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273.764 K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高邮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高邮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高邮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高邮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5)页,273.76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cfdc7ef7a9cba730537e3c94cd78b0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情调研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曾说,“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由此可见,孔子A.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B.忽视尖锐的社会矛盾C.囿于传统的宗法等级D.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儒有忠信以为甲

胃,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可以得出,孔子主张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的相关信息,故B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修养,与宗法等级无关,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革的内容,故D不正

确。2.西周前期的统治者在构建政权合法性的过程中,主张要怀敬畏之心处理朝政,施恩于百姓。而秦始皇称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是“(自己)兴兵诛暴乱”,并未提及民众对统一的贡献与牺牲,民众只是其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工具而已。这一

变化说明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动C.儒家民本思想受到关注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建立于武王伐纣灭商的基础上,为构建合法性的政

权,西周前期的统治者怀着敬畏之心处理朝政,施恩于百姓;但随着周王室衰微,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动荡,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秦始皇“(自己)兴兵诛暴乱”,统一天下。这一变化说明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动,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排除A项;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备受打

击,排除C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东汉末年出现“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的局面;东晋时期则是“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国典人殊,朝纲家异,编户之命,竭于豪门。”这表明A.察举征辟制被

破坏殆尽B.士族豪强争相割据混战C.专制集权遭到严重削弱D.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这一时期士族豪强迅速崛起、把持朝纲,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说明东汉末和东晋的专制集权遭到严重削弱,故选C;A项从当时的选官制度切入题干,偏离史料主旨,题

干并非探讨当时的选官制度问题;题干中“国典人殊,朝纲家异”强调不同的权臣先后把持政权,B、D两项解读有误。故选C。4.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堕落”行为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这一变化反映了A.

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与

人之间经济交流的增多,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受部分士大夫的关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日用之学、治生之术受部分士大夫的提

倡,没有体现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三纲五常等思想,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传统伦理道德缺失的现象,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时期逐渐提倡,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经世致

用的思想盛行的现象,故D选项错误。5.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因为他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下列言论出自黄宗羲的是A.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B.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生民之困苦荼毒

,孰非疾痛之知切于吾身者乎【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故黄宗羲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君主治理天下不能独治,而应该君臣共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C项

是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排除C项;D项是王阳明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6.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这些做法A

.激化矛盾加速了晚清政府的崩溃B.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C.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督抚获取了征收地方赋税的权力,这些做法有利于筹集资金,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

D项正确;这些做法没有进一步激化矛盾,也没有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排除AB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清朝地方督抚获得征税权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7.1901年初,清廷发布诏书规定“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

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诏书的发布表明教育“新政”A.满足了新式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愿望B.实现了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C.制定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选用标准D.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里“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

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可以看出,考试内容依然以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和中国中国政治史事为主,只有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这说明教育“新政”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教育“新政”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所以不可能

满足新式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表明教育“新政”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没有实现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体现教育“新政”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传统窠臼,所以并没有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选用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8.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

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为“新爱国香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这些做法A.意在推动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初步发展D.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体现了民族资本家,把爱国与获取利益相结合,B项正确;民族资产阶级的本意并非推动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材料现象的背景,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9.1939年9月,日军根据新的作战方针重新部署,组建中国派遣军,下属24个师团,20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旅团。其情况如图,这表

明兵力分布地区作战任务7个师团、两个独立混成旅团武汉地区抵御中国军队正面作战4个师团、两个独立混成旅团广州一带切断中国的国际补给线4.个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合肥至杭州以东的占领区确保宁沪地区的安定9个师团、12个独立混成旅团

、1个骑兵旅团华北地区迅速恢复华北地区的治安与交通A.局部抗战向全民抗战的转变B.抗战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C.抗战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7个师团、两个独立

混成旅团,武汉地区,抵御中国军队正面作战”、“4个师团、两个独立混成旅团,广州一带,切断中国的国际补给线”、“4.个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合肥至杭州以东的占领区,确保宁沪地区的安定”及所学知识可得,日军之所以根

据新的作战方针重新部署,组建中国派遣军,是因为中国主战场国民当军队发生了变化,所以才进行了调整,B项正确;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1945年进入到全面反攻阶段,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9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0.新中国成立后不

仅把每年的5月1日规定为国际劳动节,放假1天,而且还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除了各界群众参加的庆祝游行,还有各种群众性文艺活动,并燃放各种精美的焰火。其主要目的是A.用文艺活动丰富劳动人民精神生活B.树立工人阶级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C.构建与时代

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D.探索利用节日发展经济的全新形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积极肯定并努力宣传劳动的价值,所以设立劳动节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与

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故C项正确;设置劳动节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价值观念,而非丰富精神生活,排除A;新中国的成立已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主导地位,排除B;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利用节日发展经济,排除D。11.从1964年开始,在不到—年时间内,三线建设部署的

项目便涉及到钢铁、石油、农业、林业等300多个。同时,中央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等以保证三线建设。这些措施A.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B.体现了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C.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D.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人力、物力干大事的特征,因此三线建设的过程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项正确;受左倾错误影响,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比重并不均衡,排除A项;一五计划于1957年就已经完成,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

除D项。故选C项。【点睛】12.“一国两制"构想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产物。它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又为祖国统一的具体实践所检验,具有科学性和包容性。这一论述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特质B.传承了大一统国家的历史遗

产C.肯定了港澳回归的成功实践D.明确了“一国两制”实施的前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一国两制"构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体现着“求同存异"的思想和主张。“求同”是要顾全大局,实现中国的统一;“存异”是要照顾局部,维持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

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其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和现实的精神,着眼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符合当今世界淡化制度差异和意识争执.谋求和平与发展的潮流,A项正确;BC两项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述了“一国两制”实施的依据,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理解的要求,排除;“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

,即港澳台须坚持一个中国这一根本前提,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17世纪,英国人对戏剧和诗歌的兴趣转移到散文上来,从过分修饰和虚构的场景中转向不加修饰的现实场景,更加重视真实性和现实性,而不

再是华而不实的想象。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现实主义文学兴起B.近代科学革命影响C.理性主义成为主流D.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近代科学革命的发展,使人对客观事物看法出现了转变,能以更理性的态度面对,故英国人的兴趣发生转移,更加重视真实性和现实性,故B项正确;现实主义

文学兴起于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主旨,成为主流是在18—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与人们兴趣的转移没有必然联系,D项错误。故选B项。14.19世纪英国

流行着“斯迈尔斯神话”,认为英国早期的工业家们大多是靠自我奋斗成功的“自我塑造之人”。他们大多“出身卑微,生长在普通甚至是贫穷的家庭,通过自学获得必要的知识。他们创办企业,从小打小闹开始,最终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并提升了自己的社会

地位。”“斯迈尔斯神话”的广泛流行A.有利于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B.有助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D.推动了日不落帝国的建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斯迈尔斯神话”主张个人奋斗致富,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

富的需要,有利于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A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B项;材料与揭露资本主义弊端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得益于工业革命及强大的军事实力,非神话,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5.1966年苏联《劳

动报》上刊登了一组漫画(有节选),表达了苏联人民的不满情绪。《买东西》(注:编者命名)苏联人民产生不满情绪,主要是由于当时政府A.忽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B.禁止生活消费品的交易C.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D.采用平均主义分配政策【答案】A【解

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漫画中椅子、包包、鞋子都是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坏掉,它们都属于生活消费品,由这些生活消费品的劣质可看出该时期大环境下的政策是忽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A项正确;漫画中没有体现出生活消费品的买卖过程,更没有体现出禁止交易,B项错误

;漫画没有涉及到农民这一群体,无法得出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的结论,C项错误;漫画表现的是生活消费品的劣质,政府政策的倾向,并未涉及到平均主义,D项错误。16.研究者们对20世纪艺术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面对现代主义艺术众多流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野兽

派、达达派……,相对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学术界难以用一个词将其艺术特征完全准确地概括出来。这说明,现代主义艺术A.注重客观的反映现实生活B.根植于传统的艺术手法C.完全体现自我的意识价值D.具有多元化的

艺术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现代主义艺术具有众多流派,导致学术界无法用一个词语将其艺术特征完全准确的概括出来,这说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具有多元性,D项正确;注重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张相悖,排除A项;现代主义艺术是反传统的,排除B项;“完全

体现自我的意识价值”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780年到1880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

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与孟加纳、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的煤炭一起共同支撑起了英帝国。进入20世纪,石油替代煤成为最新和最为有用的化石燃料。从大约1900年到1947年,美国主导着世界石油生产。美国在20世纪的繁荣,依靠的就是石油提供的能源优势。由

于英国缺少石油,而且在煤矿上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形成了技术闭锁。到1938年,煤炭在英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到了历史峰值(97.7%),它的钢铁业所使用的机械都是按照烧煤的方式设计的。这种变化损害了英国,并最终成全了美国。随着二

战以后国际石油供给环境的改善,再加上自己发现了石油,英国才逐渐实现了向石油系统的转型。——据约翰·R·麦克尼尔《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等整理材料二旧中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中国石油产量仅

能满足国内需要量的10%,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煤炭占能源总供给的96.3%,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石油人以兴油报国之志,很快恢复和扩大了原有油田的生产,并在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进行了石油勘探和开发。1

960年发现了大庆油田后,在缺资金和技术、气候恶劣的情况下,石油职工住地窝子,饮雪水,但他们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激昂,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探明了大庆油田的储量并投入开发。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已基本

上能满足国内需要。后来,石油人又相继展开了胜利、大港、江汉、辽河、冀中等一系列石油大会战,到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1.04亿吨,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石油占比达到23.7%。——据祝慈寿《中国现代工业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前期,英国能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后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我国石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意义。(3)综上,谈谈对经济发展中能源利用的启示。【答案】(1)问题:固守煤炭能源,形成技术闭锁,未能及时

利用石油能源。后果:阻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国际地位不断下降,最终丧失其世界霸主地位。(2)意义:提升了能源自给的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计民生);石油人凝聚的精神树立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和丰

碑。(3)启示:适时对能源利用进行提档升级,不断改善能源结构,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自力更生,加强自身能源建设与开发,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持续发展。【解析】【详解】(1)问题:根据“由于英国缺少石油,而且在煤矿上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形

成了技术闭锁”可知英国固守煤炭能源,形成技术闭锁,未能及时利用石油能源。后果根据“它的钢铁业所使用的机械都是按照烧煤的方式设计的。这种变化损害了英国,并最终成全了美国。随着二战以后国际石油供给环境的改善,再加上自己发现了石油,英国才逐渐实现了向石油系统的转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阻碍了第二

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国际地位不断下降,最终丧失其世界霸主地位。(2)根据“到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1.04亿吨,成为世界第八大产油国,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石油占比达到23.7%”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

至70年代,我国石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意义主要是提升了能源自给的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计民生);石油人凝聚的精神树立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和丰碑。(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

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适时对能源利用进行提档升级,不断改善能源结构,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自力更生,加强自身能源建设与开发,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持续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清朝关于

派遣常驻使节的历次讨论时间参与者意见、理由与方案1866年4月一11月江西巡抚刘坤一担忧。“分遣使臣往驻各国,不得任其所指,以柱石重臣弃之绝城,今得挟以为质。”浙江巡抚马新贻反对。向各国派“代国大臣”,得“秉政”虚名,却予对方借口,使其“代国大臣”能借口秉中国之政。186

7年10月一12月署直隶总督官文反对。费用不赀,无通晓语言之才,不得已,可派游历使。两江总督曾国藩赞成。“中外既已通好,彼此往来,亦虽常事。”1870年12月一1871年3月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遣使日本。“中外既定和约,均宜各派官员,往驻该国,庶消意易通,势

力均敌。”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曾国藩遣使日本。“须仿照领事之例,中国派员驻扎日本,约束内地商民,并成立会讯局,办毕洋争讼案件。”1874年11月一12月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速遣使日本与各大国。“外托邻邦报聘之礼,内答华民望泽之诚”,“倘彼

别有诡谋,无难侦得其情,相机控制。”两江总督李宗羲遣使各国。“其与彼国有用之才,新造之精器,均可随时采访,以为招致购买乏地。”——摘自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清政府对遣使问题展开的讨论,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

逻辑清晰。)【答案】观点:清政府对遣使问题展开的讨论,表明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在逐步加深。19世纪60年代态度:围绕向西方各国遣使问题,地方大吏多半持反对和犹豫、观望态度。理由:有的担心派驻的使臣会被西方国家扣押为人质:有的担心西方国家通过驻外使臣干涉中国内政:有的则以语言不通为借口拖延敷衍。结论

:表明此时期的清朝政府,仍然缺乏变革的世界眼光,对近代外交缺乏认知,固守“天朝上国”的陈旧观念。19世纪70年代态度:清政府地方大吏对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臣问题,态度发生明显变化,赞成的意见居多。理由:中外交往的密切和

洋务运动的深入,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有的认识到向西方派驻使臣是近代外交的惯例:有的认识到可以通过驻外使臣维护海外华人的权益;有的认识到可以通过驻外使臣搜集信息,维护国防安全:有的认识到可以通过驻外使臣招揽人才。结论表明此时期的清

政府对近代外交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以积极姿态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体现出晚清外交近代化程度的加深。(还可以从“晚清时期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性质导致晚清时期中国外交呈现传统的宗藩关系与近代外交关系并存的特点”等角度回答

,言之有理,论述充分,史论结合,亦可得分.)【解析】【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清朝关于派遣常驻使节的历次讨论,那么同学们要围绕主要内容,从中找到规律,形成你的观点,我们从讨论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官员对西方的

认识在逐步加深,所以就可以以这个规律作为我们的观点。论述过程要紧紧围绕观点进行展开,所以就要把清政府官员是如何一步一步加深对西方的认识的过程论述清楚,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把其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9世纪60年代,地方大吏多半持反对和犹豫、观望态度;到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地方大吏对

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臣问题,态度发生明显变化,赞成的意见居多,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其变化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梭伦出任执政官主持雅典政务之前,贵族和大众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贵族凭借手中的特权占有了雅典的土地,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用高利贷和重租的形式进行剥削。梭伦出身贵族,但他的财富主要来自贸易而非土地,故对于旧贵族世家相当疏远,而对通过商贸致富的阶层以及平民抱有同情心,他的睿智、温和也声名远扬。公

元前570年,雅典的新任执政官梭伦,启动了法治变革,他创立了新的宪法,制定了一批新的法律,并注意提高法律的公信、权威。梭伦还改革了雅典的司法制度,每个阶层的成员都可以担任陪审员,所有的公民对执政官的判决有异议,都可以向新成立的法庭提出上诉,这类法庭只是公民大会的分支机构,甚至

是由公民大会全体成员集会,负责审判工作。新的法庭并没有取代执政官在司法方面原有的职能,但在民主的制度中,对执政官的司法权力形成很大程度的制衡。——摘编自韩伟《梭伦的法治改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进行法治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梭伦的法治改革。【答案】(1)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平民遭受剥削,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力量壮大;梭伦杰出的个人素质;受之前法治思想的影响。(2)推动并维护雅典的民主制;推动西方法治精神的形成并为后世法治提供借鉴;加强对城邦的管理和治理

,有利于城邦的稳定;实质上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贵族凭借手中的特权占有了雅典的土地,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用高利贷和重租的形式进行剥削”可知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平民遭受剥削,社会矛盾尖锐;根据材料“而对通过商贸致富的阶层以

及平民抱有同情心,他的睿智、温和也声名远扬”可知梭伦杰出的个人素质;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雅典工商业发展、受之前法治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2)根据材料“他创立了新的宪法,制定了一批新的法律,并注意提高法律的公信、权威”可从法治精神方面进行概括;根据材料“梭伦还改革了雅典的司法制度,每

个阶层的成员都可以担任陪审员,所有的公民对执政官的判决有异议,都可以向新成立的法庭提出上诉,这类法庭只是公民大会的分支机构,甚至是由公民大会全体成员集会,负责审判工作”可知推动并维护雅典的民主制;加强对城邦的管理和治理,有利于城邦的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梭伦改革实质上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国媒体对甘地进行了大量形象塑造和话语宣传。1938年10月,《申报》香港版报道了甘地捐助中国救护车的消息。1939年3月,《中央日报》称甘地最近又向印度全国呼

吁,向“为世界主持正义而战之中国人民加以救济”。1940年,中国媒体报道了甘地对中国抗战的看法,“你们正在进行生死存亡的斗争,我们也一样”。1942年2月,蒋介石在访印期间会见了甘地。《中央日报》发表了《中印关系之新页》评价此次外交行动。《新华日报》对蒋介石访印也进行了说明,认为“蒋

委员长首次访问印度,证明中印两大民族之真正密切联系,与彼此间之同情谅解。”后来,甘地与蒋介石和颜悦色的合影广泛出现在报刊杂志之上,成为塑造蒋介石领袖形象不可或缺的素材。在此期间,甘地对中国抗日的基本态度无可质疑,这也从侧

面说明中印双方的交流合作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互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周永生《全面抗战时期中日舆论中的甘地》(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媒体重视宣传甘地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媒体塑造甘地形象的积极意义。【答案

】(1)全面抗战爆发;激发民众抗战热情;争取有利外部环境;甘地具有世界影响力;甘地同情、支持中国抗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扩大。(2)彰显中国抗战正义性;鼓舞中国民众坚持抗战;塑造国民政府正面形象;促进中印友好关系;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1938年”“1939年”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阶段,集中力量对抗日本侵略者;根据材料“《新华日报》对蒋介石访印也进行了说明,认为“蒋委员长首次访问印度,证明中印两大民族之真正密切联系,与彼此间之同情谅解”

”可知争取有利外部环境;根据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可知甘地具有世界影响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世界主持正义而战之中国人民加以救济”可知甘地同情、支持中国抗日;根据材料“在此期间,甘地对中

国抗日的基本态度无可质疑,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印双方的交流合作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互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扩大。(2)根据材料“为世界主持正义而战之中国人民加以救济”可知能够彰显中国抗战的正义性;根据材料“你们正在进行生死存亡的斗争,我们也一样”可知中国媒体想用甘地的话鼓

舞中国民众坚持抗战;根据材料“甘地与蒋介石和颜悦色的合影广泛出现在报刊杂志之上,成为塑造蒋介石领袖形象不可或缺的素材”可知塑造国民政府正面形象;根据材料“蒋委员长首次访问印度,证明中印两大民族之真正密切联系,与彼此间之同情谅解”可知促进中印友好关系;

根据材料“在此期间,甘地对中国抗日的基本态度无可质疑,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印双方的交流合作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互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

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3136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