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北师大版)02(全解全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83.255 KB
  • 2025-02-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北师大版)02(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北师大版)02(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北师大版)02(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北师大版)02(全解全析).doc,共(7)页,83.25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c3589e967b9fea02024ccf0f42772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02七年级生物·全解全析12345678910CDABDAADCB11121314151617181920BCCADCBBAA1.【答案】C【解析】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能对空气起清洁和湿润作用,鼻黏膜中的

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2.【答案】D【解析】从血液循环图中看出,若B为心脏,则A中流静脉血(上、下腔静脉)或动脉血(肺静脉),C中流动脉血(主动脉)或静脉血(肺动脉),A错误;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包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的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

脉,因此若B为肾小球,则A、C均为动脉,均流动脉血,B错误;若B为小肠,则从小肠流出的血液是含营养物质丰富和含氧少的静脉血,C错误;胰岛分泌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因此若B表示胰岛,则饭后1小时,C内胰岛素浓度比A内高,D正确。3.【答案】A【解析】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与肾小

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它只能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和相连的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它只能朝向动脉开,保证

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心房→心室→动脉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毛细血管管壁极薄,管内径极小,血流速度极慢,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4.【答案

】B【解析】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受大脑皮层的调控,迅速起跑,为条件反射,A正确;外界空气通过呼吸运动到达人体肺内,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依次经过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最后到达肌肉细胞,氧气在肌肉细胞的线粒体中,参与分解有

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可见运动中,通过呼吸系统吸入的大量氧气经过心脏1次就能到达肌肉细胞,B错误;运动员大量出汗,能够散热和排出代谢废物,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C正确;运动员需要消耗大量葡萄糖,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

,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2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可见消化管中能消化糖类的器官

有口腔、小肠,D正确。5.【答案】D【解析】一个神经元是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的,A错误;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以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B错误;手被热水烫到,先迅速缩手后感觉疼痛,C错误;反射弧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D正确。6

.【答案】A【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位听神经大脑,由此可见A是错误的。7.【答案】A【解析】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7是视网膜。8.【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血液循环过程的物质变化。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在流经的器官不同,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解答】据图可以看出:图中的成分流经某器官时,含量增加了。A.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向肺部毛细血管中扩散,因而流出的血液氧气含量增

多,A正确;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时,消化道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和脂肪酸会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氨基酸等养料的含量增高,B正确;C.血液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重吸收了原尿中全部葡萄糖,因此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C正确;D.血液

流经大脑后,大脑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营养物质和氧气,所以血液流经大脑时葡萄糖含量减少,D错误。故选D。9.【答案】C【解析】动脉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血压较高,因此,抽血化验时,针头刺入的血管是静脉而不是动脉;由于动脉血压比静脉血压大,因此,测量血压时,通常测得的是上肢肱动脉

血管中血液的压强;小脑能够使人体的动作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当小脑病变时,可能会出现走路不稳、动作不协调的现象;大量出汗时,许多水分随汗液排出体外,使人的尿量减少,但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量不会改变。10.【答案】B3【解

析】人体的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外分泌腺不分泌激素;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针刺手指,先缩手后感到疼痛,痛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二者密切配合

,共同完成人体的自我调节。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尿蛋白质为阳性,说明肾小球发生病变,蛋白质被过滤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蛋白质不能被重吸收,

随尿液排出体外。所以,选项B错误。12.【答案】C【解析】唾液中只含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A不正确;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促进脂肪的分解,胆囊储存胆汁,B不正确;蛋白质在胃中

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C正确;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D不正确。13.【答案】C【解析】略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中是肝脏,是小肠

,是胃,是胰腺。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任何消化酶,但它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大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促进脂肪的消化。15.【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血管的特点及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明确血管的特点

及血液循环的过程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解答】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4观图可知:1是肺静脉、2是肺动脉、3是上下腔静脉、4是主动脉A.体循环的路径是:左心室→4主动脉→全身的毛细血管网乙→3上下腔静脉→右心房,A正确;

B.当血液流经甲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B正确;C.血管2是肺动脉,血管1是肺静脉,由于动脉比静脉的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因此血管2比血管1的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C正确;D.当血液流经甲肺部的毛细血管后,血液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当血液流经乙后,血液由鲜红色变

成暗红色,D错误。故选D。16.【答案】C【解析】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17.【答案】B【解析】原尿和血浆中葡萄糖含量相同,原尿中的葡萄糖经过肾小

管时被全部重吸收,因此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为0,B符合题意。18.【答案】B【解析】分析题述7个名词,只有潮汐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其他都与环境污染有关。19.【答案】A【解析】计划免疫即人工免疫,是利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在人体不发病的情况下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

主要方式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人体在疫苗的作用下获得了相应的抗体,因此该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20.【答案】A5【解析】病原体有可能使人患传染病,也可能不患病;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是抗原,不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不是抗原;免疫有防御感染、免疫监视和自身稳定的功能,其

中,自身稳定就是识别体内的异常细胞。21.【答案】(1)静脉(2)气体交换;呼吸;气体扩散;动脉血变为静脉血(3)糖类;小肠(4)鼓膜;耳蜗(5)血浆【解析】【解答】(1)动脉出血,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在近心端止血,可以用止血带或绷带压迫;静脉出血,血液呈暗红色,

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止血,可以用纱布绷带包扎或指压法止血;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或像水珠一样流出,可以自然止血,不需要做特殊的处理,只要局部清洁即可,也可以用创可贴包扎伤口。该伤者进行快速急救,发现血液呈暗红色,连

续不断流出,于是判断是静脉血管出血,需要在远心端止血急救。(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气体变换的场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叫做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因此,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幸存者的呼吸运

动进入肺泡。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则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当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网后其成分的变

化是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可见,氧气经血液运输后,通过气体交换(或者气体扩散)作用进入组织细胞,流经组织细胞的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增多,动脉血变为静脉血。(3)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

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约70%)主要来自糖类。营养物6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人体各段消化道对

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不同,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胃内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少量的酒精;小肠能吸收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所以,糖

类主要在小肠被吸收。(4)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炸弹爆炸产生了巨大

的声响,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由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再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5)输血时不一定都是输全血,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

人体内。如:身体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伤面有大量液体渗出,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如果输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粘滞性而影响血液循环,所以输入血浆。故答案为:(1)静脉(2)气体交换;呼吸;气体扩散;动脉血变为静脉血(3)糖类;小肠(

4)鼓膜;耳蜗(5)血浆22.【答案】(1)病原体(2)传染源(3)(4)特异性【解析】(1)从传染病角度分析,引起人体患病的病毒属于病原体。(2)患病的动物或人都会散播病原体,因此都属于传染源。(3)对环境进行消毒、

食用家禽时煮熟煮透、对室内进行通风,这些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4)研制和使用疫苗预防禽流感,这种免疫是特异性免疫。23.【答案】(1)氨基酸胃液、肠液、胰液(2)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3)心室收缩、心房舒张(4)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皮肤(5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6)⑦→⑤→④→⑧⑨→⑪→⑩→⑫【解析】(1)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对于身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胃,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7解成氨基酸。(2)肺泡外面包绕着毛

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实现了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3)由图可知,图丙表示心室收缩,心房舒张的过程。(4)⑩肾小囊内液体是原尿,原尿的形成必须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人体中除二氧化

碳以外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皮肤排出。(5)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长5~6m,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6)小肠绒毛毛细血管吸

收的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的途径:①小肠绒毛毛细血管→⑦下腔静脉→⑤肺动脉→④肺部毛细血管→⑧肺静脉→⑥主动脉→⑨肾动脉→⑪肾小球→⑩肾小囊→⑫肾小管→体外。24.【答案】(1)肠液、胰液肾小管重吸收(2)a

.小脑b.关闭、打开A、Cc.G、B(3)等量的胰岛素和物质M等量的物质M【解析】略。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