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3) 含答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97.189 KB
  • 2024-09-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3)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3)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3)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3) 含答案.docx,共(12)页,97.18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94b3658ec1d6df8c7fd6a0ce99aa85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历史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3)做题人一、选择题1.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这些规定A.实现了官营手工业的细致分工B.提高了工匠的政治地位C.导致民营手工业发

展后来居上D.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2.房玄龄追随唐太宗平定天下,创国立业。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房玄龄忠实地贯彻唐太宗的指示“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这一做法A.造成了官员队伍膨胀较快B.与老子的无为而治异曲同工C.减少开支且提高行政效率D.

造成冗官和十羊九牧的现象3.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D.货币流通领域

发生根本变化4.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是

统一繁荣的帝国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C.隋过于注重藏富于国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5.突厥是唐对外交往的重要民族之一。630年,唐太宗出兵突厥,擒东突厥可汗;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京城陷落后,地方藩镇坐视

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导致唐与突厥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B.唐僖宗懦弱,失去军心C.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D.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6.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①庸②调③徭役④两税法A.

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④7.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中书省逐渐演变为撰写制敕的机构。这一变迁A.提升了门下、中书二省的地位B.使得三省政务流程与制度名存实亡C.便利了君主对朝政

的全面控制D.开启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之先河8.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B.有利于强

化中央政府权力C.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9.唐朝规定受田的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这一规定A.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C

.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D.表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驰10.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11.“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

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12.汤临初的《书旨·卷上》载:“大凡天地间至微至妙,莫如化工,故曰神、曰化,皆由合下自然,不烦

凑泊。物物有之,书固宜然。”这说明,汤临初主张书法A.要契合万物变化之势B.外在形态要丰富C.字形变化要和谐美观D.排列组合要有规律13.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

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14.751年,中国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发生战争,唐军失败,杜环被俘,他最远可能到达

北非。十多年后,杜环回国,他把经历写成《经行记》。元朝时,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北非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材料能证明A.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交往B.郑和最先开辟了中国沟通非洲的航路C.非洲曾

被阿拉伯帝国统治D.书中均能查到印加人农业生产的情况15.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

.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16.1884年新疆建省后,哈密、吐鲁番、和田等地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到清末,新疆年产丝由过去的30万斤,增加到70万斤。由英俄商人贩茧出国的,每年达到150万斤左右。这一现象A.推动了新疆的工业化进程B.抵制了

列强的经济侵略C.体现了政府重视边疆开发D.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破产17.下表为19世纪末部分在华纱厂建立状况表据此可知A.推动了棉纺领域近代化进程B.列强在华资本仅限于棉纺业C.近代纱厂空间分布渐趋合理D.近代棉纺企业多元平等

竞争18.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各国预拟条款,有内地任便通商一条。省城北十里外滨江之地,为粤汉铁路他日发端之处。其隔岸即芦汉铁路码头,故自开口岸以占先着。经朝廷允准,武昌商埠开始正式筹办。”武昌自开商埠A.未突破传统经济政策B.有利于保全利权C.

推动了洋务企业发展D.抵制了西方侵略19.甲午战争爆发伊始,很多西方媒体向中日两国同时提交了随军采访申请,然而与日本政府主动邀请记者随军采访不同,清政府在整个战争期间不仅不允许国内外记者随军采访,还有两个西方记者因为错走到中方阵地,而被砍了头,引起许多外交风波。由此反应的本质问题是A.清廷对奥论宣

传的茫然B.中日政治体制的优劣C.舆论宣传决定战争结局D.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20.甲午战后,日本出版学术著作,向世界呈现日本人眼中的中日战争,证明日本遵守西方国际法并愿意接受西方文明,而中国是不遵守国际法的未文明开化的国家,其意图是A

.为“三国干涉还辽”正名B.证明其发动战争的合理性C.展示明治维新的重要成果D.加入八国联军侵华的计划21.甲午战争爆发后,很多西方媒体向中日两国提出随军采访申请,在被中国拒绝的同时,却得到日本的允许。在随军记者全程见证下,日本给受

伤的清军“提供医疗服务”,治疗之后将他们释放。当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自杀身亡后,日本将他的遗体“以礼送还”。日本这样做意在A.遵守战争法则B.提升国际地位C.接受国际监督D.掩盖侵略真相22.以“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为主要手段的

资本扩张方式始于A.新航路开辟B.英国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D.战后科技革命23.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

工厂。这一决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24.甲午战后,日本崛起,俄国加紧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清政府在“恐日”“仇日”情绪的支配下,实行“联俄制日”。1896年,中俄签

订“中俄密约”等条约,结果竞使俄国逐步把东三省变成其势力范围。据此可知A.中国外交官不善于开展外交活动B.日俄在东北问题上合谋坑害中国C.弱国的外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D.清政府以夷制夷的策略完全无效25.19世纪末,著名扩张主义

者、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洛奇曾一语道破“门户开放”政策的“天机”:“整个欧洲都在中国扩张,如果我们不在东方建立自己的地位的话,那么,未来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的巨大贸易,以及有希望找到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新市场的广大地区,都会实际上对我们永远关闭。”该观点

表明“门户开放”政策A.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B.实质是缓和列强间的矛盾C.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D.使美国在侵华中占据主导26.世纪改良主义思想家马建忠主张“借债以开铁道”,认为这是“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取日增之利,偿岁减之息”,是“阳为借债之名,阴收借债之效”。

对此观点解读正确的是A.向外国资本主义借债,利国利民B.有利于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中国交通业的迅速发展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27.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

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A.坚持公平贸易B.维护中国核心利益C.丧失了竞争优势D.维护在华侵略权益28.1898年2月4日光绪下诏发行公债股票——昭信股票,以筹措战争赔款。3月2

日户部拟定章程:发行周期20年,年息五厘。对于第一支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债股票,时人并不买账。结果,国债发行并未成功。这主要反映了A.清政府已失信于民B.人们不了解公债股票C.民族工业举步维艰D.当时不具备发行股票的市场条件29.1928年1月,毛泽东率军攻占

遂川县城后,集合部队讲话:“大家要打土豪,筹款子,发动群众,我们要在晚上把东西秘密送到穷人家里去或者把这个地方土豪的资财带到另个地方分给农民”。这一讲话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B.践行了遵义会议的基本精神C.反映了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30.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古田村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国民大革命失败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此次会议()

A.为党独立创建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B.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创造条件C.滋长了共产党左倾冒进主义错误D.有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31.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

念。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是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的主要策略。”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战略B.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C.革命道路探索中的曲折D.力图巩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32.流行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著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这两段歌词改编的时代背景分别是A.北伐战争、土地革命B.土地革命、解放战争C.北伐战争、抗日战争D.抗日战争、解放战争33.“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

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B.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D.领导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34.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

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

政策已经发生质变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35.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指出:“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主张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明确了农民阶级的革命领导权36.金冲及在《周恩来1898—1949》中关于红军长征这样写道:“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这说明

红军长征A.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B.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壮大C.保留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D.显示了不怕苦的长征精神37.1930年6月李立三主持中共政治局会议上指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

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于死命。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B.坚持走“城市中心”的革命模式C.认识到了“左”的错误的危害D.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38.图1和图2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

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A.1921年和1922年B.1927年和1928年C.1937年和1938年D.1949年和1950年39.下表为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在工矿企业、近代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平均年增长率的情况。若为该表选取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时期外国

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1894—1911年15.9814.3614.991911—1920年4.664.3711.181927—1936年13.8911.7614.28A.列强对华经济

侵略日益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C.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破产D.民族资本主义成为主导产业40.“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材料体现出美国

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A.要求清朝降低外国商品进口关税B.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C.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D.凭借其经济实力逐渐独占中国市场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

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

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

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材料二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

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

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石家庄市第二中

学2018级历史学科自习考试试卷·答案(43)1.D【解析】材料信息“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体现的是古代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培养,这些规定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故D正确;材

料主旨不是强调的官营手工业的细致分工,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工匠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C项和材料没有逻辑关系,故错误。2.C【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量才授官,务省官员…并省官员,各当所任”的含义为

尽量简政、并省官员,这一做法一方面减少了财政开支,另一方面提高了行政效率,C项正确;AD两项与题意相反,排除;题中的“无为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不能等同,这里指的是精简机构、慎重任官,B项错误,排除。3.A【解析】唐代后期,金融业

得到发展,出现了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些金融领域的新变化意味着当时商业信用良好,因此材料可以论证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A正确;社会分化与金融领域的发展无关,排除B;题干内容与坊市界限无关,排除C;当时主要的流通货币依然是金属货

币,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4.C【解析】材料信息是,隋朝“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关中大旱时,百姓却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的行为说明了隋朝过于注重藏富于国,故C正确;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但这不是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故A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

隋朝滥用民力,故B错误;没有考古资料,所以不能判定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是否相符,故D错误。5.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突厥的关系由处于优势到借助突厥并立消灭叛军势力的原因在于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D正确

;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6.D【解析】古代赋税制度主要以人丁为主,包括地租、兵役、徭役等,还包括以户为单位征收的调,如布帛等,这些都具有加强人身依附关系的作用。唐太宗时实行以庸(纳绢)代役,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唐朝中后期的两

税法,按土地财产征税,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驰。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7.C【解析】从唐初的三省议政门下省,到政事堂迁至中书省,再到高宗时期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中书省逐渐演变为撰写制敕的机构,这一变迁过程说明门下与中书二省地位下降,意味着相权地位

下降,这便于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正确;政事堂由门下省控制到中书省控制,再到中书门下合一,说明政事堂由原来三省附属的议事机构变成了直接决策的中枢机构,实际上降低了原三省的地位,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三省政务流程变

化,排除B;D项反映的是唐朝三省机构变迁带来的影响,排除。8.B【解析】由材料中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这显然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中正官选拔人才的依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

排除;九品中正制收回的地方选拔人才的职能,却并未否定地方官员所有的特权,排除C;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注重门第高低,排除D。9.B【解析】唐代的调和庸都是手工业产品,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B正确;调和庸的产品缴纳给国家,并不是直接流向市场,因此不能极大地促进

商业的发展,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的赋税是否沉重,排除C;当时要求农民为国家服徭役,说明当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未松弛,排除D。10.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前期是清明之世,政局稳定,导致唐前期的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而唐安史之乱以后,

藩镇林立,皇权衰微,统治者急需通过科举选拔出治世人才,以求挽救社会危机的良方,这体现了国家政治形势对科举制的影响,故选B项。经世致用思潮在明末清初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是科举制的影响,并非科举制发展或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制举科目

和策问题材的变化,并未体现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11.A【解析】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C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12.A【解析】汤临初认为天地万物具备神、化,书法也不例外,因此在写书法时候要体现这种神、化,即契合万物变化的趋势,A

正确;神属于内在特征,B排除;和谐美观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书法排列组合要有规律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D。13.C【解析】北宋时由北朝民歌整理发展而来的乐府诗《木兰诗》中,载有“策勋十二转”这一唐代奖赏军功的说法,体现出其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新的历史内容,C项正确;《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发展而来,其中

虽有唐代奖赏军功的表述,但记载的并非“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错误;《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加工发展而成,不是宋代文人的创作,B项错误;《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经唐代传诵,宋代加工,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错误。14.A【解析】材料“汪

大渊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北非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说明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的交往。A正确;郑和是在明朝时期到达非洲,B排除;阿拉伯帝国曾统治北部非洲,但没有统治整个非洲,C排除;印加人生活在南美洲,杜环和汪大渊两人没

有到过南美洲,书中不可能有相关记载,D排除。故选A。15.D【解析】依据材料“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并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可知,魏

晋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佛道三教的碰撞与融合而不是儒学地位的动摇,A错误;儒学自汉武帝后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思想,B错误;材料反

映的是儒佛道三教的碰撞与融合,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故选D。16.C【解析】清政府在新疆设省,并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说明政府重视边疆开发,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蚕桑生产,与工业化无关,排除A;B

夸大了材料现象的影响,排除;材料现象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的破产”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17.A【解析】由表格可知,19世纪末,清政府、商人和外资纷纷在华建立纱厂。这些近代纱厂的建立,推动了我国棉纺领域的近代化进程,故

A项正确;列强在华资本涉及各主要经济部门,故B项说法错误;由表格可知,棉纺企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区域分布不合理,故C项错误;官办企业和外资企业享有特权,商办企业无法实现与其平等竞争,故D项错误。18.B【解析】湖广总督张之洞认识到武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提请自开商埠。依据所

学知识可知,武昌自开商埠能够积极争取和保全利权,故B正确;自开商埠已经突破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错误;此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故C错误;自开商埠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但“抵制了”说法绝对,故D错误。19.B【解

析】中日两国对于随军采访的态度不同,根源在于两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从近代化角度看,日本主动邀请记者随军采访能占据国际舆论的主导权,清政府的做法的显然落后于时代,因此体现了中日政治体制的优劣,B正确;清政府不允许国内外记者随军采访,可能是

考虑到军事保密,并不能证明当时清政府对于舆论宣传茫然无知,而且A选项描述的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表述不符合史实,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是两国的综合实力,排除;随军记者访问不等于列强侵略,排除D。20.B【解析】甲午战后,日本声明日本遵守西方国际法并愿意接受西方文明,而中国是不遵守国

际法的未文明开化的国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意图是为了寻找其发动战争的借口,即证明其发动战争的合理性,故B正确;材料和“三国干涉还辽”无关,故A错误;甲午战争不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成果,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

日本加入八国联军侵华的意图,且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21.D【解析】根据材料“日本给受伤的清军‘提供医疗服务’”“日本将他的遗体‘以礼送还’”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日本披着文明的外衣,对中国进行侵略并“提

供医疗服务”,只是日本掩盖其侵略本质的一种宣传手段,D项正确;材料所述日本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掩盖侵略中国的真相,而不是遵守战争法则,A项错误;材料所述日本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掩盖侵略中国的真相,主要目的不是为提升国际地位,B项错误;材料中日本

披着文明的外衣,对中国进行侵略并“提供医疗服务”,只是日本掩盖其侵略本质的一种宣传手段,不是为接受国际监督,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际监督,C项错误。22.C【解析】“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是对外资本输出的表现,资本属于始于第二

次工业革命,故选C;新航路开辟时期主要是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工业革命时期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排除AB;D项不符合“始于”,排除。故选C。23.C【解析】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将其从沿江沿海的上海迁至内陆的湖南,并在内地

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是加强国防安全的表现,但不一定能降低生产成本,故选C,排除A;题意仅反映了清政府发展军事工业的措施,无法体现调整轻重工业比例,排除B;清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国防安全,而非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排

除D。故选C。24.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联俄制日”的主要目的是抵制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却加强了俄国在远东的力量,说明弱国的外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C项正确;中国当时外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不是因为外交官的不

善于外交活动,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弱国的外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体现日俄合谋坑害中国的问题,B项错误;“清政府以夷制夷的策略完全无效”是材料表象,而不是反映的本质问题,D项错误。25.A【解析】根据材料“整个欧洲都在中国扩张,如果我们不在东方建立自

己的地位的话……”结合所学可知洛奇的主张是在列强瓜分中国基本完毕时做出的外交思想调整,反映了美国工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要求,这表明“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故A项正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矛盾和消弭中国

人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故B项排除。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故C项排除。门户开放政策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不能说使美国在侵华中占据主导,故D项排除。26.D【解析】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引进外资,借债意味着丧失利权,这也是为什么帝

国主义争相借款给中国的原因,因此,马建忠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故D项正确;向外国资本主义借债,表面上利国利民,实际上丧权辱国,故A项错误;借债是要归还的,不可能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借债客观上有利于中国交通业的发展,但不是健康发展,

是带有半殖民地性质的近代交通,故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27.D【解析】根据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可知英国想凭借自己的工业优势维护在中国的权利,即维护在华侵略权益,所以不主张瓜分中国,答案为D;英国要求“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同时近代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一

系列条约,从而可知英国不可能坚持公平贸易,也不会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AB错误;材料内容不能表明英国丧失了竞争优势,C错误。28.A【解析】清政府意图通过发行公债筹措战争赔款,但由于时人的抵制而没有发行成功,出现这种情况

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代清政府不断的丧权辱国,出卖国家利益,导致失信于民,故选A;时人对政府公债不买账是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和不认可,而非不了解公债股票和当时不具备发行股票的市场条件,排除B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和题意无关,排除C。故选A。29.C【解析】“工农武装割据”的核心

思想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材料“大家要打土豪”、“分给农民”正是这种思想反映,故C项正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是八七会议,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主要是纠正左倾错误以及确立毛泽东为中央领导地位,故B项错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1924-1927年,此时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3

0.D【解析】1929年古田会议的核心内容是强化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作用,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吻合,D项符合题意;党独立创建人民军队的标志是南昌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在古田会议之前,时间不符,

B项不符合题意;古田会议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这不是“左”倾错误的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31.C【解析】中共中央认为应当组织罢工和工人暴动,反对“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经探索出了适合

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但是显然受到中共中央的批判,说明革命道路探索较为曲折,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当时党中央的主张,排除;第五次反“围剿”时间是1933年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间是1931年,与材料时

间不符,排除D。32.A【解析】据材料“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可知,体现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材料“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体现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史实,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故B、C、D选项错误;33.C【解析】通过材料“将他们(博古、李

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结合所学判断是1931年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

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选C;选项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共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开始是南昌起义,排除B;选项D与遵义会议不符,排除。34.B【解析】据材料“1928年7月……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

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可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地位提高。而且在对外上南京国民政府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也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到废除旧的不平等的条约,签订平等

互惠的“改订新约运动”,这些表明了“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B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主要是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而不是“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A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材料只是强调的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未涉及其他国

家,D以偏概全。35.C【解析】由材料“一切帝国主义、军阀……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说明毛泽东认识到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这容易发动农民参与中国革命,从而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

国共合作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时间不符合,故B不符合题意;毛泽东认为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广大的同盟军,且材料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36

.C【解析】材料“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强调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故C符合题意;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但尚未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故A不符合题意;由“失去

了一些枝叶”可知中共的力量没有得到壮大,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显示红军不怕苦的长征精神,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7.B【解析】李立三指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这反映了当时中

共中央坚持走“城市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正确;显然这不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认识到了“左”的错误的危害,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故D错误。38.B【解析】由图表数据可知,a年的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

急剧减少,且成分构成以工人为主;b年党员数量急剧增加,且成分构成以农民为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了大量共产党员;1928年毛泽东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吸收了大量农民入党,这符合图表数

据,故B正确;1921年和1922年,此时党员以工人为主,故A错误;1937年、1949年党员数量没有急剧减少,故CD错误。39.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在1911年至1920年占比下

降,1927年至1936年占比上升,这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性,B正确;外国资本在华占比并非一直上升,A排除;官僚资本在1920年之后比例上升,排除C;民族资本主义占据比例并无明显优势,因此不是主导产业,排除D。40.

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逐渐独占中国市场,故D正确;材料信息“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体现不出降低外国商品进口关税的要求,故A错误;

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不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故BC错误。41.(1)特点:集中于沿海地区;官办色彩浓厚;主要集中在采矿、冶炼和纺织等行业;有一定的法律保障。背景:西方的工业革命;民族危机和政府统治危机加深;西方的经济侵略;清末新政

的推动。(2)促进因素:官方资助和支持;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反帝斗争的推动;政府政策的推动。制约因素:国内市场的狭小;农业落后和农村经济的凋敝;政治制度落后;近代经济制度缺乏;外国经济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制约。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环境。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7150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