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荆荆随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608.170 KB
  • 2024-10-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宜荆荆随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宜荆荆随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宜荆荆随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宜荆荆随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608.17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10f5af0b859dee855c886b3502c2ac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宜荆荆随高一11月联考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尚书·甘誓》载,启在征讨有扈氏时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命则绝其命。今予唯恭行天之罚。”启征讨的理由说明了()A.启征讨有扈氏是替天行道B.统治者十分重视天的旨意C.有扈氏倒行逆施不得民心D.夏朝统治的神权色彩浓厚【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夏启征讨有扈氏,是以“天命”的理由对其进行征伐,体现了当时统治的神权色彩较为浓厚,D项正确;“替天行道”是夏启的理由,而不一定真是替天行道,排除A项;启征

讨的理由是其出兵的借口,而非真是天的旨意,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判定有扈氏是否倒行逆施不得民心,排除C项。故选D项。2.“灭人之国,不绝其祀”是先秦时期一项重要的传统和规则,指灭国之后允许先代贵族保留一定的封地、爵位。武王灭商后,遵循传统,册封周人认定的上迄黄帝、炎帝,下止夏禹

、商汤的后裔为诸侯。由此可知()A.早期国家祖先崇拜意识淡漠B.殷商残余势力过大难以掌控C.分封制为西周灭亡埋下隐患D.华夏文明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

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的一项重要的传统和规则就是“灭人之国,不绝其祀”,不赶尽杀绝,据此判断,华夏文明充满人道主义色彩,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不赶尽杀绝,与祖先崇拜无关,排除A项;殷商残余势力过大难以掌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西周灭亡是犬戎攻入镐京

,与分封制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3.《孟子·滕文公》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据此可知()A.孔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春秋》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教材C.分封制和宗法制均已经崩溃D.《春秋》杜绝

了乱臣贼子的行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的因为当时礼崩乐坏,孔子为了维护礼乐秩序,警示乱臣贼子而作,体现了孔子具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春秋》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证明春秋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均已崩溃,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4.商鞅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其根本目的在于

()A.改易秦国落后的风俗习惯B.推动秦国走向富国强兵C.强化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D.适应小农经济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

题干“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含义是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父子分家之后,征收赋税对象由一户变成多户,就能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根本目的是推动秦国走向富国强兵,B项正确;A项只是表象,不是目的,排除A项;C项是目的,但

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D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5.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礼记·乡饮酒义》:“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乡饮席位看堂上堂下之别,如图所示,根据材料可知,乡饮酒礼()A.促成长幼有序的社会风气B.是西周确立的政治制度C.追求人人平等

的有序社会D.反映出礼乐制度教条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材料“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流行乡饮酒礼的宴饮风俗,《礼记·乡饮酒义》规定

,六十岁的可以坐,五十岁的要在一边伺候,反映出乡饮酒礼促成长幼有序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乡饮酒礼是礼仪规定,不是是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人人平等,且在阶级社会不可能人人平等,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礼乐制度的日常化,不是教条化,排除D项。故选A项。6.陈胜起义后,秦民无反

秦之事;齐、赵、燕、韩、魏起义反秦,其激烈程度皆不如楚;楚人反秦,气势最盛,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陈胜建立政权也号称“张楚”,由此可知()A.反秦力量主要来自关中地区B.楚国旧地对秦缺乏认同感C.郡县制治理模式缺乏合理性D.迷信思

想在民间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反秦起义中,楚国人的气势最盛,其他国家皆不如楚国人,据此可判断,楚国旧地对秦缺乏认同感,对秦灭其国积怨较深,B项

正确;关中地区是秦人所处的地方,且材料中描述的是“秦民无反秦之事”,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信息,与郡县制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楚人反秦的原因,与迷信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柳宗元在《封

建论》中指出,秦之所以革之(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朝开启“公天下”主要是指()A.从禅让制度走向世袭制度B.从贵族政治走

向官僚政治C.从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D.从有限君权走向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柳宗元认为虽然郡县制是“私其一己之威”,但郡县制却是“公天下”的开端。结合

所学可知,郡县制下,长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来任免,不得世袭,这样的官僚政治才是“公天下”,结束了贵族政治的世卿世禄,B项正确;“家天下”指的是王位世袭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公天下”是指官僚政治,不是君主专制制度,故排除D项。故选B项。8.里耶秦简户籍簿中记

载,“东成户人(户主)士五(身份称谓,指无爵位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其中,“大”,“小”均是课役身份的标志。由此推知,秦朝建立户籍的主要目的是()A.作为国家赋税征收的依据B.建立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C.加强对民众的管

理与监督D.方便政府掌握民情与民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里耶秦简户籍薄》记录着户主人家的家庭住址

、户主姓名和身份、家中人口及课役标准等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为了征伐赋役的需要,说明户籍是征伐赋役的重要依据,A项正确;建立户籍是为了征收赋税,而不是为了建立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排除B项;C也是目的之一,

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建立户籍是为了赋税,并不是为了掌握民意,排除D项。故选A项。9.陈苏镇先生指出,“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

是楚、齐、赵人之俗。”材料可用于说明()A.汉初郡国并行实施的合理性B.文化差异决定汉初王国的设置C.东方王国的文化氛围较浓厚D.汉初文化的多元性不利于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

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西汉政权建立后,为维护自身统治,考虑到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尊重东西文化差异,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说明郡国并行制的确立有其历史因素,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统,不涉及文化差异,排除B项;实行郡国并行制与东方王国的文化氛围无关,排除C项;汉初国家统一已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10.樊氏是东汉时期的地方大族,经营着大型田庄。据《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载,“(樊氏)为乡里著姓。……其营理产业

,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资至巨万。”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地方豪强()A.土地兼并激化了

社会矛盾B.日益强盛威胁了中央政权C建设田庄促进了生产发展D.剥削佃农积聚了巨额财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汉的田庄经营产业较多,获利丰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

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田庄促进生产的发展,没有描述土地兼并的信息,也没有威胁中央的信息,排除AB项;材料描述的是通过经济多种产业,实现财富的增加,而非剥削佃农,排除D项。故选.C项。11.据《晋书·乐志》

载:张博望(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河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据此可知汉朝()A.中外交流推动文化创新B.音乐发展依靠外来文化传播C.文化发展助力军事强盛D.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十分深入【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汉朝时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张骞将西域音乐带回长安;李延年根据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两者将国外的音乐引入汉朝,将本土音乐和外国音乐进行融合,后面用于军事,促进音乐发展,A项

正确;音乐发展并非依靠外来文化传播,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音乐用于军事,并不能得出军事强盛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音乐交流,不能得出交流深入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2.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南北对峙局面,完成天下一统,是那个时代英雄们心中崇高的理

想和神圣的使命。但真正有能力将此付诸实践的多为北方的英雄们,如曹操赤壁战孙刘,司马南下灭东吴,苻坚淝水攻东晋,杨广挥师掳南陈。此时,左右这种现象的根本因素是()A.君主眼光是否远大B.社会经济是否发达C

.综合国力是否雄厚D.科技文化是否先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但真正有能力将此付诸实践的多

为北方的英雄们”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国家综合实力更强,所以有能力的多为北方的英雄们,C项正确。根据材料“是那个时代英雄们心中崇高的理想和神圣的使命”可知君主们想完成南北统一,排除A项;社会经济是否发达是完

成统一的要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因素,国家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排除B项;科技是否先进不是根本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13.古代汉服上衣下裳,宽袖长袍,穿开裆裤;古代胡服则夹领、小袖、紧身,穿满档裤。战国时

赵武灵王倡胡服骑射,引进胡服,但胡服没有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五胡内迁后,胡服为广大汉人所喜爱,并逐渐普及。这一典型事例最能说明()A.胡服因美观而受人追捧B.喜新厌旧是人们的天性C政府提倡违背民间意愿D.民族交融丰富人民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

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胡服短小精干,适合骑射劳作。赵武灵王为了应对游牧民族,提倡胡服骑射,将胡服引入国内,但是并未普及;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胡汉杂居,胡服受到汉人喜爱,逐渐普及,这一现象说明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的生活,D项正确

;胡服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引入,但是并未普及,说明胡服并不是因为美观而受人追捧,排除A项;汉人接受胡服并不等于放弃了原来的汉服,因此胡服的传播与喜新厌旧无关,排除B项;赵武灵王引入胡服主要是为了对抗北边游牧民族

,其行为并未违背民意,排除C项。故选D项。14.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A.从根本上杜绝土地兼并B.提高

了奴婢的政治地位C.兼顾农民与地主的利益D.促使中原租佃关系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题干材料“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

也相应授田。”及所学可知,均田制下丁男丁女都能得授土地,使得他们能够从事农业生产,但均田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未限制地主利益,由此可见均田制兼顾农民与地主的利益,C项正确;均田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排除A

项;均田制并未提高奴婢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均田制下将土地授予农民,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因此并不会导致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排除D项。故选C项。15.一位学者曾写道:“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

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文中提到的“晋人南渡”()A.加快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速度B.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格局C.开创了南北朝对峙的政治局面D.为江南地区开发创造了条件【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的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据材料可知,“晋人南渡”指的是西晋灭亡,中原老百姓为躲避战乱,向南迁徙,

历史上也称为“北民南迁”,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丰富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唐朝中后期的人口迁徙,加快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速度,与材料中世纪不符,排除A项;中国传

统的经济格局尚未改变,此时北方仍是经济重心,排除B项;刘裕建宋,此时南北朝对峙的政治局面正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16.609年至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对于胡客“酒食例不取直”,还以缯

帛缠树。有人感慨,“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揭露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B.说明隋朝国力强盛C.铺张浪费加重了百姓负担D.体现炀帝暴虐残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

范围为隋朝(中国)。隋炀帝举行的表演大会中,对胡客“酒食例,不取直”,还以缯帛缠树,以显示国力雄厚,但是对本国内的贫困人口却视而不见。这说明隋炀帝铺张浪费,这加重了百姓负担,C项正确;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隋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材料所列的事件并不能证明隋朝国力强盛,排除B项

;隋炀帝的暴虐残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7.如图为唐代的曲辕型、秘色瓷和开元通宝。据此可知()A.唐代吸收隋亡教训劝课农桑B.唐代的三彩瓷代表最高水平C.开元通宝是开元盛世的代表D.唐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进步【答案】D【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中的曲辕型、秘色瓷和开元通宝可以推知,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所发展,表明唐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进步,D项正确;农业只是材料一个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

中没有对手工业技术进行对比,不能得出三彩瓷是否是最高水平,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铸造,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8.《宋史·尹源传》载:“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的观点是()A.藩镇延续了唐的统治B.藩镇削弱

了唐的统治C.藩镇具有双重性作用D.宋朝吸收了藩镇教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材料所说的诸侯指藩镇节度使,作者

认为藩镇的存在一方面会削弱唐朝的统治,另一方面藩镇的互相牵制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说明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两方面的双重作用,C项正确;材料还涉及藩镇割据的消极作用,“藩镇延续了唐的统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认为藩镇也有

延续唐朝统治的作用,“藩镇削弱了唐的统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宋朝吸收藩镇教训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9.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写道:“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

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这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形成社会向学风气C.打击门阀世族集团D.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

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以后中国。材料表明科举制使得贫困家的孩子和纨绔子弟都埋首苦读,希望科举成功,可知这形成了社会向学风气,B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在人人都埋首苦读之中了,不涉及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

材料强调科举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涉及打击门阀世族势力,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的人人去读书,不涉及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0.如图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具体可知()A.中书门下,权力最大B.协商政务,减少失误C.皇帝权力,严重削弱D.六部分工,直属门下【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可知,中书省草拟诏令后交由门下省审议,通过后交给六部执行,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减

少决策的失误,B项正确;三省长官在品轶上同为宰相,并没有权力大小之分,排除A项;三省六部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C项;六部属于尚书省,排除D项。故选B项。21.从佛学本身发展看,慧能的禅宗

既不完全属于有宗,也不完全属于空宗,而是依据中国固有的孔孟思想的人性论和老庄的崇无思想,对印度大乘佛教空、有两宗进行了糅合和改造的产物。这反映了()A.慧能吸纳了儒家和道家思想B.慧能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C.空有两宗是大乘佛教的分支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

化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慧能的禅宗是糅合了中国固有的孔孟思想的人性论和老庄的崇无思想后改造的产物,体现了佛教在中

国的本土化倾向,D项正确;慧能吸纳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慧能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与材料描述的信息无关,排除B项;空有两宗是大乘佛教的分支,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2.如图是唐代张旭所书《古诗四帖》。它所反映的书法形式()A.技法以内敛含蓄著称B.书写气象突出

灵动写意C.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D.文字结构强调谨严整饬【答案】B的【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根据材料“唐代张旭所书《古诗四帖》”及所学可知,《古诗四

帖》属狂草作品,其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放,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所以在草书发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

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由此可见,它反映的书写气象具有突出灵动写意的特征,B项正确;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强调藏而不露、含蓄内敛,即“藏锋”!藏锋,一般用在笔划起笔时,有一个自然的回锋动作,即欲右先左(横划),欲下先

上(竖划),不露笔尖,笔划较浑圆,藏锋的字看起来浑厚有力,力在内,不外泄,有一种内在的含蓄的审美意蕴。藏锋尤其在篆书、隶书和楷书中经常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行书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排除C项;楷书强调文字谨严整饬,排除D项。故选

B项。二、非选择题23.【北民南迁与民族交融】材料一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肥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

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徒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材料二中国处于单一政

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1)根据材

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从“变态”走向“回归”的主要原因。【答案】23.特点:与重大政治事件/战乱有关;北方人南迁的比例较高;依附士族

或豪强;就近原则(方向上垂直迁移)。影响: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南方开发;加强了南方士族势力,改变政局;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24.原因:政治:为实现统一进行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

一;经济:江南开发推动南方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南北差距缩小;民族: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

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可知,与重大政治事件/战乱有关;据材料一“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可知,北方人南迁的比例较高;据材料

一“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可知,依附士族或豪强;据材料一“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可知,就近原则。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南方初步开发的知识可知,

别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南方开发,同时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据材料一“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及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南方

士族势力,改变政局;【小问2详解】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魏晋时期(中国)。原因: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为实现统一进行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

南迁,推动江南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南北差距缩小;民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24.【从租庸调到两税法】材料一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新唐书

·食货志》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

(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元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旧唐书·杨炎传》(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的进步性。【答案】24.背景:土地兼并,均田制难以

维持。25.进步性:实现从“以丁为本”向“以资为本”转变;开辟了我国古代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解析】的【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背景:根据材料“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可分析出土地兼并,均田制

难以维持。【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进步性:根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分析出实现从“以丁为本”向“以资为本”的转变;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开辟了我国古代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

不便者正之”可分析出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25.【汉武帝霸道强国】材料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时间措施公元前140年建立中朝制度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

34年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28年确立以举孝廉为主要科目的察举制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颁布“算缗”令、“告缗”令,征取商人资产税公元前117年实行盐铁官营公元前115年下令铸造五铢钱,禁止郡国铸币公元前112年进军西

南夷和南越,在西南夷、南越设郡公元前110年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推行均输法、平准法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根据材料,从中提炼一个主题,并予以论述。(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答案】主题:汉武帝能够审时度势、改革创新。论述:汉武帝即位时,王国的势力

仍然较强,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面对北方匈奴的侵扰,他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地区。政治上,汉武帝还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分设刺史,负责巡视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经济上,为缓解财政压力,汉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主导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财政收入;颁布“

算缗”令、“告缗令”,向商人征收财产税。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解析】【详解】本题为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主题:依据汉武帝在不同时间中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以及所学,汉武帝顺应了加强中央

集权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的时势变化,可得出汉武帝能够审时度势和改革创新。论述:依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父偃、张骞等建议,可得出汉武帝识人用人和广纳人才的智慧。根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汉朝以后治国思想是儒法结合、外儒内法

,可得出汉武帝灵活的宽严相济的智慧。阐述: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来论证,也可以从具体措施所反映出的特征上来论证,总之要做到史实正确、充分,逻辑清晰。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

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