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376.553 KB
  • 2024-09-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共(19)页,376.55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45d76dbfa448fa8950603a2e0830c2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浙江浦江郑氏家族在明代被皇帝赐封为“江南第一家”。郑氏家规中写道“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家规内容主要体现了A.世袭特权

B.敬天法祖C.封邦建国D.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体现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观念,故D正确;孝亲、恭兄和世袭特权、敬天法祖无关,排除AB;封邦建国是分封制,与孝亲、恭兄无关,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

息是“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联系所学宗法制的内容分析解答。2.明代的政治体制中,内阁不是相权的回归,而是由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逐渐成为一个超越单纯的秘书职能的权力协调机构。这

一观点认为A.宰相没有实权B.内阁成为法定机构C.内阁地位提高D.皇帝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由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逐渐成为一个超越单纯的秘书职能的权力协调机构”可知,内阁的地位有所提高,故C正确;明太祖废除了宰相,明代不再有宰相

,A错误;内阁是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不是法定机构,B错误;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内阁不是相权的回归,而是由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逐渐成为一个超越单纯的秘书职能的权力协调机构”,联系

所学明朝内阁的职能、特点分析解答。3.这场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在国家主权严重丧失和外国资本大量渗透的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初步发展阶段。据此判断,该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

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故C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不符合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排除AB;瓜分中国狂潮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前,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面临被

列强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4.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B.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影响的认识,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正确认知的能力。材

料中1938年日本政府表示,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将“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反映了日本对国民政府所采取的政治诱降政策;1940年英美先后分别表示将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反映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上述情况说明了中国军民的坚持抗战对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留下了后患,且中国抗战也有利于减轻英美在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可见抗战影响了国际局势的变化,故D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由此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

了大部分民族权益等,没有在外交上取得预期效果,也没有反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AC错误;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故选D。5.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壮举,把敌人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

解放军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可以进逼长江,瞰制南京、武汉,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壮举是A.血战台儿庄B.挺进大别山C.发动辽沈战役D.进行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进逼长江,瞰制南京、武汉

,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故B正确;血战台儿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役,共产党的军队称八路军和新四军,不符合“解放军”,排除A;辽沈战役地点在东北,渡江战役不符合“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可以进逼长江,瞰制南京、武汉”,排除CD。【点睛】解

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敌人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瞰制南京、武汉,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联系所学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史实分析解答。6.著名报人徐铸成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中国人民大喜的日子,第一部人民的

宪法将诞生了!仑儿来信,说我参加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两个大会一开国的政协和第一次全国人大,是莫大的光荣。”日记中提及的“第一部人民的宪法”A.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初步形成了政治协商制度C.体现中共八大的探索成果D.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人大,制定了新中国第一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D正确;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第一步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形成,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时间不符合新中国第一步宪法是1954年宪法,排除C。【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第一部人民的宪法”,联系所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7.1949年元旦,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人类历史亦翻到更光荣灿烂的新页,……整个亚洲大局,将于今年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A.中共将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B.人民解

放战争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折C.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打破了亚洲旧的格局【答案】A【解析】1949年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发生重大逆转,国民党政权将在大陆被中共取代,新政权的建立将改变东亚世

界格局,故A项正确;解放战争形势出现重大转折是1947年的战略反攻,故B不正确;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是1949年9月,故C不正确;D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但与题干要求“主要”依据不符,故D不正确。8.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A.“依法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B.领导人的专制作风得到了改变C.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D.亟待进一步完善国

家法律体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知我国法律体系亟需完善。故D项正确。“依法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

要说明我国法律很不完备,不是说领导人专制。故B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是在1988年,故C项错误。点睛:A项属于时间错误,B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C项与材料无关。9.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

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A.“一国两制”方针指引B.台独势力得到根本抑制C“一个中国”共识达成D.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92年、1993年,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

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的共识,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故C正确;“一国两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故A不正确;台独势力得到根本抑制与史实不符,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无关,故B不正确;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是在1987年,两岸“三

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故D不正确。10.1841年6月,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英国议会大选胜利,保守党组阁问题提上日程。维多利亚女王虽对皮尔厌恶,但仍接受了丈夫的劝告,邀请皮尔组阁。这一事例表明A.议会不能阻止国王的专权B.英国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C.国王基于个人好恶任命首相D.工业资产

阶级追求政治权利【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议会大选的多数党的领袖可以组阁,国王“统而不治”,故B正确;19世纪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的权利高于王权,A错误;英国内阁首相由下院选举的多数党领袖担任,C错

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1.布尔什维克党在《四月提纲》的指引下,深入工厂和农村,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A.推动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出现B.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C.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响应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答案】D【解析】《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这是响应《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D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二

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排除A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12.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写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

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作为目击者作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B.作者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C.有助于国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D.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

公社的革命性质【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夫乡勇乏叛”、“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可知,作者认为巴黎公社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叛乱,由此可知,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故D项正确.目击者作者的记述属于第二手资料,不一定真实可信,故

A项错误.作者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不足,不能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故B项错误.作者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不足,而不一定真实可信,不能为国人提供的经验教训,故C项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考查巴黎公社的性质.巴黎公社运动给我们的历史经验:1、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有着历史性先导的作用.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3、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经验13.下图漫画名为《自立》。漫画中,象征英国的约翰牛艰难地行走在高

悬空中、写有“马歇尔援助”的绳索上。桥对岸山坡上站着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漫画表达了作者A.担忧英国过多依赖美国B.赞同政府拒绝美国援助C.呼吁英美共同遏制苏联D.鼓励西欧国家加强联合【答案】A【解析】根据“《自立》”“象征英国的约翰牛艰难地行走在高悬空中、写有‘马歇尔援助’的绳索上

”,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经济恢复的计划,漫画意在说明英国不能过多依赖美国,应该自立,故A正确;英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B不符合史实,排除;漫画信息没有涉及“遏制苏联”的信息,排除C;漫画信息没有涉及“西欧国家加强联合”的信息,排除D。1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

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

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

度,D选项排除。15.1959年,美国在制定的国家安全基本政策文件中指出:“对于那些举行中立主义对外政策的不发达国家,只要他们不受共产党的控制而保持独立……美国就应该支持这些中立的不发达国家。”这说明A.美国缩小了“冷战”

的范围B.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C.美国争霸重心发生变化D.世界局势日益趋向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冷战时期,美国坚决反对不发达国家受共产党的控制,说明美苏都加紧对世界的争夺,世界局势也日趋紧张,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冷战范围的缩小,而是强调美苏加紧对

世界的争夺,A项错误。C项所述对材料主旨理解有误,不能说明美国争霸重心发生了变化,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加紧对世界的争夺,世界局势日趋紧张,D项错误。16.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和我们站在

一起”的口号,并表示会对任何一个提出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这说明A.两极格局下世界不稳定B.苏联实力已经超越美国C.美国开始收缩势力范围D.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

当时苏联应该受到很多国家的反对,所以苏联用经济和技术援助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拉拢,以换取支持,这从侧面说明第三世界的崛起,它冲击了两极格局,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充满了不稳定因素,故A正确;赫鲁晓夫在位时期,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故B说法不正确;20世纪

70年代,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当时苏联是勃涅日涅夫执政时期,故C不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的信息,故D不正确。17.美国总统卡特曾说:“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

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这说明中美建交A.得到美国国内民众一致赞同B.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C.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D.致力于构建和平世界【答案】B【解析】根据“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

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可知,中美建交得到美国全国以及整个世界的认同,说明中美建交符合世界和平的时代发展潮流,故B正确;材料不仅体现美国国内民众

的态度,还提到整个世界的反映,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以及整个世界对中美建交的态度,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8.西周统治者举行的“籍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

子以亲耕为表率,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籍田礼”A.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B.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C.是统治集团重农意识的政治实践D.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对各诸侯国的重视【答案】C【解析】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天子亲耕为表率,“王室唯农是务”,说明统治集团对

于农业的重视,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故A项错误;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的是井田制,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农业重视,不是诸侯国重视,故D项错误。19.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

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使

税制更加紊乱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C.增加了财政收入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杨炎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符合题意;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便于征收,故

A不符合题意;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对农民的控制松弛了,故B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根源于土地私有制,故两税法既然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故不可能

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20.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A.权力平衡的需要B.边患局势的变化C.经济重心的转移D.城市人口的增加【答案

】C【解析】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地位变得更重要,所以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现象和权力平衡无关而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边患局势的变化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1.夏商时期,士兵的武器多为削尖的硬木,此时的宝剑如“昆吾”为青铜所铸;东周时期,武器大多用青铜制作刀刃和矛尖,此时的宝剑如“干将”“镆铘”为坚硬锋利的铁所铸。此变化体现了A.古代冶金技术进步B.官

营武器工业出现C.东周的冶金业发达D.铁器得到广泛应用【答案】A【解析】从宝剑使用的材质和制作命名看,古代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冶铁经营的模式,B错误;材料比较的是东周和夏商时期冶铁业,C错误;D中广泛使用不符合事实

。22.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答案】A【解析】从材料“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得出唐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茶叶成为农民主要变化,排除C。南北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23.有学者指出,明清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

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该学者意在A.说明徽商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强调程朱理学对乡村渗透C.描述明清徽商的豪奢生活D.指出明清缺乏社会转型的动力【答案】D【解析】从材料“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

倡程朱理学”可以看出,明清徽商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从而使得生产领域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无法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徽商的政治地位的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理

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并不是豪奢生活的体现,故C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24.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

中心之一。但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业革命的影响B.价格革命的影响C.尼德兰革命的影响D.工业革命的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威尼斯贸易地位的丧失,逐渐沦为旅游胜地,主要与新航路开辟有关,新航路开辟引发

商业革命,促使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商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价格革命,故B项排除;尼德兰革命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与材料不符,故C项排除;工业革命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不符,故D项排除。25.图示为近代三角贸易示意图,据图可知三角

贸易A.是工业革命时期资本积累主要方式B.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C.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D.是欧洲资本输出表现【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是殖民扩张的形式之一,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携带枪支、杂物等换买黑奴,满载黑人的运奴船到达美洲,满载金银和原

料的船只返回欧洲,运回来的金银和原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加速了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积累资本方式是商品输出,故A不正确;新航路开辟是三角贸易之前出现,故C不正确;资本输出是第

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主要经济侵略方式,故D不正确。26.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中提到“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

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这主要缘于英国A.已成为“日不落”帝国B.最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治制度C.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D.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增强【答案】D【解析】材料“到18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

命,从而促使英国贸易政策发生变动,故D项正确;AC项是18世纪下半叶,排除;B项是18世纪中期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故B项排除。【点睛】解题时注意关键的时间点“到1860年”。27.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

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促

进美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B.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C.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D.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变为工业劳动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具体信息可知,美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交通运输技术的信息,故A项错误。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是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故B项属于C项范围,故B项错误。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而设问强调美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故D项错误。28.19世纪末期,苏州地区商店里经常能见到诸如羽

纱、法兰绒、玻璃等洋货,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但是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这反映了该地区A.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提高B.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C.自然经济

的固守与抵抗D.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材料“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反映了洋布在中国的滞销,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御作用,以及一般中国民众生活贫困、消

费能力低,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状况,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被完全卷入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点睛】“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是关键信息。29.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

迁的提案。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A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B.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C.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D.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期间沿海工业内迁推动了大后方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的信息,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排除D项。【点睛】本题属于解读

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30.1903年10月,南方媒体报道:“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其背景是A.留学已成为江南社会的时尚B.风俗变迁与社会现

实的冲突C.满汉民族平等成为历史要求D.清政府希望借科举扑灭革命【答案】B【解析】“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属于社会习俗变迁,“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说明对于清朝科举考试的实际需要,说明

风俗变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B正确;A中社会时尚不符合材料主旨;满汉民族并不平等,C错误;D中借科举扑灭革命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

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31.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厂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这一现象表明苏联工业化A.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B.与其不断改革经济体制有关C.曾得到西方国家支

持D.在实现形式上具有可取之处【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商品很难外销,苏联利用这一时机引进西方技术发展工业化,该做法具有可取之处,符合苏联利益的,故D正确;苏联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经济建设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较深,故A不正确;

20世纪30年代,苏联尚未开始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故B不正确;苏联是利用西方国家资源,不是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故C不正确。32.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A.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C.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

定D.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答案】D【解析】据图中信息可知,1995年与1965年相比,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急剧增加,日本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而其它工业国家、非洲和拉美等呈减少的趋势,说明世界经济重心有转移的趋势,故D正确;A、B、C三项与表中信息无关,未体现,

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

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

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

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

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美

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50年代中国工业化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美国的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70年代因滞胀所带来的下降。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70年代放

缓。原因主要在于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实现了稳步增长,到70年代受整体经济颓势影响而放缓。日本主要是因为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70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2)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材料“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也可概括出相关的答案。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在农业和商贸方面取得了

引人注目的进步。城市生活得到了拓展,城市中的商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但不是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

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历史学家总是喜欢问: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在金融方面成熟的商业阶级,在许多理念和技术方面也有着领先的地位,但却没能突破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

革命”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工业革命”呢?——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结合16-17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围绕“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

据)【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一:17世纪时中国出现“商业革命”。大量农副产品进人市场成为商品;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区城

间长途贩运贸易快速发展;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晋商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放贷、汇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瓷器销往海外。示例二: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的“工业革命”。君主专制进步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实行专卖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影响;传统科技没有突破。示例三:西方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西方的“商业革命”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引起了商业经营方式

的变化;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解析】【详解】本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出两个观点。一是根据材料“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

好发展势头。”得出中国出现了“商业革命”,并结合中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进行论述。二是根据材料“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工业革命’呢”得出中国实现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并结合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

、思想等方面的史实进行论述,主要从对中国商业发展的阻碍方面论述。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当代作家陈杰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染坊》以陈寿亭艰难创业为主线,谱写了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清朝末年,父母早亡的乞丐陈六子被善良的周村通和

染坊周掌柜收留,留在染坊做小伙计,并改名陈寿亭。十年后,由于陈寿亭经营得法,通和染坊渐渐挤垮了其他的染坊,成了周村最大的染坊。之后,陈寿亭同张店大户卢老爷共冋在青岛创办了大华染厂,留学德国学习染织归来的卢家长子卢家驹担任董事长,从此走上了工业印染之路。“五四”运动爆

发后.陈寿亭拿出积压的窄幅布,让学生做成游行的横幅,既支持了爱国运动又为自己作了广告,大华染厂及飞虎牌染色布名震青岛,逐渐成为山东的第二大染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难民纷纷乘船到青島逃难.陈寿亭又收留了一大批逃难的东北染厂的职工并加以抚恤。期间,陈寿亭断然拒绝了与日本商人的合作,借着抵制

日货运动以及与上海林氏印柒厂的合作,进一步发展成为青岛印染界的大亨。随着时局的艰难,陈寿亭改往济南发展。七七事变后,济南各界把韩复榘看成了救星,希望他能凭借黄河天险,挡住日本人。不料,韩复榘却弃城逃跑。陈寿亭对这个国家彻底失望,生日宴上吐血而亡。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

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单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情节:大华染厂的创立与发展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概述: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出现了创展民族工业的热潮。辛亥革命前后,在民国政府的鼓励下,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民族资本家的投资热情高涨,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

代化进程,但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在发展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其他情节如“五四”运动中捐布,“九一八”事变后收留难民、抵制日货、韩复榘弃城等亦可

。【解析】【详解】由材料“《大染坊》以陈寿亭艰难创业为主线,谱写了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可见材料围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而设定论题。论述时要结合民族资本发展的各个典型发展阶段,说明影响发展的具体因素。结论要指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难以健康成长。35.(15分)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前期城市仍实行坊市制度,但作为居民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完全移入城内,并严格分开。

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中进行,每天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市,日没前三刻击钲(小锣)三百声收市。市设有市令,两京及上州皆为品官,中州至下县则为吏,负责市门启闭、管理市场交易。——《隋唐五代简史》材料二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

,通晓不绝。——摘自北宋《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摘自南宋《梦梁录》材料三明代中叶,城镇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

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业著称,广东佛山镇以器制造业闻名。……商人及商业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部分。商人以乡缘为联接纽带,形成商帮,从事全国性的商业活动。——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四以下两图反

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城市风貌请回答:(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2)据材料三,概括明中叶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5分)(3)据材料四,分析工业革命给伦敦发展带来

了哪些影响?(6分)【答案】(1)变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2)商业城镇空前繁荣(或城市的商业活动活跃);具有专业特色

的市镇兴起;商帮出现。(3)蒸汽动力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提高了城市的生产力水平(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了交通工具。污染了环境;造成贫富分化。【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

图片以及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问中依据材料一并从材料二中“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等信息从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等信息来归结答案。第(2)问对应材料三,依据材

料三“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商人以乡缘为联接纽带,形成商帮”等信息来归纳答案。(3)问结合图片信息,从图片中文字“泰晤士河两岸工厂林立,机器轰鸣;满载货物的蒸汽轮船在浑浊的河面上穿梭往来”以及“蒸汽轮船喷

出的浓烟使天空变得灰暗”并结合工业革命史实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综合分析作答。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唐朝市的管理;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北宋对市的管理;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商

帮的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