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2017-2018学年下学期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第1节生物与环境同步测试(解析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183.500 KB
  • 2025-02-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2017-2018学年下学期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第1节生物与环境同步测试(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2017-2018学年下学期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第1节生物与环境同步测试(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2017-2018学年下学期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第1节生物与环境同步测试(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2017-2018学年下学期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第1节生物与环境同步测试(解析版).doc,共(21)页,183.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3be2b86ed3508cb9c6502e91a61d0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1节生物与环境一、单选题1.在某生态系统中,存在蛇、猫头鹰和鼠等动物。当猫头鹰也以鼠为食时,蛇与鼠、蛇与猫头鹰的关系是:()A.捕食与捕食B.竞争与捕食C.捕食与竞争D.寄生与捕食【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

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例如,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蚂蚁、蜜蜂等昆虫往往成千上百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详解】蛇以鼠为食,两者属于捕食关系,蛇与猫头鹰都以鼠为食,两者属于竞争关系。2.生物体的形态

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家鸽前肢演变为翼,适于空中飞翔B.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C.蝗虫有外骨骼,不易被天敌发现D.鲫鱼身体呈纺锤型,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翼是家鸽的飞行器官,骨中空,减轻重量,适于空中飞翔,选项A不符合题意;兔神经系统发达,能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的调节,防止敌害的侵袭,选项B不符合题意;蝗虫的外骨骼,主要2作用是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防止水分

的蒸发,但是不能随身体生长而生长,每生长到一定时间要蜕皮,选项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鱼的身体呈纺锤型可以减少游泳时的阻力,鳃呼吸可以吸收水中的溶氧,完成气体交换,这些特点有利于鱼在水中生活,选项D不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3.稻田里的水稻与杂草之间的关

系属于()A.竞争关系B.合作关系C.捕食关系D.寄生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同种生物之间有争斗,还有互助,不同种生物之间有捕食、竞争等。【详解】解: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有:阳光、空气、水分、

一定的生存空间、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生存的空间、营养物质、水分等。杂草直接影响水稻的长势。杂草越多,水稻的长势就越弱;反之杂草越少,水稻的长势就越好。所以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故选:A。【点睛】掌握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4.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

几只鼠妇,如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地点鼠妇只数水泥路上0水槽边的石头下24种花的湿花盆下18干草地中23A.阳光充足B.阴暗潮湿C.空气新鲜D.高温干燥【答案】B【解析】【分析

】鼠妇喜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茅草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

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因此鼠妇的生活环境是潮湿的生活环境。【详解】从表格中看出,水槽边的石头下鼠妇24只、庭院里的花盆底下鼠妇18只,而水泥路上没有,干草地中只有2只。所以,“根据他们的记

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收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5.下列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最合理的是A.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B.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C

.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D.可采取人工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让菊花提前开花【答案】B【解析】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因为菊花是短日照植物,所以让菊花提前开花的方法是缩短光照时间。46.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无二氧化碳B.无阳光C.无有机物D.水温太低【答案】B【解析】【分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详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

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绿色植物生存。【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

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7.骆驼排汗少,排尿也少,这是骆驼对陆地()生活的适应。A.干旱B.炎热C.寒冷D.潮湿【答案】A【解析】【分析】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5【详

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在炎热的沙漠中非常干燥,水源罕见.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不出汗,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故选:A8.到了寒冷的冬天,北方的阔叶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郁郁葱葱,这说明()A.它们都适应了北方寒冷的天气B.北方的阔叶树不适

应寒冷的天气C.松树比阔叶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D.阔叶树与松树进行生存斗争【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详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

才能生存。到了寒冷的冬天,北方的阔叶树纷纷落叶,冬季落叶主要原因是冬季干旱少雨,落叶可有效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降低蒸腾作用,还可以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天北方的阔叶树落

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缺水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和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

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9.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6【答案】A【解析】

我们知道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目的是充分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如果重叠下面的叶子就无法进行光合

作用,不能进行制造有机物,只会消耗有机物,所以看出是阳光对生物的影响。故选A。点晴: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题目的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所以合理密植是利用提高光合作用,以增加作物产量的措施。10.夏天正午蝉鸣叫的最厉害

,气温降到24℃以下就停止鸣叫,影响蝉鸣叫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水.C.温度.D.空气.【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据此解答。【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夏天正午温度较高蝉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

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11.干旱造成农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A.水分B

.无机盐C.有机物D.无机物【答案】A7【解析】【分析】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蒸腾作用需要水,水是植物的重要成分,使植物保持硬挺、直立的姿势,因此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详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干旱造成农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这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极度缺乏;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水,水严重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减弱,这一现象说明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

一是水。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12.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它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

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详解】“水葫芦”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表明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加上缺少消费者,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灾害,其水面被水葫芦无

情地侵占,湖中68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面临灭绝;16种高等植物到20世纪90年代只剩下3种,这8属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威胁了生物的多样性,表明生物又能影响环境。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解答

时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的特点方面来切入。13.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生存依赖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

度,降低温度,使降雨量多、气候湿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故选:B.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14.中学生的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是()A.饭菜吃多少买多少,不浪费B.不乱扔垃圾

,爱护环境卫生C.购物时尽量用一次性包装袋D.自觉保护周围的野生动植物【答案】C【解析】【分析】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对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是直接破坏,如过度的砍伐、开垦、放牧、狩猎、捕捞等。二是间接地破坏,如:工业的排污、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详解】A、饭菜吃多少买多少,不浪费,节约粮食,A不符合题意;9B、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B不符合题意;C、使用一次性包装袋,浪费了能源也增加了污染,尤其一次性塑料袋降解困难,对环境污

染严重,C符合题意;D、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15.热带雨林地区生物种类繁多,而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对这种现象起主要作用的环境因

素是A.阳光B.温度C.水分D.土壤【答案】C【解析】【分析】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详解】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16.“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A.合作B.竞争C

.共生D.捕食【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详解】豆和草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以及生存的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草盛豆10苗稀体现草和豆苗之

间的关系是竞争。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7.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为()A.生态因素B.生物因素C.非生物因素D.自然因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

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群体结构和功能等。亦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

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8.蚂蚁、蜜蜂往往成千上百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种关系A.竞争B.合作C.捕食D.寄生【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生、寄生、捕食

、竞争等关系。【详解】像蚂蚁成千上百只生活在一起,共同寻找食物,分工合作是一种合作关系;蜜蜂和蜜蜂之间分工合作,例如:工蜂负责采集花蜜,蜂王负责繁殖后代,它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1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11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千里之堤,溃于蚁

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0.下列实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因素变化的是()A.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变成刺状B.

蜈蚣白天藏在洞中,夜间出来觅食C.合欢树的叶片白天舒展,夜间折合D.在每年一定的季节鱼类会进行洄游【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详解】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错误;蜈蚣白天藏在洞中,夜间出来觅食的行为

属于昼夜节律行为.主要受光的影响,B错误;同样合欢树的叶片白天舒展,夜间折合此种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错误;在每年一定季节有些鱼类会进行季节性洄游的原因是温度影响,温度不同导致鱼的食物多少不同,鱼通过洄游寻找温度适宜,食物丰富的生活环境。每

年春季黄海北部水域温度回升,藻类大量繁殖,食物丰富,吸引鱼前来D正确。1221.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的实验变量是()A.植被的数量B.裸地C.草地D.灌木丛【答案】A【解析】【分析】(1)植物的蒸腾作

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2)在不同的地点,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裸地最少、灌丛最多,植物多蒸腾作用大,空气湿度就大。【详解】裸地上没有植物,草坪上有大面积的草本植物,茂密的灌木丛中

有较高的灌木,若三处都无水洼影响,则三处空气湿度的不同主要是由植物引起的,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植被的数量。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理解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求。22.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

适应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鱼体呈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B.鸟类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C.蝗虫有外骨骼,适于陆地干燥环境生活D.蚯蚓的身体分节,适于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详解】鲫鱼身体呈梭

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用鳃呼吸,适于吸收水中的氧气,因此适于水中生13活,A正确;鸟类前肢转化为翼,为飞行器官,有利于空中飞行,B正确;蝗虫有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适于陆地干燥环境生活,C正

确;蚯蚓的身体分节,使运动灵活,与适于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23.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生存依赖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使降雨量多、气候湿润,体现了生物(植物)

对环境的影响。故选:B.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2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是()A.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B.一条食物链C.一个食物网D.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答案】A【解析】【分

析】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详解】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螳螂捕蝉,黄14雀在后这一成语中,需要加生产者才能形成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25.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

,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种生态效益是由复杂的()带来的。A.种间关系B.气候条件C.土壤条件D.温度条件【答案】A【解析】【分析】点睛:关键是理解和掌握生物的种类、数量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详解】由分析可知,南方的马尾松林常常是山林经砍伐

后种植的人工林,其基因多样性流失,种类单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减少,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所以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将马尾松林与其它树种形成混交林,则能增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此我国南

方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大发生,这种生态效益是由复杂的种间关系带来的,故选A.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

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1)图________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________.15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________相适应.(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________.(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

施是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答案】(1).B(2).因为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3).生存环境(4).减少甚至灭绝(5).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

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等)【解析】【分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2)为减少地球变暖主要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详解】(1)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

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北极狐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适应北极寒冷气候;沙漠狐耳朵大、长,适应高温沙漠,故图B是北极狐。(2)沙漠狐耳朵较大,嘴巴突出,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极地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

境。这主要与它们生活地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有关。因此,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生存环境相适应。(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地带的气温将升高、冰将消失,北极狐将不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甚至灭绝。(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必须降低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应该采

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

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来切入。1627.图是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据图回答.(1)图中食物网有_____条食物链.(2)鹰和蛇之间有_____关系.(3)该食物网中的昆虫,它的体表特

征是具有_____,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4)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食虫鸟和昆虫数量变化关系,最可能呈现为_____图【答案】(1).4(2).捕食和竞争(3).外骨骼(4

).D【解析】【分析】考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详解】(1)图1中食物网有草→鼠→鹰;草→鼠→蛇→鹰;草→昆虫食虫→鸟→蛇→鹰;草→昆虫食虫→鸟→鹰4条食物链。(2)由该食物网简图可知:猫头鹰和蛇之间除捕食关系外,它们还都

捕食鼠,所以还是竞争关系。(3)该食物网中的昆虫,它的体表具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5)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

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食虫鸟和昆虫之间是捕食关系,数量变化关系最可能呈现为D图。1728.近期,媒体频频报道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突发诺如病毒感染事件。诺如病毒会导致感染性腹泻,多发在秋冬季节。该病毒传染性很强

,所有人群均易感染。专家建议:注意个人饮食卫生,能有效预防该传染病。请回答。(1)资料中说明影响诺如病毒生活的因素属于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___因素。(2)诺如病毒是引起该传染病的________

。专家的建议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_____________。(3)使用抗生素治疗该传染病有效果吗?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非生物(2).病原体(3).切断传播途径(4).没有(5)

.抗生素能杀死或抑制细菌,对病毒无效【解析】【分析】了解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即可解题。【详解】(1)季节影响诺如病毒生活的因素属于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2)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而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

寄生虫等生物。因此,诺如病毒是引起该传染病的病原体。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专家建议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3)有的真菌能引起多种

疾病,有的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细菌性疾病。如青霉素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青霉菌产生的,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但抗生素只能杀死致病的细菌,不能杀死病毒。29.下

面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18(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

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_______。(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

_____,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图二中的丁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4)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5)如果某种原因狐和鹰的数量减少,对草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减少或增多

)(6)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态因素(2).分解者(3).非生物部分(4).

蛇(5).捕食(6).竞争(7).草生产者减少(8).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绿色出行【解析】【分析】考点:生态系统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详解】图三表示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D、A、B、C分别代表了生态系统中的

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A代表生产者--植物,B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C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D代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①表示分解作用、②表示光

合作用、③④表示呼吸作用。(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19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3)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

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二中的甲对应的生物是蛇。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此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图二中的丁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草。(4)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植物,它通过生理过程②,不断

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5)如果某种原因狐和鹰的数量减少,兔和鼠的数量就会增加,所以草数量就减少。(6)“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30.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

答有关问题: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

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1)图________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________.(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________相

适应.(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________.(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20【答案】(1).B(2).因为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3).生存环境(4).减少甚至

灭绝(5).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等)【解析】【分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在生存的

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2)为减少地球变暖主要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详解】(1)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北极狐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适应北极寒冷气候;沙漠狐耳朵大、

长,适应高温沙漠,故图B是北极狐。(2)沙漠狐耳朵较大,嘴巴突出,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极地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这主要与它们生活地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有关。因此,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

态结构往往与生存环境相适应。(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地带的气温将升高、冰将消失,北极狐将不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甚至灭绝。(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必须降低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来切入。21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