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上海专用)文言文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docx,共(72)页,115.39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750830ffb88a36fdaba5a4739496e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上海市各区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一2023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阅读《国语》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一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①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
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②,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③,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④,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⑥,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⑤,不是过也。先王以为是。若子季孙欲
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二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曰:“吾闻之:好内⑦,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之辱共先者祀,请无瘠色,无洵涕,搯膺⑧,无忧容,有降服⑨,无加服。从礼而静,是昭.吾子
也。”仲尼闻之曰:“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公父氏之妇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注释】①冉有,名求,孔子学生,季康子家臣。②籍田以力:以劳力收田税。砥:平,均衡。③赋里以入:按照收入征收商税。④任力
以夫:以男丁数分派劳役。⑤稯、秉、缶,都是计量单位。⑥其岁,指战时。⑦好内,宠爱妻妄。⑧瘠,指悲伤憔悴。洵涕:默默流泪。搯膺:捶胸。⑨降服,丧服要降等。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女.不闻乎()(2)吾恶.其以好内闻也
()1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使冉有访诸.仲尼()A.各个B.之于C.之乎D.这件事17.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昭.吾子也()A.遵照B.尊重C.明亮D.彰显18.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公父氏之妇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19.
找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A.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B.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C.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D.于是乎有鰥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
征之/无则已。20.分析孔子一开始“不对”,随后却又对冉有说出一番话的原因。21.从孔子对季康子与公父文伯之母的褒贬中,概括孔子的思想。【答案】15.①.你②.厌恶,讨厌16.B17.D18.女孩子的智慧不如成年
妇人,男孩子的智慧不如成年男子。公父家的妇人真是明智啊,她想彰显儿子的美德。19.A20.冉有是季康子的家臣,代表季康子出场,如果当面表示反对季康子的做法不合礼仪。孔子与冉有进行私下交谈,这是老师对学生交谈,所以孔子能够直接表明态度,希望通过冉有来改变季康子的做法。21
.体现孔子仁政思想,效法“三代”之法,主张以礼治国;同时孔子认为个人应该克己复礼,应该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人之美,符合礼仪规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1)“女”:通假字,通“汝”,你。句意:你没听说吗
?(2)“恶”:厌恶,讨厌。句意:我厌恶他死后有宠爱妻妾的名声。【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能力。“使冉有访诸仲尼”的“诸”解释为:兼词,相当于“之于”。句意:派冉有到孔子那儿征的求他的意见。故
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是昭吾子也”的“昭”解释为:彰显。句意:这样才能彰显我儿子的美德。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知”,通“智”智慧;“夫”,成年男子;“明”,彰明;“令”
,美好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就有了鳏、寡、孤、疾的名称,有战事时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就免除。“鳏寡孤疾”为四个并列名称,共同作“有”的宾语,不能拆开,据此排除CD;“征”作谓语,“之”作宾语
,其后应断开,排除BC。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可知,孔子并不是对“季康子欲以田赋”这件事没有不同见解,而是因为从礼法上来说,冉有是季康子的家臣,虽然他也是孔子的学生,但此刻冉有代表的身份是季康子,季康子
作为鲁国的正卿,身份非同一般,如果当面表示反对季康子的做法,在孔子看来不合礼仪。孔子随后又对冉有说出一番反对此举的话,是因为他选择了私下交谈的方式,这样他们二人的身份就仅仅是普通的老师与学生,这种交流不关乎政治和礼法,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
孔子教化了冉有,让冉有认同自己,那么冉有作为季康子的家臣,也一定会对他进行劝解。【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依据文段《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等内容可知,孔子反对季康子打算按田亩增收田赋的做法,认为“若
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孔子主张效法先王之法,要按法来办,这体现了孔子以礼治国的主张,体现孔子主张仁政的思想。依据文段《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中公父文伯母亲的这段话“吾闻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之辱共先者祀,请
无瘠色,无洵涕,搯膺,无忧容,有降服,无加服。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也”可知,她要求儿子的妻妾在供奉亡夫的祭祀仪式上要委屈一下,不要面露憔悴之色,不要默默地流泪,不要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不要有忧愁的面容,穿戴丧服要降一等,不要随便提高丧服的等级,要遵守礼节静静地完成祭祀。这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应该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人之美,符合礼仪规范。参考译文:一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季康子打算按田亩增收田赋,派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不作正式答复,私下对冉有说:“冉有,你没听说吗?先王按照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而
且根据土地的远近来对田赋加以调整;征收商税按照商人的利润收入,而且估量其财产的多少来对商税加以调整;分派劳役则按照各家男丁的数目,而且要照顾那些年老和幼小的男子。于是就有了鳏、寡、孤、疾的名称,有战事时才征召他们,
无战事时就免除。有战事的这年,每一井田要出一稯粮、一秉禾草、一缶米,不超过这个标准。先王认为这样就足够用了。如果季康子想按法办,那已有周公的田赋法了;如果要不顾法规办事,就随意赋税好了,又何必来征求我的意见呢?”二公父文伯卒其
母戒其妾公父文伯病死了,他的母亲告诫他的妻妾说:“我听说:宠爱内室的人,妻妾甘愿为他而死。热心国家大事的人,士甘愿为他而死。如今我儿子不幸早死,我厌恶他死后有宠爱妻妾的名声。你们在供奉亡夫的祭祀仪式上要委屈一下,请不要面露憔悴之色,不要默默地流泪,不要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不要
有忧愁的面容,穿戴丧服要降一等,不要随便提高丧服的等级。要遵守礼节静静地完成祭祀,这样才能昭明我儿子的美德。”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女孩子的见识不及妇人,男孩子的见识不及成年男子。公父家的妇人明智能胜过大丈夫!她这样做是为了彰显她儿子的美德。”2023届上海市崇
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马伶传(明)侯方域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②一日,新安贾合两部
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
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③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
》,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
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④侯方域曰:异
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节选自《晋书》)【注释】①《鸣凤》,即《鸣凤记》,明代王世贞戏曲家作品,讲的是明朝忠臣夏官、
杨继盛等人与奸相严嵩及其党羽不屈斗争的故事。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梨园以技鸣.者()(2)已而..论河套()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A.征服B.邀请C.征收D.访求(2)今
日幸.为开宴()A.侥幸B.高兴C.幸福D.希望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18.第④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19.第②③两段写了两场竞技,在场景
描写方面有差异。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20.第④段中侯方域评价“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异”的内容。【答案】15.①.闻名/出名②.不久/继而16.①.B②.D17.(马伶)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
,因而只有华林部著名。18.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19.第②段中以时间为序,从观众的角度分三个层次展开场面描写,首先写观众的热闹,凸显竞技的重大;接着描写两方上半场旗鼓相当,观众也平分秋色;再写演到两相国论河套时,观众逐渐转向李伶,直至不再看马伶,以致
马伶易装而逃。第③段则从竞技对方角度来写,描写马伶扮演严嵩时,李伶失声匍匐称弟子。场景没有渲染,观众反应省略。二者描写上一详一略,一点一面,富有变化。20.求师不得时,直接通过对角色原型的观察学习;为提高演技,坚持志向,不成功不罢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
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鸣:闻名/出名。句意: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2)已而:不久/继而。句意: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
力。(1)征:邀请。句意: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故选B。(2)幸:希望。句意: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去”,离开;“辄”,立即;“易”,替换;“辍”,停止;“著”,著名。【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去数千里”中“数千里”是“去”的路程,而“为”是下句的谓语,应在“数千里”后断开;“三年”是“为卒”的时间,而“倘”是假设情况,应放在句首,应在“三年”后断开;“三年犹不
得”都是假设情况,而“即犹不归”是在假设情况发生后的做法,应在“即”前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第②段先写“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首先写观众的热闹,凸显竞技的重大;接着写“迨半奏,引商刻
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描写两方上半场旗鼓相当,观众也平分秋色;再写“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写演到两相国论河套时,观众
逐渐转向李伶,直至不再看马伶,以致马伶易装而逃。此段以时间为序,从观众的角度分三个层次展开场面描写第③段没有写场景和观众,而直接从竞技对方角度来写,“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
子”,描写马伶扮演严嵩时,李伶失声匍匐称弟子。二者描写上一详一略,一点一面,富有变化。【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
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概括出:求师不得时,直接通过对角色原型的观察学习;“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可概括出:为提高演技,坚持志向,不成功不罢休。参考译文:①马
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文武百官也都在这里,此时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岂止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
一个叫华林部。②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
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
,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
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③马伶走后将近三年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
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
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
,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④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
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唉!马伶以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为耻,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贾谊传(汉)班固①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文帝召以为博士。②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
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
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③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谈于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
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④是时,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
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⑤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⑥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
,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选自《汉书》,有删改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
意思。(1)超.迁()(2)专欲擅.权()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谦让未遑.也()A.急迫B.空暇C.惶恐D.匡正(2)诸侯王僣.拟()A.代替B.奸诈C.越分D.暂时17.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B.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C.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D.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夫
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19.依据第②段内容分析贾谊得以重用的原因。20.李商隐在《贾生》一诗中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为贾谊鸣不平,这与班固“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的观点有所不同,你更倾向于谁的观点?请说明理
由。【答案】15.①.越级、破格②.独揽16.(1)B(2)C17.D18.把火放(在)柴堆下面而人睡(在)上面,没等到火烧起来,就以为这很安全,现在的国势,和这个有什么区别呢?19.才能超群,每次应诏都能说出其他大臣
之所想而不能言的内容;满腹经纶,深谋远虑,在国家太平稳定时主张改良制度,严格区分等级,分封诸侯,割地定制。20.答案示例一:我更倾向于班固:贾谊虽然没有位列公卿,但也到了赏识和重用。因为贾谊年纪轻轻即被征召为博士。文帝还越级提拔他为太中大夫,并且文帝曾与大臣商议,有意让贾生任公卿之位。后来皇帝再
度征召他,与之夜谈,称赞他的才华。让他辅佐自己宠爱的怀王。这些都表明他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答案示例二:我更倾向于李商隐的观点:贾谊怀才不遇。贾谊有超过古代贤相伊尹、管仲治国才能,汉文帝空空地称赞他的治国良策却不能采用,采用也只是略微施行了一部分,还听信旧臣的谗言疏远贬
谪贾谊,即使再度征召也只是和他谈论鬼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1)“超”:越级、破格。“超迁”句意:越级提拔。(2)“擅”:独揽。“专欲擅权”句意:只想独揽大权。【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1)“谦让未遑也”的
“遑”解释为:空暇。句意:谦虚退让而没有空暇实行。故选B。(2)“诸侯王僣拟”的“僣”解释为:越分。句意: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
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议下”是“诏令”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谊尽为之对”中“对”是该句的谓语动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中“人人”是该句的主语,该句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
排除B。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厝”,放置;“积薪”,柴堆;“寝”,睡觉,休息;“因”,于是,就;“何以异”,与……有什么区别。【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可知,贾谊才能超群,每次应诏都能说出其他大臣之所想而不能言的内容。依据原文“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
”“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可知,贾谊满腹经纶,深谋远虑,在国家太平稳定时主张改良制度,严格区分等级,分封诸侯,割地定制。【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及相关内容的思想观点的能力。选择倾向于班固:
根据班固《汉书》中所写“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文帝召以为博士”“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可知,贾谊年纪轻轻就被文帝赏识,被征召为博士,文帝还越级提拔他为太中大夫,并且曾与大臣商
议,有意让贾生任公卿之位;根据文中“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的记载可知,后来皇帝再度征召贾谊,与之夜谈,称赞他的才华,并让他辅佐自己宠爱的怀王。这些都表明他得到了
皇帝的赏识和重用。选择倾向于李商隐:根据史实记载,贾谊才华横溢,名满天下,有远见卓识,有超过古代贤相伊尹、管仲治国才能,但“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谊之所陈略施行矣”等句子说明,孝文帝并没有实行他的政治主张,采用也只
是略微施行了一部分;据文中“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可知,后来孝文帝听信旧臣的谗言疏远贬谪了贾谊,让他担任长沙王太傅;据文中“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谈于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可知,即便后来再度征召他入朝,也只是和他
谈论鬼神之事。这些都说明贾谊怀才不遇。参考译文: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
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
,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上奏之后,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于是汉文帝后来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一年多之后,文帝思念
贾谊,就把贾谊召回京城。到了之后,就进去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
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这一时期,天下刚刚安定,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
,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其大意是: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国家已经安宁已经治理好了,我独自认为国家远未治理好。说国家安定并治理好的人,不是愚蠢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从事实出发知道治乱的根本的人。
这如同把火种放在柴堆下而自己睡到上面,柴堆没有被点燃,就说很平安,当前国家的形势,跟这种情况有什么两样呢!过了几年,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笔者认为:刘向称“贾谊谈论夏商周三代和秦朝治乱的意义,他的论述十分优美,他通晓国家典章制度,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假如当时他的主张被推行,功业教化必定显著。但他被庸臣陷害,实在让人痛心”。回过头去看看汉文帝暗暗地用身体力行来移风易俗,贾谊所陈述的主张被略微施行了。至于说到他
想改革制度,认为汉是土德,颜色崇尚黄色,数字以五为吉利数字,等到他把这些政治主张适用于属国,用五饵三表的政策来对付单于,他的办法本来就很浅薄了。贾谊很早就死了,他做官虽然没到公卿,但也并不是生不逢时。2
023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张凝,沧州无棣人。少有武勇,倜傥自任。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凝一发洞.过,矢激十许步,抵大树而止,观者叹服。太宗在藩邸,闻其名,以隶亲卫。即位,补殿前指挥
使,稍迁散祗候班都虞候。②咸平初,契丹南侵,凝率所部兵设伏于瀛州西,出其不意,腹背奋击,挺身陷敌。凝子昭远,年十六,从行。即单骑疾呼,突入阵中,掖凝出,左右披靡不敢动。明年,契丹兵大至,车驾幸.大名,凝与范廷召于莫州东分据要害,断其归路。契丹宵遁,凝纵兵击
之,尽夺所掠生口、资畜。③四年,代潘璘为邠宁环庆灵州路副部署兼安抚使。时斥堠数扰,转运使刘综惧飞輓①不给,问计于凝。凝曰:“今当深入,因敌资粮,不足虑也。”乃自白豹镇率兵入敌境,生擒贼将,烧荡三百余帐、刍粮八万,获牛马、器甲二万,降九百余人。④景
德初,迁本州防御使,又兼北面安抚使。时王超为总帅,以大兵顿.中山,朝议择凝与魏能、田敏、杨延昭分握精骑,俟契丹至,则深入以牵其势。超尝请四人悉隶所部,上以本设奇兵挠敌之心腹,若复取裁大将,则无以责.效,乃令凝等不受超节度。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或问之,
凝曰:“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上闻而嘉其有识。⑤凝忠勇好功名,累任西北,善训士卒,缮完器仗,前后赏赐多以犒师,家无余资,京师无居第。(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九》,有删节)【注】①
飞輓:指迅速运送粮草。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凝一发洞.过(2)车驾幸.大名1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以大兵顿.中山()A.疲弊B.整顿C.屯驻D.据守(2)则无以责.效()A.求取B.责罚C.要求D.问询17.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
现代汉语。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18.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19.本文叙写了张凝的“勇”,内涵却各有侧重。请依据文意填写下表。2
0.作者是如何塑造张凝形象的?请具体分析。【答案】15.(1)穿通、贯穿(2)帝王驾临某地16.①.C②.A17.同乡有个姓赵的年轻人因为有才干而出名,张凝觉得名气在他下面是耻辱的,于是带着弓箭和姓赵的较量胜负。两人约定堆起土堆
,在百步之外射它。18.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19.冲锋陷阵/有勇有谋/有见识20.采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他耻居同乡人赵氏子其下的心理,追击契丹、深入敌境的事件,容忍魏能的语言,用自己的赏赐犒劳士兵的行为,正面突出了张凝不服输、有勇有谋、有见识、
清廉爱兵的特点。同时,又用赵氏子侧面衬托其才能出众,用刘综衬托其有谋略,用众人对魏能的态度衬托其有见识,用皇帝对他的重视衬托其忠勇有才华。【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1)句意:张凝一箭射穿土堆。洞,穿通、贯穿。(2)句意:皇上驾临大名府。幸,帝王驾临某
地。【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1)句意:带着大军驻扎在中山。顿,驻扎、屯驻。故选C。(2)句意:就没有办法来求取成效。责,求取。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以材称”,因为有才干而出
名;“耻”,觉得可耻、以……为耻;“因挟弓与角胜负”,省略句,因挟弓与(之)角胜负;“角”,较量。【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能才能粗浅,性情偏狭固执,他已经不被各位宽容,我要是再严厉指责他,就会让他心里不再安定。
“粗材险愎”是“能”的谓语,应在“愎”后断开;“诸君”与“吾”相对应,应在“吾”前断开;“言”的宾语是“之”,且“使其心不自安”是“吾复切言之”的结果,所以应在“之”后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依据“出其不意,腹背奋击,挺身陷敌”“契丹宵遁,凝纵兵
击之,尽夺所掠生口、资畜”可见,本段是突出张凝冲锋陷阵、挺身陷敌的特点。依据“问计于凝。凝曰……”“乃自白豹镇率兵入敌境,生擒贼将,烧荡三百余帐、刍粮八万,获牛马、器甲二万,降九百余人”可知,本段突出张凝不但有
勇,而且有谋。是依据“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或问之,凝曰:‘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上闻而嘉其有识”可知,本段是突出张凝有见识的特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
法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常见的就是正面塑造、侧面衬托、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本文作者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张凝形象。正面塑造:“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是通过正面的心理描写,突出了张凝不服输的精神;“契丹宵遁,凝纵兵击之,尽夺所掠生口、资畜”“乃自白
豹镇率兵入敌境,生擒贼将,烧荡三百余帐、刍粮八万,获牛马、器甲二万,降九百余人”“前后赏赐多以犒师,家无余资,京师无居第”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正面塑造了张凝武勇、清廉爱兵的形象;“凝曰:‘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是通过语言
描写塑造了张凝有见识的形象。侧面衬托:“乡人赵氏子以材称”,用赵氏子侧面衬托其才能出众;“转运使刘综惧飞輓不给,问计于凝”,用刘综衬托其有谋略;“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或问之,凝曰……”,用众人对魏能的态度衬托其有见识;“
乃令凝等不受超节度”“上闻而嘉其有识”,用皇帝对他的重视衬托其忠勇有才华。参考译文:张凝,沧州无棣人。年轻时就威武勇猛,潇洒自信。同乡有个姓赵的年轻人因为有才干而出名,张凝觉得名气在他下面是耻辱的,于是带着弓箭和姓赵的较量胜负。两人约定堆起土堆,在百步之外射它。张凝一箭射穿土
堆,箭跃出十多步远,撞到大树才停止,观看的人都赞叹佩服。(当时)太宗在他的藩王邸宅听说了张凝的名字,把他归属到自己的护卫中。(太宗)即位后,增补张凝任殿前指挥使,不久升为散祗候班都虞侯。咸平初年,契丹向南侵扰中原,张凝率领自己的士兵在瀛州西设下埋伏,出其不意,前后
冲杀,奋身陷入敌人的包围。张凝的儿子昭远,十六岁,跟随父亲打仗。当即单枪匹马大声高呼,冲入敌人阵中,扶着张凝突出包围,附近的敌人纷纷退下,不敢妄动。第二年,契丹大军压境,皇上驾临大名府,张凝和范廷被召到莫州东分别占据要害之
处,截断契丹归路。契丹连夜逃跑,张凝率兵追击,夺回契丹人抢走的全部百姓、财产和牲畜。咸平四年,张凝代替潘璘担任邠宁环庆灵州路副部署兼安抚使。当时,敌人的侦察兵多次过来骚扰,转运使刘综害怕攻打契丹就不能保证迅速运送粮草,向张凝请教计策。张凝说:“现在应该深入敌后,凭借敌人的
钱粮,不必担心。”于是从白豹镇率兵突入敌境,活捉敌军将领,烧毁敌人三百多部营帐、粮草八万,缴获牛马、兵器铠甲二万,使九百多人投降。景德初年,张凝升任家乡沧州防御使,又兼任北面安抚使。当时王超是总帅,带着大军驻扎在中山
,朝廷商议选择张凝与魏能、田敏、杨延昭分别掌握一支精锐骑兵,等到契丹人到了,就深入敌后来牵制敌人的势头。王超曾经请求将这四人全都归属他,皇上因为本来想设奇兵来扰乱敌人要害部位,如果再受其他大将节制,就没有办法来求取成效,于是下令张凝等人不受王
超指挥。当时魏能因为害怕而躲避敌人,退兵保守城堡,大家都感到愤慨,指责魏能,唯独张凝沉默不语。有人问张凝原因,张凝说:“魏能才能粗浅,性情偏狭固执,他已经不被各位宽容,我要是再严厉指责他,就会让他心里不再安定,这不是好办法。”
皇上听说后赞许张凝有见识。张凝忠诚勇敢喜好功名,多年在西北任职,善于训导士兵,修缮完备武器装备,前后得到的赏赐大多犒赏军队了,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京城里也没有他的房宅。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20分)阅读下
文,完成下面小题。巡抚福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公墓志铭①(清)方苞①余闻公名在丁亥、戊子间。时江、浙大饥,天子并命发粟以赈。而吾乡有司失方略,骼骴布路,奸人朋聚,正昼剽掠。于时则闻浙之祲尤大,而民不阻饥,惟黄公之功
。其后讯之浙士大夫,多曰:“公功岂独在饥者?备荒政,遏乱萌者,则黄公。是吾民所尸祝..也。”②杭、湖二州连饥,民心摇摇。公至,则悬禁不得昂米价,为书告籴邻省,散库金于典肆,约逾岁归其本,劝富民分灾而禁贫民之群聚要索者。会温
、台二郡大穰.,浙人皆曰:“吾父母妻子得保聚矣。”公始至湖,时常平仓粟皆虚,巡抚将具劾群吏。公曰:“吏尽黜,何与.饥者?”卒赖以济。③浙民既苏.,公移镇八闽。时海贼郑尽心聚党出没,上命会剿,制府、提督
各以事诿。公刻日独进,而悬赏格得其魁者千金。抵厦门,厉气巡军。忽辕门鼓三骇,郑尽心已为其党所密首捕得之矣。方公之未至闽也,郑尽心既啸聚海隅,而山贼陈五显亦相应和。尽心既获,五显亦就抚。而公官罢闻命即送符篆俾他人上之而不有其功。④先是,杭、湖二郡
米价犹踊。督粮道请折价分授有疵运弁②,沿途采籴赈济。而运弁干没,粮额缺,遂挂吏议。公既罢归,上惜其才,复命督理子牙河,给原阶,而公竟卒。⑤公始入台③,有所陈,会上以他事震怒,而公直前,必申所请。居台中五年,所条奏皆关大体
。公自内擢,所居皆清要,卒秉节钺两镇大藩,可谓遇且显矣。其卒也,年六十有五。而浙、闽之民及海内士大夫知公者,莫不相聚太息,恨公之无年,而惜其才有未尽试焉。(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方苞集》,有删改)【注】①黄公:名秉中,字惟一。②运弁:低职的押运武官。③台,
指内阁。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何与.饥者()(2)浙民既苏.()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是吾民所尸祝..也()A.祭祀人B.主持人C.保护D.崇拜(2)会温、台二郡大穰.()A.丰收B.歉收C.种植D.饥荒17.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
三处标识出来。而公官罢闻命即送符篆俾他人上之而不有其功。18.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公自内擢,所居皆清要,卒秉节钺两镇大藩,可谓遇且显矣。19.第④段“上惜其才”让黄秉中官复原职,请围绕他在杭、湖的赈灾方略,分析皇帝“惜才”的原因。20.本文围绕黄公“民不能忘,帝眷有
终”来选材和叙事的,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5.①.帮助②.恢复16.①.D②.A17.而公官罢/闻命即送符篆/俾他人上之/而不有其功。18.黄公从朝廷内被提拔,所担任的岗位都是高贵显要的,他最终掌握权力两次掌管重要行省,可以称得上得志(被赏识)而且显贵了。19.
第②段,黄秉中抑制米价、发放库金、劝富分灾、禁民聚索,制定恰当的救灾政策,稳定民心;在紧急情况下任用污点官员,完成救灾任务。20.文本紧紧围绕“民不能忘”和“帝眷有终”选材。前者写他浙江赈灾时,士大夫赞赏他能“备荒政,遏乱萌”;百姓感谢他让其“父母妻子得以保聚”。后
者写他福建平乱时,“刻日独进”,抓获郑尽心,又不居招抚“陈五显”之功;写他当初在内阁时,“条奏皆关大体”。突破了以人物生平为序的窠臼,突出重点。叙事上寄寓褒贬倾向,以“卒赖以济”“不有其功”“相聚太息”等表明对黄公治政的赞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
力。(1)句意:谁来帮助饥民呢?与:帮助。(2)句意:浙江的百姓已经恢复了。苏:恢复。【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句意:他们是我们百姓所崇拜的人啊。尸祝:崇拜。故选D。(2)句
意:恰逢温州、台州二郡大丰收。大穰:丰收。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而黄公被罢免,接到了免职令后,就上交了印信,让其他人上交陈五显,而自己却不占这份功劳。本题要求划出三处断句处。“而公官
罢”,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在“罢”后断开;“闻命即送符篆”省略了主语黄公,在“闻”前断开。“俾他人上之”省略了主语黄公,在“俾”前断开。“而不有其功”中“而”表转折,与后文联系紧密,在“而”前断开。【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擢”,提拔;“
清要”,高贵显要;“卒”,最终;“秉节钺”,掌握权力;“遇”,被赏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公至,则悬禁不得昂米价,为书告籴邻省,散库金于典肆,约逾岁归其本,劝富民分灾而禁贫民之群聚要索者”可知黄秉中抑制米价、发放库金、劝富分灾、禁民聚索,制定恰当的救灾政策,稳
定民心;结合“公始至湖,时常平仓粟皆虚,巡抚将具劾群吏。公曰:‘吏尽黜,何与饥者?’卒赖以济”可知在紧急情况下任用污点官员,完成救灾任务。【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备荒政,遏乱萌者,则黄公。是吾民所尸祝也”,黄公在浙江赈灾时,士
大夫赞赏他能“备荒政,遏乱萌”,“浙人皆曰:‘吾父母妻子得保聚矣’”,百姓感谢他让其“父母妻子得以保聚”,紧紧围绕“民不能忘”选材。“公刻日独进……忽辕门鼓三骇,郑尽心已为其党所密首捕得之矣……尽心既获,五显亦就
抚……而不有其功”,写他福建平乱时,“刻日独进”,抓获郑尽心,又不居招抚“陈五显”之功;“居台中五年,所条奏皆关大体”,在内阁时,所上奏的事情都是关乎国家大事,紧紧围绕“帝眷有终”选材。一般的墓志铭都是以人物生平为序来写的,本文突破窠臼,突出重点,“卒赖以济”“不有其功”
“相聚太息”,叙事过程中寄寓褒贬倾向,突出对黄公治政的赞赏。参考译文:我听说黄公的名字在丁亥、戊子年间。当时江苏、浙江闹大饥荒。天子花大力气分发粮食来赈灾。但我们乡里的官员策略不当,以至于尸骸满地。奸人聚众,光天化日之下抢劫掠夺。当时听说浙江的邪气极大,但老百姓能够不挨饿,都是
靠了黄公的功劳。之后,我向浙江的士大夫询问,他们都说:“黄公的功劳难道仅仅在救活哪些饥饿的人吗?应对饥荒、遏止叛乱的也是黄公。他们是我们百姓所崇拜的人啊。”杭州、湖州接连遭受饥荒,民心不稳。黄公到了,就公布法令,不许抬高米价,并且写
信向邻省买米,把府库里的钱发给当铺(支持借贷),约定一年后归还本金,鼓励富民分担救灾费用,禁止贫民聚众乞讨。恰逢温州、台州二郡大丰收,浙江人都说:“我们的父母妻儿能够团聚了。”黄公刚到湖州的时候,常平仓里的粮食都空了,巡抚将要惩办官吏,黄公说:“官吏都被罢免了,
谁来帮助饥民呢?”最终(百姓)依靠(他们),渡过难关。浙江的百姓已经恢复了。黄公管理福建。当时海贼郑尽心聚集党徒出没,皇帝命令聚集军队剿灭郑尽心,但制府、提督各自因事推诿,黄公当天就独自进兵,而且悬赏千金,赏赐能杀死匪首的人。到了厦门
之后,黄公鼓舞斗志视察军队。忽听辕门外三通鼓后,郑尽心已经被他的同党秘密抓住。同党在自首时将其一并带来。——黄公还没有到福建的饿时候,郑尽心在海边纠集党羽兴风作浪,而山贼陈五显也呼应他。郑尽心被抓获后
,陈五显也就被招安了。而黄公接到了免职令后,就上交了印信,让其他人上交陈五显,而自己不占这份功劳。在此之前,湖州和杭州二郡的米价还在上涨。督粮官请求把米折价卖给有污点的押运官,让他们沿途买米救济百姓。但押运官侵吞公粮,粮额不足,于是黄公就被交给了司
法部门评判其失职之过。黄公被罢免后回到老家,皇帝爱惜他的才华,再次让他监督治理子牙河,并且官复原职,但黄公却去世了。黄公一开始进入内阁,就向皇帝上书治理之道,恰好皇帝有别的事大怒,但黄公径直向前,一定要说出他的要求。他在内阁做了五年官,所上奏的事情都是关乎
国家大事。黄公从朝廷内被提拔,所担任的岗位都是高贵显要的,他最终掌握权力两次掌管重要行省,可以称得上得志(被赏识)而且显贵了。他逝世的时候,享年六十五岁。而浙江福建的百姓以及知道黄公的海内士大夫,没有人不
相聚叹息,遗憾黄公寿命不长,而叹息他的才华没有完全展现。2023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
为之敛容,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②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
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③十七年,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
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④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
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教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
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⑤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
宿焉。⑥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
何忧不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擢拜.谏议大夫()(2)访.以政术()16.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征雅.有经国之才()A.平素B.极C.大D.不俗(2)古之名臣,何以加.也()A.增加B.更加C.好处D.超
过17.对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18.将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19.分析第③段中太宗为魏征造屋、赐被的原因。20.请结合选文,从唐太宗角度梳理探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答案】15.①.授官②.请教16.①.A②.D17.B18.但是陛下派人送去(贿赂)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
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19.太宗给魏征造厅堂,出于对魏征节俭朴素至极的疼惜、关爱,暗含自省自责自律;“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出于顺遂魏征节俭风尚之意,体现太宗对魏征的敬重。20.善于任用房玄龄和魏征等各类贤能,知人善任;太宗礼遇大臣,呵护关爱备至;太宗广
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太宗关爱百姓,体贴民情;太宗自律自省,对自己有道德、礼范要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拜:授官。句意:提升他为谏议大夫。(1)访:请教。句意:请教为政之道。【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雅:平素。句意: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故选A。(2)加:超过。句意: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
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公直”和“忠清”都是“戴胄”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选人多
诈冒资荫”是“以”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C;“敕令自首”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C。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遗”,送,赠送;“陷”,使……陷入,引诱;“道”,同“导”,诱导;“齐”,使……整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语后置
句,正常语序“以德道之,以礼齐之”。【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太宗给魏征造厅堂,出于对魏征节俭朴素至极的疼惜、关爱,暗含
自省自责自律;“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出于顺遂魏征节俭风尚之意,体现太宗对魏征的敬重。【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
,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善于任用房玄龄和魏征等各类贤能,知人善任;根据“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太宗礼遇大
臣,呵护关爱备至;是根据戴胄劝谏,“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
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根据“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太宗关爱百姓,体贴民情;根据“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太宗自律自省,对自己有道德、礼范要求。参考译文:①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
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难。”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
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②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
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③贞观十七年,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仍旧管门下省的政事。不久魏征得了重病,他家里原先没有正厅,太宗当时本想给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停下工来把材料给魏征造正厅,五天完工。又派宫中的使者赐给他布被和素色的垫褥
,以顺从他的喜好。过了几天,魏征去世,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追赠他为司空,赐谥号文贞。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还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又特赐给他家食实封九百户。(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④皇上因兵部郎
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
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
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⑤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
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
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⑥唐太宗担心官吏受贿,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贿,以试验其是否受贿。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
,唐太宗要杀他。民部尚书裴矩提出:“作为官吏,受贿当死。然而陛下派人送给他,他却接受了,这就是陷害别人,恐怕不符合以德教化、以礼规范行为的准则吧!”唐太宗很高兴,召五品以上官员对他们说:“裴矩公开力争,不当面服从,倘若每件事情都这样,又
怎么会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2023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与子俨等疏陶渊明告俨、俟、份、佚、佟:①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1
]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②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
仲[2],室无莱妇[3],抱兹苦心,良独罔罔。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③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
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
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注】[1]四友: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为孔子四友。[2]二仲:指汉代的两位隐
士羊仲、求仲。[3]莱妇:老莱子的妻子。春秋时楚国的老莱子,在蒙山之南隐居躬耕。楚王用重礼来聘请他做官。他的妻子竭力劝止他说:“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老莱子便与妻子一起逃隐于江南。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与
物多忤.()(2)败絮自拥.()15.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机巧好疏..()A.很生疏B.喜爱梳理C.很疏忽D.喜爱疏通(2)至于没齿..()A.没有牙齿B.终生到老C.无法与之同列D.没有羞愧之心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与“每
以家弊”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17.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B.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C.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D.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18.
把第③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19.这篇文章虽是带有训诫、遗嘱的庄重性质,可读来大体絮絮如家常,叫人觉着亲切,但这种“亲切”又不同于《归去来兮辞》那般“载欣
载奔”。请结合上文具体内容,赏析这种“亲切感”的表达艺术。【答案】14.①.违背②.穿15.①.A②.B16.A17.B18.(我)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弱,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救治我,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或将很快
到头了)。19.【答案示例1】本文的“亲切感”体现在一位父亲,深感大限将至之际,语重心长,以病重难久的心情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生必有死,接着从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名言中,引出“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的道理,告诉儿子们
没有什么可悲伤的,坦然面对“大限”。然后用年过知天命的岁数,在小辈面前回首以往。他只谈了两件关乎儿子和自己的“人伦日用”之类琐事。辞官归田,可以说是他平生的大事业了,不过这次提起语气有别于《归去来兮辞》中
那般“载欣载奔”,话语中明显有一种歉疚感和怅惘的意绪。他面对的是孩子,面对的是目前的家计和将来孩子的生计,来不得那么浪漫了。这里的“使汝等幼而饥寒”“抱兹苦心,良独罔罔”和下段的“汝辈稚小家贫”等语,都是发自内心的至情至性的话语。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面对儿子们的饥寒,虽有自责
,却也有非己的无奈和闲居躬耕的欢然自喜。这种对平生志趣的追述,实际上充满了“穷达不可妄求”的生活哲理。这也可以看作是他留给儿子们的财富。最后,陶渊明表明尽管没有足够的财产留给后代,但还是真诚的希望他们能像鲍叔、管仲那样对待家产,像归生、伍举那样念及情谊,像韩元长那
样兄弟同居,像汜稚春那样七世同财,这又是在“寿夭永无外请”思想支配下的殷殷嘱托。全文体现了诗人的一生志趣及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是一位父亲临终前对儿子的袒露心迹,让人倍感亲切。【答案示例2】本文是陶渊明写给四个儿子的家书,信中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生活,叙述了自己的“性刚才拙,与物
多忤”的性格特点以及辞官归隐的原因,同时又为使孩子从小就过着饥寒的生活而感到惭愧自责,对自己死后孩子的生活表示牵挂。既有对自己选择的坚定不移,但又流露出对孩子的歉疚。这种矛盾将陶渊明的读书人与父亲的双重
身份体现出来,感情真挚而深沉。作品还细腻地描绘了闲居生活,如树木荫影重叠,季节变化,鸟鸣声也发生了变化,炎热的季节凉风阵阵,这些细节使得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让读信者心领神会。最后作者又对孩子提出兄弟和睦的殷切期望,以鲍叔管仲等贤者的典故,殷殷嘱托,情深意切。整篇文章既表达了对生命走到尽头的坦然,也
表达了对平生志向的坚持,还流露出对孩子的歉疚与牵挂,读来亲切真挚。【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忤:违背。句意: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②拥:穿。句意:自己穿着破棉袄。【15题详解】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好疏:很生疏。
句意: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故选A。②没齿:终生到老。句意:直到去世。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连词,因为。句意:常常因为家中贫乏。A.连词,因为。句意:我因为命运不好。B.介词,表工具,乘。句意:士大夫们终究
也不肯乘小船在夜晚停泊到绝壁之下C.介词,用。句意: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加、生活安定呢?D.连词,而,表目的。句意: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来上朝用的。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四友之辈的学生,亲身受到孔子的教诲。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岂不是因为人
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音旨”是“亲受”的宾语,应在“音旨”后断开,排除AD;“之”,结构助词,的,故“四友”是“人”的定语,“四友之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渐就”,逐
渐;“遗”,嫌弃;“见救”,救治我;“大分”,寿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与子俨等疏》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所作的一封家信。诗人在信中用平易浅显的语言扼要地回顾了他五十余年的生活,述说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还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友爱,期望儿子们也能按照他的理想和做人的准则生活下去。全信款款而谈,语重心长,尤能体现诗人的一生志趣及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信一开始,“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独能免?”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生必有死,从孔子弟子子夏“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的名言中,引出“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的道理,然后就此分层叙说。其次“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用年过知天命的岁数来回首已往,虽有自责,却也有清除非己的无奈
和闲居躬耕的欢然自喜,“败絮自拥,何惭儿子”孺仲妻的话使他深信对生活方式作出的选择,“抱兹苦心,良独罔罔”等语,都是发自内心的至情至性的话语,而“少学琴书,偶爱闲静……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不受拘束的生活也使他充分感受到羲皇上人般的闲适。这种对平生志趣的追述,实际上充满了“穷达不
可妄求”的生活哲理。最后“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以病重难久的心情来交代后事,尽管没有足够的财产留给后代,“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颍川韩元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
,家人无怨色”诗人还是真诚的希望他们能像鲍叔、管仲那样对待家产,像归生、伍举那样念及情谊,像韩元长那样兄弟同居,像汜稚春那样七世同财,这又是在“寿夭永无外请”思想支配下的殷殷嘱托。全信款款而谈,语重心长,尤能体现诗人的一生志趣及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让人倍感亲切。参考译文:告诉俨、俟
、份、佚、佟诸子:天地赋予人类以生命,有生必定有死。自古至今,即便是圣贤之人,谁又能逃脱死亡呢?子夏曾经说过:“死生之数自有命定,富贵与否在于天意。”孔子四友之辈的学生,亲身受到孔子的教诲。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岂不是因为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
,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我已经年过五十,年少时即受穷苦,常常因为家中贫乏,不得不在外四处奔波。我性格刚直,无逢迎取巧之能,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自己为自己考虑,那样下去必然会留下祸患。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辞去官场世俗事务,因而也使你们从
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我曾被王霸贤妻的话所感动,自己穿着破棉袄,又何必为儿子不如别人而惭愧呢?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中没有像老莱子妻那样的夫人,怀抱着这样的苦心,内心很是惭愧。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
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我常常说,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便自认为是伏羲氏以前的古人了。我的思想单纯,见识稀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时光逐渐逝去,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要想恢复过去的那
种生活,希望又是多么渺茫!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
,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
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末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氾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
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蓝理,字
义山,福建漳浦人。少桀骜,膂力绝人。集族人勇健者击杀海寇卢质,诣吏,欲因以为功,吏疑亦盗也,系之狱。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悉纵.系者,令赴藩下授职。理间道走仙霞关诣康亲王军降,为乡导,破叛军于温州。②二十一年,提督施琅征
台湾,知理英勇,奏署右营游击领舟师,部议格.之,特旨允行。琅令理当前锋,诸弟瑶、瑗、珠皆从。郑克塽令曾遂等率众数万迎敌,战舰蔽海。理督兵与战,遂发炮,弹掠理而过,理仆,遂遥呼曰:“蓝理死矣!”瑶扶理起立,理亦呼曰:“蓝理在,
曾遂死矣!”呼刀,族子法以授理,见理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瑗傅以衣,珠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击沉敌舰二敌大溃。琅过理舟慰劳之,舟胶浅沙,敌舰环围之。理闻,赴援,书姓名舟篷上,敌惮理,为稍却。追击,大败之,遂克澎湖。台湾平,叙功,仍授参将
。③未几,丁父忧。服阕,诣京师,召至御前,问澎湖战状,命解衣视其创,慰劳甚至,超.授陕西神木营副将。寻擢宣化镇总兵。四十二年,复移天津。赐花翎、冠服,并御书榜曰“所向无敌”赉焉。四十三年,以旧伤疾作,乞解任,温旨慰留,遣御医诊视。理以
畿辅地多荒洼,请于天津开垦水田百五十顷,岁收稻谷,民号曰“蓝田”。五十四年,以病回京,寻卒。④理性率直。官福建提督,政行于乡里,捕治盗贼,遂及诸豪家。修桥梁,平道路,率富民钱,益积怨。泉州民绘虎为榜,列理诸累民状,以是得罪。上念其旧功,终矜.全之。(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八》,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1)悉纵.系者()(2)超.授陕西神木营副将()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部议格.之,特旨允行()A.阻止B.纠正C.推究D.抗拒(2)上念其旧功,终矜.全之()A.崇尚B.怜惜C.夸耀D.庄重17.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集族人勇健者击杀海寇卢质,诣吏,欲因以为功,吏疑亦盗也,系之狱。18.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理呼杀贼麾兵进击沉敌舰二敌大溃19.第②段是怎么表现蓝理英勇的?请作分析。20.文末说“上念其
旧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蓝理的“旧功”。【答案】15.①.释放②.提拔、擢升,或越等(授官);破格,跨级提拔,破格提拔,破例。16.①.A②.B17.聚集勇敢强健的同族人攻击杀死海寇卢质,到官吏那里去(告诉他),想借此作为功劳,官吏怀疑他们也是盗贼,把他们关进监狱。18.理呼杀贼/麾兵
进/击沉敌舰二/敌大溃19.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具体事例,直接写蓝理战斗的英勇。通过描写敌人看见舟篷上蓝理的姓名就害怕后退,侧面表现其英勇。20.①做向导,助破叛军;帮助朝廷在温州击破叛军②为前锋,击沉
敌舰;③援施琅,攻克澎湖;④开荒洼,成为蓝田;关心百姓,开垦水田,年收稻谷。【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纵”,释放。句意:把关押的人全部释放了。(2)“超”,提拔、擢升,或越级(授官)。句意:
越级(破格)提拔为陕西神木营副将。【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格”,阻止。句意:中央商议后阻止这件事,皇帝下特别诏令允许施行。故选A。(2)“矜”,怜惜。句意:皇帝念及他功勋卓著,最终怜惜而予以保全。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
的能力。“族人勇健者”,定语后置句,“勇健者”做定语修饰“族人”后置了,应是“勇健族人”,勇敢强健的同族人;“击杀”,攻击杀死;“诣”,到;“因”,凭借;“系”,捆绑。【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蓝理高呼着
杀贼,指挥军队进军,攻击并击沉了两艘敌舰,敌人大败。“理呼杀贼”表意完整,是说“蓝理高呼着杀贼”,其后断开。“击沉敌舰二”是“麾兵进”的结果,要与前面断开。“敌大溃”是最后结果,且“敌”做“大溃”的主语,也要单独成句。综上断句为:理呼杀贼/
麾兵进/击沉敌舰二/敌大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根据文中“瑶扶理起立,理亦呼曰:‘蓝理在,曾遂死矣!‘呼刀,族子法以授理,见理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暖傅以衣,珠持匹练缚其创”可知,“理亦呼曰”是通过语言描写,“呼刀,族子法以授理”是通过动作描写,以及“腹破肠出
,继续战斗”的具体战斗事例,直接写蓝理战斗的英勇。根据文中“理闻,赴援,书姓名舟篷上,敌惮理,为稍却”可知,通过写敌人的后退来表现其英勇,这属于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敌人看见舟篷上蓝理的姓名就害怕后退,侧面表现其英勇。【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从原文“理间道走仙霞关诣康亲王军降,为乡导,破叛军于温州”,意思是:蓝理从小路到仙霞关拜见康亲王军降,做了他们的向导,在温州打败了叛军,可知他做向导,助破叛军,帮助朝廷在温州击破叛军。从原文“琅令理当前锋,诸弟瑶、瑗、珠皆从…
…追击,大败之,遂克澎湖”来看,施琅命令蓝理做先锋,诸弟蓝瑶、蓝瑗、蓝珠都跟从他……蓝理乘势追击,大败了敌军,于是攻克了澎湖,可见他为前锋,击沉敌舰;援助施琅,攻克澎湖。从原文“理以畿辅地多荒洼,请于天津开
垦水田百五十顷,岁收稻谷,民号曰‘蓝田’”来看,蓝理因为国都附近的地区有很多的荒地和洼地,请求到天津开垦一百五十亩水田,每年的收获稻谷,百姓称之为“蓝田”,可见他开垦荒洼,成为蓝田;关心百姓,开垦水田,年
收稻谷。参考译文:蓝理,字义山,是福建漳浦人。年少时桀骜不驯,臂力超人。聚集勇敢强健的同族人攻击杀死海寇卢质,到官吏那里去(告诉他),想借此作为功劳,官吏怀疑他们也是盗贼,把他们关进监狱。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释放了所有关进监狱的人,让他前往藩下接受任职。蓝理从小路到仙霞关拜见康亲王军降
,做了他们的向导,在温州打败了叛军。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施琅征讨台湾,闻知蓝理英勇,奏请任命他为右营游击,领前队先锋,率舟师征剿台湾,部下商议想阻止他,施琅特地下旨允许他前行。施琅命令蓝理做先锋,诸弟蓝
瑶、蓝瑗、蓝珠都跟从他。郑克塽命令曾遂等人率领几十万士兵迎战,战船遮天蔽海。蓝理率领军队和他交战,于是敌人发动大炮,突然一枚炮弹飞来,弹片掠过蓝理而过,蓝理倒下,曾遂大叫:“蓝理死了!”蓝理之弟蓝瑶将蓝理扶起,蓝理
也大喊:“蓝理没死,曾遂死了!”大喊着让拿刀来,族人蓝法把刀给了蓝理,这时,他看见蓝理的肠子已经流出来,就为他将肠子捧放入腹,诸弟蓝瑗帮他包扎穿衣,蓝珠拿一条白带帮他包扎伤口。蓝理全然不顾,还在大喊杀贼,指挥军队进军,攻击并击沉了两艘敌舰,敌人大败。施琅亲自上船慰劳蓝
理,战船搁浅在沙滩,被敌人的战舰包围。蓝理得知,前往援救,把自己的名字“蓝理”写在船篷上,敌人看见后很是忌惮蓝理,不一会就退却了。蓝理乘势追击,大败了敌军,于是攻克了澎湖。台湾平定后,评述、认定各项功绩,授予蓝理参将之职。不久,因父亡故,又在家服丧。服丧期满,蓝理奉诏到京师晋见皇
帝。康熙特召他到面前,询问澎湖血战时状况,叫解衣察看伤处。安慰问候很是优厚,越等授予他陕西神木营副将官职。不久又提拔为宣化镇总兵。康熙四十二年,又移居天津。赐蓝理花翎、冠服,康熙亲自为蓝理题写御书榜文
:“所向无敌”赏赐给他。康熙四十三年,因为旧疾发作,乞求回家养伤,皇上温和恳切的安慰留任他,派遣御医亲自诊视。蓝理因为国都附近的地区有很多的荒地和洼地,请求到天津开垦一百五十亩水田,每年收获稻谷,百姓称之为“蓝田”。康熙五十四年,因病回京,不久就去世了。蓝理性格性情坦
率,爽直。在福建作提督时,在乡里施行政令,抓捕整治盗贼,于是涉及到各个豪强人家。修理桥梁,平铺道路,都是让富人出钱,于是更加积累民怨。泉州的百姓绘制虎榜,列举蓝理的很多罪状,因此获罪。皇帝念及他功勋卓著,最终怜惜
而予以保全。2023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辛庆忌字子真,少以父任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与歙侯战,陷陈却敌。惠奏其功,拜为侍郎,迁校尉,将吏士屯焉耆国。②成帝初,征为光禄大夫,迁左曹中郎将,至执金吾。始武贤与赵充国有隙,至庆忌为执金吾,坐.子杀赵氏,
左迁酒泉太守。岁余,大将军王凤荐庆忌:“前在两郡著功迹,征入,历位朝廷,莫不信乡。质行正直,仁勇得众心,通于兵事,明略威重,任国柱石。父破羌将军武贤显名前世,有威西夷。臣凤不宜久处庆忌之右.。”乃复征为光禄大夫、执金吾。数年,坐小法左迁云中太守,复征
为光禄勋。③时,数有灾异,丞相司直何武上封事曰:“虞有宫之奇,晋献不寐;卫青在位,淮南寝谋。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①,胜于亡形。《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夫将不豫设,则亡以应卒.;士不素厉,则难使死敌。是以先帝建列将之官,近戚主内,异姓距外,
故奸轨不得萌动而破灭,诚万世之长册也。光禄勋庆忌行义修.正,柔毅敦厚,谋虑深远。前在边郡,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乃者大异并见,未有其应。加以兵革久寝,《春秋》大灾未至而豫御之,庆忌宜在爪牙官以备不虞。”④庆忌居处恭俭。食饮被服尤节约
然性好舆马号为鲜明唯是为奢。为国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亲附,敬其威信,年老卒官。诸子皆有将帅之风。(选自《汉书·辛庆忌传》,有删节)【注】①折冲厌难:指能压服困难,御敌致胜。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
思。(1)处庆忌之右.()(2)则亡以应卒.()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坐.子杀赵氏()A.因为B.对质C.因……获罪D.主持(2)行义修.正()A.修饰B.学习C.整治D.遵循17.把第③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加以兵革久寝,《春秋》大灾未至而豫御
之,庆忌宜在爪牙官以备不虞。18.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食饮被服尤节约然性好舆马号为鲜明唯是为奢19.概括第②段中大将军王凤举荐辛庆忌的理由。20.第③段何武封书上奏很有说服力,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5.①.上②.突发事件16.(1)A(2)D17.再加上战争停止了很长时间,《春秋》上(说)大灾难没有到来,就要预先抵御(防备)它,(因此)庆忌应该担任武将来预防不测之事。18.食饮被服尤节约/然性好舆马/号为鲜明/唯是为奢19.(1)辛庆忌历
任朝廷各职,勋绩卓著,深受信赖。(2)辛庆忌品质端正,仁勇得人心,通晓兵事。(3)辛氏家族素有威名。20.何武先树立帝王用人标准,强调贤人立朝武将守关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再用庆忌行义修正,谋虑深远,对标“贤人”标准,用其破杀外夷,有武将之风,对标“武将”标准,一一对应,很有说服力。【解析】【1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1)“右”,汉人尚右,文中指官位高于辛庆忌,可译为“上”。句意:在辛庆忌的上位。(2)“卒”,通“猝”,指突发事件。句意: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难。【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1)“坐”,因
为。句意:因儿子杀了赵家的人。故选A。(2)“修”,遵循。句意:躬行仁义遵依正道。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寝”,停止;“豫”,预先;“御”,防备;“不虞”,不测的事。【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
力。句意:饮食穿戴尤为节俭,但性喜车马,标识很醒目,这算是他唯一的奢侈。“食饮被服”指的是饮食穿戴,作句子主语,而“节约”作谓语,故“食饮被服尤节约”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然”是表转折的连词,一般用在句首,“好”为动
词,喜好之意,后接“舆马”作其宾语,“然性好舆马”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再分析“号为鲜明唯是为奢”,从前面已断开的句子可知,这里主要是交代辛庆忌节俭,但又转到他只有一个奢侈的行为,就是“好舆马”,因此“唯
”有“唯一”之意,而“是”应为代词,指代喜爱车马这件事,故“唯是为奢”句意完整,因此应在“唯”前断开。故正确断句为:食饮被服尤节约/然性好舆马/号为鲜明/唯是为奢。【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大将军王
凤举荐辛庆忌的理由,从文中“前在两郡著功迹,征入,历位朝廷,莫不信乡”可知,辛庆忌历任朝廷各职,勋绩卓著,深受信赖。从文中“质行正直,仁勇得众心,通于兵事,明略威重,任国柱石”可知,辛庆忌品质端正,仁勇得人心,通晓兵事。从文中“父破羌将军武贤显名前世,有威西夷”可知,辛氏家族素有威名。【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和语言特点的能力。何武封书上奏的语言很有特点,因为他的议论很有条理,内容前后呼应,从而让他的论说很有说服力。何武首先说“虞有宫之奇,晋献不寐;卫青在位,淮南寝谋。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此处何武以古
代贤臣为例,树立帝王用人标准,强调贤人立朝武将守关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接着,何武对辛庆忌的人品能力进行了评价,“光禄勋庆忌行义修正,柔毅敦厚,谋虑深远。前在边郡,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说明辛庆忌行义修正,谋虑深远,对标“贤人”标准,用其破杀外夷,有武将之风,对标“
武将”标准,正是辛庆忌的人品和能力都能与古代贤臣一一对应,说明辛庆忌就是当代的贤臣,正是帝王所需要的人。从而让论述很有说服力。参考译文:辛庆忌字子真,年少时因为父亲的荫蔽被授予了右校丞的职位,跟随长罗侯常惠开赴乌孙都城赤谷城开垦屯田,辛庆忌与歙侯作战,冲锋陷阵击退
敌军,常惠把他的功绩上奏,朝廷升任侍郎,又升任为校尉。率领将士驻扎在焉耆国。汉成帝初年,辛庆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又迁任左曹中郎将、执金吾。原先辛武贤和赵充国有矛盾,到辛庆忌官为执金吾,因儿子杀了赵家的人,辛庆忌被贬为
酒泉太守。一年多后,大将军王凤推荐辛庆忌道:“他先前在两郡任官时功迹卓著,被征召到朝廷后,历任各种官职,没有人不信任向往他的。品质行为正直,仁爱勇敢深得大家喜爱。而且还通晓兵事,懂得谋略,威望很高,可以担任国家的柱石。他的父亲破羌将军辛武贤在上
一代非常有名,在西夷中非常有威望。臣王凤不宜久在辛庆忌的上位。”于是辛庆忌又重新被征召任命为光禄大夫,执金吾。几年后,辛庆忌因犯小罪,被贬为云中太守,后重新被征召为光禄勋。当时多次出现灾难异象,丞相司直何武封书上奏说道:“虞国因有官之奇,晋献公难以入眠;卫
青在位,淮南王只得停止阴谋。所以贤人在朝廷,挫败阴谋,弹厌变难,可以胜敌于无形之间。《司马法》上说:‘天下即使安定,如果忘记了战争就一定很危险。’如果将领不事先安排好,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难;士兵平时不加以严格训练,就不能让他们以死
抗敌。因此先帝建立了各位将领的官位,由亲近的亲戚主持内部,外姓的人主持外部,所以奸邪不轨的行为不能萌发而被破坏消灭,这实在是万代的长久之计。光禄勋辛庆忌躬行仁义遵依正道,和柔沉毅,诚实宽厚,有深谋远虑。以前在边郡,几次打败俘获敌虏,夷狄没有不知道的。前一段时间
有些很怪异的事都出现了,却没有得到应证。再加上兵事很长时间都没有了。《春秋》上说大的灾难未来之前就要提前加以防备,辛庆忌宜居武将官位以备不测。”辛庆忌平日的仪容举止恭敬谦逊,饮食穿戴尤为节俭,但性喜车马,标识很醒目,这算是他唯一的奢侈。为国家勇武之臣,适逢天下太平,匈奴
、西域亲近归附,敬重他的威信。辛庆忌年老死于任上。他的儿子们都有将帅的风范。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王竑,字公度,其先江夏人。祖俊卿,坐.事戍河州,遂著籍。②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群臣劾王振误国。众皆伏地哭,
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奋臂起,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③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上言曰:“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
退小人,以回天意。”帝纳其言。④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
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全活八十五万余人。人忘其饥,颂声大作。是年十月,济宁亦饥,帝遣尚书沈
翼赍帑金③三万两往振。翼散给仅五千两,余以归京库。竑劾翼奉使无状,请仍易米备振,从之。⑤天顺五年,孛来寇.庄浪,都督冯宗等出讨。用李贤荐,起竑故官。竑与宗击退孛来于红崖子川。宗等还,竑仍留镇。明年春,复令
督漕抚淮、扬。淮人闻竑再至,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⑥宪宗即位,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共荐竑堪大用,尚书王翱、大学士李贤请从其言。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下,朝野相庆。【注】①
北狩: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②捽:揪住。③赍帑金:带着国家库藏的金帛。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坐.事戍河州()(2)孛来寇.庄浪()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道殣.相望
()A.掩埋B.饿死C.觐见D.堆积(2)脱.有变()A.倘若B.轻慢C.逃跑D.疏忽17.把第④段画横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竑劾翼奉使无状,请仍易米备振,从之。18.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
小出米19.分析第③段王竑上言劝谏的言语策略。20.综观全文,分析第⑥段中宪宗重用王竑后“朝野相庆”的原因。【答案】15.①.因……获罪,犯罪②.侵犯16.①.B②.A17.王竑弹劾沈翼奉命出使而没有成效(功绩),请求仍然(将钱
财)换成粮米来为赈灾做好准备,(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18.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19.先将过错归咎于群臣,请求下令让臣子反思各项与民生相关的施政措施。再用委婉的语气,劝谏君王要更加亲贤远佞,间接暗示为上者应上承天意、下安黎民的责任。寥
寥数语涉及到行政方略、选材用人、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又能考虑到君王的内心感受,提升了纳谏的可能性。20.惩奸除恶不惜身顾命,奋勇在前;为政处事不唯上、不教条,敢于担责;匡正君主,敢于进谏;体恤百姓,亲力亲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的含义的能力。(1)因……获罪,犯罪。句意:因犯罪被遣戍守河州,就落籍在那里。(2)名作动,侵犯。句意:孛来侵犯庄浪。【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殣,饿死。句意:在路上饿死的人接连不断。故选B。(2)脱,倘若。句意:倘若有变化
。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劾”,弹劾;“奉使无状”,奉命出使而没有成效(功绩);“易”,交换;“振”,通“赈”,赈灾。【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王竑于是亲自巡视灾区,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财物不足,便令沿
淮上下的商船,估量船只大小拿出米。“不足”的主语是财物,省略了,句意完整,在前后断开;“则令沿淮上下商舟”中“沿淮上下商舟”作后面“量大小出米”的主语,但是主语较长的话,一般与后面的谓语部分断开,所以在“商舟”后面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
“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可知先将过错归咎于群臣,请求下令让臣子反思各项与民生相关的施政措施。结合“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意”可知再用委婉的语气,劝谏君王要更加亲贤远佞,间接暗示为上者应上承天意、下安黎
民的责任。“痛自修省,省刑薄敛”“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寥寥数语涉及到行政方略、选材用人、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又能考虑到君王的内心感受,提升了纳谏的可能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竑愤怒,奋臂
起,捽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可知王竑惩奸除恶不惜身顾命,奋勇在前。结合“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全活八
十五万余人。人忘其饥,颂声大作”可知王竑为政处事不唯上、不教条,敢于担责。结合“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上言曰:‘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
意’”可知王竑匡正君主,敢于进谏。结合“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全活八十五万余人”可知王竑体恤百姓,亲力亲为。参考译文王竑,字公度,他的祖先是江夏人。祖父俊卿,因犯罪被遣戍河州,于是落籍在那里。英宗被掳到北
方去的时候,郕王代他处理朝政,群臣弹劾王振误国之罪。众人都趴在地上痛哭,请将王振灭族。锦衣卫指挥马顺,是王振的党羽,厉色呵叱议论者离开。王竑非常愤怒,奋臂而起,抓住马顺的头发呼喊道:“你们这帮奸党,论罪应当被杀,现在还胆敢这样?”他一边骂一边咬往马顺的脸,众人都一
起击打马顺,当场把他打死。四年(1453)正月,因为天灾人祸招致的损害接连出现,王竑上书说:“请下命令要求各位臣子痛加修身反省自己,减少刑罚,薄收赋税,停罢没有好处的工程,严戒没有功绩的奖赏,散财来聚集民心,爱护百姓来树立国家根本。陛下应更加亲近儒臣,讲说道理评判品德德高下,
使君子进来,使小人退却,来使天意返回。”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在这之前,凤阳、淮安、徐州发大水,在路上饿死的人接连不断,王竑呈上奏疏,不待朝廷答复,便打开粮仓救济百姓。至此前往就餐的山东、河南的饥民一齐来了,粮仓的米不够
供给。只有徐州广运仓还有多余积蓄的粮食,王竑又想全部分发掉,掌管仓库的宦官反对。王竑前往告诉那个宦官:“百姓早晚将成为盗贼。如果你不听从我,倘若有变化,我应当先杀了你,然后自请死亡罢了。”宦官害怕王竑的威
名,不得已听从了。王竑于是亲自巡视灾区,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财物不足,便令沿淮上下的商船,估量船只大小拿出米。他劝富民拿出二十五万余石米,供给五十五万七千家饥民,保全救活了一百八十五万多人。人民都忘记了饥饿,纷纷歌
颂王竑。这一年十月,济宁也闹饥荒,皇上派尚书沈翼带着三万两库金前往赈济。沈翼只发放了五千两,剩下的把它们都归还了京库。王竑弹劾沈翼奉命出使而没有成效,请求仍然(将钱财)换成粮米来为赈灾做好准备,(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天顺五年(1461),孛来侵犯庄浪,都督冯宗等人出去讨伐。因为李贤的推荐,皇上
起用王竑,恢复原来的官职。王竑与冯宗在红崖子川击退孛来。冯宗等人回京,王竑仍留下镇守。第二年春天,皇帝又命他监督漕运,在淮安和扬州做巡抚。淮人听说王竑第二次来,欢呼迎见跪拜,队伍长达几百里不断绝。宪宗即位后,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人共同推荐王竑,认为能够委以重任,
尚书王翱、大学士李贤请求(皇帝)听从萧、吕等人的意见。皇上说:“古代的人君通过推梦占卜来寻求贤才,现在朕难道就不能听从舆论赞成你们的意见吗?”马上召王竑回来任兵部尚书。命令下达后,朝廷与民间相互庆贺。20
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忱有经世才,浮沉郎署二十年,人无知者,独夏原吉奇之。洪熙改元,稍迁越府长史。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永乐五年九月,帝以
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②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
入小出者。忱见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水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贴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③忱素乐易。先
是,大理卿胡概为巡抚,用法严。忱一切治以简易,告讦者辄不省.。或面讦忱:“公不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委寄正.不同耳。”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
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④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敕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殣相望,课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景泰四年十月卒。谥文
襄。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2)召父老问逋.税故()16.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告讦者辄不省.()A.醒悟B.理会C.反省D.省察(2)委寄正.不同
耳()A.正好B.整治C.政事D.道理17.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18.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19.
结合第②段分析周忱和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阐释的为政之道的相似之处。20.周忱被免职不久,当地百姓的生活又重归困苦,有人分析原因是“岂非成功之有迹者易以循,而用法之因人者难其继哉”。对此,你是否认
同,请阐释理由。【答案】15.①.治理得好②.拖欠16.①.B②.C17.答案示例:他又请皇上敕令工部颁给铁斛,交给各县做为标准样式,将搞大入小出的粮长革除。18.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19.柳宗元在《种树
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由“顺天致性”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指出烦政扰民的危害,提出“顺应民性”、使民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周忱通过在河边置囤,让粮长仅负责按期汇总粮食,简化百姓交粮流程,他们在简政便民方面具有相似性。20.观点认为:成功是有轨迹易于沿袭,
但运用此法的人却因为各自的原因而难以继承。文中周忱通过询问百姓和实地调查了解了“逋税”的原因,据此制定了“平米法”以及要求在河边置囤来解决这个问题。平时也是以简政治民,主要通过与吏民当面访谈来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写一点即可)而后继者虽然被皇上要
求不更改他的方法,而他也只是草草收括了余米,所以实质上是很难继承。或:所以我们认为是充分的,因为方法的确清晰,但效仿的人因为能力、态度等问题其实是很难达到他原来的高度的。或:所以我们认为是不充分的,因为这句话揭示了一种普遍性的
规律,即因为人与人之间能力态度等的不同而造成差异,与本文百姓重归困苦没有必然联系。【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理:治理得好。句意:皇上因天下的财赋多得不到很好的治理。(2)逋:拖欠。
句意:便召父老来问欠税粮的原因。【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省:理会。句意:来告发的人他常常不理。故选B。(2)正:通“政”,政治,政事。句意:朝廷授予的政事不同而已。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
力。“又请敕工部颁铁斛”,补充主语“他”;“敕”,皇帝诏令;“下”,下达,交给;“革”,革除;“粮长之大入小出者”,定语后置,“大入小出粮长”。【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遇到有才能的长吏,他都推心与他们
讨论筹划,务必尽其所长,所以事情无不得到实施。“长吏有能”为定语后置句,作“遇”的宾语,“能”后断开;“推心与咨画”,省略句,“推心与(之)咨画”,状中短语,“画”后断开;“故”表结果,一般放在句首,前面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根据“遂令诸县于水次置囤,
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贴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可知,周忱通过在河边置囤,让粮长仅负责按期汇总粮食,简化百姓交粮流程,他们在简政便民方面具有相似性。根据“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
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
乎?”可知,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由“顺天致性”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指出烦政扰民的危害,提出“顺应民性”、使民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岂非成功之有迹者易以循,而用法之因
人者难其继哉”意思是:成功是有轨迹易于沿袭,但运用此法的人却因为各自的原因而难以继承。“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水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民持贴赴囤,
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周忱通过询问百姓和实地调查了解了“逋税”的原因,据此制定了“平米法”以及要求在河边置囤来解决这个问题。平时也是以简政治民,主要通过与吏民当面访谈来提供
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敕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后继者虽然被皇上要求不更改他的方法,而他也只是草草收括了余米,所以实质上是很难继承。参考译文:周忱字恂如,是江西吉水人。明成祖永乐二年进士。周忱有经世之才,在郎署
沉浮了二十年,人们都不了解他,只有夏原吉知道他有奇才。洪熙改元后,他逐渐升为越王府长史。宣德初年,有人推荐他为知府。夏原吉说:“这不过是正常调迁,怎能尽周君之才?”五年(1430)九月,皇上因天下的财赋多得不到治理,而又以江南为甚,便想要找到有才干的重臣前往治理。于是由于大学士
杨荣的推荐,提拔周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各府,总管监督当地的赋税粮食。他刚到时,便召父老来问欠税粮的原因。他们都说豪富大户不肯加交耗米,只好一并向小民征收,人民因为贫困只好逃亡,导致税额愈缺。周忱于是创行平米法,令均摊交纳耗米。他又请皇上敕令工部颁给铁斛,交给各县做为标准样式,将搞大入小出的
粮长革除。周忱见各县收粮没有团局,粮长就在其家中贮存,便说:“这是导致拖欠的原因。”便令各县在水边设囤,每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称为辖收。到有六七万石以上,才设粮长一人总管,称为总收。人民持帖到囤交粮,官员监督他们交纳,粮长只是
照日期汇总而已。周忱一向追求简易。先前,大理寺卿胡概为巡抚,用法严厉。周忱一切都力求简易,来告发的人他常常不理。有人当面攻击他:“您不如胡公。”周忱笑道:“胡卿奉敕令,责任在于祛除民害。朝廷委任我,只说要安抚军民。朝
廷的授命不同而已。”他既久在江南,与官民已非常熟悉,情若家人父子。他每次行走村落,总是屏去侍从人员,与村夫民妇交谈,从容问他们的疾苦,为他们提意见和处理。他对待属下,即使是卑官冗吏,也悉心访求他们的意见。遇到有才能的长吏,他都推心与他们讨论筹划,务必尽其所长,所以事情无
不得到实施。周忱被弹劾后,皇上命李敏取代他,敕令他不要轻易更改周忱的制度。但从此以后户部将所积存的余米收为公家赋税,储备粮食萧然无存。后来吴地发生严重饥荒,人民道死相望,租税又依旧拖欠了。人民更加怀念周忱不已,到处建生祠祭祀他。景泰四年(1453)十月,周忱去世。谥号文
襄。2023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材料一:①董其昌,字玄宰,籍松之上海。公十三出就试,见赏于郡侯洪溪衷公,才名籍甚。规摹古帖楷书,已得纵观项子京家藏晋唐真迹,自此不向碑版上盘桓,直悟入用笔用墨
三昧,且旁通绘事矣。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精本业。自此试辄冠军。食饩有太学范尔孚者,捐资助公游北雍。戊子秋闱,公名在第三,已丑名在第二,选读中秘书。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②凡六年,起湖广提学副使。甫.试毕,乞致仕。家食二十余年。中原士大夫气节理学
,分门立帜,公不喜附丽为名高;亦绝不露纤毫抵牾..之迹。即户外以干旄至,以问奇至,欣然应之;而书画诗文,则渐老渐熟,几有“古人不见我”之恨。③癸酉,上特拜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既陛见,班行中额手相庆,曰:“此先朝凤麟,出而瑞
世,安可当吾辈而失之!”于是肩摩踵接,幸沾公色笑为快,而祈请词翰者,亦无虚日。余寄声公曰:“公向国王城舍中,以笔墨说法,今可洗足收钵矣!况趋朝陪祭,颠倒衣裳,其匍匐更有百倍于此者耶?”公报曰:“人之念祖,谁不如我?我将藉.手以徼地下光。子视我岂恋恋一官者?”乃思请辞。时上御下严,乞骸骨者,不
讶其有所避而去,则疑其有所托而逃;独公一再乞,一再留,凡六疏,温旨仍赐驰驿,听公还。盖公以礼自处,而上亦以进退大臣之礼处公。予迎之舟次,公笑曰:“今而后,始知我与子,两相期无愧心;两相见无愧色矣。”④公北归时八十有一,精采健旺,须
眉飒飒,有神仙霞举意。对客谈笑,竟日..忘疲,不知其老之将至。丙子仲冬九日,忽痰作,不三日而逝。——节选自明代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有删改)材料二: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
,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节选自《明史·董其昌传》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甫.试毕()(2)竟日..忘疲()16.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亦绝不露纤毫抵牾..之迹()A.抵触B.抵挡C.遮蔽D.抵消(2)我将藉.手以徼地下
光()A.抚慰B.借助C.稍有所得D.帮助17.把第①段画波纹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精本业。自此试辄冠军。18.给第①段画线句加上三处句读,请用“/”标识出这三处合适的位置。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19.
材料一第③段和材料二都记载了董其昌“上疏乞休”,分析两文写法的不同。20.材料二董其昌谥号“文敏”,联系材料一推断其得此谥号的原因。【答案】15.①.刚、才、始②.整日、一整天16.①A②B17.有一
些人想用信件和扇面来求取董其昌的字画,董其昌的父亲看到就用手撕碎了这些信件和扇面,想让他专心精进自己的本业。从那以后,董其昌只要考试就一定得第一名。18.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19.乙文是史书,简洁明了,记载董其昌上疏乞休的事实,没有褒贬。甲文是行状,具体详细,记载了董
其昌在京中受到追捧,我作为朋友的规劝,董其昌反复上疏和最终得以致仕的经过,塑造了董其昌淡泊功名的人物形象,也用京中人的追捧和皇帝的再三挽留,侧面刻画了董其昌名重天下的特征。20.“文敏”的意思是博学聪敏、敏而有德。甲文中董其昌年少受
学,博览名家字帖,书画造诣精深,思想和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董其昌千里送馆师灵柩回乡的厚道仗义、为京中人追捧和皇帝的重视却多次请辞归乡的淡泊名利。【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①甫:刚、才、始。句意:刚考试完毕。②竟日:整日、一整天。句意:整天不知疲倦。【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①抵牾:抵触。句意:也绝不显露丝毫抵触迹象。故选A。②藉:借助。句意:我是想借助我的才华求得荣耀祖先。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词:“客以笺扇求者”,定于后置句;“辄”,就;“擘碎”,撕碎;“专精”,专心精进;“冠军
”,第一名。【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的句意:学馆中老师田中台去世,董公奔走数千里,用车护送灵柩回老家闽中安葬。“馆师田中台殁”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公匍匐数千里”,主谓结
构,“数千里”为补充说明距离长短的,后面断开;“舆其榇”动宾结构,省略主语“公”,后面断开;“送还闽中”,动补结构,省略主语“公”,单独成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文体特征的能力。乙文,“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简洁明了地记载董其昌上疏乞休的事实,没有褒贬。因为
乙文选自《明史·董其昌传》,是史书,所以叙事简洁明了。甲文第三段,“此先朝凤麟,出而瑞世,安可当吾辈而失之!”“余寄声公曰:“公向国王城舍中……”“子视我岂恋恋一官者”“独公一再乞,一再留,凡六疏,温旨仍赐驰驿,听公还”,详细记载了董其昌在京中受到追捧,我作为朋友的规劝,董其昌反复上疏和最终得
以致仕的经过,塑造了董其昌淡泊功名的人物形象,也用京中人的追捧和皇帝的再三挽留,侧面刻画了董其昌名重天下的特征。甲文是行状,是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故叙事具体详细。【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
能力。谥号“文敏”的意思是博学聪敏、敏而有德。结合“才名籍甚”“纵观项子京家藏晋唐真迹”“试辄冠军”“中原士大夫气节理学,分门立帜,公不喜附丽为名高”“书画诗文,则渐老渐熟,几有‘古人不见我’之恨”可知,原因有“董其昌年少受学,博览名家字帖,书画造诣精深,思想和艺术都有
很高的成就”;结合“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肩摩踵接,幸沾公色笑为快,而祈请词翰者,亦无虚日”“公一再乞,一再留,凡六疏,温旨仍赐驰驿,听公还”可知,原因有“董其昌千里送馆师灵柩回乡
的厚道仗义、为京中人追捧和皇帝的重视却多次请辞归乡的淡泊名利”。参考译文:材料一:董其昌,字玄宰,是上海松江府人。董公十三就外出参加考试,被郡侯洪溪衷公赏识,才华与名望卓著。谋划摹写古字帖和楷书,不久得以纵观项子京家藏的晋代唐代的真迹,自此不再在其它碑帖间流连,直
接领悟到入笔、用笔、用墨诀要,而且在绘画上触类旁通。有一些人想用信件和扇面来求取董其昌的字画,董其昌的父亲看到就用手撕碎了这些信件和扇面,想让他专心精进自己的本业。从那以后,董其昌只要考试就一定得第一名。有一个太学的廪生范尔孚,捐资帮助董
公到国子监游学。戊子科举考试,董公考得第三名,第二年殿试高中第二名,被选任为学馆中秘书。学馆中老师田中台去世,董公奔走数千里,用车护送灵柩回老家闽中安葬。大概六年后,被外任为湖广副使,刚考试完毕,就请求退休回家。居家二十多年。中原是士
大夫重视理学的气节观,都各自立了门户,董公不喜欢依附崇高的名节,但也绝不显露丝毫抵触的迹象。门外列着仪仗队来的,或者单纯求学问来的,都欣然应对。他的书画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成熟,他几乎有“古人不见我如此优秀”的遗憾。天启五年,被
授予南京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事。见罢皇帝,朝臣中有人额手相庆,说:“此人是以前朝代龙凤一样的人物,出在盛世,怎么可以在我们面前而失之交臂呢!”于是肩碰肩,脚碰脚地一个接一个到跟前,以有幸瞻得董公的颜笑为快。请求诗词墨宝的人,也是没有一天不来的。我给董公传语说:“您之前在
京城中,凭借书画就很有名望了,如今可以休息一下了!况且赶着到朝廷陪祭,都匆忙而乱了顺序,其奔波的程度比作书画更甚百倍吧。”董公回复说:“人们感念祖先,谁不比我要强烈?我是想借助我的才华荣耀祖先。你觉得我岂是贪恋官位的人?”于是想着要辞官。当时皇严格管理百官,请求回家的,不是责
怪他们逃避职责而想要离开,就是怀疑他们有了新的依托要离开;只有董公一再乞求回乡,皇上一再挽留,共上疏六次,才温和恳切的诏谕赐给驿车,听凭董公还乡。因为董公以礼自持,故皇上也按照召见和辞退大臣之礼对待董公。我在船旁迎接董公,董公笑着说:“从今往后就会知道,我与您相思无惭愧之心,相见
无惭愧之色了。”董公北归时已经八十一岁了,身体健康,精力旺盛,须眉飘洒,有神仙高昂的意态。对着客任谈笑风生,整天不知疲倦,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丙子年十一月九日,忽然患痰症,不到三天就病逝了。材料二:崇祯四年,起用为原官,
掌管詹事府事务。过了三年,多次上奏请求退休,皇帝下旨给他加太子太保衔准予退休。又过了二年就去世了,终年八十三岁,追赠太子太傅。福王在位时,赠谥号为“文敏”。2023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
小题。①公讳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万里人。少以明经上第。宣皇帝居原州,公在原州,宰相以公善为文,任翰林之选闻,召见,拜秘书省校书郎,入翰林为学士。三年出入左右,天子以为谨愿。②先皇帝时,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诏公兼侍御史,为涵判官。
回纥之人来曰:“唐之复土疆,取回纥力焉。约我为市,马既入,而归我贿不足,我于使人乎取之。”涵惧不敢对,视公。公与之言曰:“我之复土疆,尔信有力焉。吾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赐不既多乎?尔之马岁至,吾数皮而
归资。边吏请致诘也,天子念尔有劳,故下诏禁侵犯。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莫敢校焉。尔之父子宁而畜马蕃者,非我谁使之?”于是其众皆环公拜,既又相率南面序拜,皆两举手曰:“不敢复有意大国。”自回纥归,拜司勋郎中,未尝言回纥之事。③今上即位,拜华州刺史。朱泚之
乱,加御史大夫,诏至于上所。李怀光反,上如梁州。怀光所率皆朔方兵公知其谋与朱泚合也患之造怀光言曰:“公之功,天下无与敌;公之过,未有闻于人。某至上所,言公之情,上宽明,将无不赦宥焉。乃能为朱泚臣乎!彼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
且公既为太尉矣,彼虽宠公,何以加此?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彼知天下之怒,朝夕戮死者也,故求其同罪而与之比,公何所利焉?公之敌彼有余力,不如明告之绝,而起兵袭取之,清宫而迎天子,庶人服而请罪有司,虽有大过,犹将掩焉,如公则谁敢议!”语已,怀光拜曰:“天赐公活怀
光之命。”故怀光卒不与朱泚。([唐]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有删节)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任翰林之选闻.()(2)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15.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天子以为谨
愿.()A.愿意B.慎重C.诚实D.宽容16.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边吏请致诘.也()A.责罚B.查问C.整治D.禁止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莫敢校焉。尔之父子宁而畜马蕃者,非我谁使之?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怀光所率皆朔方兵公知其谋与朱泚合也患之造怀光言曰19.分析董晋出使回纥归朝后“未尝言回纥之事”的原因。20.董晋成功阻止了李怀光与朱泚的联合。请结合第③段,简析其说服的艺术。【答案】14.①.向皇帝报告②.到,前往15.C16.B17.各
少数民族害怕我们这样的大国帮助你们,没有人敢与你们较量。你们回纥的父子们安居乐业,畜养的马匹兴旺,不是我们又是谁造就的呢?18.怀光所率皆朔方兵/公知其谋与朱泚合也/患之/造怀光言曰19.一方面,不让兵部侍郎李涵感到难
堪;另一方面,体现谦退低调,成事却不居功。20.董晋先赞李怀光的功劳,缓解李怀光的抵触情绪;又用其过尚未有人知,且皇帝的宽宏大量,消除他的顾虑。再指出朱泚是背信弃义之人,强调与朱联合有害无益,让李怀光认识到事情的后果,放弃反叛的念头。最后提出将功补过
的可能,为他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具体建议。【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闻,向皇帝报告。句意:将他列为“翰林待制”候选人推荐给皇帝。(2)如,到、前往。句意:兵部侍郎李涵前往回纥。【15题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愿”,诚实。句意:皇帝认为他为人谨慎、诚实。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诘,质问、查问。句意:边吏请求朝廷质问你们。故选B。【1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宾语前置句,应为“诸戎畏我大国之与尔也”;“与”,帮助;“校”,较量;“宁”,安居乐业。【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率领的都是北方兵,董公知道他计划和
朱泚联合,为此事忧虑,拜访李怀光说。“皆”的意思是“都是”,宾语是“朔方兵”,应在“兵”后断句;“知其谋与朱泚合也”“患之”“造怀光言曰”是“公”的三个谓语,分别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兵部侍郎李涵如回纥,诏公兼
侍御史,为涵判官”可知,董晋是李涵下属,而让别人知道“涵惧不敢对,视公”后,会让李涵感到难堪,所以他选择不说。此外,这与董晋谦退低调,成事却不居功的性格品质也是分不开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公之功,天下无与敌
”,这是先赞李怀光的功劳,缓解李怀光的抵触情绪。“公之过,未有闻于人。某至上所,言公之情,上宽明,将无不赦宥焉”,这是用其过尚未有人知,且皇帝的宽宏大量,消除他的顾虑。“彼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既为太尉矣
,彼虽宠公,何以加此?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彼知天下之怒,朝夕戮死者也,故求其同罪而与之比,公何所利焉?”这是指出朱泚是背信弃义之人,强调与朱联合有害无益,让李怀光认识到事情的后果,放弃反叛的念头。“公之敌彼有余力,不如明告之绝,而起兵袭取之,清宫而迎天子,庶人服
而请罪有司,虽有大过,犹将掩焉,如公则谁敢议!”这是提出将功补过的可能,为他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具体建议。的参考译文: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万里人。年轻时明经科殿试及第。唐肃宗驻扎在原州(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董晋当时也在
原州,宰相因为董晋很会写文章,将他列为“翰林待制”候选人推荐给皇帝,被召见后皇帝授予他秘书省校书郎,进入翰林为学士。在皇帝身边任职三年,皇帝觉着他为谨慎、诚实。先皇帝时,兵部侍郎李涵出使回纥,诏令董公兼任侍御史,做李涵的判官。回纥的人来说:“大唐收复疆土,得到回纥大力帮助。答应与我们
做生意,(我们的)马匹已经给大唐,但给我们的钱财不足,我们向大唐使者索取这些钱财。”李涵害怕不敢回答,看着董公。董公对来人说:“我们收复疆土,你们确实出了力。我们不是没有马匹,但还是与你们做生意,作为(给你们的)赏赐不已经多吗?你们的马匹每年到来,我们按皮毛计算数目付给钱财。(马匹数目与你们上
报数目不符),边吏请求朝廷质问你们,天子考虑你们有功劳,所以下诏禁止侵犯回纥。各少数民族害怕我们这样的大国帮助你们,没有人敢与你们较量。你们回纥的父子们安居乐业,畜养的马匹兴旺,不是我们又是谁造就的呢?”于是那些人都围绕董公拜谢,并一起面向南方叩拜说:“不敢再对
大唐有意图了。”从回纥回来后,董公被授予司勋郎中,并未提起过在回纥的事。德宗即位,董晋出任华州刺史。朱泚之乱时,又被加封为御史大夫,皇帝命他前往皇帝的所在地。李怀光造反,皇帝到了梁州,他率领的都是北方兵,董公知道他计划和朱泚联合,为此事忧虑,拜访李怀光
说:“你的功劳,天下没有人比得上你;你的过错,没有听别人说过。我到皇上那里,说了您的情况,皇上宽厚贤明,将赦免你的罪过,原谅你的过失。你怎能做朱泚的臣子!他作为臣子就背叛君主,暂且得志,对于你有什么呢?况且你已经身居太尉之职,他即使尊宠你,(给你的官位),又怎么能超过太尉呢?他不能
侍奉君王,能够用大臣之礼对待你吗!你若能侍奉他,怎么不能侍奉君主呢?他知道天下人的怒气,早晚会被讨伐的,所以谋求与他勾结的同党,你有什么好处呢?你与他相比有剩余的力量,不如公开地告诉他,与他断交,再带兵攻打他,(之后),洒扫房舍迎接天子,穿百姓的衣服向天子请罪
,即使有大的过错,还将折功抵罪的。如果您这样做,那么谁敢非议呢!”董公说完,李怀光拜谢说:“上天赏赐您救活李怀光的性命。”因此李怀光最终没有与朱泚联合。2023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19分)阅读下文,完
成下面小题。万斯同先生传(清)钱大昕①万先生斯同字季野,鄞人。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余姚黄太冲寓甬上,先生与兄斯大皆师.事之,得闻蕺山刘氏之学,以慎独为主、以圣贤为必可及。②会诏修《明史》,大学士徐公元文为总裁,欲荐入史局,先生力辞,乃延主.其家,以刊修委之。先
生素以明史自任,又病唐以后设局分修之失,尝曰:“昔迁、固才既杰出,又承父学,故事信而言文。其后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也。譬如入人之室,始而周其堂寝匽湢①,继而知其蓄产礼俗,久之其男女少长性质刚柔、轻重贤愚无不习察,然后可制其家之事。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
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吾所以辞史局而就馆总裁所者,唯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耳。”③又曰:“史之难言久矣!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偷.久矣,好恶因心,而毁誉随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
异矣,况数百年之久乎!”建文②一朝无实录,野史因有逊国③出亡之说,后人多信之,先生直断之曰:“紫禁城无水关,无可出之理。《成祖实录》称:‘建文阖宫自焚,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所谓中使者,乃成祖之内监也,安肯以后尸诳其主?而清宫之日,中涓嫔御为建文所
属意者逐一毒考,苟无自焚实据,岂肯不行大索之令耶?且建文登极二三年,削夺亲藩,曾无宽假,以至燕王称兵犯阙④,逼迫自殒。即使出亡,亦是势穷力尽,谓之逊国可乎?”由是建文之书法遂定。④康熙壬午四月卒,年六十。注:①匽湢:储污水的坑池和浴室。②建文:朱允
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③逊国:指把国家的统治地位让给别人。④称兵犯阙:指“靖难之役”,朱棣夺取皇位。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先生与兄斯大皆师.事之()(2)始而周.其堂寝匽湢()15.结合文
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乃延主.其家,以刊修委之()A.管理B.居住C.主人D.决定(2)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偷.久矣()A.暗中拿走B.悄悄行动C.抽出时间D.苟且马虎16.第②段中画
双直线的句子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17.把第②段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所以辞史局而就馆总裁所者,唯
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耳。18.联系文本,分析第②段画曲线部分对刻画万斯同形象的作用。19.第③段中,万斯同对野史“建文帝逊国”之说的断言为何能让人信服?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14.①.像对待老师一样/把他当做老师一样(要落实成状语)②.走遍/走一圈/绕一圈/环绕/
兜一圈……15.①.B②.D16.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17.我辞去明史馆的职务而到徐元文家中居住的原因,只是害怕众多修史官员分别撰写历史事件,相互割裂,让一代的治理与变乱、贤人与奸臣的事迹昏暗而不能清楚地显现罢了。18.②段画曲线
部分是万斯同对官修史书杂乱弊病提出解决方法,要求史官长期专注于某段历史时期,对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风俗礼仪、人物性格,这样才能避免苟且马虎。刻画出万斯同是一位既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有
效解决问题的史学家。这一段以类比的方式说出,说明他是不古板的史学家。(同时,将积弊已久的治史方法讲得浅显生动,与第③段对野史直言驳斥形成有效互补,共同塑造了一位专注修史、才能卓越、勇求真实的史学家形象。)19.万斯年断言建文帝非让位出逃,而是自焚而亡。不是依据主观判断,而是依据实证
,万斯同首先研究地形特点,否定野史中建文帝从水路逃出的记载;其次,依据实录,但对实录中的可疑点一一质难辩驳,如对内监的所属身份、搜索范围的命令等;最后,从历史事实/从建文帝主观意图上反驳野史对“逊国”一词的乱用。不是“好恶因心”,而是追求实证与推理。【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把他当做老师一样。句意:万斯同先生与哥哥万斯大都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他。(2)走遍/走一圈/绕一圈/环绕/兜一圈……。句意:开始周历、走遍,熟悉他家的
厅堂、寝室、坑厕和浴室。【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主”,居住。句意:于是徐元文就聘请他住在自己家里,把修订编纂的事委托给他。故选B。(2)“偷”,苟且马虎。句意:但是在今天则以记事的翔实为更难,原因在于苟且马虎的风气由来已久了。故选D【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像官修的史书,匆忙修成于众人之手,对参与修史的人无暇选择他们才能是否适宜和职事是否熟习,这就像招呼一个过路人来与他商量家中的事一样。注意只要求两处断开,注意句子间的断开。“若
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中“于众人”作谓语“仓卒而成”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句意完整,在“众人”后断开。“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中“是”,是近指代词,这,指代前文的内容,是对前文做法的评价,在“是”前断开。。【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
子的能力。“所以”,……的原因;“就”,接近、靠近,这里是到的意思;“操”,这里指撰写历史事件;“明”,形作动,清楚地显现。【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曲线部分的意思是:修史好比一个人到别人的家里去,开始周历熟悉他家的厅堂、寝室、坑厕和浴
室,继而了解知道他家的积蓄、产业、礼节和习惯,时间久了他家男女老少性格气质的刚强柔弱、地位高下和智能贤愚,没有不了解和熟悉的。这样以后,才能裁断他们家的事务。运用了类比的方式说理,把修史类比于去别人家,只有完全熟悉别人家的情况才能裁断他们家的事务,要求史官长期专
注于某段历史时期,对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风俗礼仪、人物性格,这样才能避免苟且马虎。说理形象生动,不古板,结合前文“其后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也”可知他既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
有效解决问题。再结合第③段“先生直断之曰:‘紫禁城无水关,无可出之理’……”对野史直言驳斥,可知共同塑造了一位专注修史、才能卓越、勇求真实的史学家形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建文一朝无实录,野史因有逊国出亡之说,后人多信之,先生直断之曰:‘紫
禁城无水关,无可出之理……且建文登极二三年,削夺亲藩,曾无宽假,以至燕王称兵犯阙,逼迫自殒。即使出亡,亦是势穷力尽,谓之逊国可乎’”可知万斯年断言建文帝非让位出逃,而是自焚而亡。不是依据主观判断,而是依据实证,“紫禁城无水关,无可出之理”,
万斯同首先研究地形特点,否定野史中建文帝从水路逃出的记载;其次,“《成祖实录》称……所谓中使者,乃成祖之内监也,安肯以后尸诳其主?而清宫之日,中涓嫔御为建文所属意者逐一毒考,苟无自焚实据,岂肯不行大索之令耶”依据实录,但对实录中的可疑点一一质难辩驳,如对内监的所属身份、搜索范围的命令等;最后,
“且建文登极二三年,削夺亲藩,曾无宽假,以至燕王称兵犯阙,逼迫自殒。即使出亡,亦是势穷力尽,谓之逊国可乎”,从历史事实/从建文帝主观意图上反驳野史对“逊国”一词的乱用。结合“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偷久矣,好恶因心,而毁誉随之”可知不是“好恶因心”,而是追求实证与推理。参考译文万
斯同先生字季野,是鄞县人。生下来就异常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余姚黄宗羲先生住在宁波,万斯同先生与哥哥万斯大都拜他为老师,学到蕺山刘宗周先生的学说,就是以“慎独”为主,认为圣人贤人的道德学问是能赶得上的。正逢诏令修撰《明史》,大学士徐元文任总裁,想推荐万斯同
先生进入明史馆任职,他极力推辞,于是徐元文就聘请他住在自己家里,把修订编纂的事委托给他。万斯同先生一向把撰写明代的历史视为己任,又恐怕重犯唐代以后开设史馆、分头修撰而造成的失误,曾说:“以前司马迁、班固才
能既杰出,又继承了父辈的学问,所以叙事翔实而语言富有文采。此后史家私撰的史书,才学虽然比不上司马迁、班固,但还不至于像官修的史书那样杂乱。修史好比一个人到别人的家里去,开始周历熟悉他家的厅堂、寝室、坑厕和浴室,继而了解知
道他家的积蓄、产业、礼节和习惯,时间久了他家男女老少性格气质的刚强柔弱、地位高下和智能贤愚,没有不了解和熟悉的。这样以后,才能裁断他们家的事务。像官修的史书,匆忙修成于众人之手,对参与修史的人无暇选择他们才能是否适宜和职事是否熟习,这就像招呼一个过路人来与他商量家中的事一样。我所以要辞去明史馆的
职务而接受邀请寓居于总裁家的原因,只是怕众人分操其事、互相割裂,使一代的治理与变乱、贤人与奸贼的事迹昏暗而不明罢了。”他又说:“史书的难修这种说法是由来已久了呵!但是在今天则以记事的翔实为更难,原因在于苟且马虎的风气由来已久了,喜欢和讨厌随
心所欲,而抨击和称赞也就跟着来了,一个人的事迹,由三个人来撰写,因而他的传记也就各不相同了,更何况长达几百年的历史呢!明代建文帝一朝没有实录,野史于是有建文帝逊国出亡的说法,后人大都相信。万斯同先生直截了当地判断说:“紫禁城没有水关,所以没有从水关逃出的道
理。《成祖实录》记载:‘建文帝合宫自焚,皇上望见宫中烟火四起,急忙派遣太监前往救火,到那儿已经来不及,太监从火中搬出他的尸体,回来报告皇上。’所谓太监,是成祖的太监,怎么肯把建文帝皇后的尸体来欺骗他们的主子?而且清
宫的时候,原先被建文帝所亲信的宦官嫔妃逐个遭到毒刑拷问,如果没有自焚的确实根据,成祖怎么肯不下大肆搜捕的命令呢?而且建文帝登上皇位的二三年内,削夺近亲藩王的势力,一点也没有宽恕容忍,以至于燕王起兵攻占京城,自己被迫自尽。即使是逃亡,也是势穷力尽,可以称这为逊国吗?
”从此《明史》里关于建文帝的记载办法就决定了。万先生康熙四十一年逝世,享年六十。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
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②禄山之乱,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适谒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曰:“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樗蒱饮酒,不恤军务。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
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③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
上奇其对,诏平江淮之乱,师将渡而永王败。(节选自《旧唐书》)材料二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
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选自
《唐才子传》)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表.为左骁卫兵曹()(2)以功名自许.()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不事生业..()A.学业B.产业C.生活杂务D.新的职事(2)体
格..渐变()A.健康情况B.姿态模样C.力量强弱D.体裁格调17.把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18.材料二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
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19.以下对材料一第②段“玄宗嘉之”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A.高适懂得感恩B.高适检举首犯C.高适分析周详D.高适体察上意20.同为高适作传,材料二在内容的取舍方面有较鲜明的特点,请结合
材料一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5.①.上表推荐②.期许16.①.B②.D17.当初,太上皇派众王分别镇守各地,高适极力进谏说不可以。这时永王叛乱,肃宗听说高适很有论谏才能,召他来商议如何应对这件事。18.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
侧目/李辅国忌其才19.B20.材料二所记内容偏重传主的才学品性,记录传主的文学活动与成就,对其政治活动、为官业绩、政治才华等要么一笔带过、极为简略;要么干脆略过不表。如材料一第③段所记高适劝谏及预言永王必败的事,表现出高适在政治军事上有较突出的洞察之明,这在材料二中却未见记录。【解析】【15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表:上表推荐。句意: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2)许:期许。句意:以建功立业自我期许。【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生业:产业。句意:不从事产业。故选B。(2)体格:体
裁格调。句意:体裁格调逐渐发生变化。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分镇”,分别镇守各地;“切谏”,极力进谏;“及是”,到这时;“论谏有素”,很有论谏才能;“谋之”,谋划这件事。【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又升任谏议大夫。高适仗恃
意气敢于直言,朝中权贵近臣都怕他。李辅国忌妒他的才干。“擢谏议大夫”为动宾结构,“谏议大夫”后面断开;“负气敢言”是句子的谓语,省略了主语“适”;而“权近”是“侧目”的主语,应在“负气敢言”后、“权近”前断开;“李辅国”是“忌其才”的主语,其前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可知哥舒翰对高适有知遇之恩,第②段高适首先肯定“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说明其懂得感恩;“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
,樗蒱饮酒,不恤军务。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从哥舒翰、监军李大宜到南阳各军全都做了周祥的分析;“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表明他能够体察上意。因此ACD正确。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文章选材等写作技巧的能力。材料二选自《唐才子传》,开头“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简单介绍传主的字和籍贯,然后侧重传主的才学品性,如“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主要记录传主的文学活动与成就,如“年五十,始学
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对其政治活动、为官业绩、政治才华等写得简略,
如“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只是记录他官职的变化,一笔带过、极为简略;有的政治才华干脆略过不表,如材料一第③段“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
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诏平江淮之乱,师将渡而永王败”,所记高适劝谏及预言永王必败的事,表现出高适在政治军事上有较突出的洞察之明,这在材料二中却未见记录。参考译文:材料一①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少年时四处流落,不从事产业,小时候家里
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等到五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几年之间,体裁格调逐渐发生变化,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②安禄山叛乱的时候,高适辅佐哥舒翰守卫潼
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拜见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形势说:“仆射哥舒翰忠诚正义感奋激励,然而因为病体沉重,而导致才智能力衰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们约定要贡献香火钱,掷骰子、喝酒,不关心军务。南阳的各路首领,鲁炅、何履光、赵
国珍各自都有旌节,监军等几人又专权行事,事情如此,作战怎么能取得胜利呢?陛下因此向西前往蜀中,躲避毒害,不能完全看作是耻辱。”玄宗赞赏他的话,不久升他做侍御史。③至德二年,永王李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
扬州。当初,太上皇派众王分别镇守各地,高适极力进谏说不可以。这时永王叛乱,肃宗听说高适很有论谏才能,召他来商议如何应对这件事。高适因此陈述江东的形势,认为永王必败。皇上对他的回答很惊奇,下诏使平定江淮叛乱,大军将要渡河而
传来永王失败的消息。材料二高适,字达夫,还有一种说法字仲武,沧州人。他年轻时落魄潦倒,不拘小节。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混迹于赌徒之中,才气名声却传播开来。后来高适考中有道科,授职封丘县尉。不久,哥舒翰上表推荐高适任掌书记。后来又升任谏议大夫。高适仗恃
意气敢于直言,朝中权贵近臣都怕他。李辅国忌妒他的才干。蜀中内乱时,高适出任蜀州、彭州的刺史,又升西川节度使。归朝后,任左散骑常侍。于永泰初年去世。高适崇尚气节,谈论王业与霸业,滔滔不绝,从不厌倦。他遭逢国家多难之
时,以建功立业自我期许。到五十岁才学写诗,立即就写得很好。因为他本身气质高超不凡,有很多发自肺腑的语句。每写完一首,好事的人总喜欢传扬吟赏。高适曾到汴州,和李白、杜甫相会,酒酣耳热之际登上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没有人能揣测他们的心情。相互间有许多唱
和之作。现在高适还有诗文等二十卷著作,以及他编选的从至德到大历年间作者二十六人的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都传世。2023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记先大父逸事(清)钱大昕①先大父性不妄语..,年六十九时,恩诏赐高年七十以上粟帛,乡人多增年以邀上赐。或以
白先大父,先大父正色曰:“寿命由天,人可欺,天可欺乎!欺天而罔上,吾不为也。”大昕儿时,识斯语不忘。比岁国家举大庆典,天子加恩老儒,各省应乡试终场士子年及八十以上者,大吏以名闻,辄降旨特赐举人。闻有私增年一纪..以应诏
者,因忆先大父遗言书之。②先大父尝举《管子》语以教子弟曰:“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又举《淮南子》语:“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③有客举王子安《滕王阁诗序》“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二句属对..,似乎不伦。先
大父曰:“‘已矣’,迭韵也;‘丘墟’,双声也。迭韵双声,自相为对。古人排偶之文,精严如此。庾子山《哀江南赋》:‘陆士衡闻而拊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以‘甘心’对‘拊掌’,以‘宜矣’对‘陋之’,亦
一联之中虚实自相为对也。”④先大父年逾八十,读书不辍。或云先生老矣盍少休乎答曰一日不读书便俗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先大父性不妄语..()(2)“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二句属对..()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闻有
私增年一纪..以应诏者()A.十二年B.法则;准则C.日月相会D.纪律(2)釜鼓满则人概.之()A.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B.引申为准则,标准C.刮平,修平D.拒绝,阻止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又举《淮南
子》语:“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18.对第④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云先生老矣/盍少/休乎答曰/一日不读书/便俗B.或云/先生老矣/盍少休乎/答曰/一日不读书便俗C.或云先生老矣/盍少休乎/
答曰/一日不读/书便俗D.或云先生/老矣盍少/休乎答曰/一日不读书/便俗19.钱大昕以简练的笔触追忆了祖父生前的四件“逸事”,请分条概述这四件事。20.从通常的对偶知识看,第③段列举的词句不构成对偶,但钱大昕祖父给出了富有创见的解释。他的解释给你带来哪些新
知和启示?【答案】15.①.说假话②.诗文对偶,对对子16.①.A②.C17.(祖父)还举出《淮南子》里的话:“只有不追求利益的人,才不会受害;只有不追求享福的人,才没有灾祸。”18.B19.①处事不欺天罔上;②做人力戒自满、不妄
求利与福;③读书须有开阔的视野;④年老犹读书不辍。20.新知:①“已矣”“丘墟”属于双声叠韵的对仗,②“甘心”与“抚掌”、“宜矣”与“陋之”属于句内虚与实构成的对偶。启示:学术视野开阔(或:能提出创造性的看法)有助于正确解释不合常规的现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的能力。(1)句意:我已故祖父从来不说假话。妄语:说假话。(2)句意:王勃《滕王阁序》里的两句“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从对偶来看。属对:诗文对偶,对对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句意:我听说有人为此私自把年
龄增加了十二岁来享受这个诏赐的恩典。一纪:十二年。故选A。(2)句意:装粮食的衡器满了,人就会刮平它。概:刮平,修平。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唯”,只有;“无害”
,不受伤害;“无祸”,没有灾祸。【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有人劝说:“您年纪大了,为什么不稍微休息休息呢?”祖父回答说:“一天不读书就觉得变得庸俗。”“或云”中“云”是说的意思,一般与后文说的话断开,排除ACD。“先生老矣”中“矣”
是句末语气词,在其后断开。“盍少休乎”中“少”修饰“休”,中间不宜断开,“乎”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在其后断开。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年六十九时,恩诏赐高年七十以上粟帛,乡人多增年以邀上赐。或以
白先大父,先大父正色曰:‘寿命由天,人可欺,天可欺乎!欺天而罔上,吾不为也’”可知,钱大昕祖父处事不欺天罔上;结合“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可知,钱大昕祖父做人力戒自满、
不妄求利与福;结合“迭韵双声,自相为对”“庾子山《哀江南赋》:‘陆士衡闻而拊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亦一联之中虚实自相为对也”,面对宾客举出王勃《滕王阁序》里的两句“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对仗不合适的疑问,祖父引经
据典、侃侃而谈,可知钱大昕祖父读书须有开阔的视野;结合“先大父年逾八十,读书不辍……一日不读书便俗”可知,钱大昕祖父年老犹读书不辍。【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新
知:结合“迭韵双声,自相为对”可知“已矣”“丘墟”属于双声叠韵的对仗,结合“亦一联之中虚实自相为对也”可知“甘心”与“抚掌”、“宜矣”与“陋之”属于句内虚与实构成的对偶。启示:面对宾客举出王勃《滕王阁序》里的两句“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对仗不合适的疑问,祖父引经据典、
侃侃而谈,提出创造性的看法,可见开阔的视野有助于正确解释不合常规的现象。参考译文:记先大父逸事(清)钱大昕我已故祖父从来不说假话,六十九岁时,皇恩浩荡下诏赏赐高寿七十岁以上的人粮食和布帛,乡里人很多都增加自己的年龄来求得皇上的赏赐。有的人把这种事情告诉祖父,祖父颜色庄重地说:
“寿命是天定的,人可以欺骗,天也可以欺骗吗!欺骗上天,蒙蔽君主,我不做这样的事。”我小时候,听到这话,记住了,至今没有忘却。近年来国家举行盛大庆典活动,皇上对年迈的儒生施加恩德,各省参加乡试最后一场(终场,科举时代考试分数场,最后一场称为终场)的士子以及年纪
八十岁以上的人,由各省大官把名单报上,皇帝就降旨特别赐予举人资格。我听说有人为此私自把年龄增加了十二岁来享受这个诏赐的恩典,所以想起了祖父的遗言把它写下来。祖父曾经举出《管子》里的话来教育后辈说:“装粮食的衡器满了,人就会刮平它,而人要是自满了,老天也会刮平他。”还举出过《淮南子》里的话:“只
有不追求利益的人,才不会受害;只有不追求享福的人,才没有灾祸。”有位宾客举出王勃《滕王阁序》里的两句“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认为对仗不合适。祖父说:“‘已矣’是叠韵,‘丘墟’是双声。叠韵与双声自然互相为对仗。古人的排列对偶的文章,精密严格如此。庾子
山的《哀江南赋》里‘陆士衡闻而拊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以‘甘心’对‘拊掌’,以‘宜矣’对‘陋之’,也是一联之中,虚与实自己成为对偶。”祖父年过八十,仍读书不断,有人劝说:“您年纪大了,为什么不稍微休息休息呢?”祖父回答说:“一天不读书就觉得变得庸
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