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北师大版)03(全解全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311.479 KB
  • 2025-02-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北师大版)03(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北师大版)03(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北师大版)03(全解全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北师大版)03(全解全析).doc,共(6)页,311.47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e05d7a5ed21054f146c10b30cf45e6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03七年级生物·全解全析12345678910AACCAADCDB11121314151617181920DCDCDBABDB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三种物质的

消化过程。【解答】图中①为唾液,②胃液,③胆汁,④胰液,⑤肠液,a为葡萄糖,b为氨基酸,c为甘油和脂肪酸;X为小肠。A、④胰液,⑤肠液都进入小肠,所以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A正确。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麦

芽糖,B错误。C、②胃液,含有胃蛋白酶,③胆汁,不含消化酶,C错误。D、X表示小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D错误。故选:A。2.【答案】A【解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由胃、小肠和大肠吸收,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3.【答案】C【解析】是胃,胃不能消化脂肪,内不可能含

有脂肪酸,C项错。4.【答案】C【解析】题图中乙为动脉,丙为静脉,丁为毛细血管。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因此血液流动的方向是乙丁丙。5.【答案】A【解析】1肺静脉里流动脉血,3上下腔静脉里流静脉血。6.【答案】A2【解析】图一中三种血管内的血液流动速度不同,血流速度

为1>3>2;图二中为白细胞,数量较少不易观察,可移动涂片进一步寻找。7.【答案】D【解析】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就变成了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可见c代表的是二氧化碳,d代表氧气,甲代表肺动脉

,内流静脉血,故D错误。8.【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呼吸运动的过程和气体含量变化,解答的关键是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和气体含量变化。【解析】A.图1甲中,膈顶上升,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引起呼气,A错误;B.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

交换,肺并不是气体交换的唯一场所,B错误;C.图1中,①模拟气管,②模拟肺,③模拟胸廓,④模拟膈,C正确;D.若图2中曲线代表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A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则A表示肺泡处的毛细血管,D错误。故选C。9.【答案】D【解析】动

脉的管壁厚、弹性大,能将心室中射出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10.【答案】B【解析】2肾静脉中流的是血液;5膀胱有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可使尿液间歇排出体外;3肾脏不是人体内唯一有排泄功能的器官,肺和皮肤也有排泄功能;4输尿管具有输送尿液的功能。11.

【答案】D【解析】小明从35℃的室外进入20℃的空调房内,温度降低,散热量减少,10分钟后,他皮肤内的血管会收缩,汗液的排出量会相应减少,即如题图乙和丁所示。12.【答案】C【解析】随着温度升高尿液分泌量减少,不会导致体内尿素等废物积累过多,因为此时汗液分泌量增多,汗液也可以排出水、尿素、无机盐等

废物,C错误。13.【答案】D3【解析】神经元都是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的。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以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中。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即产生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脊髓)

,脊髓产生神经冲动并沿传出神经元传到效应器,产生缩手反应;同时脊髓还会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使人产生感觉。如果传出神经元受损,神经冲动无法传到效应器,因此无法产生缩手反射,但大脑皮层能产生感觉。14.【答案】

C【解析】青少年用眼不当形成近视后可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C错误。15.【答案】D【解析】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接受

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是大脑,大脑皮层里有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16.【答案】B【解析】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①周围神经系统,A正确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视

觉,听觉和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人体的最高级神经中枢,呼吸、心跳等多种神经中枢是脑干,B错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④神经元,C正确。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D正确。17.【答案】A【解析】略18.【

答案】B【解析】甲表示健康人群,是该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丙是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甲通过成为乙,则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疫苗相当于抗原;乙体内的抗体是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抗体具有专一性,只对该病的病原体起作用;甲通过成为丙,则

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并使人患病的过程,丙通过成为乙,则是机体痊愈的过程。19.【答案】D【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和作用,人体的三道防线及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解题

关键是熟练掌握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和作用,人体的三道防线及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解答】4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人体皮肤的结构包括表皮和真皮,表皮位于皮肤表皮,有上皮组织构成,真皮位于表皮

的下方,由结缔组织构成。皮肤的主要功能有保护、分泌、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B.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C.在进行他人皮肤移植时,移入的皮肤

对于病人来说是非己的成分,相当于抗原,他人皮肤植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对他人皮肤进行排斥。植皮时最好移植自己的皮肤,必须移植他人的皮肤时,需要进行抗免疫治疗,否则移植不会成功,故C不符合题意;D.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用肥皂洗手吋,可以减少皮肤上的病菌数量,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故D符合题意。故选D。20.【答案】B【解析】树造林只能改善空气质量;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1.【答案】(1)氨基酸;小肠;右心房(2)肺;氧气;扩散;血红蛋白;能量(3)肾脏;肾小球;肾小管(4)胰岛素;注射胰岛素【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相关知识。解答

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相关知识。【解答】(1)营养物质蛋白质进入A消化系统后,在胃内被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成氨基酸,并被被吸收进入C血液循环系统,经体循环运送到心脏,首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2)人体的B呼吸系统由呼吸

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通过吸气,外界的a氧气进入肺后,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周围的毛细血管,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运往全身,最终在组织细胞里参与有机物的分解,释放

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并维持人体体温。(3)D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肾脏,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连续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

,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5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

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最后形成的尿液中,尿素浓度比原尿中的高,这是因为肾小管重新吸收了大部分的水。(4)由于肾小管发生病变,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导致大量的葡萄糖没有被吸收,另外胰岛能分泌胰岛素能调节人体内糖的代谢,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会造成体

内血糖的浓度过高,由于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而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而出现糖尿。经检测某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假如他的D泌尿系统中的结构没有病变,则可能是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影响到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可

以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故答案为:(1)氨基酸;小肠;右心房(2)肺;氧气;扩散;血红蛋白;能量(3)肾脏;肾小球;肾小管(4)胰岛素;注射胰岛素22.【答案】(1)③;视网膜;①;晶状体;凹(2)非条

件反射;⑨→⑦→B→⑥→⑧(3)小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视觉的形成及矫正、膝跳反射的过程及所属类型、小脑的功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及矫正方法、膝跳反射的过程、非条件反射的

特点。【解答】(1)③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①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长时间近距离玩手机或上网,就会导致眼球的①晶状体过度变曲,凸度变大,形成近视,需要配戴凹透镜加以纠正。(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

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神经中枢不在大脑皮层,在脊髓,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

出神经和效应器,膝跳反射的基本途径:⑨感受器(位于股四头肌及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⑦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⑥传出神经→⑧效应器(位于下肢的股四头肌及其内的运动神经末梢)。(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醉酒的人

驾车时动作不协调的的主要原因是酒精6麻醉了他的小脑。故答案为:(1)③;视网膜;①;晶状体;凹(2)非条件反射;⑨→⑦→B→⑥→⑧(3)小脑23.【答案】(1)A(2)作对照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3)二氧化碳氧气

(4)组织细胞【解析】(1)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设置试管B的目的是与试管A形成对照。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的结论。(3)分析图乙可知,a物质从血液到肺泡,代表二氧化碳

;b物质从肺泡到血液,代表氧气。经过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因此从4端流到5端后,氧气含量增多。(4)进入血液中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在线粒体中参与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24.【答案】(1)清洁、温暖、湿润(2)红细胞气体扩散(3)线粒体呼吸二氧化碳氧气

()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图如下:【解析】(1)外界气体进入呼吸系统时,首先进入的是鼻腔。鼻黏膜上的黏液腺能分泌黏液,黏液能吸附灰尘、细菌等,使空气变得清洁、湿润,鼻黏膜内还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2)氧气在血液中主要靠红细胞来运输,因此

题述中氧气乘坐的“旅游快艇”指的是红细胞。氧气在肺泡处和组织处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3)人体吸进的氧气最终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被消耗,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等,此生理过程称为呼吸作用。氧气、二氧化碳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见答案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