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9)页,64.50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b70ec33c55571f7146a3fc1c89c8ad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
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
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
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
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仪式开始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
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投降书脏了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
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接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
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
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
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取材于朱启平《落日》,有删改)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
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多
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
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
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
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中
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
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取材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别
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深厚,都表达了民族走向强盛的自豪之情。B.材料一通过描写投降签字前的宏大场景,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喜庆的氛围,表达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C.材料一以“落日”为题,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投降典礼”持续到傍晚,另一方面象征
着军国主义失败。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都具有民族英雄气概。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B.材料一采用小
标题形式生动展现签字的过程,颇有镜头感,条理清晰。C.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揭示了全文的脉络,也照应了题目和开头。D.《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明指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暗寓美帝侵华政策的失败。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
亲附美国。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广岛长崎。4.材料二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
文学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乞丐【英】毛姆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的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
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
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着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上一鞭子。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
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
地走开。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傍
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
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
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
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桌前停
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
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
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
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你还记
得罗马吗?”我说。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
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B.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
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C.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7.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
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
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表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8.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
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9.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小说从“我”的视角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老子者,楚苦县厉
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宇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
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材料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的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闻A之B良贾C深藏D若虚E君子盛德F容貌G若愚11.下列对文本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
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C.“藏室
”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文中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D.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直条。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车轴,可代指车轮或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项是()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B.文本一中老子认为生意真正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
,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愚钝。C.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
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14.文本一中,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二)古诗文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①辛弃疾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志西窗②眠不得,卷地西风。【注】①本词创作于作者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
绍熙五年的(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②西窗:思念,代指抱负。15.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统领全篇,充盈着词人家国身世之感,风格
沉郁悲凉。B.“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用来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此处表达作者对恶势力的厌恶痛恨之情。C.下阕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只有西风呜咽写出了词人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报效国家。D.本词运用丰
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蕴含开阖顿挫的气势。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与本词中对英雄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两首词中词人对英雄有着怎样共同的情感。三、情景默写(本题共6分)17.名篇名句默写。(1
)《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
梦见亡妻,别后种种却无从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限凄凉。(3)“楼”在古诗文中是常用意象,文人们借楼表达或喜或悲或闲适或忧愁或思念或激愤等复杂情感。借“楼”表达作者怀远伤感之情的句子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试问世间,谁不知道九寨的美呢?谁又能忘了九寨沟的美呢?五彩斑斓的树林,倒映在晶莹透亮的海子里,水中静静躺着的,是凝固了时光
的巨木残枝,它们或浮于水面,或沉在水中,或半浮半沉荡漾在湖心,亭亭玉立的样子,宛若一处天然的巨型盆栽。各种各样的蓝,各种层次的绿,那深蓝,那墨绿,在阳光的折射下,如梦似幻。就算好莱坞用超高特效技术拍摄的奇幻电影所呈现的梦幻和浪漫与之相比也①。九寨沟的美,是超越了人
类的想象力的,只有大自然能创作出这样②的杰作,人类自己是描摹和复刻不出来的。有人说,光是这108个充满了梦幻色彩般不可思议的海子,就已足够令人③,更别说还有叠瀑、彩林和雪山风光。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九寨沟的美都到达了极致,今年的你,要考虑一
下吗?出发,抵达,静静站在那片天地间,静静感受那里的流光溢彩,才是拥抱九寨的最好方式。。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多种修辞,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
字运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____①_____,塑料
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_____②____,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实践证
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
,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_____③____,我国不妨先行一步。20.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三)思维火花(3分)22.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
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求婚
者可运用什么逻辑规律来猜测?请简要分析。五、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了灵活变通,与时俱进。《荀子》中又说:“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揭示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以上材料引发
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
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
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
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
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仪式开始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
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投降书脏
了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
,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接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
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取材于朱启平《落日》,有删改)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
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
、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
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
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
。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
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
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司徒雷
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取材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深厚,都表达了民族走向强盛的自豪之情。B.材料一通过描写投降签字前的宏
大场景,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喜庆的氛围,表达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C.材料一以“落日”为题,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投降典礼”持续到傍晚,另一方面象征着军国主义的失败。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都具有民族英雄气概。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B.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形式生动展现签字的过程,颇有镜头感,条理清晰。C.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揭示了全文的脉络,也照应了题目和开头。D.《别了,司徒雷
登》语意双关,明指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暗寓美帝侵华政策的失败。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
朱自清宁饥不屈。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广岛长崎。4.材料二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答案】1.D2.C3
.B4.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举例论证:如举出具体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引用论证:如引用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
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的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
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解析】【分析】【导语】两则材料分别展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和国际地位。材料一通过细致描绘日本投降的场景,表现了中华民族洗雪
耻辱后的自豪与反思,强调了胜利的来之不易和未来的责任。材料二则通过对闻一多、朱自清等知识分子的赞颂,揭示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压迫时的坚韧与不屈,批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团结。两者共同传达了民族自强的主题。【1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D.“都能认清……”错。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的“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表明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不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还对他们心存幻想。
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C.“这个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这一“走”一“来”之间并无对比,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指出“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白皮书是一部美国对华政策失
败的记录和辩护书。白皮书和司徒雷登本质上都代表的是美国对华的侵略,毛泽东对白皮书进行批判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引导那些对美国仍然抱有幻想的人透过现象看本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百万将士痛击
日寇”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能力。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根据材料二的第一段作者赞颂闻一多“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但同时作者认为韩愈的《伯夷颂》赞颂的是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此处作者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举例论证:根据材料二第二节中
“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通过列举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引用论证:如材料二第二段引用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
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
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
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②文学性:“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
上人影密集”“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材料一开头对天气、海风和海面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阴天和灰云的描写与投降仪式的严肃性相呼应,而轻拂的海风则增添了一丝宁静感,烘托出胜利的庄重和不易。细节描写方面,水兵脸上的微笑象征着胜利的喜悦和自
豪,体现了参与者对胜利的欢欣鼓舞。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还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和情感。(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乞丐【英】毛姆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
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
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着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
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上一鞭子。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
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
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
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
状况。他不见了。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
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
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
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桌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
,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
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
。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
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他一
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
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我
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B.胖警察是作
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C.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D.
“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7.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
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意味深长。D.“扇动笨重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表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的情感态度。8.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9.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小说从“
我”的视角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②他傲慢自负的性格一直没有改变。9.①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叙述,以我为主人公叙述了我与二十年前相识的红发男子再次相遇的故事,给读者以真实感。②便于作者更直观地表达对社会的认识,详写了
我与红发男子二十年前相遇的故事,省略了这二十年来发生的故事,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思考。③以“我”的见闻串联起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补充了我与红发男子二十年前相遇的故事,使小说情节更加合理,丰
富了小说内容。【解析】【导语】《乞丐》通过巧妙的叙述结构和细腻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小说中的“我”在闲逛和回忆中逐步揭示红发乞丐的悲惨命运,产生强烈的对比和讽刺。乞丐曾经意气风发,而今却沦为街头乞讨,遭遇警察鞭打和社会冷漠,展现了个人理想与现实境遇的巨
大落差。多次出现的兀鹰不仅增添了剧情紧张感,更象征了社会的冷酷和毫无怜悯之心的环境。小说语言简练,情感含蓄而深刻,发人深省。【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错误。从小说描写乞丐20年前的情况以及他乞讨不开口,最
后把纸币扔掉的情节来看,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与“懒惰”无关。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错误,兀鹰不是小说描写的重点,只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构不成暗线。故选C。【8题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乞丐做法的原因,可从人物的性格角度入手。①正是因为这一傲慢自负性格,他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不愿意接受“我”给他的纸币,因为“我”是他的熟人,面对“我”,他内心潜藏着的自信与自负被唤醒,这让他觉得“我”是怜悯、同情他,故选择拒绝
老熟人的善意。②结合乞丐20年前的情况来看,他是一个傲慢自负的人“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
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由他乞讨不开口说话、落魄得让人恐惧的现状看,他还像以前一样,性格并没有改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叙述技巧的能力。①从叙述视角
看,小说从“我”的有限视角描述故事,以“我”观察红发乞丐来表现人物,从注意对方,到观察对方,再到想起对方、寻找对方、想帮助对方,最终不知对方所终,既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生活、思想状态,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人
称的叙述也使小说显得真实可信。②从叙述方式看,用了插叙。作者插叙了一段自己与乞丐认识的经历,20年前的罗马,他们常聚在餐厅争论文学、艺术之类的话题,而红发年轻人在众人面前总显露出一副不屑一顾,自负清高的姿态。其作用是丰
富了文本内容,使小说情节紧凑;丰满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物性格。叙事技巧上采用了留白艺术。小说的结尾写道“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从叙述节奏看,叙事节
奏紧凑,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空间和时间交织一起。依文意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详略得当。详写了乞丐是如何引起作者的关注,对比红发乞丐与众乞丐的不同,乞讨方式,如红发乞丐手不伸,只凝视着你。略写了红发乞丐乞讨过程中被警察殴打
,却毫无表情,习以为常。时间上有的地方快写略过,比如“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得知作者是认识红发乞丐的,进一步地观察并接近他。其中有快写,也有慢写,节奏紧凑。其作用揭示作者对事物的认
识态度,蕴藏哲理。二、古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宇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
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材料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闻A之B良贾C深藏D若虚E君子盛德F容貌G若愚11.下列对文本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认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C.“藏室
”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文中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D.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车轴,可代指车轮或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
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B.文本一中老子认为生意真正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愚钝。C.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
“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14.文本一中,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答案】10.BEF11.B12.A13.(1)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用来告诉您的话,像这些罢了。(2)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
它们,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么做。14.①出仕态度主张得其时就做官,生不逢时就任其自然。②君子修养主张谦虚戒欲,抛弃不切实际的志向。③做学问主张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解析】【导语】这两篇材料分别来自《史记》和《老子》,展现了老子的思想和智慧。材料一通过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揭示了老子对
待名利的淡泊态度和对自我修养的重视,强调谦逊和内在修为。材料二则通过具体例子阐述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强调无为而治、自知自明的道理。这些内容共同反映了道家思想的核心,即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
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吾闻之”,主谓宾结构,语义完整且独立,“良贾”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应在B断开。“良贾深藏若虚”,主谓补结构,“若虚”是补语,语义完整,后面说的是“君子”的情况
,所以应在E断开。“君子盛德”是主谓结构,“容貌若愚”是主谓宾结构,“容貌”是主语,前面F处断开。故选B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
力。A.“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
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随风飘转,也即顺其自然。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这,这些;“无益于子之身”,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子之身无益”;“
所以”,用来……的;“若”,像。(2)“余食”,剩饭;“行”,同“形”,赘瘤;“物”,人们;“处”,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原文“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
行”的意思是“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由此可概括为:出仕态度主张得其时就做官,生不逢时就任其自然。②原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说骄气、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对君子都是没有好处的,应当抛弃
。由此可概括为:君子修养主张谦虚戒欲,抛弃不切实际的志向。③原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可知真正的智慧和品德不应该张扬和炫耀,而应该谦逊和谨慎地隐藏起来。由此可概括为:做学问主张以隐匿声迹、不求闻
达为宗旨。参考译文:材料一: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
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
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
,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材料二: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
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老
子》第十一章)踞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么做。(《
老子》第二十四章)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能够始终不离失自己的本分和原则,保持自己的根本和立场,这样的人能够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存在和影响力
;即使身体死亡,但其精神和事业仍然流传下去,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①辛弃疾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
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志西窗②眠不得,卷地西风。【注】①本词创作于作者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
赋闲在家。②西窗:思念,代指抱负。15.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统领全篇,充盈着词人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B.“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用来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
此处表达作者对恶势力的厌恶痛恨之情。C.下阕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只有西风呜咽。写出了词人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报效国家。D.本词运用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蕴含开阖顿挫的气势。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
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与本词中对英雄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两首词中词人对英雄有着怎样共同的情感。【答案】15.B16.两首词都充满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赞叹与敬仰。历史变化,物是人
非,古今往来的英雄们,随时间的流逝而淹没,词作充满无奈与感伤。但是词人心中的宏大梦想却不曾忘却,依然拥有像千古英雄一样建功立业的决心与抱负。【解析】【导语】辛弃疾的《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通过对身世和
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英雄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上阕以“身世酒杯中”开篇,展现了词人对人生的虚无感;下阕通过梦境和钟声,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的执着和对国家的忧虑。全词风格沉郁,情感深沉。【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B.“此处表达作者对恶势力的厌恶痛恨之情
”分析错误,此处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的决心。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本词“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意思是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
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缺不曾忘却,字里行间中蕴含着对英雄人物的赞叹与敬仰,以及英雄惜英雄的怅然,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起笔便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
,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眼前之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三、情景默写(本题共6分)17.名篇名句
默写的。(1)《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梦见亡妻,别后种种却无从说起,“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限凄凉。(3)“楼”在古诗文中是常用的意象,文人们借楼表达或喜或悲或闲适或忧愁或思念或激愤等复杂情感。借“楼”表达作者怀远伤感之情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答案】①.致知在格物②.物格而知至③.相顾无言④.惟有泪千行⑤.谁家今夜扁舟子⑥.何处相思明月楼(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致、至、惟、扁、续。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试问世间,谁不知道九寨的美呢?谁又能忘了九寨沟的美呢?五彩斑斓的树林,倒映在晶莹透亮的海子里,水中静静躺着的,是凝固了时光的巨木残枝,它们或浮于水面,或沉在水
中,或半浮半沉荡漾在湖心,亭亭玉立的样子,宛若一处天然的巨型盆栽。各种各样的蓝,各种层次的绿,那深蓝,那墨绿,在阳光的折射下,如梦似幻。就算好莱坞用超高特效技术拍摄的奇幻电影所呈现的梦幻和浪漫与之相比也①。九寨沟的美,是
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力的,只有大自然能创作出这样②的杰作,人类自己是描摹和复刻不出来的。有人说,光是这108个充满了梦幻色彩般不可思议的海子,就已足够令人③,更别说还有叠瀑、彩林和雪山风光。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九寨沟的美都到达了极致,
今年的你,要考虑一下吗?出发,抵达,静静站在那片天地间,静静感受那里的流光溢彩,才是拥抱九寨的最好方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多种修辞,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相形见绌②鬼斧神工③如痴如醉/叹为
观止19.①“谁不知道九寨的美呢?谁又能忘了九寨沟的美呢?”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对九寨沟强烈的赞美之情;②“水中静静躺着的”“亭亭玉立”运用拟人的手法,采用人格化的方式描写“巨木残枝”,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③“它
们或浮于水面,或沉在水中,或半浮半沉荡漾在湖心”,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水中“残枝”姿态的多样;④“宛若一处天然的巨型盆栽”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九寨沟风景的美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成语
的能力。第一空,强调“好莱坞用超高特效技术拍摄的奇幻电影所呈现的梦幻与浪漫”也比不上之意,可用“相形见绌”。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得不足。第二空,注意语境是“大自然的杰作”,用于赞扬大自然的技艺高超,可用“鬼斧神工”。鬼斧神工:形容建
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第三空,强调人们看到美景之后的反应,可用“如痴如醉”“叹为观止”。如痴如醉: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以至达到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的程度。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修
辞手法,然后具体解释,最后要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画线句中,作者以“试问世间,谁不知道九寨的美呢”“谁又能忘了九寨沟的美呢”两个问句引出话题,实际上是想表达大家都知道九寨的美,以及大家都不能忘了九寨的美这两个观点。所以这里使
用了反问的手法。而用此手法,能够将作者的感情更为强烈地喷发出来。“水中静静躺着的”“亭亭玉立的样子”这两个词语本来形容的是人类的行为与状态,而此处作者用来修饰“巨木残枝”这一本无情感生命的物体,就使其富于人格化。这样的描写,就使得描写
对象与作者自己更为亲近,也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它们或浮于水面,或沉在水中,或半浮半沉荡漾在湖心”中,连续采用三个“或……”的表达句式,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来说,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
水中“残枝”的姿态,就比如句中展现的浮、沉、半浮半沉。从情感表达上来说,这也使得情感表达可以更为强烈。“宛若一处天然的巨型盆栽”中,作者将九寨沟比作巨型盆栽,其中本体是九寨沟,喻体是巨型盆栽,“宛若”是比喻词。两者的共同特点是植被丰富、景色秀
丽,所以比喻手法的运用,也能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九寨沟风景的美丽。(二)语言文字运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
。____①_____,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_____②____,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
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
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_____③____,我国不妨先行一步。20.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0.C21.①“限塑令”实施之后②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③实行“以竹代
塑”【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表示判断。A.与“的”字配合使用,加重语气;B.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C.表示判断;D.代词,这样。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是说“
限塑令”实施之前,“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此处是“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通过数字对比可知,此处是与上文时间的对比,可填“‘限塑令’实施之后”。第二空,此处是一过渡句,紧承上文“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
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又与下句“但规模依然庞大”形成转折,可填“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第三空,前面提到“以竹代塑”的计划,结合“我国不妨先行一步”可知,此处是说具体实行“以竹代塑”,可填“实行‘以竹代塑’”。(三)思维
火花(3分)22.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
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求婚者可运用什么逻辑规律来猜测?请简要分析。【答案】求婚者可以运用排中律猜中肖像放在银盒子里。金盒子与铅盒子上写的话刚好互相矛盾,根据排中律的知识,在互相矛
盾的两个判断中,必有一真。根据题意,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这句真话应该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之中,即不在金盒子上,就在铅盒子上,而银盒子上的话肯定是假话。既然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这盒里”是假的,相反的就可以断定肖像是放在银盒子里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这道经典的逻辑推理题要运用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来判断。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指的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一个,不
能两个都否定。金盒上的句子“肖像在这里”与铅盒上的句子“肖像不在金盒里”是直接对立的,它们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这意味着这两个句子中必定有一个是真的,另一个是假的。再考虑银盒上的句子,由于题目说明只有一个是真实的,而金盒与铅盒上的句子已经占据了真假的一对组合,那么银盒上的句子“肖像不在
这盒里”必须是假的。如果银盒上的句子是假的,即“肖像不在这盒里”为假,那么其否定“肖像在这盒里”就是真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肖像实际上是在银盒子里。五、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强调了灵活变通,与时俱进。《荀子》中又说:“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揭示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
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关于“变”与“不变”关系的认识。《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事物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必然有所变化,变化则能通
达,能通达则能恒久。“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通”则是运动变化的连续性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天地间没有不变的事情,天地间的一切事情,都无时无刻不发生变化。事物达到极点时就会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就能长久。它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世间万物,均有一个发生、发展
和衰落的过程,到衰落阶段时,就必须寻求变化以谋出路。如果一味因循守旧而不思改变,就只能画地为牢、坐以待毙;反之,若能顺应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则可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成语“穷则思变”即由此而来。这句话强调了灵活变通,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荀子》中又说:“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揭示了万变不
离其宗的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式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依照一个规则、中心或是基础,缺少这个规则、中心、基础那么事物就不会存在,比如:人性的坚守、文化的传承、道德底线、原则、目标、初心等都可以理解为应当坚守的不变的东西。写作时当围绕“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展开,关注个人与社会在面临大变化
时的应对策略,以及如何坚守使命和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等。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于不定握坚定,以不变应万变。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命运不定,希望坚定;生活万变,乐观不变。二、环境不定,信念坚定;挫折万变,毅力不变。三、困难不定
,职责坚定;时代万变,坚守不变。最后总结,以不变之心态,适应万变之时代。立意:1.非“变”无以为进,非“不变”无以为守。2.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3.固守战略,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