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第6单元 第六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2)页,50.01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d4ee4749f3cb80eb1ccd375c0c671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六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可以说,
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
、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
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也说:“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
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窦冀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
漫主义的创作心态。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使人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
“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型,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
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
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
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摘编自《书法心理与
修养》)材料二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儒家经典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
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出以个人行为。书写中的思想,
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区别于他人,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相对应于楷体书法,应是对楷书的误解。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
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摘编自沈鹏《书法,回归“心画”本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法是中国一门普及度高的艺术形式:书法论著,在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论
著中最丰富的艺术论著。B.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书法创造与之息息相关。C.在古人看来,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
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虚静态和书法创作中另外一种心态即炽情态是截然相反的。D.由东汉蔡邕的《笔论》、东晋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唐代虞世南的《笔髓论》、明代宋曹的《书法约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例子可以知道他们对书法创作的心态都有共同的了解。答案:D解析
:D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2段“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可知,刘勰的《文心雕龙》的“虚静观”不是关于书法创作的。实际上,《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名
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创作心态不同的一项是()(3分)A.王羲之《兰亭集序》B.虞世南《孔子庙堂碑》C.颜真卿《祭侄文稿》D.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答案:B解析:B项,“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属于虚静态,其余三项属于炽情态。王羲之酒酣之时写下《兰亭集序》,感情和书法都酣畅淋漓;其余两项
由题目皆可看出情感之奔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B.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因此,书法创作可以使人排
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C.书法与印刷体在要求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比如楷书的笔法就与仿宋字有区别,仿宋字是不能称作书法的。D.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不同的字体体现了不同的书写者的个人意识,也体现出书写者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倾向。答案:D
解析:D项,“也体现出书写者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倾向”表述错误,材料二说“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区别于他人”,并没有谈到情感倾向。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书法创作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参
考答案:书法创作就是以篆、隶、楷、行、草某种字体为载体,以虚静态或者炽情态,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的创作过程。解析:本题要抓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
一种是炽情态”“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
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这些关键语句,综合分析,给书法创作下定义。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1)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最”“多有”“都有”“一般”等。(2)论证思路上,论证分
析逻辑严密,有条理。全文运用总分总思路,段落用“首先”“其次”等脉络词语。(3)论证方法上,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读书的艺术(节选)林
语堂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一种雅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
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
倾诉一些私人的想法,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同一个生活时代久远的人交流,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不但如此,
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
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报告事情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据我看来,关于读书
的目的,宋代诗人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
便丧失净尽了。他对自己说:“我非读孟子的作品不可,我非读杜甫的作品不可,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毕好像从一个噩梦中醒来,除了可以说已经“
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这种具有某种功利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人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一个人如果抱着这种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所以,依黄山谷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优雅的品行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
法。这种优雅显然不是指外貌之美,而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也不是指面貌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不是一个用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一个人的谈吐有
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喜好跟对食物的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
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觉不到趣味
,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有改动)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他就是生活在监狱里,是
逃不出去的。B.读书的乐趣与读书的功利性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是矛盾的。C.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所以读报纸不是读书。D.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向学生推荐,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喜欢和他们一样。答案:C解析:A项,“他就是生活在监狱里”错误,依
据第1段内容可知,原文中的“监狱”一词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生活刻板,而非真的生活在监狱里。B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是矛盾的”说法太绝对,错误。D项,“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向学生推荐”错误,原文说的是“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意思是说教师不能以自己所好强迫学生读某些书,但可以给学生
推荐。7.下列对文章中分析读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到一本好书,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B.读书会避免“面目可憎”,会获得一种外表的优雅,表现为面孔的美丽。C.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思考、带我们到一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D.如果只是为了获取信息而
读书,带有较强的实用性,便很难体会到真正的读书乐趣。答案:B解析:原文说“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不是一个用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再联系上文,可知读书会让一个人变得有思想,品行优雅,谈吐有风味,而不是仅仅
获得美丽的面孔,B项说法错误。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这句话意在强调要掌握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或树立一种好的读书态度。②不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去读书,而是要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欣赏和思考的乐趣。9.文中说:“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
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对于这个问题,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有着怎样的观点?(4分)参考答案: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的结尾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
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劝学(节选)《荀子》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
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
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④,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⑤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
立乎!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
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
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注①蒙鸠:即鹪鹩(jiāoliáo),又名“巧妇鸟”,是一种善筑巢的小鸟。②苇、苕
(tiáo):皆植物名,属芦茅之类。③滫(xiǔ):臭水。④柱:同“祝”,折断。⑤醯(xī):醋。10.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
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答
案:C解析:这段文字句式整齐,有“不足谓”为标志。可根据句意和标志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仞,古代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形容极深或极高。B.庶人,平民百姓,无官爵者,没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C.盗跖,中国民间传
说中的大盗,在先秦古籍中用来形容坏人。D.五声,即五音,古代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答案:B解析:B项,“没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是奴隶,“庶人”是自由劳动者。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
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B.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比喻之中,“醯酸而蚋聚”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C.作者用“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来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D.作者认
为,君子应该全面掌握学习的知识,追求修养的纯粹完美,达到“定”与“应”的统一。答案:B解析:B项,“醯酸而蚋聚”不是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而是用来说明“要注重自身的修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
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2)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参考答案:(1)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乡邻,出游一定要结交有道德的人,这是为了防止受邪恶人的影响,而接近于正道。(2)有了好的道德操行然后才能内心坚定不移,内心坚定
不移然后才能应付各种事变,能够内心自定,又能应对外物,这就叫作完美的人。14.“德操”是荀子提出的一种品德修养。荀子认为有德操的人应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参考答案:一个有德操的人,权势、利禄都不能使他倾倒,众人的反对也不能使他改变,从
生到死都能坚守正确而高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标准。参考译文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作蒙鸠,它用羽毛筑巢,并用毛发将它编织起来,系于芦苇之上。一阵风吹来,苇条折断,鸟蛋摔碎,幼鸟也摔死了。不是它的巢不完善,而是巢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西方有
一种草,名字叫作射干,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上面,俯临百丈深渊,并非它的茎能长得这样高,而是它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蓬蒿生长在麻中,不需要扶持就自然挺直;洁白的沙子掺和在黑土中,就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叫作芷,把它浸泡在臭水中,君子不会接近它,百姓也不会佩戴它,不是它的本质不好,而是被浸
泡在臭水中的缘故。所以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乡邻,出游一定要结交有道德的人,这是为了防止受邪恶人的影响,而接近于正道。各类事物的兴起,必定有它的起因。荣誉和耻辱的到来,必定与它的品德相一致。肉腐臭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就会生虫。懈怠散漫而忘掉自身,灾祸就发
生了。刚强的东西容易折断,柔弱的东西容易受约束。邪恶污秽集于一身,就会招致怨恨。同样是柴草放在地上,火总是从干的地方烧起;同样是平地,水总是向低洼的方向流去。草木丛生,禽兽群居,万物总是与它们的同类生活在一起。所以靶子一竖起,弓箭就射向那里;林木繁茂,斧头就砍伐到那里;树木成荫,
众鸟就栖息在那里;醋酸了,蚊蚋就聚集在那里。所以说话有时招来祸患,行为有时招来耻辱,君子一定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的立脚点啊!射出一百支箭,有一次没有射中,就不能叫作善于射箭;赶着车马走了一千里路,只差半步没有赶到,就不能叫作善于驾车;礼法不能融会贯通,
仁义不能始终如一,就不能叫作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应专心致志,坚持如一。一会儿不学,一会儿学,那是街头巷尾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坏的行为多,便是桀、纣、盗跖一类的人。全面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尽力去实行,然后才是一个好的学者。君子知道学习不全面不纯粹不能算作完美,所以反复
诵读以求贯通,用心思索以求理解,设身处地地去领会它,除掉自身有害的东西来保养它。使眼睛与它无关的不去看,使耳朵与它无关的不去听,使嘴巴与它无关的不去说,使心里与它无关的不去考虑。等到了极其爱好它的时候,就好像眼睛喜欢五色,耳朵喜欢五声,嘴巴喜欢五味,心里想拥有天下一样。所以权利不能动摇他,众人不能
改变他,天下不能打动他。活着是这样,死时还是这样,这就叫作有好的道德操行。有了好的道德操行然后才能内心坚定不移,内心坚定不移然后才能应付各种事变,能够内心自定,又能应对外物,这就叫作完美的人。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贵在德行的完美。(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5~16题。江津送刘光禄不及[南朝陈]阴铿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①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②。注①鼓声:古时开船以打鼓为号。此处指荡桨之声。②(yīn):古时城门外层的曲城,这
里指城门。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依然”表明诗人明知确实已赶不上送行,但他还是来到江津长望以送。B.第四句写帆势与云相接,暗示船已走远,也表明诗人立于江津时间之长。C.“空余鸟”比喻江
津只剩下了自己,孤单之意、惆怅之情溢于字里行间。D.尾联以江汉与城门相距远,写诗人与友人相距远,形象生动,写法别致。答案:C解析:C项,“空余鸟”不是比喻,而是诗人所见之实景。16.诗的前四句与后六句,对诗人形象的刻画,侧重点各
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①前四句侧重于写诗人的动作,描绘出了一个伫立在河津、长望友人船帆远去、听着桨声渐渐消失的诗人形象。②后六句侧重于写诗人的心情,借景抒情,泊处鸟飞、离亭空空、寒叶凋零、钓者收竿的孤独、凄凉景象,饱含了诗人送友人不及而产生的伤
感之情。解析:从内容看,前四句是细节描写,写诗人的动作;五至十句是景物描写,是借景抒情。能从这两个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荀子·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两句话是“,”。(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
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答案:(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书海就像真的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它澄碧一色,无边无际
。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草芥,沉浮于汹涌的浪涛之间,怎么泅得出来?不管什么时候,在写字桌前坐下,扭亮台灯,翻开书本,似乎都在享受优雅,逼近神圣。这种误会,制造了无数()时光的游戏,而自己还深感欣慰。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
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书目,以防止在阅读领域里价值观()。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的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已经自立,阅读成了他们与阅读对象之间的一个“能量交换”
的过程,选择的重任主要靠自己来完成。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①,就要细细品味。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会一个人在江边走走,回味很久。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
得交往的好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密友?()的有几个,也就够了。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一点不难理解,事实上却不易做到,因为在阅读时,我们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我们很少打开感觉选择的雷达。其实,即便是公认的世界名著,年少时老师说必须读,到了中年发觉某本名著与自己的感觉系统不对位,②。18.依
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抛撒迷失启发推心置腹B.拋撒迷茫启蒙肝胆相照C.抛掷迷失启蒙推心置腹D.抛掷迷茫启发肝胆相照答案:C解析:“抛撒”,撒出去(多用于固体)。“抛掷”,扔;抛弃,丢弃。此处与“时光”搭配,应选“抛掷”。“迷失
”,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神情)迷离恍惚。此处与“价值观”搭配,应选“迷失”。“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普及新知识,使摆脱愚昧和迷信。“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
而有所领悟。根据后文“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等信息的提示,应选“启蒙”。“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肝胆相照”,指以真心相见。两个词语均可选填。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
改写成:“一旦跳入其间,你便沉浮于汹涌的浪涛之间,怎么泅得出来?”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①原文以“草芥”喻读者,使表达更形象生动。②“草芥”这一喻体突出了读者
之渺小,更能有效地衬托书海之浩瀚。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参考答案:①一旦找到好书②就有权拒绝阅读(大意对即可)21.下面是某人发给朋友的
一则手机短信中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5分)我于昨晚得知家母重病住院、急需手术、资金不足的消息。甚为挂念。现承蒙×××捎去5000元,以尽绵薄之力,请务必领受;他日抽闲我定当莅临医院探望。祝愿
老人家病体早日康复!参考答案:(1)“家母”改为“令堂”(或“令慈”);(2)“资金”改为“费用”;(3)“承蒙”改为“拜托”(或“劳驾”);(4)“领受”改为“收下”;(5)“莅临”改为“前往”。解析:“家母”是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应改为对
别人母亲的敬称,如“令堂”“令慈”;“资金”是商业用语,应改为“费用”;“承蒙”是对别人的敬辞,这里用词不当,应改为“拜托”;“领受”是说自己接受,应改为“收下”;“莅临”是对别人到来的敬称,自己前去可用“前往”。22.概括下面文字的
主要意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4分)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
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参考答案:中英联合考古研究结果表明,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且“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时代呼唤
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走过百余年,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交出了一份份值得称赞的“历史答卷”。从执政中国的“赶考”
,到发展中国的“赶考”,再到民族复兴的“赶考”,继承“赶考”精神,秉承“赶考”初心,我们永远砥砺前行在“赶考”路上!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以“‘赶考’新说”为副标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
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