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沪教版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第3节生态平衡的稳定性同步测试(解析版).doc,共(24)页,719.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02c9d6c1515612500a0a4a313555b2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3节生态平衡的稳定性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B.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统一整体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D.生物圈的厚度大约为l0千米【答案】A【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
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A正确,B错误;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D错误。2.地
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生物圈B.森林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湿地生态系统【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据此答题。【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
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点睛】明确: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
统。23.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A.数量不改变B.比例不改变C.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平衡D.数量暂时平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种现象。考点: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4.地
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叫做A.生物圈B.大气圈C.水圈D.岩石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
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考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点评:此题为基础题,
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知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5.我国政府为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目前正在北京地区实施大规模的绿化工程。绿化北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3A.调节北京地区的温度和湿度B.美化环境C.调节北京地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D.以上都对【答案】D【解析】为了把2008年
的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目前正在北京地区实施大规模的绿化工程,此举是因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植物体表面的温度,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0%以上;蒸腾作用还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降低大气温度,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能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故D符合题意。故选:D6.“锄禾日当午”,农民给庄稼松土的目的是给农作物提供()A.水B.空气C.生活空间D.营养物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圈中大多数的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
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农民给庄稼松土的目的是使土壤疏松,利于储存空气,促进根的呼吸.故B正确.故选:B考点: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7.当草原上的野兔数量增多时,狼的数量也会增加,限制野兔数量进一步上升,这体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哪4一项作用()A.
帮助植物传份、传播种子B.维持生态平衡C.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防治害虫【答案】B【解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狼能限制野兔数量的进一步上升说明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
B正确。8.如表为某科研人员对A,B,C,D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单位:个)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A.AB.BC.CD.D【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
种平衡是动态的,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详解】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5如果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那么被捕食者数量会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
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定下降,导致流行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其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
稳定。从图中可看出A、B、D的物种失去了平衡,调节能力最强的是C。故选:C【点睛】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9.下列哪项不利于环境保护()A.双面使用纸张B.提倡乘坐公交车C.开发使用新能源D.野外焚烧大量秸秆【答案】D【解析】纸张双
面使用能够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利于环保,A正确;提倡乘坐公交车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利于低碳生活,利于环保,B正确;开发使用新能源可减少污染,利于环保,C正确;野外焚烧大量秸秆,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
烟雾,不利于环保,D错误。10.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A.生物的数量是不变的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生产者总是数量最多的D.人工控制的结果【答案】B【解析】
【分析】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详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
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使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1.从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来看,生物圈2号的失败说明的科学道理是()A.生物圈2号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人类目前为止还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永久生存的环境C.生物圈2号需要足够的水量D.生物圈2号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家
园【答案】B【解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科学家将它称为生物圈Ⅰ号。生物圈Ⅱ号是科学家模拟生物圈Ⅰ号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生物圈Ⅱ
号(BiosphereⅡ)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生物圈Ⅱ号计划设计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生态与环境研究,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并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
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问题.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它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故
选B。点睛:生物圈Ⅱ号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人类目前为止还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永久生存的环境。了解生物圈Ⅰ号和生物圈Ⅱ号的基本情况以及生物圈Ⅱ号的相关内容,就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71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圈的组成成分()A.大气圈底部B.水圈的大部C.岩石圈表面D.大象体内【答案】D【解析】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故大象体内不在生物圈范围内。1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海洋生态系统B.生物圈C.草原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
态系统,据此答题。【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
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正确。故选:B【点睛】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内容是中考的热点,要好好理解掌握。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的内容()A.调查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8B.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C.调查大气污染、水污染的状况D.调查当地计划生育
政策落实的情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应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方面予以考虑,摸清这些方面所处的状
态以及破坏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属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15.从前的黄土高原上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而今却成了荒山秃岭,其主要原因是()A.地球上的温室效应
造成的B.气候变得干燥造成的C.地壳变迁造成的D.人类乱砍滥伐造成了生态平衡的失调所致【答案】D【解析】【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
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详解】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自动调节能力,能使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外界条件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平衡就被破坏了,黄土高原是我国人口过于集中的地方,由于长期掠夺式开
发,乱砍滥伐,植被大量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造成的,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对环境的破坏其根本的原因是人,这是必须树立的观点。916.生物圈是指A.有生物生活的地方B.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地球上全部生物D.地球上的生物及其
生存的环境【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
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17.有关生态平衡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B.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大致不变C.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比例大致不变D.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平共处,没有任何捕杀和争斗发生【答案】D【解析】考点: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分析:10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
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绝对不变,而是相对、持续的稳定。解答: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动态的平衡,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是稳定的
,是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调节能力越强;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的数量不
仅比草食动物多,而且还要维持一定的比例,如三颗草和两只羊,虽然草比羊多,但是不能保持稳定,因此还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同样草食动物要比肉食动物多,并维持一定的比例,如果人类的干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而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人类要遵
循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规律,不要超过它自身的限度,否则,将来大自然必将报复我们人类。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对生态系统生产性的作用,二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性的作用。故选:D18.近年来,黄冈市水产养殖又上
新台阶,开创苇田养蟹的新模式。下图的苇田生态系统简图,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A.蟹的肌肉细胞与芦苇叶细胞相比,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B.该生态系统有两条食物链C.枯叶、昆虫尸体中的无机物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有机物D.蝗虫属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与蚕相比,没有“蛹”时期11【答案】C【解析】【分析】
(1)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是: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2)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3)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起着重要的作用。(4)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而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详解】A.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是: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A正确;B、该生态系统有两条食物链:芦苇→蟹;芦苇
→昆虫→蟹,B正确;C、枯叶、昆虫尸体中的有机物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C错误;D、蝗虫的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而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两者相比,不完全变态没有蛹期。D正确。故选:C。【点睛】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即可解答19.下列不是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存所需的共同基本条件包括()A.营养物质B.阳光C.空气和水D.土壤【答案】D【解析】【分析】12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据此解答。【详解】生物圈中大多数的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土壤只是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因此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点睛】做这题的关键点在土壤上,明确土壤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20.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海洋生态系统B
.生物圈C.草原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据此答题。【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它包括
: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正确。故选:B【点睛】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内容是中考的热点,要好好理解掌握。21.如下图有人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
造成的影响是()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水稻虫害严重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D.田鼠的数量迅速增加1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正是由于这种制约,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才会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大量捕杀青蛙,使稻蝗的量增加,水稻的数
量减少,水稻减少使田鼠因缺乏食物而减少,所以蛇也减少,另外大量捕杀青蛙也导致蛇因缺乏食物而减少,所以此题答案选B。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点评:此题为基础题,理解食物链的概念,根据食物链理清生物间的关系。22.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
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环境污染B.植被破坏C.缺水干旱D.食物链被破坏【答案】D【解析】【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
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天然牧场中存在着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组成的食物链。当实验区的草场被网子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虫子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的叶吃光。而未被
网子罩上的草场,因营养结构完整,食物链未被破坏,所以牧草生长良好。【详解】在牧草留种区存有食物链:草→昆虫→鸟,草→(食草籽的)鸟,鸟吃昆虫也吃草籽,用网将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罩起来后,昆虫没有了天敌,因此数量增多,导致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这说明产生这1
4种现象的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故选:D。【点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3.生物圈的涵义是: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B.地球上的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C.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D.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表层和水圈组成【答案】C【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
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4.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提倡下列哪
种行为()A.向河流排放污水B.随意排放工厂废气C.植树造林D.焚烧秸秆【答案】C【解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植树造林等做法,都可保护环境,使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焚烧秸秆、向河流排放污水、随意排放工厂废气会加重大气污染,不利于保护环境。1525.
某市政府举办了一次“汽车拉力赛”,近2000公里的赛程大多在草原腹地进行,赛后草场“伤痕累累”.你对这项赛事的评价是()A.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B.破坏了草原植被C.增加了当地经济收入D.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答案】B【解析】【分析】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活
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详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汽车赛后草场“伤痕累累”,会破坏草原的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
展。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明白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能破坏生态系统。16二、非选择题26.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2)在自然界,正是由于物质流、和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3)在生态
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4)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为真菌提供,真菌为藻类提供。(5)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的多样性、的多样性和的多样性。(6)防止食物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
理是把食品内的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答案】(1)遗传物质环境因素(2)能量流信息流(3)相对稳定(4)有机物水分和无机盐(5)生物种类基因生态系统(6)细菌、真菌生长繁殖【解析】试题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
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2)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17一的整体。(3)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和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4)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分和无机盐。(5)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
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6)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所以防止食物腐败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生物和生物之间
有密切的联系;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食品的腐败原因。2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间关系的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图中所有的动物属于________.(2)如果为了杀虫而在该生态系统中喷洒
农药,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3)图中的几种生物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4)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________.【答案】(1).植物(2).消费
者(3).猫头鹰(4).植物(5).生态平衡【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18(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
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
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详解】(1)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该图中
属于生产者的是植物,所有的动物属于消费者。(2)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因此“如果为了杀虫而在该生态系统中喷洒农药”,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
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植物是第一营养级,因此图中的几种生物中,数量最多的是植物。(4)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
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物质能量和生物富集的特点以及生态平衡的概念。28.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中的数字1﹣5代表箭头,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________,因此,它在
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_.19(2)图中的虫和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随着动物的摄食过程,食物中的________流入动物体内.(3)该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鸟与虫的关系是________.(
4)图中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_,图示的部分还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5)箭头4和5表示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机物(2).生产者(3).消费者(4).物质和能量(5
).1(6).捕食(7).分解者(8).非生物部分(9).植物遗体分解成无物质(10).分解者分解的物质被植物吸收利用【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
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5)图中,1、2表示捕食,3、4表示分解,5表示经分解者作用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利用。【详解】(1)(2)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因此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虫子和鸟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吃植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随着动物的摄食过程,食物中的物质能量流入动物体内。(3)图中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1条食物链,食物链不包括
非生物部分太阳和分解者;因此图中的食物20链是:植物→虫子→鸟,鸟以虫为食,所以,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4)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图中的细菌和真菌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示的部分还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5)图示中箭头4表示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植物遗体分解成简单物质(无
机物),过程5表示经分解作用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利用。【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及食物链的理解。29.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讲述了一只猫和一只老鼠的故事,十分有趣.那么猫和老鼠在自然界中的关
系你又了解多少呢?请思考:(1)猫吃老鼠,老鼠吃庄稼,它们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假如猫、老鼠和庄稼构成的食物链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猫的数量大量减少,老鼠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________,这说明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_______
_、________的关系.(2)猫和老鼠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________,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3)猫和老鼠利用有机物后产生的粪便和遗体都可以被_______
_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及无机盐,又可以被________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可见,动物在自然界中具有________的作用.【答案】(1).捕食(2).大量增多(3).相互依赖(4).相互制约(5).消费者(6).消化(7).吸收(8).分解者(9).植物(10).促进物质循环【解析】【分析】(
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猫吃老鼠,21老鼠吃庄稼构
成的食物链是:庄稼→老鼠→猫。(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3)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
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物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详解】(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
力,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猫吃老鼠,老鼠吃庄稼,都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它们之间构成捕食关系。假如猫、老鼠和庄稼构成的食物链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猫的数量大量减少,老鼠因天敌减少,老鼠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大量增多,这说明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2)猫和老鼠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消费者,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3)猫和老鼠利用有机物后产生的粪便和遗体都
可以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及无机盐,又可以被物质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可见,动物在自然界中具有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30.如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根据图回答问题。(1)在该生
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图中共有_______条食物链,它们相互交错构成_______。图22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消费者是_____。(2)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了图中的生物外,还应包括_______和_______,它们属于______
_。(3)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是_______,如果过度捕猎狐狸和鹰,则可能导致_______和_______大量增长,结果最终会使_______遭到破坏,草原生态系统会严重失衡。(4)由于大量垃圾的排入,该草原生态系统遭到污染,该食物网的生物出现有毒物质中毒现象,你认为在
“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污染在_______体内不断富集,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答案】(1).草(2).4(3).食物网(4).草(植物)(5).动物(兔、狐、鼠、鹰)(6).真菌(7).细菌(8).分解者(9).草(10).兔(11).鼠(12).
生态平衡(13).鹰【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
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解答:(1)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图中的生产者是草,在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
狐、草→鼠→狐、草→鼠→鹰,因此图中具有4条食物链.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因此消费者是鼠、兔、狐、鹰。(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23分由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了图中的消费者(动物)外,还应包括细菌和真菌,它们属于分解者。(3)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植物是第一个营养级,直接吃生产者的草食性动物是第二个营养级,吃草食性动物的肉食
性动物是第三个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是草,第三营养级的是狐、鹰;“如果过度捕猎狐狸和鹰”,则可能导致兔和鼠因捕食者的减少而大量增长,结果最终会使草原遭到破坏,“草原生态系统会严重失衡
”.(4)“由于大量垃圾的排入,该草原生态系统遭到污染,该食物网的生物出现有毒物质中毒现象”,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有毒物质在鹰体内不断富集,“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故答案为:(1).草;.4;食物网;草(植物
);动物(兔、狐、鼠、鹰);(2).真菌;细菌;分解者;(3).草;兔;鼠;生态平衡;(4).鹰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