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5)页,623.3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a39c0554a4432c989ecaa4ca5d7f40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建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植物体内可能发生的过程是()A.黑暗环境下,线粒体可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ATPB.土壤水分过多时,根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氧气
充足时,光合作用生成的糖类进入线粒体D.光照较弱时,液泡中的色素参与吸收和传递光能【答案】B【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
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叶绿体中色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详解】A、暗反应所需的ATP来自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行进行)产生的ATP,线粒体产生的ATP不能用于暗反应,A错误;B
、土壤水分过多时,植物的根部细胞会缺氧而发生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正确;C、糖类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葡萄糖需要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C错误;D、液泡内的色素为花青素,与花、果实的颜色有关,
不能吸收和传递光能,D错误。故选B。2.下列实验使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且相关描述为“演绎推理”步骤的是()A.孟德尔认为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不同对遗传因子形成配子时发生了自由组合B.孟德尔在测交实验中观察到F1高茎与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子代高茎矮茎
之比为1:1C.摩尔根的果蝇实验中F1红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后,F2中的白眼果蝇全为雄性D.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中,若DNA是半保留复制,则第一代将只出现一种条带【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
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
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孟德尔认为在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自由组合,这
是提出假说,A错误;B、孟德尔在测交实验中观察到F1高茎与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子代高茎矮茎之比为1:1,这是实验验证,不是演绎推理,B错误;C、摩尔根的果蝇实验中F1红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后,F2中的白眼果蝇全为雄性,这是实验现象,C错误;D、探究DNA复制方式的活动中,若DNA是半保留
复制,则第一代只出现一种条带,从第一代DNA开始连续复制两代,第三代会出现两种密度不同的DNA分子,这属于“演绎推理”,D正确。故选D。【点睛】3.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产生
F2时需先在F1植株花粉未成熟时去雄B.F2中出现3种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重组类型C.F1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含双显性基因的配子数量最多D.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受精时配子的结合存在16种组合方式【答案】
D【解析】【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子一代F1是自交,不需要母本去雄,A错
误;B、F2中出现的4种表现型,有2种是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组合,B错误;C、F1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四种配子的比例是相等的,C错误;D、F1产生雌、雄配子各有4种,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存在4×4=16种组合方式,D正确。故选
D。4.摩尔根验证“白眼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的实验是()A.亲本白眼雄果蝇与纯合红眼雌果蝇杂交,F1都是红眼果蝇的B.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出现白眼果蝇,且白眼果蝇都是雄性C.F1中的红眼雌果蝇与F2中的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蝇中,红眼和白眼各占一半D
.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子代只有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答案】D【解析】【分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也运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杂交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测交
实验在遗传规律的发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新的实验即测交实验证明假说成立,也是非常关键的部分。【详解】A、本实验是摩尔根发现果蝇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的亲本杂交实验,不是验证实验,A错误;B、本实验是摩尔根发现果蝇眼
色遗传与性别有关的子一代自交实验,不是验证实验,B错误;C、本实验不只符合“白眼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也符合“白眼基因存在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的假说,C错误;D、本实验可以证明“白眼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
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成立,D正确。5.生物学实验常常要用到离心技术,下列有关离心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应用了差速离心法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蛋
白质外壳和细菌分离开来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在蒸馏水中吸水胀破后离心,在上清液中含大量细胞膜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上清液中有放射性,一定是用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答案】B【解析】【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2、搅拌的目的是促进大肠杆菌和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分离,离心的目的是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便于观察放射性物质的分布。【详解】A、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的实验中应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由于14N和15N质量的差异,可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不同质量的DNA分子进行分离,进而区分亲代DNA和子代DNA,A错误;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内,而蛋白
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离开来,以实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DNA的分离,B正确;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在蒸馏水中吸水胀破后离心,由于细胞膜不溶于水,因此大量细胞膜分布在沉淀
物中,C错误;D、用32P标记噬菌体DNA时,在上清液中也含有少量的放射性,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上清液中有放射性,不一定是用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D错误。故选B。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研究成果中,为该模型构建提供主要依据的是()①赫尔希和蔡
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②富兰克林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DNA结构呈螺旋形③查哥夫发现的DNA分子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分析】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等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构潜心研究了3年,意识到DNA是一种螺旋结构。物理学家弗兰克林在1951年底拍摄到一张十分清晰的DNA的X射线照片。当威尔金斯出示了弗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后,沃
森看出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结构,沃森和克里克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他们的研究分析,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并构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详解】①赫尔
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提供依据,①错误;②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提供依据,②正确;③查哥夫发现的DN
A中嘌呤(A+G)含量与嘧啶(T+C)含量相等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提供依据,③正确;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不能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提供依据,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B。【点睛】7.下列与“中心法则”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HIV的遗
传物质可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中B.基因转录形成的RNA产物中,可能存在双链结构C.RNA聚合酶能催化DNA解旋但而不能重新形成双螺旋D.核酸苷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答案】A【解析】【分析】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DNA是自身复
制的模板,DNA通过转录作用将遗传信息传递给RNA,最后RNA通过翻译作用将遗传信息表达成蛋白质。【详解】A、HIV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它的遗传物质需要逆转录形成DNA后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中,A错误;B、基因转录形成的RNA产物中,比如tRNA中含有氢键,可能存在双链结构,B正确;
C、RNA聚合酶能催化DNA解旋但而不能重新形成双螺旋,双螺旋结构的形成不需要酶的作用,C正确;D、核酸苷序列不同的基因转录出不同的mRNA,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D正确。故选A。8.如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
以做出的判断是()A.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B.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C.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子女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根据系谱图不能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
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但根据1号和4号可知该病不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根据2号和4号可知,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1可能是显性杂合子
,也可能是显性纯合子,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和4肯定为隐性纯合子,A错误;B、该病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等于男性,B错误;C、该病如果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4号患病,2号必定患病,所以2号正常,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D、该病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子女中的2个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父亲,D错误。故选C。【点睛】9.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内部碱基对替换就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B.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同源染色体间
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的都可使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1、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
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2、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
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
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基因内部碱基对替换就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因为密码子具有兼并性,A错误;B、一对基因控制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并且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而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C、同源染色
体间片段交换属于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D、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是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必然导致碱基对排列顺序
的改变,故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的都可使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的【点睛】10.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B.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种群的发展D.必须经
过长时间地理隔离才能形成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
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基因重组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种群的发展,C
正确;D、有的物种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也能形成生殖隔离,例如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三倍体无籽西瓜,D错误。故选C。【点睛】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精子与卵细胞需在人体内环境中才能结合B.手足抽搐可能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引起的
C.饥饿时肌肉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低于动脉端D.肿瘤细胞发生转移进入淋巴管阻碍淋巴回流,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答案】A【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的(5)
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人体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是通过细胞膜之间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传递的,精子和卵细胞识别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属于体外环境,A错误;B、手足抽搐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钙含量减
少引起的,B正确;C、饥饿时血液中的葡糖糖进入肌肉组织被利用,因此肌肉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低于动脉端,C正确;D、组织液过多时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因此肿瘤细胞发生转移进入淋巴管阻碍淋巴回流,造成组织液增多,可能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1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
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两个神经元细胞即可以构成最简单的反射弧B.细胞外液的K+浓度降低会导致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C.反射活动的完成不仅依靠神经系统,也需要体液参与D.正常神经元细胞膜上K+只能单向流出
细胞,而不能反向进入【答案】C【解析】【分析】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反射过程: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
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详解】A、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两个神经元不能组成反射弧,缺少效应器等结构,更不能完成反
射,A错误;B、细胞外液的K+浓度降低会导致神经细胞的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变大,B错误;C、反射活动的完成不仅依靠神经系统,也需要体液参与,如神经递质要释放到突触间隙中,才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作用,C正确;D、正常神经元细胞膜上K+能通过钾通道流出细胞,通过钠钾泵能
反向进入神经细胞,D错误。故选C。【点睛】13.人工将二倍体植物甲、乙、丙之间杂交,用显微镜观察子代个体处于同一分裂时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杂交组合染色体数及配对状况甲×乙12条两两配对,2条不配对
乙×丙4条两两配对,14条不配对甲×丙16条不配对A.观察的子代细胞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B.甲、乙、丙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6条、8条、10条C.甲、乙、丙三个物种中,甲和乙亲缘关系较近D.用秋水仙素处理甲与丙的子代幼苗,可能形成四倍体的新物种【答案】B【解析
】【分析】【详解】因表中观察到的是染色体的配对现象,则应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联会过程中,A正确;由甲×乙的子代中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可知,甲和乙体细胞中共有染色体(12+2)×2=28条;由乙×丙的子代中染色
体的配对情况可知,乙和丙体细胞中共有染色体(4+14)×2=36条;由甲×丙的子代中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可知,甲和丙体细胞中共有染色体16×2=32条,因此甲、乙、丙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12条、16条、20条,B错误;甲、乙、丙三个物种中,甲和乙配对的染色体最多,说明亲缘
关系较近,C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甲与丙的子代幼苗,可得到异源四倍体,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秋水仙素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难度适中。14.某种高度近视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A)引起,但男性不发病。现有一女性患者与一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男性结婚,其后代患病率为5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女性患者的女儿基因型是XAXaB.该女性患者的母亲也是患者C.子代男性不携带该致病基因概率为50%D.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低
于50%【答案】C【解析】【分析】某种高度近视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A)引起的遗传病,但男性不发病。在群体中女性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XAXA(高度近视)、XAXa(高度近视)、XaXa(视力正常)。男性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XAY(视力正常)、XaY(视力正常)。【详解】A、现有一女性患者
(XAX-)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男性(XaY)结婚,①假设该女性患者基因型为XAXA,则后代基因型及表现型为XAXa(女儿高度近视)、XAY(儿子正常),后代患病率为50%,与题意相符;②假设该女性患者基因型为XAXa,则后代基因型及表现型为XAXa(女儿高度近视)
、XaXa(女儿正常)、XAY(儿子正常)、XaY(儿子正常),后代患病率为25%,与题意不符,因此该女性患者基因型为XAXA,其女儿的基因型为XAXa,A正确;B、由A选项可知,该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AXA,其中的一条X染色体来自母亲,因此母亲也是患者,B正确;C、已知亲
本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AXA,其与一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男性结婚(XaY)婚配,子代的基因型为XAXa(女儿高度近视)、XAY(儿子正常),子代男性全部携带致病基因,但表现型正常,C错误;D、人群中男女比例为1:1,且男性全正常,但女性中存在患病和正常的,因此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低于50
%,D正确。故选C。15.生物体中编码tRNA的DNA某些碱基改变后,可以产生被称为校正tRNA的分子。某种突变产生了一种携带甘氨酸但是识别精氨酸遗传密码的t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RNA分子上的反密码子决定了其携带的氨
基酸B.新合成的多肽链中,原来的甘氨酸位置可被替换为精氨酸C.此种突变改变了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遗传密码序列D.校正tRNA分子的存在可以弥补某些突变引发的遗传缺陷【答案】D【解析】【分析】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的场
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翻译的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详解】A、mRNA分子上的密码子决定了相应的tRNA携带的氨基酸的种类,A错误;B、题中显示,某种突变产生了一种携带甘氨酸但是识别精氨酸遗传密码的tRNA,该tRNA
的存在可能使新合成的多肽链中,原来精氨酸的位置被替换为甘氨酸,B错误;C、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此种突变产生了校正tRNA,并没有改变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中的遗传密码序列,C错误;D、校正tRNA分子的作用是校正发生错误的翻译的过程,故某些突变引发密码子改变,但由于校正tRN
A分子的存在使得该位置的氨基酸未发生改变,可以弥补某些突变引发的遗传缺陷,D正确。故选D。【点睛】16.研究发现,腺苷的作用机制类似于神经递质,可与相应的受体结合。睡眠主要依靠脑部多个脑区的胞外腺苷含量来调节。咖啡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其含有的咖啡因是腺苷的类似物,但不具有
腺苷调节神经的作用。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A.胞外腺苷可结合突触后膜的腺苷受体B.胞外腺苷作用是抑制神经元的兴奋C.咖啡因与胞外腺苷竞争结合腺苷受体D.人体腺苷分泌不足时会出现嗜睡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
】咖啡因是腺苷类似物,咖啡因与相应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相应睡眠效应,同时减少了腺苷与受体结合产生的睡眠效应,以缓解睡意。【详解】A、研究发现,腺苷的作用机制类似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腺苷受体结合,引发神经元的电位
变化,A正确;B、腺苷突触后膜的腺苷受体结合,抑制兴奋的产生,产生困意,因此胞外腺苷作用是抑制神经元的兴奋,B正确;C、咖啡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其含有的咖啡因是腺苷的类似物,能结合相同的受体,因此咖啡因与胞外腺苷竞争结合腺
苷受体,C正确;D、人体腺苷分泌不足时,减少了腺苷与受体结合产生的睡眠效应,无睡意产生,因此不会出现嗜睡现象,D错误。故选D。【点睛】17.某种植物宽叶抗病(AaBb)与窄叶不抗病(aabb)测交,子代有4种表现型,其中宽叶抗病40株,窄叶不抗病40株,宽叶不抗病10株,窄
叶抗病10株。某同学据此进行了一个模拟实验,实验设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桶1中4种小球数量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B.从桶1和桶2中各取1个球,这是模拟基因重组C.桶1中的球,模拟宽叶抗病(AaBb)植株产生的配子及比例D.桶1中有4种不同的球,这是模拟宽叶抗病产生配子时的自由组合【答案
】C【解析】【分析】AaBb和aabb杂交,子代比例宽叶抗病(A_B_)40株,窄叶不抗病(aabb)40株,宽叶不抗病(A_bb)10株,窄叶抗病(aaB_)10株,不符合1:1:1:1,说明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基因位于1对染色体上,且在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AC、由于窄叶不抗病(aabb)只产生ab的配子,根据测交结果,宽叶抗病(AaBb)产生了AB:Ab:aB:ab=4:1:1:4,故桶1中4种小球数量不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C正确;B、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
程中,从桶1和桶2中各取1个球,模拟的是配子的结合,没有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D、如果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亲代AaBb产生的配子数及比例AB:Ab:aB:ab=1:1:1:1,D错误。故选C。18.某二倍体植物的基因A(控制红花)对基因a(控制白花)为完全显性。现将基因型为Aa的幼
苗甲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为植株乙;再将植株乙产生的配子离体培养成幼苗丙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为植株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甲培育乙的过程和乙培育丁的过程均为多倍体育种B.若丙植株不处理直接培养,则其中白花植株约占1/6C.幼苗丙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是可育的二倍体D.最终获得
的植株丁均为为纯合子【答案】B【解析】【分析】1、单倍体育种是植物育种手段之一。即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
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都是纯合子。2、多倍体育种最常用最有效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3、基因型为Aa的幼苗甲用秋水仙素处理,使之染色体加倍获得AAa
a个体乙,该植株乙产生的配子有AA、aa、Aa三种类型的单倍体丙,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是AAAA、aaaa、AAaa(杂合)个体丁。【详解】A、由甲培育乙的过程为多倍体育种,由乙培育丁的过程为单倍体育种,A
错误;的B、根据分析,丙植株不处理直接培养可以得到AA:aa:Aa=1:1:4三种类型的单倍体,其中白花植株占1/6,B正确;C、由于植株乙是四倍体,所以幼苗丙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其是由配子离体培养形成的
,所以属于单倍体,C错误;D、植株丁有AAAA、aaaa、AAaa共3种可能的基因型,其中AAaa为杂合子,D错误。故选B。【点睛】19.假设DNA复制方式有三种:半保留复制、全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复制过程如图所示。若将蚕豆根尖细胞放在
含3H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是半保留复制,则第二次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核苷酸链有放射性B.若复制方式是分散复制,则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有一半的细胞有放射性标记C.若复制方式是全保留复制,
则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均有一半染色体带放射性D.根据本实验中完成第一个周期的结果即可判断出DNA复制是否为全保留复制【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中,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都保留了原
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详解】A、若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则第二次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条核苷酸链有放射性,A错误;B、若复制方式是分散复制,则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后,有四个细胞有放射性标记,B错误;C、若复制方式是全保留复制,则第一次分裂结
束后每个子代细胞中带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是随机的,C错误;D、完成第一个周期后,若为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条核苷酸链有放射性,若为全保留复制,存在没有放射性的染色体,若为分散复制,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链都有放射性,每种复制方式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因此可根
据本实验中完成第一个周期的结果来判断出DNA复制是否为全保留复制,D正确。故选D。20.大鼠神经元单独培养时,其轴突侧支返回细胞体,形成自突触如图1,电板刺激这形成了自突触的神经元胞体引起兴奋,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部分神经元电位变化为曲线①,其余神经元为曲线②。若用谷氨酸
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所有神经元后,再进行相同刺激,测定结果为曲线③。三组曲线最开始重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提高培养液中的钠离子浓度,a点的峰值将升高B.图2表明部分神经元受到电极刺激后,会产生连续两次神经冲动C.比较曲线①②③,说明曲线②神经元自突触处不
存在谷氨酸受体D.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谷氨酸既可做兴奋性递质也可做抑制性递质【答案】C【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K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离子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2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
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详解】A、若提高培养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将影响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a点的峰值将升高,A正确;B、图2曲线出现两个波峰,表明这些
神经元受到电极刺激后,会产生连续两次神经冲动,B正确;C、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所有神经元后,再进行相同刺激,测定结果为曲线③,③与②比较电位下降,说明发生曲线②变化的神经细胞膜上存在谷氨酸受体,C错误;D、由C项分析可知,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阳离子内流产生兴奋,因此谷氨酸可作为兴奋
性递质,D正确。故选C。【点睛】二、非选择题21.桑树是我国常见树种,铅(Pb)是毒性较强的重金属元素。科学家研究Pb2+胁迫对桑树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采集某林场优良土壤并添加不同量的Pb2+,其中A〜F
组依次添加Pb2+0、250、500、750、1000、1250mg/kg,分别培养生长状况相同的桑树苗,30天后分别测定桑树苗的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等,实验结果如下。(1)本项研究中
科学家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是将桑叶切成极细的细丝置于小试管中,试管中加入_____后,于_________(填“黑暗”或“光照”)条件下密封12小时,测定提取液在________(填“红光”或“蓝紫光”)下的吸光值
,进而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实验中不使用另一种光质测定吸光值的原因是_________。(2)预测在高Pb2+胁迫水平下,桑树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会______________。(3)据实验结果分析,随Pb2+胁迫水平升高,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_
______(填“是”或“不是”)气孔限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答案】(1)①.无水乙醇(或丙酮、丙酮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②.黑暗③.红光④.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都有较高吸收值,使用蓝紫光测定叶绿素含量会受到类胡萝卜素的干扰(2)下降(3)①.不是②.随Pb2+胁迫水平升高
气孔导度下降,但胞间CO2浓度无明显变化【解析】【分析】1、绿叶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提取色素时利用无水乙醇;分离色素采用纸层析法。2、图1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b2+对含量的上升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绿素a含量下降更明显,叶绿素b的含量变化不显著。【小问1详解
】叶绿素容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时候加入的试剂是无水乙醇(或丙酮、丙酮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为了防止光合产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要在黑暗条件下密封12小时,同时为了避免类胡萝卜素对叶绿素的干扰,测定提取液应该在红光下的吸光值,进而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因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对
蓝紫光都有较高吸收值,使用蓝紫光测定叶绿素含量会受到类胡萝卜素的干扰。【小问2详解】预测在高Pb2+胁迫水平下,桑树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会下降,因为光饱和点的限制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在高Pb2+胁迫水平下,气孔导度下降,吸收的CO2减少,故光饱和
点下降。小问3详解】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随Pb2+胁迫水平升高导致了净光合速率下降,虽然气孔导度下降,但胞间CO2浓度无明显变化,从而说明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不是气孔限制。【点睛】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原
理及其过程,能根据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相关的实验结果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22.人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育种,将外源抗除草剂基因转入纯合矮杆不抗除草剂水稻(2n)(甲),获得两种人工纯合品种,分别为:矮秆抗除草剂水稻(
乙)和高秆抗除草剂水稻(丙)。用甲、乙、丙进行杂交,F2结果如下表。杂交组合F2的表现型及数量(株)矮杆抗除草剂矮杆不抗除草剂高杆抗除草剂高杆不抗除草剂甲×乙51316700甲×丙10937313104乙×丙1781253736已
知育种过程中,外源基因可插入到不同的染色体上。高秆(矮秆)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独立遗传,高杆和矮杆由等位基因A(a)控制。有抗除草剂基因用B+表示、无抗除草剂基因用B-表示。请根据以上条件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得到的F1表现型为_
_________。(2)乙和丙杂交的后代F2中,抗除草剂与不抗除草剂表现型比例约为_________。会产生这样比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以上推测正确,则乙和丙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______。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以上推测正确。【实验思路:________
______________。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与丙杂交得到F1,F1再与甲杂交,利用获得的材料进行后续育种,请画出F1与甲杂交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答案】
(1)矮杆抗除草剂(2)①.15:1②.乙和丙的抗除草剂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和丙上抗除草剂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③.AaB+B-B+B-④.将乙和丙杂交的F1与甲进行杂交⑤.子代中抗除草剂和不抗除草剂的比例为3:1(3)【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1、自由组合定
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适用条件: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4、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小问1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甲乙均为纯合子,并且甲乙杂交的F2中,
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的比为3:1,则F1关于除草剂的基因型是B+B-;根据甲丙组合和乙丙组合F2中高杆:矮杆比为3:1,可知矮杆为隐性性状,,则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其表现型为矮杆抗除草剂。【小问2详解
】根据题干和解析(1)可推知乙和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理论上F2均为抗除草剂植株,但实际上F2中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丙的抗除草剂基因B+所在染色体与乙的抗除草剂基因B+所在的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其
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可推知乙的基因型aaB+B+B-B-、丙的基因型为AAB-B-B+B+,则乙和丙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aB+B-B+B-。可以应用测交实验来验证上述结论,即乙和丙杂交产生的F1AaB+B-B+B-与隐形纯合子aaB-B-B-B-(甲)
杂交,若后代子代中抗除草剂和不抗除草剂的比例为3:1,则说明乙丙个体的抗除草剂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若后代子代中抗除草剂和不抗除草剂的比例为1:1,则说明乙丙个体的抗除草剂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小问3详解】
甲的基因型为aaB-B-,丙的基因型为AAB+B+,甲与丙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为AaB+B-,F1再与甲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秆抗除草剂:高秆不抗除草剂:矮秆抗除草剂:矮秆不抗除草剂=1:1:1:1,具体遗传图
解如下:。【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3.果蝇常被用作生物学研究的材料。请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1)红眼雄果蝇(XWY)和白眼雌果蝇(XwXw)杂交产生的大量子一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注:W和w基因都缺失时,胚胎致死;各类型配子活力相同;XXY的个体为雌果蝇,XO的个体为雄果蝇),推测可能是由于母本在减数分裂时形成了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子一代白眼
雌果蝇细胞中能够观察到______________,则证明该推测正确;该子代白眼雌果蝇能够产生的配子种类有___________种。(2)研究发现,果蝇棒眼性状是由于X染色体上16A区段重复导致,具体对应关系见下表:类型abcdefg染色体
结构表示16A区段表现型正常眼棒眼棒眼重棒眼正常眼棒眼重棒眼请回答:将雌果蝇c与雄果蝇e杂交,正常情况下F1都为棒眼,但出现了少数正常眼和重棒眼果蝇。经分析,是由于亲本雌果蝇c的X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不等交换,从而产生了含有_________
_______的配子所导致;该种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3)科学家利用某品系果蝇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培养的环境条件均符合要求且相同。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偏好。请分析,甲、乙品系果
蝇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填“基因”或“物种”)多样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Y染色体②.4(2)①.含3个16A区段和1个16A区段②.染色体结构变异(3)①.答案一:基因(或遗传)答
案二:物种②.答案一:虽然交配选择有体色偏好,但甲乙品系果蝇仍然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答案二:由于甲乙品系果蝇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偏好,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分析】白眼雌果蝇(XwXw)和红眼雄果蝇(XWY)杂交产生
的大量子一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白眼雌果蝇产生的原因可能是:①亲代红眼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的含基因Xw的精子与含有Xw的卵细胞受精形成的受精卵(XwXw),发育成白眼雌果蝇;②亲代红眼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缺失了含W基因
的一段染色体,产生了的不含有w基因的X染色体的精子,与含有基因Xw的卵细胞受精形成的受精卵(XwX),发育成白眼雌果蝇;③亲代白眼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离,产生了含2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和雄果蝇产生的Y精子受精形成的受精卵(XwXwY),发育成白眼雌果蝇。【小问1详解】红眼雄
果蝇(XWY)和白眼雌果蝇(XwXw)杂交产生的大量子一代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如果是由于母本在减数分裂时形成了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则母本产生了XwXw配子和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父本产生了XW配子和Y配子,后代基因型为XWXwXw(胚胎致
死)、XwXwY(白眼雌果蝇)、XW(红眼雄果蝇)、Y(胚胎致死),因此该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wXwY,细胞中能观察到Y染色体。该白眼雌果蝇XwXwY能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w:XwXw:XwY:Y=2:1
:2:1,即产生四种配子。【小问2详解】据表可知,每条染色体上只含1个16A区段的是正常眼,至少有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16A区段的是棒眼,至少有一条染色体上含有3个16A区段的是重棒眼。将雌果蝇c与雄果蝇e杂交,正常情况下F
1都为棒眼,但出现了少数正常眼(每条染色体上只含1个16A区段)和重棒眼果蝇(至少有一条染色体上含有3个16A区段),因此推测是由于亲本雌果蝇c的X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不等交换,从而产生了含有含3个16A区段和1个16A区段的配子所导致;该种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者缺
失。【小问3详解】据题意可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偏好,可能情况有两种:一是虽然交配选择有体色偏好,但甲乙品系果蝇仍然能够相互交配
并产生可育后代,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类型个体,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二是由于甲乙品系果蝇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偏好,产生了生殖隔离,甲、乙品系果蝇属于不同物种,因此、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物
种多样性。【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染色体变异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
结论的能力。24.I.人的情绪是由激发情绪的刺激传到大脑的情绪中枢后而产生。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传递过程如图所示。(1)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钙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小泡的__________________与突触
前膜上的膜蛋白簇结合,随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5-羟色胺被释放后与5-羟色胺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膜电位转变为_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如突触前膜上5-羟色胺载体受阻,可能产生的结果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持续“情绪压力”会使机体释放究糖皮质激素,引起情绪低落。为研究糖皮质激素对递质5-羟色胺分泌的影响,科学家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如下表:组别神经细胞内突触小泡中5-羟色胺的量神经细
胞内突触小泡囊泡蛋白酶mRNA含量正常大鼠正常正常长期情绪低落大鼠正常低服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大鼠正常正常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解释你对持续“情绪压力”引起长期情绪低落的机理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II.另用一只脊蛙(去除
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右腿也会收缩,反之亦然。相关实验表明,左右屈腿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间存在某种联系。在一次制作脊蛙的过程中,某研究人员不小心伤到了蛙右侧大腿上的神经,但不知是传入神经还
是传出神经,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3)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伤及的是____神经。(4)刺激蛙右腿,若__________________,则可初步判断传入神经受到伤害。但仍不知传出
神经是否也同时受到伤害,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加以探究。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观测腿部__________(收缩/不收缩),则说明传出神经未受损伤,反之则受到损伤。【答案】(1)①.囊泡蛋白酶②.外负内正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④.持续产
生愉悦的感觉(2)情绪压力刺激机体释放糖皮质激素,抑制神经元细胞内囊泡蛋白酶基因的表达,导致囊泡不能与前膜融合,5-羟色胺不能正常释放,无法产生愉悦的感觉,长期情绪低落(3)传出(4)①.左右腿均不收缩②.刺激左腿,观察右腿是否收缩③.收缩【解析】【分析】5
-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小泡的囊泡蛋白簇与突触前膜蛋白簇结合,5-羟色胺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与5羟色胺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小问1详解】从图中可知,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
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钙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小泡的囊泡蛋白酶突触前膜上的膜蛋白簇结合,随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5-羟色胺被释放后与5-羟色胺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突触后膜上膜电位由原来的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从图上看,突触前膜上的5-羟色胺载体起到回收5-羟色胺的作用,若5-羟色胺载体受阻,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下一神经元持续兴奋,就会持续产生愉悦的感觉。【
小问2详解】从实验结果看,长期情绪低落大鼠的神经细胞内突触小泡囊泡蛋白酶mRNA含量比正常大鼠低,但是服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后能恢复正常,所以可推测情绪压力刺激机体释放糖皮质激素,抑制神经元细胞内囊泡蛋白酶基因的表达,导致囊泡不能与前膜
融合,5-羟色胺不能正常释放,无法产生愉悦的感觉,长期情绪低落。【小问3详解】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右腿受到的刺激产生的兴奋,能传递到左腿的效应器,但不能传递到右腿的效应器,因此可知伤及的是传出神经。【小问4详解】若伤及的是传入神经,则刺激蛙右腿,左
右腿均不收缩。若要通过实验探究右腿的传出神经是否受损可刺激左腿(传入神经正常),观察右腿是否收缩。如果右腿的传出神经未受损,则右腿收缩;如果右腿的传出神经受损,则右腿不收缩。【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5.阅读下列关于“遗传信息表达”的相关资料,请回答:资料一: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对“遗传信息如何从DNA传递到蛋白质”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961年,南非生物学家布伦纳、法国生物学家雅各布和美国遗传学家梅瑟生经过实验发现,用噬
菌体侵染细菌,在培养基中添加含14C标记的尿嘧啶,培养一段时间后,裂解细菌离心并分离出mRNA与核糖体,分离出的mRNA部分含有14C标记而核糖体的rRNA上没有。他们把含有14C标记的mRNA分子分别与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DNA杂交,发现可与噬菌
体的DNA形成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不能与细菌的DNA结合。资料二: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DNA甲基化影响基因表达”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某种小鼠体内的A基因能控制蛋白X的合成,a基因不能控制蛋白X的合成。蛋白X是小鼠正常发育必需的一种蛋白质,缺乏时小鼠表现为个体较小(侏儒鼠)。A基因的表
达受到A基因上游一段DNA序列(P序列)调控。P序列甲基化(胞嘧啶上添加—CH3)后,A基因不能表达;P序列非甲基化时,A基因正常表达,如图所示。A基因的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的,传给子代后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的,传给
子代后不能表达。(1)资料一实验中,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是否还有核糖体形成?_____________。(2)资料一中实验结果表明,DNA到蛋白质之间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是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只有__
_______的基因得以表达。(3)由资料二可知,DNA甲基化会改变基因的表达,导致基因控制的性状发生改变。这种现象__________(“属于”或“不属于”)基因突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4)某
基因型为Aa的小鼠是侏儒鼠,产生该侏儒鼠的原因是__________。若纯合侏儒雌鼠与纯合正常雄鼠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没有(2)①.DNA→mRNA→蛋白质②.噬菌体
(3)①.不属于②.DNA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4)①.A基因来自卵细胞,P序列甲基化,A基因不能表达②.正常鼠∶侏儒鼠=1∶1【解析】【分析】DNA所含有的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R
NA含有的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基因突变是指由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会将DNA注入细菌细胞内,然后利用细菌的核苷酸、氨基酸、酶、核糖体
等合成自身物质。DNA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小问1详解】根据资料一分析可知,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培养基中添加含14C标记的尿嘧啶,培养一段时间后,裂解细菌离心并分离出mRNA与
核糖体,分离出的mRNA部分含有14C标记而核糖体的rRNA上没有,说明该过程转录形成了mRNA,但没有形成rRNA,因此该段时间没有形成核糖体。【小问2详解】由资料一的实验过程可知,DNA通过转录生
成RNA,RNA再在核糖体上通过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则DNA到蛋白质之间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是:DNA→RNA→蛋白质。根据题意“他们把含有14C标记的RNA分子分别与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DNA杂交,发现可
与噬菌体的DNA形成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不能与细菌的DNA结合,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只有噬菌体的基因转录形成了mRNA,即只有噬菌体的基因得以表达。【小问3详解】DNA甲基化只是在胞嘧啶上添加—CH3,并未改变基因的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
因此不属于基因突变。【小问4详解】由资料二可知,A基因的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的,传给子代后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的,传给子代后不能表达,若基因型为Aa的小鼠是侏儒鼠,则其A基因来自卵细胞,P序列甲基化,A基因不能表达,小鼠因缺乏蛋白X而表现为个体较小。由以上分析可知,纯合侏儒雌鼠基因
型应为aa,纯合正常雄鼠基因型为AA,二者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设雌鼠卵细胞中P序列甲基化的A基因表示为A-,F1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可表示为A-a×Aa,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正常鼠)∶Aa(正常鼠)∶A-a(侏儒鼠)∶aa(侏儒鼠)=
1∶1∶1∶1,因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鼠∶侏儒鼠=1∶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给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提取、理解与应用,难点在于理解DNA甲基化的原理和作用结果,明确DNA甲基化对配子和子代中基
因的影响,进而分析杂交结果是解题关键。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