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部分市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详解.docx,共(24)页,949.28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2027ec90d4d76f3af7a8279ef87e4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年元月高三年级联合调研考试生物学试卷一、选择题1.在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糖酵解阶段)由多步化学反应共同构成,其中最后一步化学反应是:其中丙酮酸激酶需要Mg2+才表现出活性,ATP对它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有关该化学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应
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反应速度受到多种理化性质的影响B.丙酮酸激酶催化的这步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能超过合成1分子ATP所需要的能量C.该化学反应存在反馈调节,是ATP含量相对稳定的因素之一D.该过程能为大多数生物体提供主要
的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详解】A、在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糖酵解阶段)由多步化学反应共同构成,该反应发生在细胞
质基质,且该反应受多种酶的催化,题中显示,其中的丙酮酸激酶需要Mg2+才表现出活性,ATP对它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据此可推测该反应速度受到多种理化性质的影响,A正确;B、题中丙酮酸激酶催化的这步化学反应产生了一分子的ATP,但该反应释放的能量未必完全被利用,即在合成AT
P的同时还有热量的释放,因此,丙酮酸激酶催化的这步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能超过合成1分子ATP所需要的能量,B正确;C、题意显示,ATP对丙酮酸激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即当ATP含量较高时,该反应被抑制,从而不至于让ATP生成过多,也就是说,该化学反应存在反馈调节,
是ATP含量相对稳定的因素之一,C正确;D、该过程产生的ATP量少,不能满足大多数生物体的能量需求,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ATP,该阶段可以为大多数生物体提供主要的能量,D错误。故选D。2.在我国南方,芥菜等蔬菜在霜冻后食用品质更佳。研究发现,
植物在低温时将细胞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产生抗逆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蔬菜冷冻保存后可以提高食用品质B.霜冻会引起芥菜细胞内结合水比例上升C.该抗逆性的产生与淀粉酶活性升高有关D.抗逆反应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外界因子(如
温度)诱导基因组选择性表达【答案】B【解析】【分析】1.胞内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
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2.经霜的植物在抗寒冷时会将体内的淀粉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葡萄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甜度。糖分子不仅可以降低冰点,还有巨大的表面活力,可以吸附在细胞器表面降低水分进出的速度,从而减弱它们的生命能力。细胞内糖多渗透
压增大,保留的水分就多,水分外出结冰的机会就会减少。【详解】A、题意显示,植物在低温时将细胞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即冷藏可能会提高蔬菜的食用品质,但在蔬菜冷冻保存之后会降低食用品质,A错误;B、霜冻会引起芥
菜细胞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糖分子不仅可以降低冰点,还有巨大的表面活力,可以吸附在细胞器表面降低水分进出的速度,从而使细胞内结合水比例上升,故抗逆反应增强,B正确;C、研究发现,植物在低温时将细胞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产
生抗逆反应,但不能说明抗逆性的产生与淀粉酶活性升高有关,因为低温条件下,淀粉酶的活性会下降,C错误;D、抗逆反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外界因子(如温度)诱导基因组选择性表达,进而增强可抗逆性,D错误。故选B。3.维生素B12(分子式为C0C63H88N14P)在强酸或强碱溶液中稳定性低,植物和动
物自身均不能合成维生素B12,动物体内的维生素B12主要储藏于肝脏中。维生素B12对于合成DNA和造血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人体内维生素B12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维生素B12缺乏导致贫血的原因是红细胞不能分裂B.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建议静脉注射补充维生素B12C
.素食主义者更可能会患维生素B12缺乏症D.维生素B12的作用可以体现出微量元素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分析】1、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影响红细胞发育成熟,从而导致贫血。2、维生素
B12多在肉类中。【详解】A、维生素B12缺乏导致贫血的原因是由于机体缺乏维生素B12影响红细胞发育成熟所致,A错误;B、由题意得维生素B12对于造血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建议静脉注射补充维生素B12,从而提高其造血功能,B正确;C、维生素B12多在肉类中,素食主义者
更可能会患维生素B12缺乏症,C正确;D、由题意得维生素B12对于造血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含有钴,所以维生素B12的作用可以体现出微量元素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维生素
B12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能结合题目信息准确答题。4.有关细胞的叙述,下列组合正确的是()①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②线粒体是人体细胞内产生CO2唯一场所③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到进入红细胞
,每次跨膜运输都要消耗能量④细胞核是细胞的代谢中心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⑤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或RNA片段A.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④⑤【答案】A【解析】【分析】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
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RNA。2.细胞学说提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该内容揭示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或动植物具有统一性。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详解】①细胞学揭示了“动植物之间具有统一性”,没有体现细胞
的多样性,①错误;②线粒体是人体细胞内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而人体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生成,因此人体细胞中线粒体是产生二氧化碳的唯一场所,②正确;③葡萄糖
从小肠被吸收进入到人的红细胞要通过5层膜,分别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两层膜)、红细胞膜(1层),其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③错误;④细胞核中有染色质,染色质有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中储存着遗传信息,因此细胞核是细
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④错误;⑤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细胞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⑤错误。故选A。5.青藏高原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已经开展10年的不同化学形态氮素输入实验,利用13C示踪方法量化氮素添加处理下植物根部呼吸CO2释放
速率的情况。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H、O、N是构成牧草细胞的基本元素,其中N元素含量最高B.第18天后,添加硝态氮这组植物根部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速率最快C.第30天后,添加铵态氮肥这组植物呼吸消耗有机物速率最快D.13C、14C、18O等同位素可用于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答案】B【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
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详解】A、C、H、O、N是构成牧草细胞的基本元素,其中O元素含量最高,因为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A错误;B、结合图示结果可知,第18天后,添加硝态氮这组植物根部细胞二
氧化碳的释放速率上升的最快,说明施用硝态氮能促进呼吸消耗有机物,B正确;C、第30天后,添加铵态氮肥这组植物呼吸消耗有机物速率最慢,据此可推测,给植物施用铵态氮效果最好,C错误;D、13C、14C具有放射性,可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而18O同位素无放射性,不可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D错误。故选B。6.为模拟生物体内细胞的真实分裂过程,将某一经15N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有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子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某个子细胞
中染色体数为2N,则该子细胞中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可以是0~2NB.若4个子细胞大小相同,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联会现象C.若某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该子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之比可能是1:1D.若某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该细胞一定存在N+1
种形态的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雄性动物细胞,可能进行减数分裂,也可能进行有丝分裂。若进行2次有丝分裂,细胞分裂2次,DNA复制两次,最终得到4个细胞,DNA进行的是半保留复制。若进行1次减数分裂,细胞也会分裂两次,得到4个生殖细胞(精
细胞),DNA复制一次。性别决定有多种因素,有些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如XY型和ZW型,有些是由温度决定性别的,有些是由染色体数目决定性别的,等等。【详解】A、若某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进行的是2
次有丝分裂,DNA进行2次半保留复制,第一次有丝分裂得到的两个子细胞含有15N的染色体数目为2N,第二次有丝分裂得到4个子细胞,某子细胞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可以是0~2N,A正确;B、4个精细胞或4个体细胞大小都相同,因此细胞分裂过程中如减数第一
次分裂前期可能发生联会现象,B正确;C、若某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进行的是1次减数分裂,则该子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之比可能是1:1,C正确;D、若某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该生
物有可能是ZW型性别决定,则雄性为ZZ,则该细胞不一定存在N+1种形态的染色体,D错误。故选D。7.科学家用红光和红外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置于暗处。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莴苣种子对红光的反应远比红外光敏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组别光照射处理方式发
芽情况对照组X不发芽组一红光发芽组二红光→红外光不发芽组三红光→红外光→红光发芽组四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不发芽组五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自然光YA.对照组处理方式“X”应该为“无光照”B.组五发芽情况“Y”应该为“发芽”C.为防止草食性鸟类吃掉莴苣种子,农
业生产中应该把莴苣种子深播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答案】C【解析】【分析】实验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概念:
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2、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
、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组1为对照组,组2-5都为实验组,实验组光处理后置于暗处,所以组1应设计为一直无光照,这样对照组与
各实验组分别进行对照实验时,保持唯一的自变量,无关变量保持一致,A正确;B、组2和组4最后照射的为红外光不发芽,组3最后照射的为红光发芽,而组5最后为自然光发芽,因为自然光中含有红光,所以“Y”应该为“发芽”,B正确;C、种
子萌发时,脂肪转化成可溶性糖,根据脂肪元素组成的特点,脂肪分解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播种时应浅播,C错误;D、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
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D正确。故选C。8.1949年A.凯尔纳偶然发现灰色链丝菌等微生物经紫外线(UV)照射后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可减少死亡。实践证明这是微生
物固有的DNA损伤修复功能,这一修复功能称为光复活。1958年R.L.希尔证明即使不经可见光照射,大肠杆菌也能修复它的由紫外线所造成的DNA损伤,这种修复功能称为暗复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辐射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自由
基攻击DNA是产生DNA损伤的原因之一B.光复活可以解释自然界中灰色链丝菌等微生物基因突变率低的原因C.上述发现有助于探究细胞衰老的原因D.修复DNA损伤部位只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答案】D【解析】【分析】目前普遍认为导致细胞衰老的有两种学说:1、端粒学说:
细胞在每次分裂过程中端粒DNA序列会缩短一截,因此随着分裂次数增多,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最终造成细胞衰老而走向死亡。2、自由基学说: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积累结果,自由基可以引起DNA损伤从而导致基因突变,诱发肿瘤形成。自
由基是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反应能力很强,可使细胞中的多种物质发生氧化,损害生物膜。还能够使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交联,影响其正常功能。【详解】A、自由基学说认为,辐射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攻击DNA分子是产
生DNA损伤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A正确;B、光复活可使突变的DNA得到修复,这可以解释自然界中灰色链丝菌等微生物基因突变率低的原因,B正确;C、上述研究发现光修复和暗修复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这也有助于探究细胞衰老的原因,C正确;D
、修复DNA损伤部位可能还需要DNA连接酶,D错误。故选D。9.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下列对有关实验方法或结论描述不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B.艾弗里通过设置对比实验证明了DNA是S菌的转化因子C.艾弗里依据培养基中光滑型菌落
的有无来判断R型细菌是否转化为S型细菌D.赫尔希与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离心等技术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赫尔希与蔡斯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和小鼠做了著名的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
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B、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中进行了相互对照实验,即对比实验,证明了DNA是S菌的转化因子,B正确;C、艾弗里依据培养基中光滑型菌落的有无来判断R型细菌是否转
化为S型细菌,因为菌落的特征可用来鉴别菌种的存在,C正确;D、赫尔希与蔡斯利用噬菌体在侵染过程中能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并利用同位素标记、离心等技术最终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A。10.某人到高原地区后出现呼吸困难、发热(38℃),排尿量减少等症状。经检查发现其肺
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原地区缺氧是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此时人体主要靠无氧呼吸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B.38℃高烧不退期间,脑和肝脏是重要的产热器官,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C.肺部出现感染引起肺部
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引起尿量减少D.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机体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来降低体温【答案】D【解析】【分析】1、人体体温恒定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2、体内水过多时→细
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高原地区缺氧是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此时人体依然主要靠有氧呼吸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A错误;B、人体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38℃高烧不退期间,机体的产热等于散热,B错
误;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C错误;D、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体温升高时,机体可通过汗腺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来降低体温,D正确。故选D。11.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某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如下图所示,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若八代或更长时间后甲品系和乙品系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说明甲与乙不存在生殖隔离B.喂养不同食物诱导果蝇产生不同体色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自然
选择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D.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只与种群数量有直接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型和环境都会影响动物的表现型及交配,不同的环境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物种,不同的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交配或交配后的后代不育)。【详解
】A、不存在生殖隔离,不仅要求能交配,且要求交配后的后代可育,A错误;B、变异是不定向的,并不是不同食物诱导产生的,环境只能起到选择作用,B错误;C、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留下,不适应环境的淘汰,引起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C正确;D、基因库包括种群的所有基因,基因库的大小与种群数量、基因种类等都有关系,D错误。故选C。12.研究发现PD—1是活化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跨膜
蛋白质分子。正常机体中,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起到“免疫刹车”的作用。以下关于癌症免疫治疗说法不正确的是()A.科学家可以使用PD—1抗体或者PD—L1抗体来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使T细胞有效对付癌细胞B.过度阻
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会引起自身免疫病C.肿瘤细胞通过PD—L1的高水平表达,降低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可能性D.探究用抗PD—1单克隆抗体、抗PD—L1单克隆抗体药物对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至少需要两组癌症模型小鼠【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根据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知,科学家使用PD—1抗体或者PD—L1抗体能对抗PD—1,从而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刹车机制被中断,进而可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A正确;B、过度阻断
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会使免疫功能过强,因而可能会引起自身免疫病,B正确;C、肿瘤细胞通过PD—L1的高水平表达,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从而启动了免疫刹车机制,进而降低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
除的可能性,C正确;D、探究用抗PD—1单克隆抗体、抗PD—L1单克隆抗体药物对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至少需要3组癌症模型小鼠,即使用PD—1单克隆抗体的癌症模型小鼠、使用抗PD—L1单克隆抗体的癌症模型小鼠和不使用抗体
的对照,D错误。故选D。13.科研人员对我省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同化量(107kJ/年)46595Y呼吸消耗量(107kJ/年)9632.813.8未被利用(107k
J/年)29043.54.6分解者分解(107kJ/年)142.2微量根据上表数据,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B.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每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的能量的去向会因为营养级不同而
有所区别D.正常情况下某种肉食性动物可从植食性动物那里同化到1.9×108kJ/年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
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详解】A、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只是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没有在其中包括,因此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B、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一部分,还有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包含的能量,B错误;C、每一
个营养级所同化的的能量的去向会因为营养级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最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C正确;D、根据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某种肉食性动物可从植食性动物那里同化到95-32.8-43.5-2.2=1.65×108
kJ/年能量,D错误。故选C。14.经过实践探索,某地探索出以小面积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来保护和恢复大面积天然草地的有效途径,该途径还能稳定地提供草原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牧草。下表为天然草地和四种人工草地的相关研究数据。草地类型牧草产量(t/hm2)蛋白质产量(kg/hm2)天然草地0
.7553首蓿人工草地5~152000燕麦人工草地9~151140羊草人工草地6~91050青贮玉米16~281900从生态学原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和天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地生产力水平高,生态价值不一定高B.将人工草地全部培育成青贮玉米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佳选择C.青贮玉米与
天然草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区别D.首蓿人工草地蛋白质产量高可能与其形成的根瘤有关,根瘤菌和首蓿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各种畜禽均喜食。人工草
地通常比天然草地结构简单,人为因素更大,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更弱。生态系统越复杂,越稳定。【详解】A、人工草地的草优质高产,因此生产力高,但是对于生态系统来说,它的贡献不一定大,如单一的草可能对土壤肥力
有一定的影响,A正确;B、题干中该途径还能稳定地提供草原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牧草,因此将人工草地全部培育成青贮玉米并非发展畜牧业的最佳选择,不利于培养多种牲畜,也不利于恢复天然草地,B错误;C、青贮玉米是人工种植,人为因素较大,与天
然草地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且演替速度更快,C正确;D、根瘤菌主要指与豆类作物根部共生形成根瘤并能固氮的细菌,和首蓿是互利共生关系,也更加有利于苜蓿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B。15.我国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借助诗词歌赋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以抒发情怀,讴歌大自
然。下列对自然现象或是对动植物特征﹑生活习性进行的概括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B.“蜈蛉有子,螺赢负之”——物种间捕食关系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
光性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群落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水,无机盐,CO2参
与了物质循环,A正确;B、“螟蛉有子,螺赢负之”体现了生物种间的捕食关系,螺赢捕食螟蛉,B正确;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述了植物的向光性,受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植物向光弯曲生长,C正确;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
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D。16.下表所示为某弃耕农田演替过程的记录,据表分析正确的是()弃耕年数优势植物非优势植物0~1马塘——1飞蓬豚草2紫苑豚草3须芒草豚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山核桃A.该地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慢B.该地50~150
年动物分层现象更显著,提高了动物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如果这块弃耕的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成稀疏的森林或者灌木D.农田中常见的动物有蚯蚓、马陆、蜘蛛等,它们都是分解者【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
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表格分析: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
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详解】A、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A错误;B、在群落中,植物的分层因为光照强度而呈现垂直分布,而其中的动物因为食物和栖息
地而有分层,据此可推测动物分层现象更显著,提高了动物群落利用空间、资源等的能力,B错误;C、若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由于受到水分重要生态因子的限制,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C正
确;D、农田中常见的动物有蚯蚓、马陆等,它们都是分解者,蜘蛛不是分解者,是消费者,D错误。故选C。17.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检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
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对上述资料分析不正确的是()A.对该东北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定是标记重捕法B.东北豹在人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其繁殖能力差是重要原因之一C.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提高东北豹的迁入率可以提高其种群数量D.监测
大型动物种群数量变化也可以用采集动物粪便检测其DNA分子作为依据【答案】A【解析】【分析】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
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该东北豹分布的范围较小,且个体较大,还可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B、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认为保护的措施下,
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繁殖能力差即出生率低是重要原因之一,B正确;C、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能提高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提高东北豹的迁入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其种群数量,C正确;D、因为DNA分子具有特异性,所以在监测大型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可以用采集动物粪便检测其DNA分子作为
依据,D正确。故选A。18.核基因p53是细胞的“基因组卫士”当人体细胞DNA受损时,p53基因被激活,通过如图所示相关途径最终修复或清除受损DNA,从而保持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DNA损伤为DNA双链断裂,则被破坏的
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B.过程①先后发生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C.修复或清除受损DNA的过程中既有正反馈调节,也有负反馈调节D.p53基因的正常、完整是最终修复或清除受损DNA的前提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当某些因素导致人体细胞DNA受损时,P53基因被激活,通过①过程控制合成
的P53蛋白,其作用途径有:(1)P53蛋白通过结合某DNA片段调控某DNA片段合成IncRNA,进而促进过程①使其合成更多的P53蛋白;(2)P53蛋白通过启动P21基因的表达阻止DNA的复制;(3)P53的蛋白可
启动修复酶系统修复损伤的DNA。【详解】A、DNA单链之间的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若DNA损伤为DNA双链断裂,则被破坏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A正确;B、过程①是P53基因控制合成的P53蛋白的
过程,该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其中转录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翻译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B错误;C、图中①过程控制合成的P53蛋白通过调控某DNA片段合成IncRNA,进而影响过程①,该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P53蛋白结合修复酶系统对于损伤DNA的激活
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故修复或清除受损DNA的过程中既有正反馈调节,也有负反馈调节,C正确;D、据图可知,图中P53的蛋白可启动修复酶系统,故p53基因的正常、完整是最终修复或清除受损DNA的前提条件,D正确。故选B。19.微生物对盐碱地修复和作物耐盐能力提高
有重要作用。某研究小组欲从盐碱地中筛选、分离出耐盐细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用1×104,1×105,1×106倍稀释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B.分离耐盐细菌时用接种等量菌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做对照组C.应设置接种等量
清水的培养皿作为对照以检测培养基是否彻底灭菌D.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统计活菌数量,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来表示【答案】C【解析】【分析】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的数目,可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直接计数,也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微生物接种于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
段时间后,通过计数菌落数目计算培养液中微生物的数目。由于采用第一种方法计数时不能剔除死菌,采用第二种方法计数时,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所以第一种方法统计的数目比实际活菌数目高,第二种方法统计的数目比实际活菌数目低。【详解
】A、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用1×104,1×105,1×106倍稀释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因为对于细菌来讲,该稀释倍数条件下可以得到单菌落,以便计数,A正确;B、分离耐盐细菌时用接种等量菌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做对照组,根据该培养基上群落数目的
多少,来说明耐盐选择的有效性,B正确;C、应设置接种等量无菌水的培养皿作为对照以检测培养基是否彻底灭菌,因为清水中有微生物的存在,C错误;D、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统计活菌数量,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来表示,因为只有长出
菌落才能用肉眼看得见,D正确。故选C。20.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描述正确的是()A.鉴别幽门螺旋杆菌时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和缓冲物
质B.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洋葱根尖细胞连续分裂全过程C.菊花组织培养时,经流水充分清洗后的外植体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30分钟,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3次即完成消毒过程D.制作泡菜时,选用密封良好的坛子
和用冷却好的盐水淹没过菜料等措施营造相对无氧的环境,有利于腌制泡菜的成功【答案】D【解析】【分析】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2.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原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发酵;3.泡菜中
的亚硝酸盐含量可以用比色法测定,即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详解】A、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脲酶能分解尿素形成氨,使pH升高,因此鉴别幽门螺旋杆菌时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
指示剂,A错误;B、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以观察到洋葱根尖细胞连续分裂全过程,因为在制片的解离步骤中根尖细胞已经死亡,B错误;C、菊花组织培养时,外植体需要进行消毒处理,需将其先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30s后,用无菌水清
洗2-3次,再用次氯酸钠处理30min后,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3次,C错误;D、制作泡菜时,选用密封良好的坛子和用冷却好的盐水淹没过菜料等措施都是为了营造相对无氧的环境,有利于乳酸发酵过程,从而使腌制泡菜的成功,因为乳酸是厌氧型微生物,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21.野生型(WT
)拟南芥叶片呈深绿色。对叶片的一部分(整体遮光,中部留出一条缝隙)强光照射1小时后,被照射的窄缝处变成浅绿色(如图一所示)。(1)实验分析:对强光照射后的窄缝处变成浅绿色可以有以下两种假设①第一种假设:由于叶绿素结构不稳定,强光下可能部分分解导致该部位
呈浅绿色。该假设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实验进行验证。最少要做_____________组实验才能验证假设①正确与否。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如果_____________颜色的色素带变窄,则说明该假设正
确。②第二种假设:叶绿体在细胞内的位置分布受到动态调控。该假设可以通过图二中的_____________组(选填“WT”或“chup1”)得以证实。(2)使用______________工具才能观察到图三所示结构。经研究发现光合色素在基质类囊体和基粒类囊体上均有分布。据此推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发生在_____________(选填“基粒类囊体”或“基质类囊体”或“两种类囊体”)膜上。【答案】(1)①.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②.2③.(实验组)黄绿色和蓝绿色④.WT(2)①.电子显微镜②.两种类囊体【解
析】【分析】据图分析:野生型拟南芥(WT)在弱光下叶绿体在细胞内均匀分布且会正对着光源,强光条件下,叶绿体会避开光源分布在细胞两侧并以侧面对着光源;而突变体细胞中的叶绿体无论在弱光还是强光条件下都集中分布在细胞
的远离光源一侧。【小问1详解】①要证明强光照射导致拟南芥叶片中的叶绿素部分分解使该部位颜色变浅,我们可以分别选取强光和自然光照射的拟南芥叶片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进行验证,其中自然光照射组为对照
组。一般情况下,叶绿体色素中含量较多的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滤纸条上分别为蓝绿色和黄绿色,且色带的宽窄表示色素的含量,所以如果蓝绿色素带和黄绿色素带变窄,则第一种假设正确。②由图一对应图二,观察野生型拟南芥叶片和叶绿体分布可知
,在弱光照射下,拟南芥叶片中叶绿体色素分布没有发生变化,而用强光照射拟南芥叶片中间部位,从图二中发现WT拟南芥叶片中叶绿体向叶片两侧的遮光部位移动,说明叶绿体在细胞内的位置分布受到动态调控。【小问2详解】图三为细胞的亚显微结
构示意图,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基质类囊体和基粒类囊体上都有光合色素,都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反应。【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叶绿体以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准
确答题。22.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中出现了朱红眼(基因a,位于常染色体上)亮红眼(基因b)和朱砂眼(基因d)3种单基因隐性突变果蝇。现有朱红眼、亮红眼、朱砂眼3个纯合品系,各品系果蝇不含其他品系的突变基因。让纯合朱红眼品系果蝇
和纯合亮红眼品系果蝇正交和反交,F1均为野生型。取正交的F1雌雄相互交配,F2中野生型红眼与突变型眼色比例为9:7(已知a,b双隐型纯合体眼色表现为橘色,纯合朱红眼品系果蝇做父本为正交)。(1)用朱砂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杂交,子代中雄果蝇都是朱
砂眼,雌果蝇都是红眼。推断控制朱砂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2)分析题意可知,a,b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3)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两种可能。假
设1:b基因位于不同于a基因的另一对常染色体上假设2:______________要确定哪种假设正确,可以统计F2中橘色果蝇的性别:若橘色果蝇的性别为_____________,则假设1正确若橘色果蝇的性别为_____________,则假设2正确【答案】(1)X(2)野生
型红眼与突变型眼色比例为9:7符合自由组合的分离比(3)①.假设2:b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②.雌和雄③.雌性【解析】【分析】根据9∶7的分离比,可知F1为双杂合个体。若B、b位于常染色体,纯合朱红眼品系
果蝇做父本为正交,则亲本为纯合朱红眼品系果蝇(aaBB)和纯合亮红眼品系果蝇(AAbb),F1为AaBb。若B、b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纯合朱红眼品系果蝇做父本为正交,则亲本为纯合朱红眼品系果蝇(aaXBYB)和纯合亮红眼品系果蝇(AAXbXb),F1为AaXBXb、AaXbYB
。【小问1详解】子代中雄果蝇都是朱砂眼,雌果蝇都是红眼。性别不同,表现型不同,因此控制朱砂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朱砂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dXd、XDY。【小问2详解】野生型红眼与突变型眼色比例为9:7符合自由组合的分
离比,因此a,b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小问3详解】取正交的F1雌雄相互交配,F2中野生型红眼与突变型眼色比例为9:7。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也可能是AaXBXb×AaXbYB。若为AaBb×AaBb,则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无关,即橘色果蝇(aabb)的性别为雌和雄。
若在X、Y染色体同源区段,则橘色为雌性,即aaXbX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定位,学生应能熟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遗传的差异,根据结果倒推基因的位置。23.人体尿液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步:首先血浆在肾毛细血管处滤过形成原尿。然后原尿中的物质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选择性重吸收。最后肾
小管﹑集合管分泌,形成终尿排出体外。结合下图信息,回答有关问题。(1)人体中水来源的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充盈状态,会刺激位于膀胱内壁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会________
______(选填“传导”或者“传递”或者“传导和传递”)到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并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此过程______________(选填“是”或“否”)属于非条件反射。(2)肾小球每天滤过的Na+约有500g,而每天从尿中排出的Na+仅有3—5g
,表明原尿中的Na+约99%被肾小管和集合管吸收。Na+的重吸收对于_____________渗透压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3)图1为肾小管的近端小管前半段对Na+和水的重吸收过程。请解释Na+和水在此部分重吸收的
原理:_____________。(4)乙酰唑胺是一类碳酸酐酶(CA)抑制剂,临床上可作为一种利尿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较为严重,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请根据图⒉解释说明乙酰唑胺对内环境稳态的副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饮水﹑食物中所含有的水②.传导和
传递③.否(2)细胞外液(3)在近端小管前半段,Na+通过载体蛋白与X同向转运、通过载体蛋白与H+逆向转运进入上皮细胞,再通过钠钾泵主动运输进入血液。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大了上皮细胞及血浆中的渗透压,从而使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重吸收
。(4)由于抑制了碳酸酐酶的活性,使近端小管的HCO3-的重吸收受阻,导致血浆中的HCO3-减少,影响机体的酸碱平衡。【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1为肾小管的近端小管前半段对Na+和水的重吸收过程,据图可知,在近端小管前半段,
Na+通过载体蛋白与X同向转运和通过载体蛋白与H+逆向转运进入上皮细胞,然后经钠钾泵的主动运输进入血液。Na+的重吸收,增大了上皮细胞及血浆中的渗透压,从而使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重吸收。图2是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的细胞机制,据图可知,在近端小管腔中,H+和HCO3-生成
碳酸,碳酸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自由扩散进入上皮细胞,在CA的催化下,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H2CO3,H2CO3分解生成H+和HCO3-,HCO3-通过协助扩散被吸收进入血液。【小问1详解】人体内水的来源有饮水﹑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及代谢产生水,其中饮水﹑食物中所含有的水是
水的主要来源。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充盈状态,会刺激位于膀胱内壁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会传导和传递到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并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传导,在突触处是传递,此过程包括了神经纤维和突触处的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故填“传导和传递”)。尿意的产生
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不属于非条件反射(填“否”)。【小问2详解】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来自Na+和Cl-,Na+的重吸收对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小问3详解】据分析可知,Na+和水在肾小管的近端小
管前半段被重吸收的原理是:在近端小管前半段,Na+通过载体蛋白与X同向转运和通过载体蛋白与H+逆向转运进入上皮细胞,然后经钠钾泵的主动运输进入血液。Na+的重吸收,增大了上皮细胞及血浆中的渗透压,从而使水分子通
过水通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重吸收。【小问4详解】据图2可知,在近端小管腔中,H+和HCO3-生成碳酸,碳酸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自由扩散进入上皮细胞,在CA的催化下,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H2CO3,H2CO3分解生成H+和HCO3-,HCO3-通过协助扩散被吸收
进入血液。乙酰唑胺是一类碳酸酐酶(CA)抑制剂,由于抑制了碳酸酐酶的活性,上皮细胞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H2CO3的过程被抑制,使近端小管的HCO3-的重吸收受阻,导致血浆中的HCO3-减少,影响机体的酸碱平衡,出
现严重的副作用。【点睛】本题考查水盐平衡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4.黄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同一植株上既有雌花也有雄花,雌花率影响黄瓜
产量。研究人员利用黄瓜雌雄同株纯合品系甲培育出全雌株(只有雌花)纯合品系乙。为确定全雌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1)雌雄同株和全雌株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设计实验证明全雌性状为显性性状并验
证基因分离定律,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进一步研究发现控制全雌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品系甲、乙3号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同时发
现品系乙花蕾细胞中ASC蛋白和MYB1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品系甲,而BCAT蛋白无显著差异。由上述结果推测,品系乙可能由于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的原因,导致合成的相应蛋白质增多,进而促进了雌花的发育。(3)为进一步研究控制全雌性状的基
因,科研人员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该系统的核心组成包括gRNA和Cas9蛋白,gRNA可以识别并结合靶基因,引导Cas9蛋白对靶基因进行剪切,进而破坏靶基因结构。大致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由于品系乙难以被直接编辑,研究人员以品系甲为背景选育了转基因植株丙和丁。分别将以MYB1基因和ASC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的CRISPR—Cas9系统基因导入品系甲,得到植株丙和丁(植株丙和丁的所有染色体上均只
有一个位点导入了CRISPRCas9系统基因)。转入植株丙和丁的基因可随配子传递给子代,该CRISPR—Cas9系统只在受精卵中发挥基因编辑作用。由此产生的变异变型属于_____________。②将植株丙和植株丁分别与品系乙进
行杂交,结果见表。F1亲本雌雄同株全雌株植株丙×品系乙035植株丁×品系乙据表推测:当植株丁与品系乙杂交的结果为_____________时,则说明MYB1基因不能控制全雌性状,而ASC基因控制全雌性状。【答案】(
1)将品系甲与品系乙杂交,观察F1的表现型。再将F1与亲本雌雄同株黄瓜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2)①.ASC和MYB1基因数量多②.ASC基因和MYB1基因转录(表达)水平高(3)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②.雌雄同株:全雌
株1:1【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小问1详解】设计实验证明全雌性状为显性性状并验证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设计思路如下,由于品系甲为雌雄同株纯合品系,品系乙为全雌株纯合品系,因此选择品系甲与品系乙杂交得F1,F1表现为全为全雌,此时能证明全雌为显性性状。若该性状由一等位基因控制,再选择F1与品系甲即隐性纯合子测交,子代显隐性比例为1∶1,即全雌∶雌雄同株=1∶1则可验证基因的分
离定律。【小问2详解】根据图示分析,品系乙中ASC基因与MYB1基因数量多于品系甲,且两种基因表达量也多于甲,说明品系乙的全雌性状可能是由于ASC或MYB1基因数量更多且表达水平更高,从而促进了雌花的发育。【小问3详解】①题意显示科研人员利用CRISPR—Cas9
系统对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该系统的核心组成包括gRNA和Cas9蛋白,gRNA可以识别并结合靶基因,引导Cas9蛋白对靶基因进行剪切,进而破坏靶基因结构,而植株丙和丁是分别以MYB1基因和ASC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的CRISPR—Cas9系统基因导入品系甲得到的,
即不仅实现了相关的靶基因的基因结构被改变,而且与原来的基因也实现了重组,由此产生的变异变型属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②植株丙中的MYB1基因被编辑,植株丁中ASC基因被编辑,二者分别与品系乙进行杂交,在植株丙中不存在MYB1基因的情况下
,二者杂交的结果表现为全雌株;而在植株丁不存在ASC基因的情况下,二者杂交的结果表现为雌雄同株∶全雌株1∶1,上述杂交结果说明MYB1基因不能控制全雌性状,而ASC基因控制全雌性状。【点睛】熟知分离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正确解读本题的相关信息并合理运用是解答本题的难点,本题属于难题档次。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