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时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45.165 K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时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时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时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时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9)页,45.16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69f3fa2addfd0c78930ea67792e3b6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定时练习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

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

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得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

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

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

诗的语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

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

,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和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

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正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他的生活,

也渊源于他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

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

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能学习的就更多了。“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

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鹉山头宿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形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汇,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所谓:“渭城

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汇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之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

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鲜明的诗意,所谓:“生寻野渡寻无归,雁带斜阳入渭城。”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汇,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所以唐诗能在读者心目中获得普遍的荣誉。B.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反映着当时的生活气息,而这种生活气息本身就是诗。C.虚字省略这一语言的诗化方式既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

生活而形成的。D.“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谚语虽然并非诗歌,但能说明“柳”仍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朝时期,社会从乱局转入了大一统,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以此为基础,诗歌的语言也迎来了

大发展。B.“雨”“柳”“渭城”等诗歌语言的使用,使《送元二使安西》成为最有感染力的赠别诗,这些词汇富有鲜明的诗意。C.一代代人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经验和感受,当唐人读到诗中的“关”“山”“月”,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D.唐

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创造和吸取这些词汇,使得唐诗语言既高度诗化又广阔鲜活。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C.梦入神

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D.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4.请结合材料梳理“柳”这一形象诗化的过程。5.杜甫的诗歌能充分体现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以《登高》前两联为例,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B3.C4.①“柳”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事物。②《诗经》(先秦)开

始,“柳”的形象在诗中偶然出现,但“柳”与“春天”、“游子”产生联系,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③北朝开始,“柳”在诗中大量出现。④隋唐之后,“柳”成为生活和诗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联想。5.(1)语法:①《登高》前两联对

仗极为工整。②娴熟运用情景交融、比兴、象征、暗示等手法。(2)词汇:①“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词汇贴近生活,为人熟知。②“猿、鸟、落木、长江”等意象累积了生活经验和感受,蕴含着文化传统,能唤起读者丰富的感受和

联想。.【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唐诗语言的特点,探讨了唐诗在读者心目中获得普遍荣誉的原因。文章指出,唐诗语言既高度诗化又贴近日常生活,这种语言的基础是唐代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积淀。通过具体诗句的例证,文章展示了唐诗语言的精

炼、自然和富有联想力,强调了诗歌创作中词汇的积累和创新。整体而言,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深入揭示了唐诗语言的独特魅力。【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所以唐诗能在读者心目中获得普遍的荣

誉”错误,根据材料“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得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知,唐诗的语言是其在读者心目中获得普遍荣誉的原因之一。B.“而这种生活气息

本身就是诗”错误,材料论述为“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不是“就是诗”。C.“既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错误,原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

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虚字省略”属于语法方面,而非语汇方面。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能力。B.“‘雨’‘柳’‘渭城’等诗歌语言的使用,使《送元二使安西》成为最有感染力的赠别诗”错误,根据

材料“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鲜明的诗意”可知,因为《送元二使安西》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进而让“渭城”意象被诗化。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四段的观点:诗的词汇,

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是基于生活面形成的。A.“青山”“孤帆”“日”等都是眼前之景,基于生活。B.“峨眉山月”“平羌江水”等都是眼前之景,基于生活。C.“神山”“神妪”“老鱼”“瘦蛟”等不是从眼前得来。D.“江水”“天空”“孤月”等都是眼前之景,基于生活。

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柳”本身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如在河边、路旁等地方都能看到柳树,这是它能够进入人们视野并被写入诗歌的基础。②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开始,“柳”的形象开始在诗中出现。虽然此时只是偶然出现,但它已经和“春天”以及“游子”产生了联系,因为柳树在春天发芽生长,是春天的象征之一,人们常在离别时看到柳树,且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自此“柳”开始深入到人

的情感世界。③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这表明“柳”在诗歌创作中已经逐渐被诗人所重视,它的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其在诗歌中的地位逐渐提升。④隋唐进入了统一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丰富,“柳”与“春天”“游子”“边塞”等多种生活场景相结合,成为

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无论是游子的思乡之情,还是人们在春天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者是在边塞生活中对家乡的思念,都可以通过“柳”这个形象来表达,它既是生活的体现,也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

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1)语法方面:①《登高》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语法上对仗极为工整。如“风急”对“渚清”,“天高”对“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下”对“

滚滚来”。这种对仗工整的形式体现了诗歌语言的精炼和自然,是诗歌语法高度诗化的体现。②首联通过描写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如以“猿啸哀”兴起诗人内心的悲哀之情;“落木”“长江”等景象可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生命的

短暂以及宇宙的无穷等意义;通过景物的描写暗示出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情景交融、比兴、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含蓄、丰富,是诗歌语法高度诗化的表现。(2)词汇方面:①“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些词汇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能够直接接触到或者观察到的事物,非常贴近生活。比如人们可以感受到风的吹拂、看到天空、听到猿的叫声、接触到江边的小渚和沙子、观察到飞鸟、见到树木的落叶以及长江的流水等,这些词汇来源于生活,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②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

猿”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与悲哀、愁苦的情感联系在一起,“鸟”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由、漂泊等情感的联想,“落木”累积了古人对时光流逝、季节更替、生命盛衰的感受,这些词汇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体现了诗歌词汇的诗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父亲的收藏

张新军父亲收藏的历史无从考证。从我记事起,我就看见他整日佝偻着腰,肩上搭着一个破麻袋,手里拿着半截铁钩子,为了一点可怜的收藏物在连队四处奔波。收藏几乎占用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一直到他的生命行将结束。可以说,收藏伴随了父亲

整整一生。严格地说,父亲的业余活动根本谈不上收藏。他的收藏纯粹是一个平民为了生活而无奈进行的,与那些社会名流及富有的收藏者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他收藏的物品其实都是别人丢弃的、无用的废物。但我觉得他与一般拾破烂的还有一点不同,他有职

业,他是一个农场连队的牧工。父亲卑微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养了我们兄弟几个,让我们活下来的信念在他骨子里像山一样。在我们兄弟眼里,他是一匹疲惫的老马,拉着满载家庭重负的破车,在生活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每月微薄的工资养活不了我们,捡

破烂换一些零用钱贴补家用,成为他每天要做的一件事。在连队的早晨、中午或者黄昏,在家属区的垃圾坑、废弃的旧房子、路边的林带,总有一个罗圈腿、弓着腰的老头在拼命拨拉、寻觅着什么,身上破旧的军装泛着白花花的汗碱。不用细看,他就是我的父亲。父亲把捡拾来的东西背回来,攒满一麻

袋后,就把麻袋驮到马背上,到团部废品收购站卖掉。这一天我们比过节还要兴奋,中午早早地依在院子门口,眼巴巴地等父亲回来。远远看见父亲骑马归来,我们就像一个月看一次露天电影一样高兴。父亲带给我们的是几米平布衣料,一卷母亲纳鞋

底的棉线绳,腌咸菜的颗粒盐和酱油、醋、火柴、煤油,还有铅笔、橡皮和拼音本。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带几粒平时很少见的薄荷糖和几块团部食品厂生产的香甜的黑面包。有一年春天青黄不接,四处弥漫飞舞的各类不知名的小虫几乎遮住了太阳,它们将垦区所有的树叶啃噬得干干净净,戈壁

滩上的野菜叶子也被咬得支离破碎。母亲天天让我们喝玉米粥就腌萝卜条,一天三顿重样,而这样的饭眼看也快要断顿了。父亲卖光了所有的藏品,日子也维持不到月底了。一天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叹着气,蹲下身子从床底下

捞出一副马鞍子,然后失神地端详着它,这样专注的神情我们很少看见,被生活压弯了腰的父亲甚至很少用这样的眼光看我们。①这副马鞍子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像件出土文物,上面的皮件黑乎乎的,弥漫着一股陈年的膻味和战争的硝烟味,铜制的铆钉锈迹斑斑,显

得很是沧桑;但从外表看整个做工却非常精细,鞍头上镌刻的神秘花纹,显然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用细皮条编织的精美穗子挂在两边,依然散发着陈旧而古典的光泽。我知道,这副马鞍子是贫穷的父亲唯一值得炫耀的历史。进新疆时,他曾是部队的一名骑兵,这副马鞍子陪伴他度过了那段难忘的

军旅生涯,他一直视之为生命,平时藏在床底下,谁也不让动。只有开春的时候,父亲才把它拿出来在墙根下晒晒太阳。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兄弟几个讲他过去与战马的故事。我们有时候甚至有点嫉妒,父亲对马鞍子比对我们兄弟几个都好。父亲的老朋友

、牧羊人贾法得知父亲藏有一副马鞍子,多次上门央求以物换取,但都被父亲沉着脸一口回绝。这天晚上天黑透了,父亲一句话没说,铁青着脸扛起马鞍子出了家门。第二天起床,我们看见屋子中央堆着满满两麻袋玉米棒子。后来才知

道,父亲用马鞍子换了贾法的玉米。这年秋天,连队的秋收结束后,②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赶羊似的把我们兄弟几个往地里赶,拼命四处搜索、拣拾地里遗落的玉米,连队所有的玉米秆子都被我们兄弟几个翻了个遍,我家院子里堆满了金

黄色的玉米棒子。下酷霜的一个早晨,父亲装了满满两麻袋玉米,推着架子车一声不吭地走了。中午,父亲拉着架子车回来了,上面放着他的马鞍子。父亲虽然很穷,但为人却很直爽义气,送给别人的东西犹如泼出去的水,是绝对不会去要的,但为了这副马鞍子,他却失信并得罪了

多年的老朋友。③从这以后,这副马鞍子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父亲。后来我们长大了,都有了工作,父亲也不去捡破烂了。但他一辈子没有其他嗜好,退休后收藏废品仍然是他的最爱。家里的牙膏盒、空纸箱、旧鞋子,他一个不丢。生活好了,日子也觉得过得特别快。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已瘫痪在床

,他的生活需要我们料理。我们兄弟几个决定把老房子卖掉,把父亲接到我们身边,轮流伺候尽孝心。在我们兄弟几个处理他的收藏品的时候,神志不清的父亲显得很痛苦,但又无可奈何,只是我们把那副马鞍子从床底下拉出来时,他一下子显得很激动,睁大眼睛挣扎

着要坐起来,嘴里大声叫嚷,我明白了他的意思,附在他的耳边告诉他,马鞍子不卖,继续给他留着,他才慢慢平静下来。父亲的收藏就这样结束了。他收藏一生,唯一留下的藏品——那副破旧不堪的马鞍子,也随着他走到哪里,搬到哪里,轮流由我们兄弟几个收藏。至于它的最后归宿,已经失语的父亲已无法交

代。只是有一次,我看见他独自一人坐在床上,长时间地望着墙角的马鞍子愣愣发呆,傍晚的余晖弥漫在他身上,使沉浸在往事中的父亲显得更加孤独。我慢慢走过去,上前搂住他的肩膀悄悄告诉他:“你走的时候,我把马鞍子放进灵柩里,让它永远陪伴着你。”④父亲吃力地听完我说的话,缓缓抬起头,两眼定定望着

我,浑浊的眼睛骤然放出光来,摇摇晃晃举起他的右手,重重地在我的肩膀上拍了一下。这时候我发现,一生倔强、几乎从不流泪的父亲突然老泪纵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叙述

了父亲辛苦从事收藏活动时留在“我”记忆中的一个很深刻的场景,下文由此展开了对父亲的回忆。B.父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收藏者,他是把业余时间都用来捡破烂以补贴家用的卑微的牧工,他真正的“收藏”只有马鞍。C.年幼的我们不知生活甘苦,不解家庭艰难,在父亲卖掉废品带回难得一见的薄荷糖和黑面包时,更是显得格外兴

奋。D.父亲的马鞍承载的内容厚重,既有军旅生涯这一令父亲引以为傲的历史,也有艰难生活里不得已失信于老友的经历。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从皮件、铆钉、做工等角度描写马鞍,诉诸视觉和嗅觉,突出其古旧精美等特点

。B.句子②中的“赶”字,既符合父亲的职业特点,也是他想要换回马鞍的急切心情的外化。C.句子③单独形成段落,结构上勾连上下文,既表达了强烈的感情,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D.句子④使用“摇摇晃晃”“重重”等叠

词,展现出了父亲内心的情感波动,富有画面感。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写到“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颇有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文塑造的“父亲”形象平凡而普通,这类“父亲”形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常见,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创作意图的理解。【答案】6.C7.C

8.①第一处表现父亲对我们的疼爱。即便生活极为穷苦,他也尽可能地带给儿女们一点惊喜和满足,体现了父亲对孩子朴素深沉的爱。②第二处表现父亲质朴内敛的性格。他没有将自己引以为傲的骑兵经历时时挂在嘴边炫耀,只有在高兴时才偶尔提及

,展现了父亲的质朴内敛。③两次都提到“父亲高兴的时候”,说明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有高兴的时候,暗示父亲生命状态的沉重艰辛。9.①真实地展现父亲平凡而普通的形象,在真实的生活记录中传达真挚动人的情感。②这样的“父亲”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他们默默付出,质朴坚韧,这类形象更能彰显父爱的深沉与

伟大。③这类“父亲”身上凝聚着厚重的时代记忆,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解析】【整体分析】这篇文章刻画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父亲为了家庭的生计,辛苦捡拾废品,展现了他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马鞍子作为贯穿全文的象征物,承载了父亲的军旅生涯和生活的艰辛,体现了他对过去的珍视和对家庭

的责任感。文章反映了普通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默默奉献的伟大品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年幼的我们不知生活甘苦,不解家庭艰难”错误。由原文“这一天我们比过节还要兴奋,中午早早地依在院子门口,眼巴巴地等父亲回来。远

远看见父亲骑马归来,我们就像一个月看一次露天电影一样高兴。父亲带给我们的是几米平布衣料,一卷母亲纳鞋底的棉线绳,腌咸菜的颗粒盐和酱油、醋、火柴、煤油,还有铅笔、橡皮和拼音本”可知,我们高兴,是因当时生活艰难,物质相对贫乏,父亲回来能带给我们一些难得的生活物资,但并未体现出“我们不知生活甘苦,不

解家庭艰难”。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C.“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错误。句子③在这里承上启下,是强调马鞍子对于父亲有着重大意义,由此一直陪伴他到一生的结束,并未起到点

明主旨的作用。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一处,是说父亲把捡拾来的东西背回来,再用麻袋驼到马背上,到团部废品收购站卖掉后的介绍。从语境上看,父亲平时应该很少有高兴的时候,对于我们

来讲,“几粒平时很少见的薄荷糖和几块团部食品厂生产的香甜的黑面包”这在当时是难得的食物,即便在家庭生活极为穷苦艰难的时候,他也尽可能地想给儿女们一点惊喜和满足,让我们高兴。这体现了父亲对孩子们的爱。第二处,是在介绍父亲和家里的马鞍子的关系和父亲对马鞍子“一直视

之为生命”的感情时提到的。这副马鞍子是贫穷的父亲唯一值得炫耀的历史,但“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才会给我们兄弟几个讲他过去与战马的故事。可知同样表现了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有高兴的时候,不仅如此,他没有将自己引以为傲的骑兵经历时时挂在嘴边炫耀,只

有在高兴时才偶尔提及,这表现了他质朴内敛的性格。两处都能表现出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有高兴的时候,可见父亲生活的沉重艰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原文第四段“在连队的早晨、中午或者黄昏,在家属区的垃圾坑、废弃的旧房子、路边的

林带,总有一个罗圈腿、弓着腰的老头在拼命拨拉、寻觅着什么,身上破旧的军装泛着白花花的汗碱。不用细看,他就是我的父亲”可知,父亲罗圈腿、弓着腰的形象被作者毫无掩饰地描绘了出来,这有利于真实地展现父亲平凡而普通地形象,作者用文字记录真实的生活,表达了

真挚动人的情感。由原文第五段“父亲带给我们是几米平布衣料,一卷母亲纳鞋底的棉线绳,腌咸菜的颗粒盐和酱油、醋、火柴、煤油,还有几支铅笔、橡皮和拼音本。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带几粒平时很少见的薄荷糖和几块团部食品厂生产的香甜的黑面包”可知,父亲带来的物品中,除了日常生活所需,还有文具用品

、难得的“美味”,这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深沉的爱;由原文第三段“父亲卑微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养了我们兄弟几个,让我们活下来的信念在他骨子里像山一样”可知,父亲质朴坚韧。父亲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具有这些美好品质的劳动人民。这里的父亲已不单是作者的父亲,而是作为

劳动者的所有父的亲的代表,这样的父亲具有典型性。由原文第一段“从我记事起,我就看见他整日佝偻着腰,肩上搭着一个破麻袋,手里拿着半截铁钩子,为了一点可怜的收藏物在连队四处奔波”可知,父亲为了儿女想尽办法,四处奔波。这不仅是我的父亲这样,而是那个时代的“父

亲”都会这样做,父亲身上凝聚着厚重的时代记忆,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二、古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

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遵。旧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土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

之,发兵城.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翔等,翔等微.知其语,犒设之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昇知秦州,刘

涣、郭恩领兵苦战,攻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应付古渭,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

。张氏既与蕃族不和,雠秦之兵,日向秦州驻答①,当与同其患难,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材料二: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

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节选自《说苑·将材》)【注】①驻答:同“驻扎”。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旧与邻族A有怨B而

本帐兵马C衰耗D常乞纳土E前后F帅臣G皆以难守不许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指筑城,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的用法相同。B.微,指暗中,这与《烛之武退秦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思相同。C.道,指引导,与《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相同。D.苟,指苟且,与《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苟”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蕃人想杀掉代掌秦州的范翔,计划失败后,他们在半路

筑城,截杀过往商旅及修城兵民,但蕃人所筑的城中缺少粮食,最终其城被朝廷派兵攻破。B.从文盈关到古渭州有九十里,中间只通一条路,交通不很方便,但朝廷仍不能放弃古渭,只是不再在此设州,转而在此设置寨主、监酒两个职位。C.张氏在古渭

州世袭蕃巡检之职,与蕃族不和,于是渐渐靠近秦州驻扎,秦州军民若与其共患难,则只对张氏部族有利,而对秦州并没有什么好处。D.《说将·将材》认为优秀的步将需能稳固战场,优秀骑将则要能在险要之地行军,能冲锋在前,

撤退殿后,这体现了对不同兵种将领的不同要求。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2)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14.材料二中说“将材有九”,试据

此评价曹玮具备哪些为将才能?【答案】10.BDE11.B12.A13.(1)而秦州缺粮就要用高价买入粮食,从此秦州开始困窘。(2)身份高贵但不骄横,打了胜仗又不依仗功劳,贤明而能谦逊待人,性情刚直又能克制自己,这

样的将帅被称作礼将。14.①所带兵寡,扼守要害,可谓智将;②兵力不足但不贪图开疆拓土,确保边疆稳定。兵少而用足,粮草以自给。怯于小战,勇于大敌,可谓猛将;③关之左右皆为蕃俗,结以恩信,可谓仁将。【解析】【导语

】材料一记述了曹玮守秦州的策略和范翔在古渭州的失败,反映了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和军事决策的重要性。材料二则总结了将领应具备的九种才能,强调德、义、礼、智、信等多方面素质。两篇文言文共同探讨了为将之道,揭示了治理和用兵的智慧。【1

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个部族)过去与邻近的部族有仇怨,并且自己的军马衰减损耗,多次请求归附,而(朝廷的)前后几任将帅官员都因为当地难于驻守没有答应。“旧与邻族”作主语,“有”作谓语,“怨”为宾语,句意完整,B处断开;“本帐兵马”作主语,“衰耗”作谓语,主谓结构,句

意完整,D处断开;“乞”作谓语,“纳土”作宾语,E处断开。故选BD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名词作动词,筑城/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句意:调集军队在他们所在之地筑城。/用

匣子装着梁国君臣的头。B.错误。暗中/(如果)没有。句意:范翔等人暗中得知他们的计谋。/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C.正确。句意:用自己的德行引导教育部下。/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啊,我在前引导开路。D.

正确。苟且/如果。句意:临事能不苟且而免于损害。/假若不是属于我所有的,即使一些一毫也不去强取。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A.“但蕃人所筑的城中缺少粮食”理解有误,从原文“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

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可以看出,缺少粮食的应是在古渭州所筑的新城,而不是蕃人所筑的城。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阙”,缺少;“籴”,买入粮;“困”,困窘。(2)“贵”,身居高位;“恃”,自恃;“下”,居于人下;“忍”,包容他人。【14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能力。结合“关之所在,最为要害”“秦州所守既寡”“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可知,所带兵寡,的扼守要害,可谓智将;结合“关之所在,最为要害”“秦州所守既寡”可知,曹玮敢以不足的

兵力在近敌处设关,是不怕强敌的,而又不去用兵扩展疆土,且可兵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可知他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可谓猛将;结合“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可知,关之左右皆为蕃俗,曹玮结以恩

信,可谓仁将;参考译文:材料一:曹玮驻守秦州,在秦州之西,设文盈关。关隘所在的地方,是最要害之处;关隘的左右,都是外族人居住。曹玮用恩德信用结交他们,(这些外族人)都能为他所用,所以秦州每年用兵,只把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卫的区域既然很少,州兵虽然少但

足够使用,粮草可以自给自足。从此以后的将军官员遵守他的老规矩,不改变,不增加。文盈以西九十里,有个名为张小哥的部族,也称张遵。(这个部落)过去与邻近的部族有仇怨,并且自己手下的兵马衰减损耗,多次请求归附秦州,而秦州的前后几任将军和官员都因为当地难驻守而没

有答应。等到范翔担任陕州转运使,暂时代理掌管秦州,就答应了张遵的请求,调集军队在他们所在之地筑城,建在古渭州。城建成后,知州刘渔与秦州商人及居人二千多户都住在城中,范翔也亲自到那里犒劳他的部族。(与张小哥有仇怨的)外族人约定出兵截杀刘渔、范翔等人,范翔等人暗中得知他们的计谋,犒赏当天,晚上

就回到文盈关。第二天,蕃人军队出动,没有抓到范翔,于是在半路筑城,截杀过往的商人及修城士兵民工一共五六十人。道路断绝,贼兵守在文盈关与新城之间,向新城运送粮食的道路断绝,城中没有食物。朝廷派张昪管理秦州,刘涣、郭恩率领军队苦战,攻陷贼人

在中路所建造的城。朝廷还是不能放弃古渭,只是不再设置州,设置寨主、监酒二个职位,每季度轮换一人带兵驻守,张氏世袭蕃巡检之职。但是从文盈到古渭九十里,中间只通一条路,路旁就是界濠。秦州每年运送钱粮供给古渭,而秦州缺粮就要出高价买粮,从此秦州开始困窘。张氏既然与蕃族不和,

联合秦州的军队,一天天地向秦州靠近驻扎,如果秦州与他共患难,对于张氏部族有利,而对于秦州确实没有什么好处。材料二:将帅的才干分为九种类型:用自己的德行引导教育部下,用礼法使部队齐整,知道部下饥寒,明察他们的辛劳疾苦,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仁将;临

事能不苟且而免于损害,不被利益所屈服,宁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义将;身份高贵但不骄横,打了胜仗又不依仗功劳,贤明而能谦逊待人,性情刚直又能克制自己,这样的将帅被称作礼;作战变化莫测,行动处置变化多端,身处逆境能转祸为福,面临危险又出奇制胜,这样的将帅被称作智将;对前进之人有

丰厚的赏赐,对退却之人有重罚,奖赏不拖延,惩罚不区分地位高下,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信将;身手矫捷,冲锋陷阵时快如战马,气概能胜过千军,长于稳固战场的局势,又擅长使用剑戟,这样的将帅被称作步将;能登高山走险地,骑马射箭如飞,进攻时身先士卒,撤退时在队伍后面殿后,这样的将帅被称

作骑将;气盖超过三军,蔑视强敌,对小的战役小心谨慎,面对强大的敌人则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被称作猛将;遇见贤人好像自己觉得比不上,听从别人的劝告像水顺流而下(那样自然),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被称作大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小题。岐阳三首①(其二)元好问百二关河②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③问,争遣蚩尤④作五兵。【注】①蒙古兵攻占岐阳(今陕西凤翔),作者时任南阳县令,闻

变写《岐阳》三首。②百二关河:秦地。③苍苍:苍天。④蚩尤:据《史记》记载,蚩尤作乱,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陇水东流闻哭声”句,与辛弃疾“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意境相似。B.用“有情”修饰萦绕战士尸骨的野草,暗示了战

士“马革裹尸”的豪情。C.尾联直抒胸臆,通过质问苍天“争遣蚩尤”,传达出诗人一腔愤激之情。D.本诗格调沉郁顿挫、苍凉悲壮,情感低沉悲痛,颇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16.本诗善于通过环境描写展现民众的苦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

.①首联通过描写秦地杂草纵横,战地暗无天日的荒凉环境,展现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凋敝。②颔联通过描写岐阳音讯断绝,想象沦陷中的岐阳城一片惨痛的哭声,展现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惨状。③颈联通过描写荒野白骨、残阳空城,渲染出惨烈悲戚的

氛围,展现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解析】【整体分析】元好问的《岐阳三首(其二)》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战乱给百姓带来苦难的深切同情。诗中“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等句,展现了战后凄凉的环境,尾联质问苍天,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愤慨和无奈。全诗格调沉郁,情感深沉

,具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暗示了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错误,“野蔓有情萦战骨”意思是野草因为有情而萦绕着战死的骨骸,映衬了战士们沙场阵亡、白骨无人收的

凄惨,表达的是诗人对战死者的同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①首联“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草不横”意思是草都长得杂乱无章,这表明此地长时间没有正常的生活秩序,一片荒芜。“十年戎马”

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之久,“暗秦京”则描绘出战争使得秦地的京城都变得昏暗无光。这样的描写呈现出秦地整体的荒凉,杂草丛生,可见人口稀少,生存环境极为恶劣。②颔联“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从岐阳的方向往西望去,没有

任何消息传来,这体现出岐阳与外界的联系被战争切断;“陇水东流闻哭声”诗人想象通过流水声仿佛听到了沦陷区百姓的哭声。没有消息意味着人们对岐阳地区的情况一无所知,这反映出战争对信息交流的破坏,他们可能与亲人失散,只能在痛苦中哭泣,呈现出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惨状。③颈联“野蔓有情萦战

骨,残阳何意照空城”,野外的藤蔓好像有情义一样缠绕着战士的尸骨,残阳无情地照着空荡荡的城池,说明有大量的战士死于非命,“残阳照空城”渲染出一种极其惨烈和孤寂的氛围,这展现出战争导致生灵涂炭的惨状,民众的生命和生活都被战争无情地摧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2)《苏幕遮》中“______,______”两句,周邦彦运用拟人手法描

写小鸟的叫声,暗示了词人对天气转晴的欢愉之情。(3)在《报任安书(节选)》一文中,作者司马迁明确了自己创作《史记》的宗旨是:“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5)古代

诗词中有不少诗句,通过“谈笑”这一神态来表现人物面对重大局势的从容态度,比如______,______。【答案】①.而未尝往也②.而卒莫消长也③.鸟雀呼晴④.侵晓窥檐语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⑥.通古今之变⑦.驽马十驾⑧.功在不舍⑨

.谈笑起⑩.两河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尝”“卒”“雀”“晓”“驽”“际”“樯橹”。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时,徽州人喜欢聚族而居,民居建筑密度很

高。一家挨着一家,一户挨着一户,左勾右连。万一哪户失火了,难免会殃及池鱼。为了防患于未然,家家早早地就在屋顶上垒起了高高的马头墙,故而马头墙又被称为“封火墙”。同时,这个坚固的屏障也可防盗、防雷。马头墙的尖头部位与现代建筑中避雷针原理相似,无论怎样电闪雷鸣,马头墙

都会挺身而出履行职责,哪怕是墙毁瓦裂,也要保护主体建筑完好无损。看着这些马头墙,定会为工匠们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顶端鸟兽鱼虫活灵活现,斗拱粉壁中祥云绕风,雀替木雕巧夺天工,瓦楞里槽美轮美奂……作为徽州民间工匠精雕细琢十年一剑的重要成果,马头墙

成为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居然能够把原本静止的建筑彻底带活起来的如此一尊尊的马头墙犹如生气灌注而使整个建筑充盈着动态美感。风和日丽之时,远远便可看到,遥远的天际下排列着密密麻麻的马头墙。它们一字排开,绵延不绝,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当我们走到近处,明朗素雅的马头墙又呈现出粉壁的斑驳陆离和青瓦的残缺不全。对于漂泊在异乡的徽商们来说,这些马头墙也是他们一步三回头的张望和恋恋不舍的乡愁。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

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挺身而出”“履行职责”赋予马头墙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马头墙富有担当的形象,体现其保护建筑的重要作用。19.如此一尊尊的马头墙,犹如

生气灌注,居然能够把原本静止的建筑彻底带活起来,使整个建筑充盈着动态美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马头墙本是一种墙,本身并不会思维。“马头墙都会挺身而出履行职责”,句中“挺身而出”“履行职责”赋予马头墙

以人的动作,属于拟人修辞。“挺身而出”意思是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某种较大的责任或冒较大的风险。“履行职责”是指职业人员按照自己的职责,秉持职业道德,尽好本职工作。二者用在此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马头墙富有担当的形象,体现其在保护建筑方面的重要作用。【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

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找出叙述主体,为“如此一尊尊的马头墙”,谓语部分是“犹如生气灌注”、“使整个建筑充盈着动态美感”。再把修饰成分“居然能够把原本静止的建筑彻底带活起来的”单独成句,改为“居然能够把

原本静止的建筑彻底带活起来”。最后整合为:如此一尊尊的马头墙,犹如生气灌注,居然能够把原本静止的建筑彻底带活起来,使整个建筑充盈着动态美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路作为一种有氧

运动,可以产生肌肉和有氧心血管适应,从而提高全身耐力性运动能力、心脏收缩能力,以及改善心肺功能。同时,①。有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步行半小时,可增加热量消耗30%,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减少约0.3公斤的脂肪。另外,每天坚持走路还可以改善睡眠、舒缓情绪。当然,②,走路才

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否则,运动频率太低,改善心肺耐力的效果会减弱。尽管走路对健康的益处有很多,但方法不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损伤身体。那么,如何掌握正确的走路方法呢?首先,走路的运动量应适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过度步行会导致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或其他不适。其次,要达到长期的运动效

应,走路健身需要持之以恒,比如可以结伴而行,以增强趣味性,易于坚持。此外,为减少关节负荷,走路时③,尽可能平地步行。如果行走后出现其他部位或关节疼痛,要停止训练,尽快就诊以避免不再遭受二次损伤。20.下列句子中的“可

以”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等考试结束,你就可以走了B.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C.这封信写得清楚,结尾又有趣味,也就可以了。D.三张蚕种,该可以采多少茧子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D21.①走路还有减脂的作用②只有达到一定强度③应避免上下

坡行走22.如果行走后出现关节或其他部位疼痛,要停止训练,尽快就诊以避免二次损伤。【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使用一般词语意义和用法能力。题干中句子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的A.表示许可。B.表示程度

,犹言很、厉害。C.表示不差,还行。D.表示可能或能够。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句“成年人每天步行半小时,可增加热量消耗30%,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减少约0.3公斤的脂肪”分析,可知此处是说走路有减肥的作用,故补写内容是“走路还有减脂的

作用”。第二空,由后句中“才”可知补写与前句是条件关系;再根据后句“否则,运动频率太低,改善心肺耐力的效果会减弱”推知,此处是说走路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故补写内容应是“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第三空,由前句“为减少关节负荷”

和后句中“尽可能平地步行”可知,此处是说锻炼时尽量平地步行,避免走上下坡,故补写内容应是“应避免上下坡行走”。【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其他部位或关节疼痛”错,语

序不当,应改为“关节或其他部位疼痛”;二是“避免不再遭受二次损伤”错,成分赘余造成否定失当,应删除“不再遭受”。修改后,正确表述为:如果行走后出现关节或其他部位疼痛,要停止训练,尽快就诊以避免二次损伤。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

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的结尾写到:“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汇,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

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这些表述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来说,能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题以唐代诗人为切入点,通过引用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材料I的结尾部分,提炼出“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等关键词,要求考生结合这些表述,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进行感悟和思考。对此,首先需要明确材料所传达的核心信息,即

唐代诗人凭借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不断吸取并创造,使诗歌语言得以丰富和发展。这不仅是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也是对一种积极、开放、创新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对此,我们需联系现实,寻找关联,将唐代诗人的这种精神与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相结合,思考这些精神如何

对当代青少年产生启示。特别是考虑到当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爆炸,青少年需要具备的素质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更需要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坚韧不拔的精神等,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写作时,可从“豪迈的生活信念”出发,探讨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的乐观

态度和坚韧精神;可从“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出发,强调青少年应具备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也可以从“吸取着创造着”出发,讨论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不断吸收新知识,同时勇于创新和表达自我。或者从“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出发,展望青少

年在成长道路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广度,以及他们如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行文中,可以先简要概述材料内容,引出主题,即唐代诗人的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然后分别从豪迈的生活信念与青少年的坚韧精神、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与青少年的探索欲、青少年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创新和实践实现

自我提升、青少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理想、社会贡献等为分论点,依次展开,逐层深入。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唐代诗人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深远影响,鼓励青少年以豪迈之心拥抱未来。立意:1.以我之力勇创新,开怀一笑向未来。2.永

远保持对生活与未来的热情。3.过豪迈的人生,创全新的未来。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