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拔尖强基联合定时检测语文试题(一)

DOC
  • 阅读 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48.726 KB
  • 2024-12-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拔尖强基联合定时检测语文试题(一)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拔尖强基联合定时检测语文试题(一)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拔尖强基联合定时检测语文试题(一)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9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拔尖强基联合定时检测语文试题(一) .docx,共(11)页,48.726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ae3abc4505081ed20b2467b7a869fb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拔尖强基联合定时检测语文试题(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3.请按题

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损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

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②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他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就会

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③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

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④“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外,还有“骑士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

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⑤“君

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

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⑥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

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⑦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⑧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

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

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摘编自余秋雨《君子之道》)材料二:①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②“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

”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③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君子人

格,孔子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圣人”和“小人”。关于“圣人”,他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

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④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

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⑤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

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

“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

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利玛窦对中

国文化的研究精深而全面,完全不比中国文化人差,但他暗中固守西方人格模式,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B.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君子”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所以“君子”包罗万象,非同小可。C.世界各民族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每个民族各有自己

的“故乡”。D.儒家对“君子”人格维护与设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这个词在西周时期早已流行,孔子将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崇德向

善的人格范式。B.“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是“治人”的前提,这说明儒学是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的。C.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直接言明“做什么、怎么做”,具有“实用理性”精神。D.《论语》中的“实用理性”精神重行动、

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有助于为全社会培育和塑造更多的君子人格。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层层递进,先说各民族具有不同集体人格,再论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是“君子”,进而论述儒学“君子之道”是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B.材料二第五段

运用对比论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并指出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点与缺点。C.材料二论述“儒学是君子之学”,有助于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论述儒学具有“实用理性”的精神,则充

分彰显了君子文化的当代现实意义。的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达了“做君子”的追求,都肯定了“君子人格”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如果让你在“践行君子人格,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班会上发言,倡

导全班同学践行君子人格,在班级营造君子之风,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黑骏马(节选)张承志我骑着马哗哗地趟着流水,马儿自顾自地停下来,在清澈的中流埋头长饮。我抬起头来,顾盼着四周熟悉又陌生的景色。二十来年了,伯勒根小河依旧如故。河湾

里和湿润的草地上密密地丛生着绒花雪白的芦荻,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幻不定的队列。刚刚降落的雁群吵嚷着、欢叫着,芦苇被挤得哗哗乱响。大雁们在忙着安顿一个温暖的窠,它们是不会理睬自然界中那些思虑重重的人的。我催马踏上了陡峭的河岸,

熟悉的景物映入眼帘。这就是我阔别日久的草原。哦,故乡,你像梦境里一样青绿迷蒙。你可知道,你给那些弃你远去的人带来过怎样的痛苦么?侧山岗上有一群散开的羊在吃草,我远远看见,那牧羊人正歪在草地上晒太阳。我朝他驰去。“呃,不认识的好朋友,你好。呃,好漂亮的黑马哟!”他斜着眼睛,瞟着我的黑马。“

您好。这马么,跑得还不坏——是公社借给我的。”我随口应酬着。“呃,当然是公社借你的——我认识它。嗯,这是钢嘎·哈拉。错不了,去年它在赛马会上跑过第一名!”钢嘎·哈拉!像是一个炸雷在我眼前轰响,我双眼晕眩,险些栽下马来。但我还是沉

住了气。我下了马,坐在他旁边,递给他一支烟。哦,钢嘎·哈拉!我注视着这匹骨架高大、脚踝细直、宽宽的前胸凸隆着块块肌腱的黑马。阳光下,它的毛皮像黑缎子一样闪闪发光。我的小黑马驹,我怎么认不出你了呢?你看,时光像草原上的风,我一去九年,从牧人变成

了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你呢,成了名扬远近的骏马之星。你好吗?我的小伙伴?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我同她别后就两无音讯,你该明白我是多么惦念着她。因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泞。你在摇头?你在点头?她——索米娅在哪儿呢?“大哥,你是伯勒根生产队的人么?”我问。“不是。不过,我

们住得很近。”那时,父亲在伯勒根公社当社长。他把我驮在马鞍后面,来到了奶奶家。“额吉!”他嚷着,“我把白音宝力格交给你啦。”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我使劲

挣出她油腻的怀抱,慢慢蹭到在一旁文静地喝茶的、一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旁边。她望望我,我望望她;她笑了,我也笑了。父亲喝足了奶酒,一把扳过我的肩头,“孩子,从你母亲死掉那天,我就一直想找这样一个人家……白音宝力格!在这儿长大吧,就像你的爷爷和父亲一样。额吉

家没有男子汉,得靠你啦。要像那些骑马的男人一样!懂么?”这样,我成了一个帐篷里的孩子。在这片青青的、可爱的原野上,我已经是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蓝翅膀的燕子在牛头前面纷纷闪开,粗直的芨芨草在车轮下叭叭地折断。我时时扯开嗓子,吼上一两句歌子。十四年前我和

索米娅都十三岁了。过年的时候,奶奶给我和索米娅都穿上了新皮袍。在这样重要的节日,我居然和女人家一样,赶着牛车去串门;而其他有畜群人家的孩子,却神气地跨着剪齐鬃毛的高头大马,随着大人的马队,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唉!我

什么时候才能有匹马呢?春天,清明前几天的一个清晨,我和索米娅使劲推开被雪封住的木门后,突然看见,怀驹的骡马死了,在我们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我们惊叫着,又牵又抱地把马驹拉进了包内。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

了,她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用自己的被子揩干它的身体,然后把袍子解开,紧紧地把小马驹搂在怀里。她说,这黑马驹很可能是神打发来的。白音宝力格是好孩子,是神给她的男孩,所以神应该记着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我们完全被

奶奶的思想征服了。晚雪尚未化净,山野还是一片斑驳。我和索米娅则扔下筐,帮它把弄脏的黑皮毛擦净,把奶奶缝上的歪了的红布护身符挂正,把我们省下来的月饼块、红糖、油果子,一块块地喂给它吃。远处,奶奶飘着一头银发,勤奋地忙碌着。一天,我们正在逗黑马驹玩呢,奶奶突然来了兴致,她一面挤着奶,一面在情在意

地唱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她的嗓音嘶哑而高亢,索米娅和我对望着,呆呆地听着奶奶自我陶醉的吟唱。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迢迢路程,穿越茫茫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哥哥一次次地

总是找不到久别的妹妹。神妙的曲调在我心中唤起的阵阵感动。歌子唱完了。我醒过来。索米娅正搂着黑马驹的脖子,不出声地流着泪。我大喊道:“我要给这匹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我要叫它‘钢嘎·哈拉’!它一定会成为一匹真正的快马。我,我要骑着它走遍乌珠穆沁

,走遍锡林郭勒,走遍整个草原!”索米娅闪着黑黑的眼睛盯着我,“嗯,等你真的走遍了锡林郭勒和全部草原以后,你会像奶奶唱的那样,骑着你的钢嘎·哈拉回到这里,来看看我吗?”“当然!”我毫不迟疑地回答。“喂!喂!”牧羊人推了我一把,“你怎么,生病了吗?朋友,你的气色很不好!”我猛然一惊,“噢,没什么,”我

回答说,“天气真暖和。”随即,我站起来,拉过钢嘎·哈拉。(有删改)【注】《黑骏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大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即文中的“我”)的成长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此文节选自原著开头部分。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当重返阔别已久

的草原,“熟悉的景物映入眼帘时”,“我”倍感熟悉和亲切,对于过去的经历已经能够看淡且释怀。B.“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颤巍巍地搂住马驹”等细节生动表现了奶奶这位草原传统女性的仁慈、宽厚与坚韧。C.奶奶说着一套套的迷信话,还给黑马驹缝护身符

,客观呈现了草原上原始蒙昧的习俗,暗含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呼唤。D.“我”与索米娅在听完奶奶的古歌之后,都被深深打动,之后两人之间的对话,暗示两人之间萌发出纯真、朦胧的情愫。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A.当从牧羊人口中得知所骑之马便是幼时骑过的钢嘎·哈拉时,“我”震惊无比,这样的巧合自然地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B.文中对奶奶吟唱古歌《钢嘎·哈拉》的描写,既与标题相照应,暗示了人物悲剧的结局

,也为小说增添了浓郁的抒情氛围。C.“在飞扬的雪雾中吆喊着,从一个蒙古包驰向另一个蒙古包”,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地域风情,又用其他孩子来正面衬托出“我”对马的渴望。D.文中黑骏马成长为明星骏马,暗合了白音宝力格从寄养在额吉家的小男孩成长为优秀的畜牧业

工作者的人生经历,具有象征意味。8.小说善用散文化的笔调,极具抒情意味。请任选两处景物描写,谈谈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9.小说以“我”作为叙述者来讲述故事,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

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

《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诗》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闻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是故董

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

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①者也。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强捐家出身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②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诗

》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注】①童蒙,幼稚而蒙昧。②无俦,没有能够与之相比的,无法匹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以君子A终日乾

乾进德B修业者C非直为博己D而已也E盖乃思述祖考之F令闻G而以H显父母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问,指学习和考察,与《礼记·中庸》中“学问思辨”的“学问”意思相同。B.利,意为锋利,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一句中的“利”意思和用法不同。C.令,意思是“使”“让”,与

成语“利令智昏”中的“令”字意思相同。D.徒,意思是“只不过”,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明确肯定了人的价值,继而进一步指出了“学问”的重要性

。B.文章认为学习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就像事物需要修治,宝玉需要打磨。C.文章认为当世学士受财富、贫穷或丧乱的干扰,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D.文章最后引用《诗经》原话,强调不断学习是传扬光辉事业的最佳途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

下面第二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14.文中说“人不可以不就师矣”,韩愈《师说》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两文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时都提到的理由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②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③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④。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注】①

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供职,并结识了许多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②上林苑与下句中的细柳营,为汉代宫殿和军营,此处代指长安。③南桥与下句中的西第,均在洛阳。④留宾:汉游

侠陈遵,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离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了题目,交代出时间、地点,“愁思”一词奠定了全诗惆怅、伤感的感情基调。B.宫花岸柳本是赏心悦目的春色

,“徒”“漫”二字却加重了愁思之际百无聊赖的沮丧之感。C.颈联写出春游者的风度翩翩、潇洒自得,并化用陈遵之典,表现了友人英侠豪爽的性格。D.尾联中诗人未直接寄语友人,却寄语洛阳的春日美景,巧用借代,构思

新颖,语痴情真。16.本诗中出现的“京中”长安与东都“洛阳”两个地点,是如何巧妙联系在一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也体现了学与思的关系。(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3)《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

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农民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随太阳的出没、地球的自转,自然安排生产劳动。只要不违农时,按季节春耕秋收,逢上______就有好收成。缓慢的生产节奏,养成稳定的生活方式。农民在这里按照

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______。人与人之间,______,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_____

_,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和结构导致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

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礼治秩序”。《乡土中国》高度概括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不了解这样的乡土社会,就不了解中国。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风调雨顺安贫乐道非此即彼等量齐观B.风和日丽安身立命非此即彼一视同仁C.风和日丽安贫乐道非亲即故等量齐观D.风调雨顺安身立命非亲即故一视同仁19.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每天傍晚七点,台儿沟的姑娘们都飞快地奔向火车站,在火车停留的

那一分钟里,抓紧时间跟旅客做买卖,其中就数凤娇最是能.说会道。B.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C.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

,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钟扬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20.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正是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B.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年至耄耋,他依然坚持下田。C.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D.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顾客。(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古籍《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太阳在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时节,大部分我国地区已经进入秋季的凉爽,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①。正如人们常

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在我国南北方,②。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

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春分”与“秋分”都是有着特殊意义节气。一个代表着温暖的来临,一个代表着寒冷的来临,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推断春分的两个特点。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

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4.根据要求写作。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曾说:“做学问要花功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正如同钉钉子一样,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

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其实不仅仅是做学问,世界上大多数事情均是如此。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的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78202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