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PDF版(可编辑).pdf,共(8)页,747.00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7215f8047c22d23c19dda6909e7a1c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7页沈阳二中2022-2023学年上学学期12月阶段测试高一(25届)历史试题命题人:哈艳、张文斌校审人:哈艳、张文斌说明:1、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共计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西周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分封制不限于东方,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南土”。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A.给异姓贵族以毁灭性打击B.加强了周天子对
地方的统治C.避免了王族内部间的纷争D.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
变化表明()A.夷夏观念逐渐被民众抛弃B.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消失C.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认同D.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3.下图所示为甘肃省镇原出土的铜质“秦诏版”,其正面以阴文书刻40字:“甘六年皇帝尽并非天下诸候,黔首
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诏版”主要反映了()A.大一统国家建设B.中央行政制度创新C.区域经济的交融D.汉字书写材料演变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在检查调查郡国守相执行公务的情况时,如发现其有不法行为,只能向朝廷“劾奏
”,提出建议。据此可知,设置刺史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郡国守相权力B.加强地方官吏的监察C.提高官吏执政能力D.密切中央与地方联系5.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等,
“朝会常第2页,共7页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北魏拓跋珪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这些做法()A.致使民族矛盾基本消除B.增强了北魏政权合法性C.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D.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6.唐以前,耕犁是
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劲,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如图所示),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地区推广。曲辕犁的()A.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B.推动了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C.得益于经济重心转移D.使得直辕犁耕作成为了历史7.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示意图,图中第一个长方框中应填写()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D.魏晋开始出现三教合流8.史书记载,宋太祖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
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材料反映了宋朝治国策略()A.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9.《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时人赵天麟则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状况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
国理念。10.如表所示为部分宋词的相关描写。这些宋词可用于研究宋代()词句出处描写对象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柳永《一寸金》成都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江宁(南京)府想当年,花遮柳护
,凤楼龙阁。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故都汴京A.政治中心南移B.南北经济差距C.城市兴衰变迁D.民族关系演变第3页,共7页11.唐朝时,士大夫最爱金碧辉煌的壁画,壁画规模宏大,用色流光溢彩,而到了宋代,上流社
会流行淡雅的水墨画,在尺寸之间展现文人意趣。下列选项中可能导致宋代绘画风气转变的因素是()A.朝廷实行强干弱枝B.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C.市民文化影响扩大D.科举考试影响文化取向1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衰落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13.《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樵不通,生理日蹙
,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A.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14.明末清初,近万部西方书籍被传教士带入中国,其中四百多部翻译成
中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均受到西学影响。康熙年间出版的《数理精蕴》是一部东西方数学家共同撰写,融中西数学于一体的教科书。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收录评述了三十余部西学著作。材料反映出()A.西学东渐使传统科技重生B.中外官方交流规模空前C.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D.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动
摇15.如表所示为《歙志风土论》对明朝中后期约百年间歙县风貌变迁的记述。这折射出明朝中后期当地()弘治年间“家居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正德末、嘉靖初“出贾既多,土田不重……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互相
凌夺,各自张皇”嘉靖末“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万历时“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A.种植结构的变化B.土地兼并的剧烈C.商品经济的发展D.通货膨胀
的出现16.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授曾国藩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统辖江南四省军务,奉旨在湖南、安徽编练地方武装,称为湘军、淮军。湘淮军变通旧制,实行兵为将有,逐渐取代八旗、绿营兵的地位,一批湘淮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这
说明()A.政府选官制度进行调整B.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D.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17.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对外殖民扩张B.工业文明迅速崛起C.中英贸易冲突升级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4页,共7页18
.王人博认为:洋务运动的缺失,不在于它的“卫旧”,而在于它在“卫旧”的同时“布新”。企图在不触动中国儒学文化传统的旧机体的基础上移植西学新因子,这难免发生排异性的冲突或变异。这揭示了洋务运动()A.动机的不当B.措施的无效C.失败的根源D.思想的先进19.下表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阶级派别宣传思想实践活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维新运动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C.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D.推进君主立宪
走向民主共和20.下表是1916—1925年我国面粉进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千关担)。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进口量出口量出(+)入(-)超量1916—1920年339.81750.9+1411.11921—1925年3913.8643.4-3270.4A.国际局势发生变化B.列
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C.国内农业严重衰退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21.1920年元旦《星期评论》发表新年词《红色的新年》中说:从北极下来的新潮“拥着无数的锤从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文中还期望“一霎时遍地都红”。这反映了当时()A.民主科学
成为思想主流B.工人运动已成为潮流C.俄国经验受到国人关注D.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22.20世纪20年代,我国传播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农民报刊数量众多,尤其是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犁头》为代表。在农民报刊发表的诸多
文章,出现最多的主题是“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放”“耕者有其田”。这些报刊()A.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B.揭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C.全面阐释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有力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23.毛泽东说:“马克思活着的时候,
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问题都加以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下列事件符合这段论述的是()A.五四运动B.国民大革命C.工农武装割据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24.20世纪30年代,
经过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合力塑造,岳飞的形象从古代的抗日名将、晚清的民族主义者、民国前期爱国忠孝的国家英雄,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一形象塑造旨在()A.最大限度追求历史的真实B.激发国人的民族抗争意识C.加强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D.迎合民众的价值文化追
求第5页,共7页25.1942年,《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记录了一位老农民的话:“说起那时的负担来,真怕人。尤其纳粮,重的可厉害啦!……可是后来,咱们的救星共产党又来了,当年就少出几石米的租子,每年的收入除去给公家纳点公粮外,尽够咱全家一年吃的穿的了。”
这反映出()A.减租减息政策落到实处B.国民政府阻碍农民运动的开展C.农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26.下表为1952—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领域的计划目标。这主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域增长目标年均增长率工农业总产值51.1%8
.6%工业总产值98.3%14.7%农业及副业总产值23.3%4.3%A.国家工业基础薄弱B.社会主义制度优越C.出现经济冒进思想D.忽视农业基础地位27.学者杨奎松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时指出:新政权与美国交恶,虽然背后存在着苏联的巨大作用,并不意味着新
中国一定会成为苏联的手足。说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A.倡导求同存异方针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坚持一边倒的方针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8.对下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中国“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年中国工业生产总量指标(单位:亿
元)年份19581959196019611962工业总产值1083148316371062920工业净产值401527565345303工业总产值增长率54.8%36.1%11.2%-38.2%-16.6%(注: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净产值均按照当年
价格计算,增长率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较上一年的增长。)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B.工业总产值数据严重失实C.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遭遇了挫折D.国家发展重点转移到农业29.如表反映了1949—1963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对表格中出生率变化解释正确的是()1949—196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统计表年份出
生率(%)年份出生率(%)年份出生率(%)194936.00195437.97195924.78195037.00195532.60196020.86195137.80195631.90196118.02195237.00195734.03196237.01195337.00195
829.22196343.37A.1949﹣1963年,受国际形势持续紧张的影响B.1949﹣1954年,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鼓舞C.1958﹣1961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1961﹣1963
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整第6页,共7页30.近期,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系列全球性政党盛会成功举办,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发展观、合作观、友谊观,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国际威望。据此可知,新时代中
国()A.推动了大国协调合作发展的战略B.积极推动地区和平稳定C.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D.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第Ⅱ卷(共计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
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清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立法主要采取三种形式:皇帝谕旨、臣工条奏及则例、条款。时人称“立法因地因情、断狱从俗从直”“罪名项目较多、刑罚种类较少”“人命案‘罚服’完事,抢劫案斩绞了
结”“对士官同罪异罚,按等级从重论处”“禁止对外通婚,维护封建夫权”“军律占一定比重、官兵民都受其约束”。材料二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发布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
、回、藏诸地为一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22行省及西藏、内外蒙古、青海为中华民国领土。1912年8月13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就有关中国对东北、蒙藏的主权问题,向英国、俄国、日本的驻华临时外交代表,发表了声明:东北、蒙、藏地区是中国领土,主权归中华民
国所有,这些地区不能擅自与外国签订条约;蒙、藏的分裂活动,外国势力不能支持。——摘编自段金生《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述论》(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朝边疆立法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的
边疆治理特点及其原因。(8分)32.(12分)我国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可以从以下要素给历朝历代打分。材料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朝气、活力)。三、风俗(即民德
,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七、制
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科度)。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根据材料,对中国秦代至元代中的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分别打分,其中“经济”是
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并打分,说明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第7页,共7页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煤炭亦称“石炭”。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利用煤精刻制装饰品。战国时期,煤炭已作为燃料
使用。研究表明,同体积的煤炭与薪炭的理论热值比为1:1.66。宋元期间,煤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北宋在各地矿山广设煤炭税收机关石炭务及专门“受纳出卖”煤炭的石炭场。“石炭自……河北、山东、陕西方出,遂
及京师”,“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燃)薪者”。近年来,还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四川等地先后发掘出一批用煤作燃料的宋元瓷窑遗址。但薪煤兼用仍是东京燃料的基本构成。熙宗七年(1074年),“勘会在京窑务,所有柴数,仍与石炭兼用。”——摘编自柴
国生《宋代能源结构变迁原因探析》等材料二187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沈葆桢利用筹议海防的机会,向清政府提出“开采煤铁,以济军需”,获得清廷允许。截止1894年,全国产生了16个近代煤矿,但只有直隶开平、北京西山两处经营较好。尤其开平煤矿出煤后,由于运费低廉,很快压倒
日本煤,迅速占领了天津市场,并且通过天津转运往长江沿岸众多城市。甲午战后至清末,全国共新建煤矿43座,其中华北有19座。在山东淄川、博山还建立了中德合资的煤矿,英国也在河南焦作建立了福公司。至30年代初,华北四省煤炭工人达到,10余万人,超过全国一半以上。1
914年,福公司五千余名煤矿工人,参与反对福公司随意侵占矿区的斗争,使“焦作市面颇为惶恐”。——摘编自刘龙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开发》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最初接管的200多处小型煤矿为基础发展煤炭工业,总产量仅有3243万吨平均单产仅为15万吨左右。从1950年到1957年,新中国重点推
进了,15个老矿区和10个新矿区的建设,逐步组建了地质勘探、煤矿设计、建井施工等专业化队伍和领导机构,为后来的煤矿机械化开采奠定了基础。到1957年末,煤炭工业共完成基建投资,35亿元,产能达到1亿吨。——摘编自人民网《新中国70
年煤炭工业铸就十大辉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煤炭开采利用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华北地区煤炭业的发展进行简要评价。(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
初期煤炭业发展的意义。(4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