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大连市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历史试卷.pdf,共(6)页,461.40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f78da9faf796c396ad999dc4dff9b1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大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历史命题人:于波蔡学峰刘运佳校对人:于波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
钟。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记载:“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
之。”这反映在秦朝的行政管理制度中A.皇帝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B.君权和相权既依赖又冲突C.文书邮驿行政管理很严格D.重新调整国家的行政区划2.《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汉文帝时“丞相遣使分刺州,不常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创立了刺史制度。这些记载反映了西汉初年A.监察地方的制度由临时变常制B.皇帝扩大了官员选任的权力C.变革了地方郡县制的管理制度D.中央废除了丞相和御史大夫3.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时间法律意义1950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确定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移风易俗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确立劳资两利和民主原则,用协商的方法解决企业中劳资双方利益的问
题,形成新型劳资关系A.巩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推动了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C.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推动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4.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明确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
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这一变革A.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B.阻碍了西方民主政治发展C.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D.保证了施政措施的连续性5.《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
、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B.体现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6.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习近平多次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
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由材料可知,习近平的外交思想A.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C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7.下列事实之间,因果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原因(条件)结果A唐朝时,国家实行租庸调制均田制正式建立B北宋时,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纳钱代役宋朝停止两税法的实施C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
白银流通量增加一条鞭法规定赋税折银征收D清朝雍正帝统治时,实行摊丁入亩政府开始征收定额丁银8.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
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A.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9.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玉米、甘薯等作物向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这些地区众多的人口,打
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被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B.传统农业的发展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D.工业革命的影响高二历史第3页共6页10.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化学家弗雷
德里克·阿库姆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这一记录旨在说明A.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B.消除饥饿是各国重要职责C.工业革命必然会造成食品污染D.农业现代化丰富食物供应11.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
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B.开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D.开启流水线标准化生产12.唐代宗诏令“诸坊
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最终,宋徽宗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宋朝的法律体系比唐朝更为完备B.“工商食官”政策逐步受到削弱C.官府对
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D.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13.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大流行致使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据预测可能会导致多达6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某国际组织承诺将提供1600亿美元援助
资金和低息贷款,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新冠疫情。这一国际组织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D.亚太经合组织14.下图是我国北方常见的四合院。“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这种房屋建筑与生活状态A.体现唯我独尊心理B.体
现商品经济形态C.反映尊卑等级观念D.传递敬天法祖思想高二历史第4页共6页15.以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是中国古代交通网的主要特点。鸦片战争后,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这一转变主
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削弱B.传统观念的改变C.交通工具的革新D.经济结构的变动16.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
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B.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D.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
其中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2分,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15分)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中国和西方的法律都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
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
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叶孝信《中国
法制史》材料二(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法源于自然,而“自然赋予所有人理性”,所以也赋予所有人“法”;自然界存在一些普遍的法则,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这些原则永恒不变,这些原则也必须体现在法律中„„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
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与罗马法共同的历史价值。(5分
)高二历史第5页共6页18.(12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指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
史上出现。”“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需创建的既有国家。”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基辛格上述观点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9.(13分)铁路在英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20年代以后,英国主要工业部门产量大增,传统的运河航运运力有限,交通运输业供给与需求矛盾愈发突出,曼彻斯特与利物浦的商人大力提倡修建铁路,并预言“运河时代来日不多了”。冶铁业的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铁的价格,多管式汽锅发明极大增
加了蒸汽容量,解决了火车动力不足与成本过高的问题。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通车运营,标志着英国“铁路时代”的开始。该铁路线营运的前18个月,运送旅客70万人次,不到两年公司股票价格翻倍,1835年铁路净收益达10万英镑。鉴于经营铁路展现的可观经济利润,几乎所有的英国有产阶
级都投资铁路,1849年铁路投资占到英国国内固定投资的40%。1835—1837年间、1844—1850年间英国兴起两次“铁路热”,到1870年,英国铁路通车长达15500英里,囊括全英的近代铁路体系基本建成。英国铁路的成功揭示了一个规律:交通运输业本身的发展
,共寓于经济发展总进程这一共同体中。——摘编自张廷茂《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铁路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事业发展对英国社会的意义(5
分)高二历史第6页共6页2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即有某种特定的因应疫病观念。疫气致疫是中国传统医学一贯的主张,气被视为疾病的载体,它通行于各种解释之中,而它的特性导致人们认为它可以被躲避和抵抗,但无法通过公共手段加以消除
。古人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会采取施医送药、刊刻医书以及建醮祈禳等,但与“后世医学,重在治疗,偏差渐大”。——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新的医学概念开始进入中国,一些与西方文明有过接触的精英人士强
调和放大西方卫生知识和经验,国人的传统观念得到了继承并被纳入到新的防疫认识体系之中。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的防疫观念。1905年,政府成立第一个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卫生科,专门负责防疫卫生等事务,卫生行政回归为国家主导。西人发明的
以种牛痘之法,种在皮肤,可以幸免的防疫方法,在清末的防疫实践中也开始为官方所采用。——摘编自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从传统到近代应对疫病观念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应对疫病观
念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