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902.644 KB
  • 2025-01-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902.64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1c83adc39cd4ea5d0405652e1805a6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部分(48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南稻北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布局。但是,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显示,历史上稻、粟作物的种植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个双方重叠的混作区。这个区域自新石器时代早期

开始出现,晚期基本形成。该研究表明,新石器时期我国A.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水稻B.粮食品种呈现南北交流的趋势C.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体系形成D.产品交换推动贫富分化的出现2.《汉书》引董仲舒语曰:“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天下)也。”此语

旨在说明A.法家学说的合理性B.秦国统一的必要性C.以法为教的重要性D.秦朝灭亡的必然性3.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座古墓的壁画中,描绘了墓主人阚如的一生。其中一幅的榜题为“举孝廉时”,后续榜题又出现了“郎”“西河长史”“护乌桓校尉”等官职。对这些壁画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特科中一个常态性的考察项目B.“护乌桓校尉”是西汉管理西域一带少数民族的长官C.壁画风格形式多样,深受西域和周边邻国文化的影响D.壁画内容可作为汉代官员选拔和管理的重要研究史料4.

唐穆宗时,诗人元稹作《白氏长庆集》序,称白居易诗风行社会,“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并在《元稹集》注云:“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白居易)及予(元稹)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材料

反映唐代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的应用逐渐推广②活字印刷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③私家藏书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发展④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现象已日益显现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5.有学者的一项研究曾试图从相关文献中清理

出各种户籍名称,以勾画出元代户口的行政网络。他故终列出了83个种类,其中的4个大类是民户、军户、匠户、站户,许多类别还有子目。令士人感到沮丧的是,儒人竟与道、僧、尼、弥勒教徒并列。元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社会控制B.抑制儒学发展C.缓和民族矛

盾D.防止社会分化6.明朝建立的前一年(1367年),朱元璋就颁布律令,并下令用通俗口语编写《律令直解》,普及民众。洪武七年(1374年)《大明律》发布后,朱元璋亲自编写《大诰》,兼有朱元璋对臣民的“训导”。1397年

,朱元璋又颁布《教民榜文》,即圣谕六条,史称“六谕”。明朝类似的律令、规定A.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法律体例B.具有劝谕与禁约结合的特点C.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D.是儒学人士教化乡里的范本7.有史书记述说,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各省的政策

;而在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开始引起这一变化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维新变法运动的推进C.义和团运动的冲击D.“东南

互保”协议的洽商8.孙中山曾说,“十三年来,民国绝无起色,党务并不进步,皆由尔等不肯奋斗之过”。反之,“彼共产党成立未久,已有青年同志二百万人,可见其奋斗之成绩。尔等自不奋斗而妒他人之奋斗,殊属可耻”。为此

,孙中山A.开始实施政党政治的尝试B.提出文官考试的指导思想C.致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领导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9.1984年是当时很多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开始。这一年,联想、健力宝、万科、工商银行等多家企业成立,中国企业家的梦实现了;女排三连冠,奥运会大突破,羽毛球

“尤伯杯”夺冠,众多运动健儿的梦实现了;陈慧娴、张学友、谭咏麟、张国荣等一堆日后响亮的名字出现在大众面前,一首首经典歌曲诞生,一个多姿多彩生活的梦实现了。下列助推这些“中国梦”开始实现的重大事件,不可能发生于“这一年”的是A.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开启B.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推进国企改革C.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D.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0.在《荷马史诗》的记述中,土地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富有最显著的标志。公元前7世纪希腊诗人赫西澳德《田功农时》通篇的教导,是如何干好农活。下列

图中,属于描绘古希腊人从事农业劳作场景的是A.①B.②C.③D.④11.“哥伦布大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甘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带动了昆虫、细菌的流动,这些生物在进入它们之前从未涉足的领地以后,对新的领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表明A.新航路的开辟对美洲而言弊大于利B.物种与生物的互动使生态更为平衡C.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D.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12.17世纪之前,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运输,主要靠13世纪70年代由热那亚人开启的绕过直布罗陀海峡的南

北欧直航;而17世纪之后,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运输大为便捷。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地区的探险B.法国米迪运河的开凿C.荷兰阿姆斯特运河系统的建立D.英法海底隧道的开通13.“一旦战争危机过去,那些违背经济规律的强制性措施和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化方案很快就同人民群众

的实际利益和选择取向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苏维埃政权的基础发生动摇,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接踵而至。”苏维埃政权基于这一背景而采取的政策A.集中有限力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B.其重心是调整国

家与农民的关系C.使苏联成为发达的世界工业强国D.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14.1985年撒切尔政府着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其中一个内容为改变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性原则”,实施选择性原则,进一步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一改革主要是基于A.社会阶级结

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B.全球收入不平等的现象日益加剧C.社会保障制度容易助长懒惰行为D.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15.下图为1965-1993年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美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据美国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改编)。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移民增多导致了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B.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C.美国政府推行歧视性移民政策带来的必然影响D.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冲突扩大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唐朝柳宗元云:“汉有天下,……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明末清初顾炎武亦曰:“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

而为郡县”。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是A.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作用各有千秋D.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7、1911年3月,梁启超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一文,文中曰:“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

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然“十年来之中国若支破屋于淖泽之上,非大乱后不能大治。此五尺童子所能知也。武汉起事,举国云集响应。此实应于时势之要求,冥

契乎全国人民心理所同然。”材料表明,当时的梁启超A.认为美法式的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B.依然寄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C.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重大变化D.已预见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得到巩固18.下面是世界古

代某一帝国形势图。下列相关叙述,与这一形势图相符的是A.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B.糅合各种文化,引领“希腊化世界”的文化走向C.从共和国到帝国,成为一个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国D.亚历山大城建立了规模宏大、书籍最全的图书馆19.有史书描述说:“随着(这场)战争的停止,宗教战

争终于宜告结束。虽然在后来一些冲突中,宗教仍然是一个争端,但总的说来,它在欧洲政治事务中已不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而争取领土、财富和战略联盟的政治斗争已经世俗化了,因为它影响政府对外政策和主权国家军事冲突两个方面,“国家理由”均已压倒宗教忠

诚而占据优势。”这一情形的出现①缘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②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③体现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④有利于大国协调、欧洲均势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0.下面是《2000-2021年全球发表人工智能研究论文数量及增长率变化图》。该图

反映出A.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的视角C.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B.大国日渐成为高新技术研究的主导力量D.高新技术发展推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21.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史学代表人海登·怀特曾说:“我们所

面对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是,即使在那些最朴素的推论性散文和文本中,尽管它们试图在不借助任何修辞雕饰和诗歌形象的前提下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它们也总不能如愿以偿。可以表明,每一个模仿文本都从对其对象的描述中漏掉了某些东西,或者加入了某些东西。”这段话旨在说明A.历史只需关乎

历史事实的正确观察陈述B.一切关于历史的解释和理论都是多余的C.历史描述应以还原本来面目为最高原则D.历史学用语言作为叙事工具,很难如实非选择题部分(52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4分,第23题6分,第24题20分,第25题12分,共52分)22.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与前代相比,清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出现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交往范围扩展到欧洲诸国,与周边亚洲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则正在逐渐削弱。清朝统治者对这一变化的认识十分模糊,仍然长期用朝贡外交的眼

光看待西方国家,从而使自己在对外交往中日益被动。不过,由于“康乾盛世”国力强大,清朝统治者对外国的侵略行为都进行了坚决反击,维护了国家版图的完整。——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小国的关系,尤其是与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藩属国朝鲜

和越南(安南)的关系,显然影响了毛泽东和他的同僚。1950年,当他们自己刚刚建立起政府之时,就毫不犹豫地派出了一百万志愿军援助朝鲜抗击美国的侵略。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他们坚定地站在北越的一边,而在后来北越对越南和美国人的战争中,他们向北越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在对外方面,与苏

联和东欧国家保持紧密的联系,与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打成了平局,在日内瓦和万隆会议上扮演了大国角色。——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初期对外关系呈现的特点,并简述“康乾盛世”时期“统治者对外国的侵略行为……维护了国家

版图的完整”的相关史实。(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背景,并说明中国在这两次会议上“扮演了大国角色”的突出表现。(7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清

末教育的基本法规,其对历史课程的“要义”也作了相应的规定。该章程指出,中小学历史的“要义”在于陈述“历朝治乱兴表大略”“历代帝王之大事”“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及“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

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和“振发国民之志气”。——改编自《用多种类型的情境化学生活动培育核心素养》(《历史教学》2024年第1期)请简要评析晚清《奏定学堂章程》有关“历史课程的‘要义’”之规定。(6分)24.用历史的慧眼,观欧洲历史之

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尽管这是一个基督教的信仰时代,我们却总能透过布满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一种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兴起:政治是分散割据的,社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

……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都带上了基督教的色彩。……我们总是“言必称希腊”……断定中世纪只是宗教上的狂热和科学上的蒙昧。事实上,中世纪文化与古典希腊罗马文化都是

西方文化的根,如果没有中世纪这一中间环节,当今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文化难以产生。——摘编自韩亚辉《西方文化评析》材料二:当历史的脚步迈进16世纪时,原先的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区域、不同国家,由于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不同,开始显示出其进步的动力各有

差异。……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西欧诸国最早迈向了现代世界,发展了现代工业文明,并取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地位。是什么力量推动它的进步和发展?从长时段的视角来考察,科学革命、思想革命、市场经济体制给了西欧诸国以强劲的推动力,

使其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在世界舞台上猛然崛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跳跃式发展。——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材料三: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他的评论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其正确的程度比他当时所能预见的还大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王朝,代之而起的是格雷伯爵这样的贵族政治论者所朦朦胧胧意识到

的新的领袖、新的制度和新的意识形态。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末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这些挑战在世界大多数地区被设法成功地阻止了。但这种缓解只持续了20年,因为第二

次世界大战完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削弱过程,使欧洲各地的帝国处于大混乱之中.——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西欧社会所呈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间环节”的角度,用一句话概述中古西欧文化的历史价值。(7分)(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16-17世纪欧洲通过“科学革命”而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市场经济体制给了西欧诸国以强劲的推动力”,列举16-19世纪“猛然崛起”的若干新商业经营方式。(7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认为“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的史实依据,并结合所学,用

一句话指出欧洲“支配全球”的“控制”力在20世纪发生的变化。(6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不同交流主体以对立的、不友好的甚至

敌对的方式相互对抗),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改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材料二: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围绕“建筑与文明涵化”,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选B。解析:从题干情境“历史上稻、粟作物的种植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个双方重叠的混作区”可以推知,新石器时期我国“粮食品种呈现南北交流的

趋势”,B项符合;A、D项在题干情境中没有体现,排除;“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体系形成”在题干情境中同样没有体现,实事上这一体系是在秦汉到隋唐时期形成的,C项排除。故答案为B。2.选D。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秦朝)效法申不害、商鞅的办法,实行韩非的学说,憎恶

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道理,贪污成风,并不是用礼义来教化天下。所以,《汉书》引董仲舒这一话语,旨在说明秦朝灭亡的必然性。D项符合。A、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为D。3.选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所说的“孝廉”是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中一个重要的科

目,“护乌桓校尉”等则是汉代在地方设置的一些重要官职,所以该壁画中的图像内容可作为汉代官员选拔和管理的重要研究史料。D项符合。“孝廉”是汉代察举制常科中一个常态性的考察项目,A项排除;“护乌桓校尉”是西汉管理东北一带少数民族的长官,B项排除;C项解

读有误,也与史实不符,排除。故答案为D。4.选B。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唐穆宗时民间有人“缮写模勒”(即仿照原样雕刻、印刷)白居易、元稹的诗,并卖于市井(市肆)之中,或“以交酒茗”,这反映唐代雕版印刷术在民间的应用逐渐推广,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现

象已日益显现。①、④符合。“缮写模勒”不属于活字印刷术,况且这一技术要到北宋时出现,②排除;“私家藏书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发展”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③排除。故答案为B。5.选A。解析:依据题干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了极其细化复杂的户籍系统,而且规定一旦定籍,世代相

袭,不得变动,这是政府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社会控制。A项符合。题干材料整体上呈现的不是如何抑制儒学发展的意思,也不是在讲如何缓和民族矛盾、防止社会分化。综上,B、C、D项排除。故答案为A。6.选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律令直解》、“训导”以及《教民榜文

》(即“六谕”),对象都是普通民众,这些文本内容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份,具有劝谕与禁约结合的特点,B项符合。开创律例合编法律体例的是《大明律》及数次重修的《问刑条例》,A项排除;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C项排除;北宋的《吕氏乡约》是儒学人士教化乡里的范本,D项排除。故答案

为B。7.选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中央权力的下移和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所以开始引起这种变化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A项符合。B、C、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答案为A。8.

选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十三年来(1912年来)”等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话语应该表达于1924年。当时,孙中山主要在寻求国共两党合作,并通过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C项符合。开始实施政党政

治的尝试是在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孙中山提出文官考试的思想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正式开始于1926年,当时孙中山已经去世。A、B、D项排除。故答案为C。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

页9.选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同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也在这一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A、C、D项都发生于1984年,但不符合选题要求,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B项符合选题要求。故答案为B。10.选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①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

,瓶上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图②是中古西欧农民耕种土地的情景;图③表现的是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一位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图④是中国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画面最下一层为牛耕图,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综上

,①符合,②、③、④排除。故答案为A。11.选C。解析:依据题干相关信息可知,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物种的交换和生物的传播,表明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C项符合。题干情境没有新航路开辟对美洲利弊的相关信息,A项排除;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与生物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项排除;题干所述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界范围多元文明的格局,从而出现了一体化趋势,D项排除。故答案为C。12.选B。解析:题干的主题是“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运输”在17世纪前后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使大西洋

与地中海之间的运输大为便捷。B项符合。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地区的探险、荷兰阿姆斯特运河系统的建立及英法海底隧道的开通,与题干“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这一要求不符,A、C、D项排除。故答案为B。13.选B。解析:依据

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陷入内战的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但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甚至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也发生动摇。为此,苏维埃政权采用了新经济政策,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从而稳定

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项符合。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C、D项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结果,排除。故答案为B。14.选C。解析:从题干“1985年撒切尔政府”“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等信息可知,此题考查的是英国8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改变社会

保障制度‘普遍性原则’”、“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等信息可知,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因为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以及容易助长懒惰行为。C项符合。A、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包括英国在内都适当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D项排除。故答

案为C。15.选D。解析:题干变化示意图表明,1965-1993年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美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比例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公民对移民持排斥态度,D项符合

。题干数据未涉及人口增长与社会两极分化之间的关系,也未涉及人口增长与财政负担之间的关系,A、B项排除;C项缺乏史实依据,排除。故答案为D。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

不得分)16.选B。解析:柳宗元的意思是,汉朝统一全国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事实证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是长期积累的结

果,即使是圣人治理也会实行郡县制。两人都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项符合。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不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A项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答案为B。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第2页共5页17.选C。解析:就题干材料整体而言,意思是梁启超原来主张在中国实行“开明”式的君主立宪制,但十年来(1901-1911年)随着形势的变化,包括预备立宪的破产、武昌起义的爆发、辛亥革命的成功,已转而接受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

主张,说明他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了重大变化。综上,C项符合,A、B项排除。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为C。18.选B。解析:依据题图箭头走向及“马其顿”“希腊”“亚历山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建立起

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是波斯帝国,A项排除;亚历山大帝国糅合了希腊—马其顿传统与波斯的制度,后来导向了“希腊化”世界的文化走向,B项符合;从共和国到帝国,成为一个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国是罗马帝国,C项排除;古文明遗址中规

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D项排除。故答案为B。19.选A。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宗教战争终于宣告结束”“宗教……在欧洲政治事务中已不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1618

-164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而这场战争结束后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①、②正确。③、④反映了维也纳体系的特征及影响,与此情形无关,排除。故答案为A。20.选B。解析

:依据题图可知,美国、中国等大国及世界重要地区欧洲2021年人工智能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与2000年相比有了明显增加,增长率快速提升,这反映了世界大国成为高新技术研究的主导力量,故B项符合。题图只提供了有关人工智能方面论

文发表的数量,体现出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据此无法得出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的视角的结论,A项排除;材料只反映人工智能论文发表情况,未体现其应用情况,C项排除;论文的发表只能表明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进展,不能说明其已经转化为生产力,更不

能得出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的结论,D项排除。故答案为B。21.选D。解析:题干材料“尽管它们试图在不借助任何修辞雕饰和诗歌形象的前提下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它们也总不能如愿以偿”、“每一个模仿文本都从对其对象的描述中漏掉了某些东西,或者加入了某些东西”等信息表明

,海登·怀特旨在说明历史学用语言作为叙事工具,很难如实。D项符合。A、B项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本身表述没有问题,但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排除。故答案为D。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4分,第23题6分,第

24题20分,第25题12分,共52分)22.(1)特点:交往范围扩展到欧洲,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逐渐削弱;仍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或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随着对外交往增多,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3分)史实: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进行谈判(或组织雅克萨之战)(2

分);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1分),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1分)。(2)背景: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越南关系友好的历史影响;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关系趋于缓和;新中国即

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或实施“一五”计划)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第3页共5页表现: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

会议;在日内瓦会议上,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或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万隆会议上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3分)23.观点判断:规定有进步性,但也有局限性。(如

只有这一观点判断,没有具体展开评析,全题得1分)背景:晚清时期,科举制受到很大冲击,新政实施,选官制度改革进行等。(1分,任答1点得1分)进步性:陈述“历朝治乱兴衰大略”,表明重视历史发展规律性教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表明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省悟强弱兴亡之故”

、“养国民忠爱之本源”,表明重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振发国民之志气”,表明统治者主观上已经接受“国民”概念,一定程度上认同“国民”(2分,任答2点得2分)局限性:依然坚持以“忠孝”为本的传统历史教育,将“忠孝”作为历史课程的中心目标,特别是对大清王朝的认同,表明当时的历史教

育本质上仍是“君臣”之学。(1分)总结:反映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中,欲通过历史教育来实现维护本朝统治和适应时代变化的双重诉求。(1分)24.(1)特征: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或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庄园与农奴制度;社会各个细节都带

上了基督教的色彩(或基督教信仰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或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等)。(3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表现:中古西欧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4分)(2)思维方式:重视经验和事实。(1分)科学方法:通

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2分)经营方式:商品交易所;粮食交易所;综合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或东、西印度公司)。(4分,任答4点得4分)(3)依据:给欧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或削弱

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或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欧洲四大(俄罗斯、奥匈、德国、奥斯曼)帝国解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或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殖

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或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等)。(4分)变化:世界殖民体系从“一战”后开始解体,到“二战”后最终解体(或土崩瓦解,退出历史舞台)。(2分,仅作答“控制

力”的变化只得1分)25.论题方向举例:(1)正向:建筑与文明交融(2)反向:建筑与文明冲突(3)辩证:建筑中的文明碰撞与交融(阐述其他论题,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分值分配:标题(2分):有价值判断2分,无价值判断1分,无标题0分;史实(6分,

3个,每个2分):史实错误不给分;结构(2分):总—分—总,或分一总均可,没有分段但体现了总结也可;结尾升华(1分)表述(1分):逻辑严密,表达精准。主题及相关史实举例:(1)正向:建筑与文明交融①景福宫的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名字源于《诗经》。景福宫的

门均以汉字命名,匾额上写有汉字,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朝鲜建筑的影响。②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③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宫顶仿中国宫殿,宫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体现中华文化

对欧洲建筑的影响。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体现了古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⑤柬埔寨吴哥窟中有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建筑的影响。⑥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

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化的建筑,体现了三种文化的交融共存。⑦其他如万神殿、罗马民居等。(2)反向:建筑与文明冲突①墨西哥三文化广场是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见证,体现了西欧殖民文化对美洲建筑的影响

。②亚历山大远征使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历代国王的宫殿被烧成焦土(或奥斯曼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破坏),是文明冲突中建筑被毁坏的表现。③土耳其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最初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教堂,在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被改建为清真寺。这反映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④其他如雅典帕特农神庙等毁于战火或冲突中的建筑。(3)辩证:建筑中的文明碰撞与交融正反两个方面均须体现,

具体史实见上述两点。说明:为便于阅卷老师批改及课任老师考后评析,按照最新的省“24年01月”选考阅卷要求,材料题答案的设计不再是相对简单的“参考答案”,基本上做成了相对细化、比较完善的“评分细则”(特别是“23题”评析题、“25题”小论文题),因

此答案显得比较长。阅卷老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得分点)”给分。另外,在此“评分细则”的基础上,阅卷老师如果还有新的想法,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