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50.081 K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docx,共(11)页,50.08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380c7fc6e583a77dccf88bb4d1968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2024届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儒家哲学根本精神的观念表达,是源自儒家哲学最高范畴的要求。儒家重“仁”,但仁只是儒家伦理的最高范畴,而不是儒家哲学的最高

范畴。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从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主张来看,道在孔子思想中占据最高地位;宋明理学重“理”,而万理之“总稽”是“道”,就此而言,新儒家的最高范畴也是道;现代新儒

家虽强调心性之学,但也承认心性是由天命(道)下贯而来。儒家所谓道,不同于道家之道。道家之道是“有”与“无”的联结者——老子之道是联结有无的“路径”,庄子之道是联结有无的“枢纽”。而儒家所谓道,则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条“无过无不及”于

某种边界的道路,这个边界,就是《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是无过无不及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终极边界的道路,这意味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源自“道”的要求,是儒家思想中最具范导性的原理。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在“万物

并育而不相害”原则的范导下,儒家之仁的范围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在宋明理学中,不仅仁所指向的对象由亲、民扩展到万物,仁的内容也有多维扩展,宋儒称之为“万物一体之仁”。万物一体之仁要求“仁”应以“万物共生”为念。即仁的对象要从人扩展至万物,仁就要重视知觉能力的扩展,仁就要克服一己一

类的利、欲之蔽,强调公而不私。“万物一体之仁”对孔子之仁的推进,使得儒家伦理超越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与当代的责任伦理、生态伦理、技术伦理产生了共鸣,而这种共鸣产生的精神基础,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儒家所期望的社会,是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理想的大同社会。王道之治、协和万邦乃至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都折射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要求。(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02月14日15版)材料二:“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

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涵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

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和合”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

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

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

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吸收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精华,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实际,我们就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摘编自2018年11月8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哲学最高范畴→道→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B.儒家伦理最高范畴→仁→人心和善→万物一体之仁C.儒

家哲学最高范畴→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一体之仁D.儒家伦理最高范畴→仁→万物一体之仁→“和合”理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伦理和当代伦理都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基础,从而在多个方面产生共鸣。B.孔子之仁是“万物一体之仁”,在宋明理学

中,“仁”的对象和内容都有所扩展。C.“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强调一体性,具有发展性、变化性和创新性。D.“仁”极为重要,被孔子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因而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深远。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

引用论证的方法,阐明儒家学派观点——“道”与“仁”,以及各自的发展和影响。B.材料二阐述“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指出只有承认、尊重差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C.材料二运用并列式结构全文,作者提出“和合

”理念,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进行分析。D.材料一、二相关,分别从儒家观点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探讨了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4.结合两则材料中“仁”的阐述,谈谈你对以下句子的理解。(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和合”理念,并进一步提出社会是一个整体,要“和合共生”。请结合材料二,简述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应采取的具体做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

悲咒丛桦一十年前,我去采访石马街一位老太太。那年她77岁,1947年的秋天,23岁的她与21岁的表弟结婚。他们的婚事是双方父母多年前的约定。结婚18天后新郎去邻县办事,后来便随大哥二哥去了台湾,从此不得再见。

此后的六十多年中,她做梦都想见到丈夫,直把一头青丝熬成银发。“我一定要去台湾找他。”采访中,她不停地重复这句话,以至我马上想起“死不瞑目”这个词,以至我采访结束后多年都被这句话揪着。这不是小说。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她丈夫的确在台湾,也曾在去台湾后给她写过一

封信,在信中,丈夫告诉她“回来遥遥无期,不要等我,你另寻幸福”。但她认为分别是暂时的,是战争造成的,丈夫一定会回来。她说,他走那天早上,还笑着对她说,你在家,要好好照顾老人,我办完事就回来。上个世纪80年代,她丈夫与石马街的亲戚屡通音讯,却没有给她任

何消息。他对她这种铁铸般的死默,更坚定了她的信念。她要去台湾,要找到他,要问着他。“这无法实现。”我想。二老太太满脸网纹,但面目可亲,没有丝毫我想象的怨妇神情。她始终微笑着向我回忆,即使说到断肠处也不落泪,真是坚贞。她家摆设简陋,连电视

也没有,卧室的墙上挂着几个木制相框,每个相框里面都是丈夫的照片,都是同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丈夫寄给石马街的亲戚的,她要了来翻拍放大的。照片里的人五十多岁的样子,五官端正,戴着黑框眼镜,微胖的,没有笑意。的。建国后,大嫂二嫂相继改嫁,公婆爹妈也都劝过她。她本可以生儿育

女,过上热气腾腾的红火日子,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但她不,只是等。石马街是这县城中一条古老的街,凡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多数是县城的原住民。石马街没有马,有一排国槐树,开淡绿色的小花,一边开,一边落,使八月的石马街仿佛总是下着零星小雪。有一个终年咳嗽的老汉,永远穿着黑色

的衣服,永远一个人,永远咳嗽着向南一趟,向北一趟,西天的太阳被他的咳嗽一声一声震下去。除此之外,石马街有一户人家,常播放大悲咒,那招魂似的声音使这里成为一个形散神不散的大千世界。那纶音佛语一响起,我便叹

想,人生于世,为什么这样的缥缈。那老汉,那放大悲咒的人,那老太太都还在吗?石马街是一条带发修行的街吗?三四月的一天,一位朋友突然向我爆料:“老太太去台湾回来了!”我登时热泪盈眶,同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重大社会新闻!这将是我采访史上空前绝后的事件!这真是一个让人飙泪的喜剧!

我的脑中立刻出现无穷的问号:她还活着?她丈夫也活着?她丈夫成家了没有?为什么不与她通音讯?于是十年后,我再次来到她家。门开了,一张慈悲的脸马上与十年前我的记忆重合,只是她的笑容深了。她已经不记得我,但听说我的来意后,马上扯着我的手,叫我“丛姑娘”

。一刹那我觉得仿佛穿上古装,进入了“三言二拍”。说起台湾之行,她幸福、喜悦,说自己“终于从地狱里走出来了”。四年过八旬之后,她感到去日无多,更因病痛缠身,生活不能自理而开始绝望,常对照顾她的邻居说:“死了吧!死了吧!死了吧!”谁知绝处逢生,今年春天,一位陌生的好心

女士帮她圆了梦,资助并陪同她飞往台北。她找到他了。出人意料的是,自21岁来到台湾,他竟也从未再娶,一直单身,在台北市北投区他的家中,她看着他,轻声叫着他的名字说:“我来看你了。”她叫得那么自然亲密,一如六十多年前。他愕然。她笑着,说:“

我想见到你,我想你呀!”她坐向沙发,就像那是她家的沙发。他拍拍她的胳膊说:“没事你走吧,我要吃饭了。”她依旧笑意盈盈地看着他说:“我和你一起吃。”……她选择性地告诉我他们见面的情形,隐去了他的绝情话。包括他说:“我不认识你,”包括谈

起父母和家乡时,他说:“我没有父母,没有家。”这些,她没有说,她只是认真地用她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不止一次地向我还原那个他轻轻拍她胳膊的动作。我问:“你哭了吗?”她说:“没哭,我笑着。”“他那个家脏的,乱的,比

我这个家还脏还乱,一看就是一个人……”向我说起他的困顿孤苦时,她终于下泪。采访结束时,老太太问我:“你说怪不怪,怎么他也是一个人呢?”我想了想,说:“他心里有你,记着你。”她含笑点头,竟有些羞意。一个没有再娶,一个没有再嫁,这使她百感交集,觉得脸上有光,同时又给她带来希望。她一直活在自

己一厢情愿的幻象之中。她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悲剧,不是战争的悲剧,是爱与不爱的悲剧。她不能理解,同是形影相吊,他的痛苦其实比她更为深重,天涯沦落,家业荒芜,无力衣锦还乡,他早已万念俱灰。于是60年前,她自喜郎君如意,他无奈奉命成婚;60年中,她心心念念,他无影无踪;

60年后,她跋山涉水,他拒之千里。从台湾回来后,邻居都以为她了却心愿,身体和精神会垮了,商量把她送敬老院,但她仿佛活回来了,一扫沉沉暮气,变得神采飞扬,说:“我不去敬老院,我要在家等他回来。”(选自《视野》,有删减)【注】大悲咒:《大悲咒》是佛

教经文,佛教徒认为虔心持诵可以消障除难、得善遂愿。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丈夫与石马街的亲戚屡通音讯,却没有给她任何消息”,这一举动暗示了老太太已经被丈夫抛弃,这不是战争的原因,而是下文说的“万念俱灰”的原因。B.落花的国

槐树、终年咳嗽的老汉、经常播放的大悲咒,使文中的石马街成为了一个仿佛静止的,循环往复的世界,为老太太悲剧的一生渲染了氛围,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C.“我”初听台湾重逢时认为这是个“令人飙泪的喜剧”,为老太太欢喜,当再次采访时,敏锐地发现她有选择性地隐藏了台湾之行的痛苦,确

认这是一个无奈的爱情悲剧。D.了却心愿的老太太“一扫沉沉暮气,变得神采飞扬”,她又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等她的丈夫回来。她最终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变故,继续等待。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用“我”的视角叙述老太太的故事,“我”

的情绪随着情节的推进而波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B.一连串关于老太太“台湾行”的问句,且独立成段,突出了“我”对老人台湾之行的惊奇和喜悦,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C.小说现实与回忆不断交织,使读者更加全面认识老太太的一

生,也使故事更加完整,情节波澜起伏。D.题目“大悲咒”不仅使故事充斥着浓浓的佛教悲悯的氛围,也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放下”的人生哲学。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这句话的内涵。9.你怎么看待老太太对爱情的坚贞,请结合全

文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泌,字长源,七岁知为文。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有员俶者,九岁升坐

,词辨注射..,坐人皆屈。帝异之,因问:“童子岂有类若者?”俶跪奏:“臣舅子李泌。”帝即驰召之。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

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动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

“小友”。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秦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

访,会泌亦自至。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家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对

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泌为常衮所忌,出为楚州刺史,辞不行,帝亦留之。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

乃授澧、朗、峡团练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风绩。(选自《新唐书·李泌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

/皇太子遇之厚B.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C.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D.天宝中诣阙/献《

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禁中,指宫中,又称禁内。宫禁,指帝王、后妃所居的宫苑,因严禁随便出入得名。B.注射,倾泻

,文中比喻文词流畅。现在指用注射器把液体药剂输送到机体内。C.《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五经”之一。D.山人,山居者,多指隐士,也指掌管山林的官员,文中指不愿为官的高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泌年少聪慧多智。言辞流畅,通过员俶推荐被皇帝召见,皇帝出题考验他的才华,给予他赏赐。B.李泌正直不阿。直言劝告张九龄要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因赋诗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等,被放逐。C.李泌博学多才。他擅长研究《易

经》,常游历名山。肃宗在灵武即位,想要授予他官职,李泌坚决推辞。D.李泌善于进谏。肃宗想报复李林甫,李泌认天子应该心胸宽广,劝告天子要考虑太上皇和天下民心。13.文言句子翻译。(1)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

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14.李泌虽喜谈黄老之说,但他几度入朝,请简要概述李泌的从政经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高阳台·西湖春感①张炎为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

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注释】①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家道中落。因不愿北向俯首事敌,长

期寓居临安。②③断桥、西泠:均为西湖桥名。④韦曲:地名,在长安城南。⑤斜川:此处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⑥辛弃疾有“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15.下面对词内容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从写景起笔,用平和舒缓的笔调写出春深

美景,与结尾呼应,章法谨严。B.上阕六、七句,写春光已无几时,蔷薇转眼就要被风雨葬送,所以连春都怜惜即将凋零的蔷薇。C.“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贵公子的身份。

D.这首婉约词以细腻的笔墨写清丽柔美之景与深郁沉痛之思,于和婉中寓深意。16.有人评价张炎此词情感“郁之至,厚之至”。请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情之“郁”“厚”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

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认为陈涉虽然“______,______”,且是被迁的戍边的兵卒,却能一呼百应,寓褒于贬,揭示出秦的灭亡实则是自取其祸。(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中,以“______,______”写与亡妻在梦中重逢时深情难诉的情景,笔力奇崛,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3)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______”一句以不屑的口

吻吐露对权贵的蔑视,“______”一句则以要强的口吻宣言自我的价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由此兴起的古风插画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也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

要载体。中国古风插画起步虽晚,但一直在有序前进,它的发展是一个①的过程。一些作品从传统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水墨淡彩表达情感,营构意境;还有一些作品则继承传统工笔画的艺术精髓,以细腻的线条和雅致的色彩逼真地描绘艺术形象,打造的艺术形象可谓②。科技的发展也为古风插

画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不少插画师都以电脑为主要工具进行插画设计。为满足“网生代”在创作中③的需求,3D插画、VR插画等各种不同形态被引入古风插画创的作,使其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近期在短视频平台吸引百万网友关注的《山海经》系列3D插画,不仅辅以动态3D效果,带给读者全新的视

觉体验,还融合中国传统文人画、民间美术画的绘画风格重新诠释了神话传说。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古风插画的受众多呈年轻化趋势,其创作者也以“90后”甚至“00后”为主。古风插画将传统底蕴和现代表达交融,唤起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

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钓线慢慢地、稳稳地不断上升,接着,小船前方的海面鼓了起来,大鱼露出了水面。它

不停地向上冒,海水从它的两侧直泻而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老人看见它

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海水,钓线开始向船外飞蹿。“它比我的小船还长两英尺哪。”老人说。钓线向外出溜得很快,但也很平稳,这表明大鱼并没有惊慌。老人设法用双手拉住钓线,用的力气刚好不会让钓线绷断。他知道如果不

能稳稳当当地让大鱼慢下来,它就会把钓线全都拖走,并且拉断。20.文中有几处描写钓线的地方?对于大鱼有何暗示作用?21.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两种直接塑造大鱼形象的艺术手法。22.老人“硬汉”形象深入人心,请结合《老人与海》的故事

情节,运用2题的两种艺术手法写一段文字介绍“老人”的硬汉形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使边地民族慕风向化,中原王朝则开放、宽容,更显容纳百川的自信和气魄。双方使者往来络绎不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唐代的开明和繁

荣。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综合考虑两则材料的内容,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的获得

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