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1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353.945 KB
  • 2024-12-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1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docx,共(9)页,353.94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79420827c6d67fab536d70f95b61ad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省万源中学高2026届第二次月考试题(高一.上)历史试题Ⅰ卷(为选择题部分,共64分)1.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已经形成若干文化体系。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

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B.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C.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D.受外来文明的影响较深2.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

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C.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D.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3.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

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秦()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C.滥用民力负担沉重D.初步具备化学知识4.学者评价在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

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度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度D.宗法制度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

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一记载()A.真实客观地描述了历史B.因缺乏实证而不具有价值C.可用于研究秦朝的统治D.揭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6.西汉时长安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同时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

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该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的A.民族大融合的出现B.与民休息政策的实施C.诸侯王势力的削弱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7.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并规定“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材料说明

汉初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A.抑制商贾B.罢黜百家C.工商皆本D.勤俭建国8.《九章算术》涉及谷物折换、田亩丈量、土石工程设计、劳动力分配、运输、利息等计算,为人们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这反映了《九章算术

》具有()A.创新性B.系统性C.理论性D.实用性9.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A.彻底消除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B.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C.有利于江南的开发

和民族交融D.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10.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下列不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开创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走向成熟B.确立三省六部制,官僚体制日臻完备C.改革税制,征税时间和税赋更加合理D.开凿大运河,“至今千里赖

通波”11.下表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部分)。由此可知,唐朝能和边疆各民族实现“和同为一家”的原因是()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玄宗粟末靺羯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能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B.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昌盛C.民族政策开明,措施灵活得当D.唐朝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2.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作为一个课外活动

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A.隋唐的繁荣与开放B.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C.隋唐的制度与创新D.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13.对比两图,可得出的结论是()A.自然经济持续稳定B.唐代耕犁基本定型C.农耕技术迅速发展D.中国科技停滞不前14.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改建隋朝的大运河,按

唐朝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C.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15.如图是某教师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做

出的脉络图。其中③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B.焚书坑儒受到沉重打击C.佛、道传播,三教融合D.三教并立儒学丧失正统16.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

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A.丝绸之路开始传播东西文明B.崇武尚文成就了盛世局面C.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D.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17.宋朝诗人汪洙在诗歌中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勉励儿童“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宋朝真宗皇帝也奉劝青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以上诗歌内容折射出宋朝社会风气是()A.崇尚清谈B.重视文治C.男尊女卑D.自由开放18.北宋初期(989年),全国

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期(1110年),已增到2088余万户。按每户5口计算,北宋末年人口已超过一亿。这在中国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发展的结果B.手工业发展的结果C.少数民族的内迁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19.下图是位于甘肃武威(古称

凉州)萨班灵骨塔遗址,是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的见证,元朝管辖西藏的机构是()A.西藏行省B.四大汗国C.北庭都元帅府D.宣政院20.“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

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A.契丹汉化B.民族分离C.军民合一D.因俗而治21.宋代儒学家希望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想的是()A.《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

常经,古今之通谊也。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2.下面为宋代太湖流域体现儒家思想的乡名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儒家用字仁德善孝贤义礼信数量(个)1310975332乡名示例崇仁怀仁德政德化积善从

善至孝旌孝思贤奉贤道义习义遵礼复礼守信良信A儒学主流地位确立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政府发展文教事业D.伦理道德受到重视23.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

,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24.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七下西洋;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果断停止北

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财政压力B.践行儒家仁政C.实行闭关政策D.推动民族交融25.明清时期,民间书坊标新立异、争奇斗巧地大量刊刻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图书发行业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庞杂的体系。上至帝

王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均争相购买,甚至传抄戏曲小说等书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白话文小说通俗易懂B.文学真实再现了社会现实C.政治环境相对宽松D.世俗文化适应了市民诉求26.清代奏折文书是研究清代历史最原始和最直接的证据史料之一。“雍正帝……籍奏折搜集情报……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

之所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材料表明清代().的A.君主专制强化B.思想控制严格C.宰相权力削弱D.监察制度完善27.下面是关于清代农业生产和人口(1600—1887)的统计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朝()年份总人

口(千人)农业人口(千人)耕地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斤)总面积(千亩)农夫人均(亩)总额净额余额16001200009720072546427.5217658194691766200000170000103610

925.2217007894391784300000255000100935416.7511225211711812350000297500105043614.9410124701201887400000340000112596013.8885539747A.农业技术水平

得到根本性提高B.导致环境恶化的可能因素增加C.注重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推广D.高产农作物引进并大面积种植28.如图为1868—1900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量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A.民族工业初步发展B.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C.关税主权遭

受侵犯D.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29.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的()A.旨

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B.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C.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D.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30.如表是1871~1881年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归国后的职业分布情况。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是()职务人数职务人数职务人数职务人数

国务总理1人工矿产业7人兵器工人2人报业l人外交官员11人海关1人侍郎1人律师1人铁路局长6人大学校长2人教师1人公使2人电报官员6人铁路官员14人电报局长4人海军军医3人海军军官8人转入商界8人A.推动了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为近代政治变革奠定基础C.使

学习西方观念发生改变D.孕育了社会变革的新力量31.《南京条约》申明:“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推动传

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32.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

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反对者认为该条款()A.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B.刺激列强对中国的瓜分C.导致侵略势力深入内地D.加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Ⅱ卷(材料阅读,共36分)3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

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材料二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

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指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

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

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3)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有何不同?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保守、落后、封闭不

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

。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

自我保护策略。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