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共(5)页,41.70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e3dbc97071002de45bfb34caf83647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中2023级期中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5DCCAB6~10BCABC11~15AACAB16~20CACAB21~25DCDBC26~30DA
BB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12分)(1)(6分)表现: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为广泛,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民族交融加强;民族交往方式多样(回答具体交往方式亦可得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2
)(6分)影响:缓和北方各族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推进鲜卑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32.(15分)(1)(3分)表现: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增设通判,制约知州;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每点1分,任答三点3分)(2)(6分)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扩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政府的惠商、恤商政策(或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每点1分,任答三点3分)表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回答出交子出现亦可给分);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城市兴盛。(若回答“城市经济职能加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亦可。每点1分,任答三点3分)(3)(6分)新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或回答“平民化”“阶级结构的调整”“社会成员身份发生变化”亦可给分);门第观念淡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市民阶层壮大。(每点3分,任答两点6分)33.(13分)(1)(8分)措施:反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派张骞出使西域。(每点1分,任答两点2分)原因: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或回答“社会经济
得到发展”亦可得分),国力增强;王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个人雄才大略。(每点3分,任答两点6分)(2)(2分)特点: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意思相近即可,2分)(3)(3分)意义: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促进民族交融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边疆的开发。(1点2分,任答2点共3分)解析:1.D由材料“M9号墓随葬品达110件,超过30件随葬品的仅有9座,大部分则是在10件以下”可知当时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故选D。材
料不能反映出手工业技术较先进,排除A;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出现政府、军队、法律等,排除B;原始农业较为落后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2.C由材料“铭文记述了周康王改封夨于宜地为宜侯,赏赐其土田、山川以为封土,赏赐其前商王族、平民、奴隶等以为授民之事”可知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予诸
侯,符合对分封制内容的表述,故选C。而A、B、D三项制度均不是在西周时实行且与材料无关,故排除。3.C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有利于增加个体小家庭的数量,进而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
。减少政府负担、打击旧贵族势力、鼓舞军队士气均与材料无关。4.A由材料可知,儒墨法道四家尽管在具体的治国理念上存在差异,体现出“争鸣”的一面,但身处春秋战国,面对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的现实,四家又体现出“共鸣”的一
面,即重建社会秩序。B、C、D分别是法、儒、道三家的思想,故排除。5.B由材料“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可知,秦始皇确立起皇帝制度,该制度被历代王朝长期沿用。A、C、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6.B由材
料可知,文景二帝统治时期,实行轻徭薄赋以及贵粟政策,体现出汉初的治国理念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以德治国”“严刑峻法”“外儒内法”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7.C材料中涉及到西汉与西域的物种交流,由地理方位可知,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完成的,故选C。A项与材料无关,B项修筑于
秦朝,D项发生于唐朝,故排除。8.A材料通过对西汉及南朝刘宋时期南方地区的状况的对比描述,体现出江南经济得到开发。B项完成于南宋,C、D项与南朝的史实不符,故排除。9.B由材料“门阀制度的形成”“士庶等级界限的严格区分”“上品与下
品”“社会等级制度”等可知该选官制度深受门阀制度的影响且对人物进行等级评定,故选B。A、C、D三项不符合材料时间点,在材料中也未体现。10.C由材料“此举”“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可知,隋朝大运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故选C。隋朝短暂而亡,排除A;B、D均不是对后
世的深远影响,排除。11.A由材料“唐代”“具备了现代民主的因素”“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三省职能分工明确可知该制度应为三省六部制,B、C、D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12.A由材料两税法“废除了对人课税
的庸、调”,可知政府在一定程度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B、C、D项均不符合唐朝,故排除。13.C由材料“节度使任命由父子、兄弟相传……,中央只有承认既定事实”,“藩镇地区的赋税户口完全由本镇掌握”可知,藩镇
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故选C。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是材料主旨,D项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的社会危机,故全部排除。14.A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宣扬奉亲而敬君,体现出本土化的特征,有利于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故选A。B项与材料无关,C项不符
合史实,D项“理学”尚未产生,故全部排除。15.B由材料“击鞠(马球运动)非常盛行”“上自君王将相,下到士庶黎民都嗜之若狂”“许多妇女也参与其中”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风气相对开放,故选B。“统治者好恶”会影响而不是“决定击鞠的发展
”,排除A;唐代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材料中未体现娱乐活动以体育运动为主,排除C;D选项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D。16.C根据材料“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莫敢有异心者”可知范祖禹和司马光都在强调宋初采取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材料中并未体现权力分割带来的消极
影响,排除A。B、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7.A根据材料“一官未缺,十人竞逐”“陛下之官五倍于旧”可知北宋中期出现“冗官”的弊病,故选A。B、C、D项均与材料无关。18.C根据材料中“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等”“加强国家控制”等信息,可判断这次改革是王安石变法,变法一定程度上达
到富国目的,故选C。为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的是商鞅变法,排除A。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是庆历改革,排除B。推动鲜卑族封建化的是孝文帝改革,排除D。19.A宋朝经济发展格局较唐代以前有明显的变化,即南方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具体表现则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
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故选A。B、C项是明朝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故排除。宋朝对外贸易繁荣,排除D。20.B宋代科举比前代更完善,原则上向全社会开放,不讲门第,不论贫富
,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到了统治者的行列,造成了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故选B。A、C、D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21.D北宋学者为应对佛、道冲击,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希望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秩序、树立基本
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张载由此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故选D。A项为汉代董仲舒的主张。B项是老子的观点。C项是商鞅由魏入秦后对秦孝公所说,意在强调变法革新。22.C由材料中“得衣物、绢帛等
赏赐”“各升一官”“进通事舍人”可知宋代政府鼓励科技创新,故选C。材料并非强调科技水平和科技人才,排除A、D,B项与材料无关。23.D元朝行省制度以“犬牙交错”为划分原则,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也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故①
②③都正确,选D。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④不选,故排除A、B、C。24.B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选B。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排除A。C、D项与材料无关。
25.C明朝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后戚继光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加之财政紧张,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体现明朝政府因时而变调整统治策略,故选C。A、D项并非
材料主旨。放松不等于鼓励,排除B。26.D由材料信息“明朝中期思想家”“致良知”等信息可判断该思想家是王守仁,故选D。A项朱熹是南宋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B项李贽是明朝后期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C项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主张“工商皆
本”,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7.A雍正利用奏折制度让官员相互调查,从而强化了对官僚的监督,故选A。材料并未体现B、C、D。28.B由表格信息可知,从康熙二十四年至嘉庆十七年,人均耕地面积在下降。由于社会生产力没有
突破性进步,人口急剧增长必然导致资源紧缺,原本掩藏在太平盛世之下的诸多社会问题会逐渐显现并放大,故选B。人口增长只反映了表格的部分信息,排除A。C项并非材料主旨。D项“开始”说法错误。29.B由材料“因其性情风俗而利导之”可知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因俗而治,故选B。A、C、D项均不符合题意。30.D
“改土归流”是清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排除A。“均刻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控制不断加强,排除C。该印作为文物,是清代设立盟旗统治蒙古族地区的实物印证,故选D。31.(1)由材料“通过长期战争,兼
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可知民族交融加强、民族交往方式多样。由“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可知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为广泛,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结合材料可知少数民族产生华夏
认同观念。(2)由材料“减少民族冲突,维护社会安定和发展”“改善鲜卑贵族落后的统治方式和作风,进一步巩固北魏的统治”“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了鲜卑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向汉族的转变”等信息可得出:缓和社会矛盾
与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促进鲜卑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结合教材内容,可答出“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32.(1)由“惩唐末、五代之弊”“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信息,可知该题意在考查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可
知具体表现为“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增设通判,制约知州;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2)从材料中“农业生产的发展……运输工具的进步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可归纳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生产
的扩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根据所学,可答出宋代政府的惠商、恤商政策。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有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繁荣等。(3)由材料中“门阀士族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官僚地主阶级”“奴婢、部曲、佃客……法律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的新变化是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门第观念淡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33.(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体措施是反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派张骞出使西域。由“西汉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
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是具有雄武奋发气质的政治家”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其成功的原因是“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国力增强;王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个人雄才大略”。(2)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
知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3)由“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均没有达到清朝的规模。因此,可以说历史上中国空前‘大一统’版图的奠定是18世纪中国突出特征”等信息
。再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是“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边疆的开发”。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