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年春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二生物详解.docx,共(23)页,230.39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10a8b033ccb612aa3bdc100aa592d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2年春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二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几十年前,我国东北地区广袤无边的森林里,生活着很多东北豹。随着人类在这片森林里采伐林木、垦荒种地、建设铁路,东北豹从这里迁出,几近消失。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
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检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两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对上述资料分析不正确的是()A.东北豹在人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其繁殖能力差是重要原因B.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提高东北豹的迁入率可
以提高其种群数量C.在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统计的调查中,红外感应触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适用于东北豹这种身体带有条纹或斑纹等天然印记的动物D.对东北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定是标记重捕法【1题答案】【答
案】D【解析】【分析】1、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东北豹、
大熊猫等动物在人为保护的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繁殖能力差是重要原因,A正确;B、几十年前,随着人类在东北森林里采伐林木、垦荒种地、建设铁路,东北豹逐渐在这里迁出,几近消失。建立长
白山自然保护区,东北豹逐渐回归、迁入我国东北地区。所以提高东北豹的迁入率可以提高其种群数量,B正确;C、东北豹身体带有条纹或斑纹等天然印记的动物,且具有危险性,可用红外感应触发技术调查其种群数量,C正确;D、由题干可知对东北豹的数量
很少,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不能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故选D。2.种群是生命系统中重要的结构层次,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种群研究的应用,正确的是()2A.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使
害虫的繁殖力下降,属于化学防治B.建立自然保护区,给野生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C.渔业上,在K/2时进行捕捞鱼,能保证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D.人工捕杀家鼠的措施主要
是通过降低环境容纳量来控制家鼠的种群数量【2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的生物活性,将有害生物种群或群体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农药的生物活性表现在4个方面:①对有害生物有杀伤作用。②对
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或调节作用。③对有害生物的行为有调节作用。④增强作物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化学防治优点:在一定条件下,能快速消灭害虫,压低虫口密度。化学防治缺点:长期使用易产生药害,使病虫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杀伤天敌。
【详解】A、化学防治是用喷洒农药的方法,利用信息传递来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A错误;B、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是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
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C、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该选择在种群数量为K/2以上时进行捕捞,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处于K/2,能使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C错误;D、人工捕杀家鼠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种群的死亡率来控制家鼠的数量,采用加强粮食藏安全或室内地面硬化等方式可以降低环境容纳量,D错误。故选B。3.高中很多生物学实验需要测量和计数,下列操作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估值偏小的是()A.样方法调查草地上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在该植物
生长密集处取样B.调查某林场中某种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过于醒目不利于标记个体的存活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且从试管下层吸出培养液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3题答案】【答案
】D【解析】的3【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等。2、样方法可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取样器取样法经常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详解】A、在植
物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种群密度,没有做到随机取样,会导致实验结果估值偏大,A错误;B、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
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物过于醒目不利于个体存活,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会偏少,会导致计算的种群密度偏大,B错误;C、酵母菌一般沉淀到试管的底部,为了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如果没有振荡试管且
从试管下层吸出培养液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C错误;D、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避光性和避热性,所以利用诱虫器的电灯使小动物朝着相反的方向活动,进而在试管中收集到小动物,如果没有打开电灯,收集到的小动物变少,实验结果偏小
,D正确。故选D。4.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不同类型群落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B.荒漠里某些爬行动
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以争夺阳光D.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4题答案】【答案】C【解
析】【分析】不同群落的主要区别是物种组成的不同,不同群落的生物都能适应各自的环境,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详解】A、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减少水分散失,能抵抗干旱,A正确;B、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减
少体内水分散失,有利于保存水分,B正确;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C错误;D、湿地群落介于水生和陆生群落之间,所以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的4陆生生物,D正确。
故选C。5.某座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
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黑枕黄鹂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黑枕黄鹂的生态位C.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D.针阔叶混交林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5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
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2、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包括其所在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其所占有资源的
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3、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用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的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详解】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不同的群落,因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A错误;B、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C、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都是乔木,对阳光等资源存在种间竞争,C正确;D、协同进化不仅是不同物种,还包括物种
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D错误。故选C。6.2017年,我国农业部启动了绿色发展行动,其中要求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秸秆焚烧会污染环境,但将秸秆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土壤中,既能减轻环境污染又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机肥通过分解者的分解能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B.
农作物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的碳储量,减缓了温室效应的加剧C.农田秸秆焚烧释放CO2,这一过程属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但还需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5【6题答案】【
答案】A【解析】【分析】1、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
循环过程。【详解】A、有机肥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能变成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热能,但热能是生物无法利用的能量,而二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无机盐可作为肥料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显然,有机肥可为农作物提供矿质营养和二氧化碳,但不能
提供能量,A错误;B、农作物秸秆还田使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因而增加了土壤的碳储量,与秸秆焚烧过程相比,减缓了温室效应的加剧,B正确;C、农田秸秆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属于以二氧
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由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中的过程,是碳循环的一个环节,C正确;D、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D正确。故选A。7.我国传统
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氾胜之书》中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这种“间作套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可实现
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诗经·国风》中提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子表达的是行为信息D.《诗经·小雅·小宛》写道:“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体现了螟龄与蜾赢之间存在捕食关系【7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
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6虫、猪与猪肉绦虫。【详解】A、诗文中“间作套种”的生
产方式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的利用了阳光等环境资源,不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A错误;B、诗文的意思是捕鱼的时候不能用网眼太小的网,以保证捕捞成体,留下幼体,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以获得持续高产,B正确;C、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燕子表达的
是行为信息,C正确;D、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赢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故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故选A。8.下图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
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中②或图2中甲所示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中③或图2中乙所示C.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的数量变化关
系可如图1中①或图2中丙所示D.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如图1中①或图2中乙所示【8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1、分析图1:①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②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
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③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下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分析图2:甲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乙表示"同生同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丙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捕食关系。【详解】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种间竞争关系,对应图1中②或图2中甲所示,A正确;B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对应图1中③或图2中乙所示,B正确;C、大鲈鱼和小鲈鱼是同种生物,两者之间是种内竞争关系,而图1中①或图2中丙所示的是捕食关系,捕食关系发生在两种生物之间,C错误;D、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是寄生关系,而图1中①表示捕食关系,图2中乙表示互利共生关系,D正确
。7故选C。9.下图表示某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B.图中的藻类和大米草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该生态系统被DDT污染,图中的
生物中,沼蟹、蜘蛛体内含量较高【9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共有3条捕食食物链,即藻类→海螺、藻类→线虫→沼蟹、大米草→食虫草→蜘蛛,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图中共有3条捕食食物链,即藻类→海螺、藻类→线虫→沼蟹、大米草→食虫草→蜘蛛,A
错误;B、藻类和大米草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是消费者,B错误;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C错误;D、DDT是有害物质,难以降解,在最高营养级中富集,即沼蟹、蜘蛛体内含量较高,D正确。故选D1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句描绘了稻田中
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稻田群落的特征。河南某村庄在插秧不久的稻田中,放养了草鱼和青蛙,形成了“稻—鱼—蛙”立体农业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模式图如下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8A.该农业模式能增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与普通稻田相比,“稻—鱼—蛙”立体农业不容
易发生病虫害C.该立体农业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为增大产出可向稻田中投入大量的蛙和草鱼【10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流经生态
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地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A、分析图可知,蛙捕食害虫,鱼、蛙的粪便被分解后可为水稻提供无机盐和二氧化碳,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所以该农业模式能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B、与
普通稻田相比,“稻—鱼—蛙”立体生态农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不容易发生病虫害,B正确;C、该立体农业利用草鱼除杂草,蛙治虫,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地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D、考虑到需要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能向稻田中投入大量的蛙和草鱼,D错误。
故选D。1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B.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C.铅
、镉、汞等一些重金属一进入环境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而且它们的循环过程与碳、氮等元9素的循环过程相同D.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1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
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信息传递可以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详解】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物质上可以循环,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A错误;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信息传递可以从非生物环境传到生物群落,不一定沿
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B错误;C、铅、镉、汞等一些重金属是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累在生物体内,它们的循环过程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C错误;D、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
沿着食物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故选D。12.草鱼是四大家鱼之一,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下图是某人工鱼塘中的部分能量流动示
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般都会分为两部分流向分解者B.若在自然水域,草鱼同化的能量c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C.草鱼和生产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D
.该人工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的每一台阶代表该营养级生物所固定或同化的总能量【12题答案】10【答案】C【解析】【分析】1、某一营养级同化量包括四部分:呼吸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利用
的能量。或者同化量包括两个方面,呼吸散失能量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能量有三个去路,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用的能量。2、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
化量×100%。【详解】A、图中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是自身的遗体,另一部分是下一个营养级的粪便,A正确;B、若在自然水域,如果定时计量,草鱼同化的能量c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B正确;C、c表示草鱼的同化量,该能量一部分是生产者传递给的,一部分
是饲料中有机物的输入,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与该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因此草鱼和生产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c/a×100%,C错误;D、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形,叫作能量金字塔,即
该人工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的每一台阶代表该营养级生物所固定或同化的总能量,D正确。故选C。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封山育林可通过延长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合理控制
人工按树林中桉树的种群密度,有利于增加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数,从而提高人工按树林的抵抗力稳定性C.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重要手段D.在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如果大面积被破坏,恢复力稳定性较高【13题答案
】【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抵抗力
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11【详解】A、封山育林
减少人类的干扰,保持森林在自给自足的生态模式下发生演替,使得生物种类得以保持或增加,使森林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提高森林的稳定性,A错误;B、桉树的种群密度影响郁闭度,进而影响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数,故合理控制人工桉树林中桉树的种群密度,有利于增加灌木层、草
本层的物种数,从而提高人工桉树林的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可能引起物种入侵,降低物种多样性,反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D错误。故选B。14.在生物圈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存在紧密
而复杂的相互关系,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CO2排放量B.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并产生大量的废物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
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有关【14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2)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
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谓之酸雨。【详解】A、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
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低。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等气体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A错误;B、吃蔬菜的食物链是蔬菜→人类,而吃牛肉的食物链是蔬菜→牛→人类,根据能量在食
物链中的传递逐级减少的特点分析可知,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B正确;C、如果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中的资源的需求量增加,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并产生大量的废物,造成资源危机,C正确;D、臭氧层作用是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臭氧层
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D正确。12故选A。1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C.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孤岛化
会引起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D.成都建立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繁育珍稀动物属于就地保护【15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
物种种子库、精子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详解】A、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A正确;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B正确;C、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孤岛化会导致生物种群减小,不利于种群繁衍进化,易造成物种灭绝,引起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C正确;D、人工种群
繁育基地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故选D。16.马世骏院士是蜚声中外生态学家,先生在生态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还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农村综合发展
型生态工程遵循了生态学的循环和整体原理B.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防护林要充分考虑协调原理C.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遵循了生态学的自生原理D.林业工程建设主要遵循生态学的循环原理【16题答案】【答案】D的的13【解析】【分析】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1)强调物质循环
、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自生原理。(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整个系统,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详解】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实现了多种物质的循环利用,遵
循了循环原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遵循了整体原理,A正确;B、生态工程建设时考虑环境承载力,所以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防护林要充分考虑协调原理,B正确;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能力,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选择净化污染物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考虑各物种所占生态位等,遵循了生态学的自生原理,C正确;D、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说明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可
见,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整体原理,D错误。故选D。17.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下列有关无菌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操作者的双手清洁后,用无水乙醇擦拭消毒B.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食品不含微生物,可长期保存
C.接种室、接种箱使用前用紫外线照射30min,是紫外线消毒D.培养基、培养皿等均须采用干热灭菌法灭菌【17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
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③高
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详解】A、操作者的双手清洁后,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擦拭消毒,不能用无水乙醇进行消毒
,这是因14为过高浓度的酒精会在细菌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其进入细菌体内,难以将细菌彻底杀死,达不到消毒的目的,A错误;B、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食品因微生物未被彻底杀死,仍会有部分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存在,故不能长期保存
,B错误;C、接种室、接种箱使用前用紫外线照射30min,以杀死物体表面或空气中的微生物,是紫外线消毒,C正确;D、培养皿等玻璃器皿可采用干热灭菌法灭菌,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D错误。故选C。18.《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
国各地的美食,其中利用发酵技术制作的各类特色食品,如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等,它们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以下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正确的是()A.家庭制作米酒时,一般先把糯米淘净,蒸熟,摊开冷透;然后再将酒曲浸水活化,直到冒出鱼眼大
小的气泡;最后将冷却的熟米与活化的酒曲混合后再进行发酵。“糯米洗净”是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B.某同学夏天在家酿制葡萄酒,当葡萄酒制作完成打开发酵坛时,发现葡萄酒已变酸,但香气扑鼻,且酸甜可口。该同学酿酒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发酵坛密封不严密或者发酵坛没有清洗干净C.“王致和”腐
乳是我国的著名品牌,通过发酵,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和吸收,而腐乳本身又便于保存。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酵母菌D.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内的表面有时会长出一层白色的菌膜,这主要是由乳酸菌繁殖形成的【18题答案】【答案】B【解析】
【分析】腐乳的制作原理:①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②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详解
】A、家庭制作米酒时,“糯米洗净”是为了把糯米里面的灰尘等污染物洗干净,也有消除杂菌的作用,但不是消除杂菌的主要措施,消除杂菌的主要措施是把糯米蒸熟,运用了煮沸灭菌的原理,A错误;B、果酒发酵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如果葡萄酒变酸,说明酿酒过程中混入了醋酸菌,醋酸
菌是好氧细菌,把酒精变成了醋酸,B正确;C、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发酵成腐乳的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而不是酵母菌,C错误;15D、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内的表面与空气接触,表面上白色的菌膜是酵母菌繁殖形成的,D错误。故选B。19.新型冠状病
毒可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与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人体,引起肺炎。制备抗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阻断病毒的粘附或入侵,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优先选择灭活的新冠病毒免疫小鼠,并从该小鼠的
脾中得到能产生S蛋白抗体的B细胞B.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已免疫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C.经过第一次筛选获得能产生抗S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经体外培养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ACE2受体结合阻断病毒的入侵【19题答
案】【答案】B【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借助于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已免疫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需经过两次筛选,第一次通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通过克隆化培养和单一抗体检测筛选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详解】A、题干中明确要得到
产生S蛋白抗体,所以优先选择新冠病毒的S蛋白免疫小鼠,并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S蛋白抗体的B细胞,A错误;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可以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因此可以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已免疫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B正确;C、由
分析可知,至少经过两次筛选才能获得产生抗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C错误;D、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经体外培养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S蛋白(抗原)结合阻断病毒的入侵,D错误。故
选B。20.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发酵大国。截至2015年,我国生物发酵产业年总产值近2900亿元,产品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由于发酵工程生产条件温和、原料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产物专一、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小和容易处理等特点,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农牧业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有
关发酵工程的应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将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基因转入酵母菌,再通过发酵可生产乙型肝炎疫苗B.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微生物农药,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可用于防治病虫害C.啤酒是以大麦为主要原料经酵母菌发酵而成的,啤酒发酵的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其
中,酵母菌的繁殖在主发酵阶段完成,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在后发酵阶段完成D.利用纤维废料发酵生产酒精、乙烯等能源物质,对解决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6【20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
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25°C。【详解】A、可以将乙肝病毒的抗原基因转入酵母菌通过发酵工程制备乙肝疫苗,A正确;B、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
生物或其代谢物来防治病虫害的,微生物农药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将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B正确;C、啤酒发酵的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但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在低温、
密闭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属于后发酵,C错误;D、随着对纤维素水解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纤维废料发酵生产酒精、乙烯等能源物质已取得成功。像这样的发酵原料的改变推动着发酵工业迅速发展,对解决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21.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
载。有着“牧草王国”的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草原。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及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呼伦贝尔天然草场普遍存在退化和沙漠化现象。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场所,这为草原蝗虫的猖獗创造了有利条件。201
6年入夏以来,呼伦贝尔草原多地蝗虫数量爆发增长,以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一处牧场为例,蝗灾面积达21400公顷,蝗虫平均44只/平方米,蝗虫密集区域最高达到62只/平方米,受灾区域牧草啃食枯黄非常严重。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资料所给的信息,请你推测2016年夏季呼伦贝尔草原多地爆发蝗灾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两点)。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__。(2)调查蝗虫卵的密度
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调查蝗虫卵的密度的方法为_________研究发现,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上产卵。如果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蝗虫的_________,以降低种群密度。(3)呼伦贝尔天然草场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有人
提出,草原上放养牲畜前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提出该建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成千上万的蝗虫总是集群而来,遮天蔽日,导致草场植被遭受巨大破坏
。有人在防治蝗虫的问题上提出了三种方案:方案一是通过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和蝗虫的产卵地等方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方案二是喷17洒高效农药;方案三是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控制蝗虫的数量。请你利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写出方案二的缺点和方案三的优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题答案】【答案】(1)①.高温和干旱②.非密度制约因素(2)①.样方法②.出生率(3)①.协调②.理由: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少,就不能充
分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多,就会造成草场的退化,使畜产品的产量下降(4)喷酒高效农药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但喷酒高效农药消灭蝗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蝗虫的天敌,蝗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很容易再度爆发,并且还造成环境污染。蝗虫的天敌和蝗虫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
此,能够将蝗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解析】【分析】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
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小问1详解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2016年夏季呼伦贝尔草原多地爆发蝗灾的非生物因素有高温和干旱;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小问2详解】蝗虫卵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可以选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研究
发现,蝗虫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上产卵。如果在蝗虫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蝗虫繁殖,降低蝗虫的出生率,以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小问3详解】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故草原上放养牲畜
前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少,就不能充分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多,就会造成草场的退化,使畜产品的产量下降,故要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小问4详解】喷酒高效农药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但喷酒高效
农药消灭蝗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蝗虫的天敌,蝗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很容易再度爆发,并且还造成环境污染。蝗虫的天敌和蝗虫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18系,因此,能够将蝗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
法、种群的特征、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防治蝗虫的方法等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3.资料1:大兴安岭是我国保存较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其特有的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居全国之首,其物种丰富,是处于生态平衡中的系统。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
列问题:(1)区别大兴安岭森林群落和其他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每当春光明媚、百花绽放、百鸟争鸣之际,大兴安岭雌雄蝴蝶翩翩起舞,蔚为壮观。这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_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兴安岭是处于生态平衡中的系统,其植物在一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的特征。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渐恢复原状,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
__稳定性,从群落演替类型看,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3)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风光旖旎,秀色可餐,蕴含着大量珍贵物种和众多有待科考物种,吸引了众多游客探幽索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为了避免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更好、长久地保
护生物多样性,宜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至少两点建议)。【23题答案】【答案】(1)①.物种组成②.行为③.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①.收支平衡②.恢复力③.次生演替(3)①.直接价值和潜在②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①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环境或生物;②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③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
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
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
养和胚胎移植等。4、生态平衡特征:(1)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2)功能平衡:生产一消费一分解的生19态过程正常进行。(3)收支平衡: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小问1详解】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物种组成。雌雄蝴蝶
翩翩起舞属于行为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小问2详解】收支平衡是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因此其植物在一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是处
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收支平衡的特征。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因此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渐恢复原状,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从群落演替类型看,该
过程保留有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种子等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小问3详解】“秀色可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众多有待科考物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等。【点睛】本题以大兴安岭生态系统为背景,考查群落和生
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要求考生识记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掌握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熟知生态平衡的特征,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并能结合题意准确作答。2
5.聚丙烯纤维(PP)是医用外科一次性口罩的主要成分,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对降解PP的目的菌进行初步筛选,他们取10g土壤样品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90mL无菌水,于摇床上充分振荡混匀,再接种到以PP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中,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待菌落生长良好后进行下一步实验
。图甲表示PP分解菌分离与计数的过程,6号试管涂布的三个平板的菌落数为475、573、754;7号试管涂布的三个平板的菌落数为59、74、98;8号试管涂布的三个平板的菌落数为27、12、9。图乙表示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PP结合而显色
的染色剂,目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20(1)上述筛选目的菌过程中,接种最常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2)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上述培养基表面仅出现了形态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一种菌落,由此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该
培养基具有筛选功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图甲PP分解菌分离和记述结果分析,可以推算1g土壤样品中含有PP分解菌的数目是________个,此数值一般比实际值_______(填“偏小”或“偏大”)。(4)有同学根据观察
到图乙菌落的直径大小,认为菌落直径d更大的就是降解PP能力更强的菌株,你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此结论,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25题答案】【答案】(1)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2)①.能②.形态相同说明为同种菌株,大小不同可能是
菌落的发育起点不同(3)①.7.7×1010②.偏小(4)①.不支持②.透明圈与菌落的直径比值越大,表明分解PP的能力越强【解析】【分析】1、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2、在微生物学中
,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叫做选择培养基。【小问1详解】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两种方法的目的是让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得到由这个细
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单个群落。【小问2详解】以聚丙烯纤维为唯一氮源的固体培养基,能利用聚丙烯纤维的微生物生长繁殖,不能利用聚丙烯纤维的微生物不能生长繁殖,若观察到上述培养基表面仅出现了形态相同但大小
不同的一种菌落,能证明此固体培21养基具有筛选功能;形态相同说明为同种菌落,大小不同可能是菌落的发育起点不一样。【小问3详解】由于平板计数范围为30-300,故取7号试管中的数量,7号试管的稀释倍数为108,则[(59+74+98)÷3]÷0.1×108=7.7×1010,即1g土壤
样品中含有PP分解菌的估算数目是7.7×1010个,此数值一般偏小,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小问4详解】可选择图乙培养基中D/d较大的菌株(降解圈直径D、菌落直径d),因
为这一指标越大,即D越大,单个菌株分解PP的能力强。【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识记选择培养基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7.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体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能与微管蛋白聚合体相互作用
,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从而阻碍了肿瘤细胞的分裂,因此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尤其对于常规化疗无效的卵巢癌和乳腺癌起到明显的作用。生产紫杉醇的传统方法是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取,从36棵60年生的大树的树皮中才能提取到大约1克紫杉醇,仅可用于治疗一个癌症患者;野生红豆杉生长速度较慢,直径20厘米的树
需要生长10年,而目前紫杉醇的年需要量达到500千克,所以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目前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来生产紫杉醇是扩大紫杉醇来源的一条重要途径。(1)对于红豆杉属植物而言,紫杉醇________(
“是”/“不是”)必需的产物。(2)紫杉醇的工厂化生产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技术,诱导愈伤组织形成胚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3)利用红豆杉茎尖分生组织经过一系列实验操作能得到新的红豆杉植株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
从题干信息请你推测生产紫杉醇的传统方法有什么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提出可以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手段来解决紫杉醇短缺的问题,请你结合所学有关知识,简单阐述一下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题答案
】【答案】(1)不是(2)①.植物组织培养②.再分化(3)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含有红豆杉的全部遗传信息,具有全能性(4)①.红豆杉生长周期长,紫杉醇产量低;野生红豆杉是濒危植物,不利于对它们的保护②.通22过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取高产红豆杉的细胞,再从这些细胞中提取紫杉醇
【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的基本程序,利用红豆杉茎尖分生组织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可以培养愈伤组织从而分离提取紫杉醇。【小问1详解】紫杉醇是红豆杉所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并不是必需的产物。【小问2详解】紫杉醇的工厂化生产利用植物组织
培养技术,利用红豆杉茎尖分生组织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可以培养愈伤组织从而分离提取紫杉醇。而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小问3详解】利用红豆杉茎尖分生组织经过一系列实验操作能得到新的红豆杉植株,基于细胞的全能性,其根本原因是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含有红豆杉的全部遗传信息,具有全能性。【小问4详解】
题干信息中提示红豆杉生长周期长,紫杉醇产量低;野生红豆杉是濒危植物,不利于对它们的保护。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手段来解决紫杉醇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取高产红豆杉的细胞,再从这些细胞中提取紫杉醇。【点睛】本题以紫杉醇的获取和培养为背景,考查植物组织培
养的过程,识记相关知识并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23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