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练案15.docx,共(4)页,23.50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0735db27d682d6c0698ff8938cd74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练案15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诗双练(用时:40分钟分值:4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奋进的力量。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随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发表,明确了新时代青年人
的历史责任,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整体风貌。忆往昔,在①的岁月,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青年学子举箸为戟,为民族大义奔走呼告;平均年龄仅28岁的共产党人,冒着枪林弹雨,齐聚南湖扁舟,共商救国救民良方;年轻的革命家,翻山渡水,南征北战,开辟民族解放新纪元……他们冲锋在前、担当有为的事迹②,
奏响了一曲曲悲壮奋进的青春之歌。看今朝,青年人生逢盛世,却拒绝“躺平”:扶贫攻坚战,有“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初心担当;航天控制室,有“北京明白”的铿锵自信;皑皑边疆,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热血奋勇;抗疫战斗,有“我是党员我先上”的③;天安门广场,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
誓言……新时代的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书写了一卷卷光辉壮丽的史诗。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
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二、名篇名句默写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以地位、官职为理由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2)习近平说:“人
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所以文艺创作者只有扎根于群众,创作才能获得如苏轼《赤壁赋》中所说的“,”的源泉。(3)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都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词中提到乐器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三、一诗双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
成后面题目。曲江对雨①[唐]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②,暂醉佳人锦瑟旁。【注】①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
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②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期,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第一组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曲江春雨图。首联从大处落墨,重在描写动态;颔联从细部
着笔,重在描摹静态。B.颈联想象当年唐玄宗游览曲江的盛况,而今空余废辇,殿门深锁,抒发了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C.尾联描绘了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何时”一词表明这只是一场好梦而已。D.后两联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但这情又非直白宣泄,而是融于翩翩遐想,更见含蓄深婉。5.后
人评价此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请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6分)答:第二组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花著雨胭脂湿”一句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B.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以人的动作,可谓用笔精妙。C.本诗
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在曲江的所见、所思、所感。D.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表达深沉的感慨。7.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筹笔驿①[唐]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②,
风云常为护储胥③。徒令上将④挥神笔,终见降王⑤走传车⑥。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⑦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大中九年(855)冬,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
创作此诗。②简书:军令。③储胥:军用的篱栅。④上将:诸葛亮。⑤降王:后主刘禅。⑥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⑦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第一组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把猿鸟、风云比作诸葛亮的敌人,说他们至今还畏惧诸葛亮治军的神明,以此衬托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
下文做铺垫。B.颔联采用对比手法,说明诸葛亮尽管有运筹帷幄之才,但还是无法挽救蜀国的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C.颈联分析蜀国败亡的原因——尽管诸葛亮才比管仲和乐毅,但无奈大将关羽和张飞命短,只凭诸葛亮一人之力,也无法力挽狂澜。D.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
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9.最后一句中“恨有余”的“恨”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除了“恨”,该诗还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答:第二组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衬托的艺
术手法,通过对猿鸟和风云的描写,显示出诸葛亮治军有方。B.颔联肯定了诸葛亮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指挥之下,敌人最终投降归顺。C.本诗打破时空界限,既凸显了诸葛亮的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又交代了蜀国败亡的原因。D.作者怀古咏史,借诸葛亮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和怀
才不遇的悲愤心情。11.清代何焯曾评价此诗:“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结合全诗谈谈抑扬手法的运用。(6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