,某种程度上就是借助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传统文化的材料始终还是那些材料,关键是有了新的烹饪工具和
方法,这才煮沸了沉寂千年的精华。在春晚审美普遍疲劳的环境下,《唐宫夜宴》犹如一股喷薄而出的活水,其背后的力量,是新与旧的碰撞。诚如河南春晚导演陈雷所言,“万物皆可融,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产生出迎合时代的作品。”这个作品从内到外符合了时代的审
美趣味,这才获得了亿万网友的追捧。这也再一次证明,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此前,传统文化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呈现和演变的过程,是滞后于时代的。这种脱节,在前些年,让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而近些年,国宝、国风、国潮的悄然流行,离不开开发传统文化方式的革新。
十一、命题作文8.【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解析】(1)A.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此处用来形容脑海中一不注意浮起的影像,使用正确。B.蓦然:猛然,不经心地。此处用来形容不经意的抬眼,使用正确。C.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也有曲折延伸的意思。该语境对象是“骊歌”,且歌声
特点为“若有若无时断时续”,使用正确。D.黯然失神:用来形容人。黯然:心情沮丧的样子。①由于心情沮丧而精神受到摧残;②情绪低沉,失魂落魄;③形容十分沮丧的样子。该语境对象是“骊歌”,不能用“黯然失神”,应用“黯然失色”。黯然失色:多比喻相比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
如。故选D。(2)B.乙处分号不正确,可改为逗号。根据上下文句意逻辑,应是强调“凤凰寒立高岗”,与“凤凰,立于高岗的梧桐树上”“凤凰一展翅便击破了天蓝”构成并列关系。故选B。(3)划线部分语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挺挺然”应该修饰梧桐,象征梧桐挺立的面貌,“翩翩然”应该修饰“神鸟”,描写
“神鸟”振翅欲起的神态,相对应的语句分别是“象征高洁的梧桐在朝阳面前展露挺挺然的面貌”“一只神鸟翩翩然昂立高岗”;二是“象征高洁的梧桐则在朝阳面前展露挺挺然的面貌”和“一只神鸟翩翩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对应上文《诗经•大雅》内容,应调换位置。故应把句子改为:一只神鸟翩翩然昂立高岗,
振翅欲起;象征高洁的梧桐则在朝阳面前展露挺挺然的面貌。答案:(1)D(2)B(3)(示例)一只神鸟翩翩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象征高洁的梧桐则在朝阳面前展露挺挺然的面貌。(1)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
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2)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及准确辨析标点符号的误用,能根据考查的标点有针对性的分析句子的语气、停顿、结构及意义等。(3)本题考查辨
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
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
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9.【答案】本题难度系数不高,但要求不少.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对方的身份,分别是“援助中心咨询点工作人员的身份”和“需要申请法律援助的农村老太太”,这就要求
语言要礼貌,符合工作人员的身份;然后要注意整个流程要完整清晰,这就要求使用“先、然后”之类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答案:老人家,您可以先领一份申请书,按照上面的要求准备好案件情况说明和家庭收入证明,然后把申请书和证明材料交回
援助中心审查,如果您的案件情况和经济情况符合援助条件,我们中心就会为您指定援助律师.【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可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及文字信息归类梳理,按照题干要求组织答案.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
,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
,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