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2.272 MB
  • 2024-09-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2.27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13eb251342ba4bb1930ddb3ad1f93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化学期中练习(2024年4月)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为Ⅰ、Ⅱ两卷,共有25题,试卷共8页,1张答题纸,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请用黑色签字笔(选择题使用2B铅笔)按规定要求在

答题纸上作答。3.请将个人信息完整填写在相应位置。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Br:80第Ⅰ卷(共42分)一、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1小题)。1.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A.硅太阳能电池B.锂离子电池C.太阳能集热器D.

燃气灶【答案】D【解析】【详解】A.硅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A错误;B.锂离子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错误;C.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C错误;D.燃气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正确,答案选D。2.202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合

成新核素21492U,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21492U原子核内质子数为92B.21492U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22C.21492U原子核外电子数为92D.21592U转化成21492U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解析】【分析】AZX中Z为质子数,A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详解】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92,A项正确;B.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14,质子数为92,则中子数=214-92=122,B项正确;C.该原子的质子数92,其电子

数=质子数=92,C项正确;D.该反应为原子核变为物理变化,D项错误;故选D。3.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A.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故A正确;B.氯气是共用一对电子,其电子式为,故B错误

;C.过氧化氢是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故C错误;D.二氧化碳是共价化合物,碳与每个氧共用两对电子,其电子式为,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A。4.下列变化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A.酒精溶于水B.HCl气体溶于水C.NH4

Cl受热分解D.NaCl熔化【答案】A【解析】【详解】A.酒精溶于水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不破坏化学键,故A选;B.HCl溶于水生成氢离子和氯离子,破坏H-Cl共价键,故B不选;C.加热氯化铵反应生成氨气和HCl,

发生化学变化,化学键一定破坏,故C不选;D.氯化钠熔化破坏离子键,故D不选;故选A。5.下列物质中,既含共价键又含离子键的是A.NaClB.O2C.NH4ClD.CO2【答案】C【解析】【详解】A.氯化钠中只存在钠离子和氯离

子之间的离子键,选项A错误;B.氧气分子中只有共价键,选项B错误;C.铵根离子和氯离子之间是离子键,铵根离子内部存在共价键,选项C正确;D.二氧化碳分子中只有共价键,选项D错误;答案选C。6.下列微粒中,与HCl分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相同的电子数的是A.H2O2B.NH3C.NH4+D.O22

-【答案】A【解析】【分析】质子数等于各原子的质子数之和,中性微粒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阳离子的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减去电荷数,而阴离子的电子数为质子数加电荷数。【详解】HCl的质子数为17+1=18,电子数为18,A、H2O2的质子数为1×

2+8×2=18,电子数为18,符合题意,选项A正确;B、NH3的质子数为7+1×3=10,电子数为10,不符合题意,选项B错误;C、NH4+的质子数为7+4=11,NH4+的电子数为11-1=10,不符合题意,选项C错误;D、O22-的质子数

为8×2=16,电子数为16+2=18,不符合题意,选项D错误;答案选A。【点睛】本题考查微粒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明确中性微粒、阳离子、阴离子的电子的数目计算是解答的关键,并注意中性微粒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7.下列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

律解释的是A.还原性:2SCl−−B.酸性:244HSOHClOC.热稳定性:233NaCONaHCOD.氢化物的稳定性:22HSHO【答案】C【解析】详解】A.元素非金属性SCl,又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还原性越弱,即还原性2SCl−−,

A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B.元素非金属性SCl,又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对应酸性越强,即酸性【244HSOHClO,B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无法用元素周期律解释,C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

释;D.元素非金属性S<O,又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即氢化物的稳定性22HSHO,D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选C。8.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半径与阴离子半径比值最小的是A.NaFB.NaClC.MgI2D.KBr【答案】C

【解析】【详解】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半径比值最小,则阳离子最小,阴离子最大。在所给物质的阳离子中,K+半径最大,其次是镁离子,钠离子最小;阴离子中碘离子的电子层数最多,所以碘离子的半径最大,所以排除D;A与B相比则氯离子的半径大于氟离子

,排除A;C与B相比钠与镁是同周期元素,钠离子与镁离子的半径相差不大,但碘离子比氯离子的半径大的多,所以比值最小的是C,答案选C。9.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铝与盐酸的反应B.氢气在氯气中燃烧C.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D.煅烧石灰石【答案】D【解析】【分析】所有物质燃

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都属于放热反应;绝大数分解反应,八水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碳或氢气高温条件下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吸热反应。【详解】A.铝与盐酸的置换反

应为放热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B.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D.煅烧石灰石的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D符合题意;故选D。10.下列关于原电池的

说法中,正确的是()A.任何化学反应上都能设计成原电池B.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移动C.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D.原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电解质溶液流向正极【答案】C【解析】【详解】A.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非氧化还原反应

一定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A错误;B.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B错误;C.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C正确;D.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经导线流向

正极,溶液中存在离子的定向迁移,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电子的移动,故D错误;答案选C。【点睛】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原电池中发生的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学生的疑难点。11.下图表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O2过量时,可

能会有红棕色气体产生B.N2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断开N2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较多能量C.1molN2(g)和1molO2(g)反应生成2molNO(g),需吸收能量180kJD.1molN2(g)和1molO2(g

)所具有的能量之和比2molNO(g)的能量高【答案】D【解析】【详解】A.O2过量时,会继续与NO反应生成NO2,可能会有红棕色气体产生,选项A正确;B.N2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断开N2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较多能量,每断裂1molNN,需要吸收94

6kJ热量,选项B正确;C.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molN2(g)和1molO2(g)反应生成2molNO(g),需吸收能量(946+498-6322)kJ=180kJ,选项C正确;D.根据选项C可知,反应的△H

=+180kJ/mol,反应为吸热反应,1molN2(g)和1mol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比2molNO(g)的能量低,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D。12.对事实:“100℃时,水会沸腾变成水蒸气;温度达到2200℃以上时,水分解为H2和O2.”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1

00℃所提供的能量,破坏了水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B.2200℃所提供的能量,破坏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C.100℃及2200℃时,水分子均变为氢原子和氧原子D.对比温度值可知,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

用比水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100℃时,水会沸腾变成水蒸气,说明破坏了水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故A正确;B.温度达到2200℃以上时,水分解为H2和O2,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旧键的断裂和新建的形成,故B正确;C.100℃,只

是水的状态变化,无化学变化,无键的断裂,故C错误;D.2200℃时破坏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100℃时破坏水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故D正确;故选C。13.在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2CO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下列热化学方程

式正确的是A.32223CHOH(l)O(g)=CO(g)2HO(l)2++1Δ725.8kJmolH−=+B.3222)=2CHOH(l)3O(g)2CO(g)4HO(l++11452kJmolH−=−C.3222)=2CHOH(l)3O(g)2CO(g)4HO(l++1H725.8kJ

mol−=−D.3222)=2CHOH(l)3O(g)2CO(g)4HO(l++1Δ1452kJmolH−=+【答案】B【解析】【详解】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则32g甲醇即1mol甲醇燃烧放的热量为726kJ,64g甲醇即2mol甲醇燃烧放的热量为1452k

J,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出为:CH3OH(l)+32O2(g)=CO2(g)+2H2O(l)△H=—725.8kJ/mol或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kJ·mol-

1;答案选B。14.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推测不合理的是事实推测A.12Mg与水反应缓慢,20Ca与水反应较快56Ba(ⅡA)与水反应会更快B.Si是半导体材料,同族的Ge也是半导体材料ⅣA族的元素都是半导体材料C.HCl在150

0℃时分解,HI在230℃时分解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D.Si与H2高温时反应,S与H2加热能反应P与H2在高温时能反应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A.同主族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与水反应剧烈程度增强。元素的金属性:Ba>Ca>Mg,故可根据

Ca与水反应较快推知Ba与水反应会更快,A正确;B.半导体材料通常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处,Si和Ge处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处,能作半导体,而C和Pb不能作半导体,所以第IVA族元素并不都是半导体材料

,B错误;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元素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I,所以HBr的稳定性介于HCl、HI之间,其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C正确;D.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逐渐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

越强,其单质与H2化合就越容易,元素的非金属性:S>P>Si,所以可根据Si与H2高温时反应,S与H2加热能反应推知P与H2在高温时能反应,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B。15.已知Fe2O2(s)+32C(s)=32CO2(g)+2F

e(s)△H=+234.1kJ·mol-1,C(s)+O2(g)=CO2(g)△H=-393.5kJ·mol-1,则2Fe(s)+32O2(g)=Fe2O3(s)的△H是A.-824.4kJ·mol-1B.-627.6kJ·mol-1C.-744.

7kJ·mol-1D.-169.4kJ·mol-1【答案】A【解析】【详解】①Fe2O2(s)+32C(s)=32CO2(g)+2Fe(s)△H=+234.1kJ·mol-1②C(s)+O2(g)=CO2(g)△H=-393.5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②×32-①,得2Fe(s)+32O2(g)=Fe2O3(s)△H=-824.4kJ·mol-1,答案选A。16.下列叙述I和II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叙述I叙述IIAAl有一定非金属性向氢氧化铝沉淀中滴加盐酸,沉淀溶解B将体积相同的Na和K分别投入冷水中,K与H2O反应更

剧烈金属性:K>NaC钠比铜的金属性强金属钠可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单质DI-还原性弱于Cl-向NaI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溶液下层呈紫红色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A.向氢氧化铝沉淀中滴加盐酸,沉淀溶解,说明氢氧化铝显碱性,与铝的金属性有关,A错

误;B.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剧烈,金属性:K>Na,体积相同的Na和K分别投入冷水中,K与H2O反应更剧烈,B正确;C.钠比铜的金属性强,但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

铜,故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单质,C错误;D.非金属性Cl>I,所以Cl2的氧化性强于I2,则Iˉ的还原性强于Clˉ,D错误;故答案为:B。17.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某氢氧燃料电池的构造示

意图如图,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B.2O在b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C.电解质溶液中OH−向a电极移动D.该装置实现了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答案】C【解析】【详解】A.通入燃料氢气的电极是负极,通氧气的电极是正极,所以a是负极,A错误;B.通入燃料氢气的电极

a是负极,通氧气的电极b是正极,O2在b电极上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错误;C.电解质溶液中OH-向负极(a极)移动,C正确;D.该装置是原电池,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D错误;故选C。18.ABDEFG、、、、、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与D可形成

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A与E可形成三核10e−分子,B元素原子L层的电子数是其K层电子数的2倍,F元素的焰色试验中为黄色,G元素的周期数与主族序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简单离子半径:DEFGB.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BDC.元素AE、组成的化合物比例一定为21:D.G的单质在D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冷的浓溶液中会钝化【答案】C【解析】【分析】ABDEFG、、、、、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与D可形成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A为氢、D为氮;A与E可形成

三核分子,E为氧;B元素原子L层的电子数是其K层电子数的2倍,B为碳;F元素的焰色试验中为黄色,为钠;G元素的周期数与主族序数相等,为铝。【详解】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

越小;简单离子半径:N3->O2->Na+>Al3+,A正确;B.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2CO3<HNO3,B正确;C.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为H2O2,C错误;D.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

铝钝化,D正确;故选C。19.用NaClO可除去水体中过量氨氮(以3NH表示),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原理中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半径:ClNaONHB.32NHHOOH−、、所含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等C.NaClO和HClO所含的化学

键类型相同D.反应①②③中只有反应②是氧化还原反应【答案】D【解析】【详解】A.原理中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半径NaClN>OH,A错误;B.32NHHOOH−、、所含电子数相同为10,32NHHO、质子数相同为10,OH−质子数为9,B错误;C.NaClO

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HClO所含的化学键类型只有共价键,不含离子键,C错误;D.反应①②③中,只有反应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HClO中Cl化合价由+1价转化为HCl中-1价Cl,3NH中-3价N转化为2N中0价N,只有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答案选D。20.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方案,从海带中提取2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操作①是萃取B.②中双氧水作还原剂C.③的离子方程式是3225IIO3HO3I6OH−−−++=+D.含2I的溶液经3步转化为2I的悬浊液,其目的是富集,便于分离提纯【答案】D【解

析】【分析】由流程可知,海带灰用热水溶解后,过滤,滤液中含碘离子,加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加入试剂a萃取,a为苯或四氯化碳,分液得到含碘的有机溶液,再加NaOH与碘反应生成I-和-3IO,分液后向

含I-和-3IO的溶液中加稀硫酸发生5I-+-3IO+6H+=3I2+3H2O,过滤提取得到粗碘。【详解】A.操作①是分离溶液与不溶性杂质,为过滤,故A错误;B.向滤液中加入双氧水是将I–氧化为I2,体现双氧水的氧化性,故B错误;C.I-和-3IO的溶液中加稀硫酸发生5

I-+-3IO+6H+=3I2+3H2O,故C错误;D.图中,含I2的溶液经3步转化为I2的悬浊液,其目的是富集碘元素,故D正确;故选D。21.硼氢化钠(NaBH4)被称为“万能还原剂”,能与水反应产生H2,NaBH4在催化剂钌(10044Ru)表面与水反应的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A.9844Ru、10044Ru、10244Ru是元素钌的三种同素异形体B.若将NaBH4中的H用D代替,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中只含HD和D2C.过程③中产生1molH2,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2molD.

过程①至过程④的总反应为:NaBH4+4H2O=NaB(OH)4+4H2↑【答案】D【解析】【详解】A.9844Ru、10044Ru、10244Ru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不是同素异形体,A错误;B.若将NaBH4中的H用D代替,过程①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为D

2,过程②生成的HD,过程③生成的为HD,过程④中23H2中有一个D和两个H,故气体为HD和H2,B错误;C.过程③中产生1molH2,消耗1mol水,则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1mol,C错误;D.根据进去的为反应物,出来的为生成物分析,过程①至过程④的总反应为:N

aBH4+4H2O=NaB(OH)4+4H2↑,D正确;故选D。第Ⅱ卷(共58分)22.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⑩在表中的位置,回答相应问题。(1)元素⑨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元素⑥的简单阴

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2)元素①的单质的电子式为______。元素④和⑦可形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_______。(3)比较元素②、③形成离子的半径大小:_________。(4)元素③、④、⑤的单

质中,与水反应最剧烈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5)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形成化合物的类型为_____(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③与⑤二者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6)元

素⑦的单质与元素③⑧组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以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_______。(7)⑩是组成玻璃的元素之一,不能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8)已知硒(34Se)与⑥同主族,请

根据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硒及其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填序号)a.Se的最低负化合价为2−价b.2SeO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c.Se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⑥的强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23HSeOe.

2SeO在一定条件下可与NaOH溶液反应【答案】(1)①.第2周期第ⅣA族②.(2)①.②.(3)①.F−②.Na+(4)222Na2HO2Na2OHH+−+=++(5)①.离子键、共价键②.离子化合物③.()()34AlOHOHAlOH−−+=(6)①.22

Cl2BrBr2Cl−−+=+②.Cl和Br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BrCl,原子半径BrCl,得电子能力ClBr,非金属性ClBr,单质氧化性22ClBr(7)2232SiO2NaOHNaSiOHO+=+(8)abe【解析】【分析】由题干部分周期表可知,①为N、②为F

、③为Na、④为Mg、⑤为Al、⑥为S、⑦为Cl、⑧为Br,⑨为C,⑩为Si,据此分析解题。【小问1详解】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2周期第ⅣA族,S是16号元素,S2-的结构示意图为。【小问2详解】N2的电子式为:,Mg和Cl可形成离子化合物Mg

Cl2,其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小问3详解】由分析可知,元素②即F、③即Na形成离子分别为:F-和Na+,二者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Na的核电荷数较大,故它们离子的半径大小为:F->Na+。【小问4详解】由分析可知,元素③、④、⑤分别为Na、Mg、Al,同一

周期从左往右金属性依次增强,则其中与水反应最剧烈的是Na,其离子方程式为:222Na2HO2Na2OHH+−+=++。【小问5详解】由分析可知,元素③为Na,故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NaOH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Na+和OH-之间的离子键和OH-内部的共价键,该化

合物是由阴阳离子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与⑤即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Al(OH)3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4AlOHOHAlOH−−+=。【小问6详解】由分析可知,由于Cl和Br属于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Br>Cl,原子半径Br>Cl,得电子能力C

l>Br,表现为非金属性Cl>Br,单质氧化性Cl2>Br2,则将元素⑦的单质即Cl2与元素③⑧组成的化合物即NaBr的水溶液能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Br+Cl2=2NaCl+Br2,则其离子方程式为22Cl2BrBr2Cl−

−+=+。【小问7详解】Si是组成玻璃的元素之一,不能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SiO2会和NaOH反应生成具有粘性的硅酸钠,化学方程式为:2232SiO2NaOHNaSiOHO+=+。【小

问8详解】由分析可知,⑥为硫,已知硒(34Se)与⑥同主族即位于第四周期第ⅥA族,据此分析解题:a.根据元素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元素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可知,Se的最低负化合价为-2价,a正确;b.SeO2中元素化合价为+4

价,处于Se元素的中间价态,故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b正确;c.根据同一主族从上往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可知,Se的气态氢化物即H2Se的稳定性比⑥的即H2S弱,c错误;d.已知元素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Se的最高正价为+6价,则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的水化物为H2SeO4,d错误;e.SeO2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与NaOH溶液反应,e正确;故选abe。23.人类活动离不开能量,能量的利用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密切相关。Ⅰ.某小组研究氨氮废水的处理(氮元素主要为4NH+和32NHHO),实验流程如图。(1)过程Ⅰ:加N

aOH溶液,调节pH至9后,升温至35C,再通空气将氨赶出并回收。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加NaOH溶液的作用:_______。(2)过程Ⅱ:在微生物作用下,4NH+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3NO−。能量变化示意

图如图:①第一步反应是_____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②()41molNHaq+全部被氧化成()3NOaq−的热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Ⅱ.某小组研究Zn片与稀硫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进行实验。(3)实验Ⅰ:将Zn片和Cu片分别插入2个盛有50mL2mo

l/L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到Zn片表面产生气泡,溶液温度由1TC升到2TCCu;片表面无明显变化,溶液温度无变化。Zn片与稀硫酸反应的能量变化关系符合图______(填“A”或“B”)。(4)实验Ⅱ:用导线将电流表、小灯泡与Zn片、Cu片相连接,插入盛有150mL2m

olL−稀硫酸的烧杯中(如图C所示)。①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Cu片表面产生气泡,溶液温度由1TC升到3TC。②结合电子的移动方向,解释Cu片表面产生气泡的原因:该原电池中Zn失电子,_______。(5)实验Ⅰ和Ⅱ产生等量气体时,测得23TT。结合能量的转化形式,分析两

溶液温度变化幅度不同..的原因______。(6)将Zn片和Cu片换成Fe片和石墨棒,重复实验Ⅱ,请判断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若不偏转,说明理由;若偏转,写出Fe片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式。理由或电极反应式是_____

_。【答案】(1)432NHOHNHHO+−+=(2)①.放热②.()()()()()4232NHaq2Og2HaqNOaqHOl++−+=++Δ346kJ/molH=−(3)A(4)电子沿导线流向正极铜,溶液中的H+在正极Cu上得电子生成2H(5)根据能量守恒,能量的变化相同,但

温度变化不相同,则说明实验Ⅰ中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实验Ⅱ中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电能,部分转化为热能(6)2Fe2eFe−+−=【解析】【小问1详解】铵盐和氢氧化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3

2NHOHNHHO+−+=。【小问2详解】①有图可知,第一步反应中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为放热反应;②由盖斯定律可知,第一步反应+第二步反应可知()()()()()4232NHaq2Og2HaqNOaqHOl++−+=++Δ273/73/346kJ/molH

kJmolkJmol=−−=−。【小问3详解】Zn片与稀硫酸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其能量变化关系符合如图A。【小问4详解】结合电子的移动方向,解释Cu片表面产生气泡的原因该原电池中Zn失电子,电子沿导线流向正极铜,溶液中的H+在正极Cu上得

电子生成H2。【小问5详解】实验I和Ⅱ产生等量气体时,测得T2>T3。结合能量的转化形式,分析两溶液温度变化幅度不同的原因实验I和Ⅱ产生等量气体时,根据能量守恒,则能量改变相同,但温度变化不相同,则说明实验I中化学能

主要转化为热能,实验Ⅱ中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电能,部分转化为热能。【小问6详解】将Zn片和Cu片换成Fe片和石墨棒,重复实验Ⅱ,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则Fe片溶解,其铁片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式2Fe2eFe−+−=。24.海洋资源的利用具有广

阔的前景。利用空气吹出法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如图:已知:常压下,溴单质沸点为58.5℃(1)“吸收塔”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2)“蒸馏塔”具有将溴单质与水溶液分离的作用,其温度应控制在_____(填序号)。A.40∼50℃B.60∼70℃C.1

00℃以上(3)物质A_____(填化学式)可以循环利用。(4)探究“氧化”适宜条件,测得不同条件下溶液中被氧化的Br的百分含量如图:已知:n(Cl)n(Br)表示加入氯元素与海水中溴元素物质的量之比。①结合实际生产,“氧化”的适宜条件为______。②海水中溴元素的浓度是64mg/

L,经该方法处理后1m3海水最终得到38.4gBr2,则该实验海水中溴元素的提取率为______。③吸收后的空气进行循环利用,吹出时,吹出塔中2Br吹出率与吸收塔中2SO流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当2SO流量过大,2Br吹出率反而下降,其原因:______。的

【答案】(1)Br2+SO2+2H2O=4H++2Br−+SO2-4(2)B(3)HCl、H2SO4(4)①.pH3=、n(Cl)n(Br)=1.1②.60%③.过量的2SO随“吸收2Br后的空气”进入“吹出步骤”,与溴反应【解析】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向酸化浓缩海水中通入氯气,将溶液中的溴离子氧化为溴,用热空气将溴吹出,吹出的溴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氢溴酸和硫酸,向酸溶液中通入氯气,将氢溴酸氧化为溴,蒸馏得到可以循环使用的盐酸、硫酸混合溶液和液溴。【小问1详解】由分析可知,吸收塔中发生的反应为溴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

成氢溴酸和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r2+SO2+2H2O=4H++2Br−+SO2-4,故答案为:Br2+SO2+2H2O=4H++2Br−+SO2-4;【小问2详解】由常压下,溴单质沸点为58.5℃可知,蒸

馏塔中温度应控制在58.5℃以上,但不能高于水的沸点,故选B;【小问3详解】由分析可知,物质A为可以循环使用的盐酸、硫酸混合溶液,故答案为:HCl、H2SO4;【小问4详解】①由图可知,n(Cl)n(Br)为1.1时,p

H为1和3的溶液中溴的含量最高,再加大氯的量,对溴的含量的提高也几乎没有影响,所以“氧化”的适宜条件为pH为3、n(Cl)n(Br)为1.1,故答案为:pH3=、n(Cl)n(Br)=1.1;②海水中溴元素的浓

度是64mg/L,经该方法处理后1m3海水最终得到38.4g溴,则该实验海水中溴元素的提取率为38.4g0.064g/L1000L×100%=60%,故答案为:60%;③若二氧化硫的量过大,过量的二氧化硫随吸收溴后的空气一同进入吹

出步骤,在吹出塔中与溴反应,导致溴吹出率下降,故答案为:过量的2SO随“吸收2Br后的空气”进入“吹出步骤”,与溴反应。25.某小组同学制备碘酸盐(3IO−)并探究其性质。资料:①2I可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3IO−和I−。

的②碘酸钙[32Ca(IO)]为难溶于水、能溶于硝酸的白色固体。③2X的氧化性,X−的还原性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3IO−与氧化性随溶液酸性增强而增强(X为Cl、Br或I)。实验装置如图(加热与夹持装置略)步骤:I.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加热圆底烧瓶;一段时间后,B中溶液由

无色变为棕黄色。II.将B中棕黄色溶液倒入烧杯中,再加入NaOH溶液,烧杯中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无色。(1)A装置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C装置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3)取少量步骤Ⅱ后所得无色溶液,加入过量盐酸和4CCl,振荡后静置,溶

液分层,上层呈浅黄色,下层呈紫色。甲同学得出结论:在酸性条件下3IO−可以氧化I−为2I。①乙同学认为上述结论不合理,可能原因如下:原因一:空气中2O在酸性条件下将溶液中的I−氧化,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原因二:___________(填化学式)在酸性条件下

将溶液中的I−氧化。②为了进一步证明在酸性条件下3IO−可氧化I−为2I,完成如下实验:ⅰ.另取与(3)等量的步骤Ⅱ后所得无色溶液,加入稍过量2CaCl固体,振荡,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溶液X和沉淀Y。ⅱ.向无色

溶液X,加入与(3)等量的盐酸和4CCl,振荡后静置,溶液分层,上、下层均几乎无色。ⅲ.取少量洗涤后的沉淀Y加入稀3HNO,固体溶解,继续加入少量KI溶液,溶液呈黄色。ⅳ.……a.由实验ⅰ、ⅱ得出结论:___________。b.由实验ⅲ和ⅳ得出结论:

在酸性条件下3IO−可以氧化I−为2I。补全实验ⅳ的操作和现象___________。(4)根据实验ⅲ得出:氧化性2I___________3IO−(填“”或“”),而实验ⅰ表明2I和3IO−的氧化性强弱关系相反,原因是___________。(5)查阅资料发现,3XO−与相应的X−

(XCl=,Br)均有类似上述反应。浓度相同时,氧化性33ClOBrO,但浓度均为0.1mol/L的3ClO−和Cl−开始发生反应时的pH为1,而浓度均为0.1mol/L的3BrO−和Br−开始发生反应的pH为5。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两个反应开始发生时pH不同的原因___

________。【答案】(1)MnO2+4HCl(浓)ΔMnCl2+Cl2↑+2H2O(2)Cl2+2OH-=Cl-+ClO-+H2O(3)①.4I-+O2+4H+=2I2+2H2O②.HClO③.酸性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或次氯酸未将碘离子氧化生成碘单质④.继续加入过量的氯

化钙溶液,不产生白色沉淀或产生很少白色沉淀(4)①.<②.碘酸根离子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溶液酸性越强,碘酸根离子氧化性越强(5)氯离子的还原性弱与溴离子,所以氯酸根离子氧化氯离子需要酸性更强才能氧化【解析】【分析】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气,氯气通过饱和食盐水

,除去含有的氯化氢气体,再通入碘化钾溶液中,氯气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当碘化钾溶液变棕黄色,即说明有碘单质生成,再加入氢氧化钠,碘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碘酸钠和碘化钠,最后烧杯中的氢氧化钠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据此解答。【小问1详解】A装置为制取氯气

,反应的方程式为:。A装置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ΔMnCl2+Cl2↑+2H2O;【小问2详解】C装置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尾气,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小问3详解】①乙同学认为上述

结论不合理,可能原因如下:原因一:空气中2O在酸性条件下将溶液中的I−氧化,离子方程式为4I-+O2+4H+=2I2+2H2O。原因二:多余的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可能HClO在酸性条件下将溶液中的

I−氧化。②为了进一步证明在酸性条件下3IO−可氧化I−为2I,完成如下实验:ⅰ.另取与(3)等量的步骤Ⅱ后所得无色溶液,加入稍过量2CaCl固体,振荡,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氯化钠和碘化钠的无色溶液,和碘酸钙沉淀。ⅱ.向无色溶液X,加入与(3)等量的

盐酸和4CCl,振荡后静置,溶液分层,上、下层均几乎无色。说明。a.由实验ⅰ、ⅱ得出结论是不含有碘酸根离子时,酸性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或次氯酸未将碘离子氧化生成碘单质。ⅲ.取少量洗涤后的沉淀Y加入稀3HNO,固体溶解,

继续加入少量KI溶液,溶液呈黄色,说明产生了碘单质。ⅳ.继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不产生白色沉淀或产生很少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的碘酸根离子被消耗或消耗完。b.由实验ⅲ和ⅳ得出结论:在酸性条件下3IO−可以氧化I−为2I。【小问4详解】根据实验ⅲ中可知,碘酸根离子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

,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分析得出:氧化性2I<3IO−,而实验ⅰ表明2I和3IO−的氧化性强弱关系相反,原因是碘酸根离子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溶液酸性越强,碘酸根离子氧化性越强。【小问5详解】溴酸根离子和氯酸根离子的氧化性接近,但

溴和氯为同主族元素原子,氯的电负性大于溴,故氯离子的还原性弱与溴离子,所以氯酸根离子氧化氯离子需要酸性更强才能氧化。【点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811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