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共(8)页,25.00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de55e496d255c6080117847db2840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发展的城市空间,是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
、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
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
古都保护与城市更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以秩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
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建筑群,择中选址、对称布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在进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建设时,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于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延续了中
华文明“中”“和”理念,为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时代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支撑。历时12载的申遗,让北京中轴线重新焕发生机。在整治修缮、创新利用的过程中,中轴线更加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带动了北京相关行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寿皇殿经过5年腾退、修缮、复原
布展,大致恢复了清乾隆十四年皇家祠堂的原貌,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体味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先农坛中的籍田,曾经作为古代皇帝的“一亩三分地”,经修缮整治恢复原貌后,可供游客体验春种秋收的快乐。正阳门箭楼的开放规划中设计了打卡中轴线、寻找镇水兽、重走正阳桥等活动,通过引入互联网打卡、互动直播等新兴服务业态
,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2021年“数字中轴”项目启动,发布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同时“云上中轴”小程序也正式上线,公众可以在“云端”了解北京中轴线上的遗产点,领略古都北京中轴线壮丽美景。北京中轴线
申遗成功,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度肯定,将极大提升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取材于杨彬彬、李祺瑶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城市是人类栖居的重要家园。自城市产生之日起,人类对理想城市的探索就从未停歇。每一个时代都有对理想城市的追求。针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
的理想城市模式是不同的,探索理想城市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背景。现阶段中国理想城市理念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繁荣、和谐、永续。理想城市应是繁荣之地。繁荣是一个城市生命力和活力的持久展现,城市繁荣意味着基于人民性的城市经济财富的增强以及人民生
活质量的全面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力的全面繁荣,是当下我们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打造具有独特地方气质的城市文化,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使城市更具生机与活力,是推动城市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理想城市应是和
谐之地。和谐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强调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打造和谐城市,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要平衡好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权益分配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
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在保障社会安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人民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和谐理念对中国城市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理想城市应是永续之地,要实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改变“重增
长、重速度,轻发展、轻环境”的发展模式,协调好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城市达到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状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大驱动力,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改革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
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取材于吴缚龙、董慧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中轴线包含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B.万宁桥、故宫、端门、外
金水桥、正阳门在北京中轴线上是从北至南分布的。C.北京中轴线联系起了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D.前后起伏的景观使得北京中轴线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典范之作。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寿皇殿的相关展览可以让游客体验中
轴线的历史文化。B.先农坛的籍田古时专属于皇帝,现可供人们体验耕种。C.正阳门箭楼开放规划中引入互联网打卡、互动直播,有利于讲好中轴线故事。D.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展现了古都北京的壮丽美景。3.根
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时代都有对理想城市的探索,都建成了符合时代特点的理想城市。B.某市政府推行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可能有助于带动该城市的繁荣。C.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可打造和谐城市。D.城市如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需要重视发展和环境,轻视增长和速度。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中轴线重新焕发生机与申遗密不可分B.对理想城市的规划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C.“和”的理念在北京中轴线与理想城市中体现的方式完全相同。D.“数字中轴”项目、智慧城市建设,都体现了科技
对城市的影响。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述保护、传承北京中轴线文化对北京建设为理想城市的意义。二、本大题共9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讳殊,字同叔,姓晏氏。公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故丞相张文节
安抚江西,得以公闻。真宗召见,既赐出身①。后二日,又召试诗赋论,公徐启曰:“臣尝私习此赋,不敢隐。”真宗益嗟异之,因赐以他题。今天子为皇太子,公以户部员外郎充太子舍人,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东宫,真宗每所谘访,多以方寸小纸细书问之,由是参与机密,凡所
对,必以其稿进,示不泄。其后余悉阅真宗阁中遗书,得公所进稿,藏之禁中,人莫之见也。初,真宗遗诏:章献明肃太后权听军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
定。乾兴元年,拜右谏议大夫,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由是忤太后旨。罢留守南京,大兴学校,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明年,迁尚书左丞。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公,公以《周官》后服对。赵元昊②反
,师出陕西,天下弊于兵。公数建利害,请罢监军③,无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制财用为出入之要,皆有法。天子悉为施行。自宫禁先,以率天下,而财赋之职悉归有司。卒能以谋臣元昊,使听约束,乃还其王号。
公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虽处富贵,如寒士罇酒相对,欢如也。得一善,称之如己出,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天子既厌西兵,闵天下困弊,奋然有意,遂欲因群材以更治,数诏大臣条天下事。方施行,而小人权
倖皆不便。明年秋,会公以事罢,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事遂已。其为政敏,而务以简便其民。其于家严,未尝为子弟求恩泽。其在陈州,上问宰相曰:晏某居外,未尝有所请,其亦有所欲邪?宰相以告公。公自为表,问起居而已。公既乐善而称为知人,士之显于朝者,多公所荐达,可谓贤也已。(取
材于《欧阳修集》)【注释】①赐出身:赐同进士出身。②赵元昊:即李元昊,宋赐赵姓,封他为夏国王。③监军:宋代以宦官监督主帅的军政制度。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后权听军国事听:处理B.公数建利害建:陈述C.以率天下率:率领D.数诏大臣条天下事条:
分析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因赐以他题遂欲因群材以更治B.无敢决其议者士之显于朝者C.无以阵图授诸将宰相以告公D.天下弊于兵其于家严8.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召试诗赋论又召他来试着谈论诗赋B.卒能以谋臣元昊最
终得以用计谋使元昊臣服C.会公以事罢正赶上晏公因事被罢官D.而务以简便其民致力于用简明的政令方便百姓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殊少年神童,后被丞相张文节推荐入朝,得皇帝赏识。B.晏殊辅佐东宫太子,因为有功,得以参与朝中机密大事。C.晏殊建议垂帘听政之举,对稳定朝中局势
起到了作用。D.晏殊处理政事得当,深受天子信赖,其建议多被采纳10.欧阳修在文章结尾评价晏殊“可谓贤也已”。除了知人荐才,晏殊的“贤”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加以概述。(二)(3分)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
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行乎哉?”(《卫灵公》)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子罕》)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宪问》)(1)请解
释加点字“敬”和“犯”的含义。(2)请翻译划线句子。(3)“忠”是修己、待友、事君治民的重要原则。请根据材料概括“忠”的思想内涵,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一)(共14分)阅读这首诗,完成小题。酬元九[1]对新栽竹有怀见寄白居易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
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注释:【1】元九:即元稹。13.以下对
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梧桐”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梧桐”内涵相同。B.“怜君别我后”四句,与题目相照应,写出了元稹栽竹的缘由。C.“分首今何处”两句,表达出对远隔天涯友人的深挚情感。D.本诗看似浅白平淡,实则
意蕴深厚,体现了白居易典型的诗歌风格。14.下列诗句与“对之心恻恻”中的“恻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A.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B.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C.恻恻怀故里,去去成老丑。(陶宗仪《拟古用陆国隐韵》)D.忧国常恻恻,立身独茕茕。(郑
潜《笑问镜中客》)15.这首诗多处写到竹。请分析竹在本诗中的意蕴。16.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唐太宗要重视民意,指出君民关系非常重要,需审慎对待:“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奔车朽索,其可忽乎!”(2)苏洵在《六国论》中结尾处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的句子是“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各
言其志,孔子对曾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的追求最为赞赏。(4)《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7.《红楼梦》的人物取名是门艺术,曾有“省力之甚,醒目之甚,却是俗中不俗”的评价,例如迎春的丫鬟取名“司棋”,用字平常,但大有深意。请从《红楼梦》中另举一例,谈谈你对取名“俗中不俗”的理解。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各题。谈买书①①两个多月前的一个上午,所坐的帆船一靠了长堤,我就跑上岸找寻住宿的地方。走着走着,不觉到了文德路。那些四壁和当中堆积着各色各样书籍的旧书铺子,像老朋友一样拉住了我。尽管我没有余裕跟他们详谈细话,可是,草草打个照面,也就被
包围在难以名状的快乐气氛中。因为七八年来,辗转在穷乡僻市,饥饿着的心眼,久矣没有这种吞咽的机会了!②记得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市镇里的小学生。在那僻远的地方,没有新旧书铺子,也没有公共图书馆。家里除了父亲看过的《笑林广记》
之类,别无所有。但是,我非常渴望那些诗文集和史学的书籍。父亲每天给我的一点零钱,我私下把它积蓄起来,到了有相当数量的时候,就寄到汕头或上海的书店里去。买回来的,大都是一些寻常版本的国学书,却如同购入了至宝一般。③长大后的许多日子,大抵住在一些大都市里。大都市的生活,在
我总觉得是一种压迫,至少,它常常叫我感到“陌生”。要我说出在大都市生活中那仅有的欢乐的话,恐怕就是买书方便这一点了,如果没有它,我是宁愿一辈子做乡下人的。我住在杭州的年月比较长久些,现在一想到那个“天堂”,印象最鲜明的,就
是那些旧书铺子了。哪间铺子里有些什么书,哪些书放在什么地方,哪间铺子里的书价钱便宜些,哪位老板有什么特别脾气……我的脑子里是清清楚楚的。现在我还常常记起那位上了年纪的书铺老板,他身材稍矮,头发灰白了,面
颊却相当丰满往往还添上了酒红,一支短的旱烟管是很少离口的。因为本钱短少,周转不灵活的缘故罢,他的书往往卖得比较便宜,因此我也常到他那里去。后来我们仿佛像好朋友一样。他常常把一些杭州的掌故告诉我,有时候还把他们书业界的隐秘情事吐露了出来。这在我可算是一种从买书上得来的副收获罢。④买书看来
像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实际上也有种种曲折的情趣。⑤如果我们要的是容易买到的书,那么,你拿到手上虽然也会满意,可是却不怎样强烈。如果找的是一种绝版的或稀有的书,却能够顺利地得到它,那就使你特别高兴了。倘若有些书,既需要急用,又苦于找不到,对于它,你差不多绝望了,可是,忽然它却出现在
面前,这种欢喜真是永远地留着“余味”的。我买到杜文澜编纂的《古谣谚》,就是这种经验的一个好例子。早就听到它的名字了,心中热想着它,可是,问来访去,都是徒然。失望使我暂时平静下来,我已经冷淡于追求了——像那些失恋者再鼓不起勇气来一样。不意偶然在一家旧书铺子里却遇到它,我做梦样地急促着呼吸去
问店伙价钱,他一开口要24元(在战前,这不是一个便宜的价目),我生怕什么人在旁边抢买样的,马上就会钞了。可这时老板却走出来,说那书卖不得,因为北京一位学者在几年之前就托他寻找了。我用理由、感情去征服他,结
果总算得到胜利。它就成了我买书历史上的一个夸耀。许久以后,有些要好的朋友到我的书房里,我还情不自禁地把这胜利品搬出来,硬要他们猜价钱,猜对了固然好,猜错了也一样高兴地谈笑,我的本意只在显示自己的高兴罢了。⑥书籍是一种天才的语言,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市场的商品。在现在的社会里,你不付出代价,就没福分
去享受那种美妙的语言。有许多书籍,我们出了相当代价并不觉得冤枉,因为它确实把精神的餐宴给予了我们。可是,有些时候,花了极小的代价却得到同样或更精美的盛宴,那就叫我们额外感到欢欣了。我用了一角钱买来的《雨果散文集
》一类的书,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喜悦是多么深沉啊!⑦爱买书的人,有时还要受到一些惩罚。你今天看上了某一部书,高兴地把它买了,晚上在灯光下披读一遍,原来是一种很平庸的著作,在金钱的损失外,你还要加上了对于自己鲁莽的嘲笑。有时候所买到的书,在版本上是不完
善的,价钱也特别昂贵,你刚刚买过后就发现这些了。这时候,要去买那更好而又便宜的,自然有些不愿意,就此罢休呢,心里却又有些不畅快。⑧书籍买得太多,就成了生活的一种累赘。在平时你得照顾它,整理、晒曝、去蠹虫、拂灰尘……在走动的时候,就更加麻烦了。要找许多箱囊去装盛,一路又担心着湿水
或遗失,我从前很怕迁动,大半的原因就在这里。抗战以后,上海、杭州、兰溪、坪石等地先后失陷,我的全部文化财产也散失得一光二净——真成为一个“没有书的”读书人了。想起当年“坐拥书域”的情景,自然不免心绞鼻酸。可是,又一转念,却又觉得爽然——我苦笑地说:“无书一
身轻!”记得陈简斋有句诗:“误矣载书三十乘!”我是要从自身所感到的另一种苦恼去同情他这个慨叹的。⑨太爱买书是一种疾病,它给我们带来了好些妨害和痛苦。但那也是一种魔法,它给我们许多难以想象的快乐。它甚至于能够移心换
骨,使我们超越卑俗,蓦进于高远神异的境界。(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注释:①文章写于20世纪40年代。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余裕跟他们详谈细话余裕:富余的时间B.饥饿着的心眼饥饿:对书
籍十分渴望C.一些杭州的掌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等D.在灯光下披读一遍披读:聚精会神地批阅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像老朋友一样拉住了我”,将书铺人格化,表现了它对作者强烈的吸引力。B.第③段“宁愿一辈子做乡下人”表达作者在大都市的不适,突出买书对他的重要性。
C.第⑤段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便于引导读者进入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D.第⑥段用“天才的语言”和“市场的商品”作对比,凸显了书籍雅俗共赏的特点。20.有学者认为这篇散文有“以轻松之行文,写厚重之情味”的特点,请结合第⑧段的相关语句,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21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中“魔法”的涵义。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3分。2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近日,八达岭长城南城延长线正式对外开放。②此前已开放的八达岭长城建筑形态完整,与之不同,这段长城在排除险情后,保留了残状。③步入八达岭长城景区,乘坐南
线地面缆车抵达南四楼,沿着便道走五分钟,穿过便门登上南七楼,眼前豁然开朗。④向南远望,“定”字形长城横卧山间,一路蜿蜒向远方。⑤天气晴好时,登上这段长城最高点,往北可一览八达岭长城北城全貌。⑥秋天,还能看到八达岭国家森林公
园红叶岭,感受诗中“层林尽染”的意境。(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正式”一词不可以删掉。B.③句中的成语“豁然开朗”使用恰当。C.④⑥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D.⑤句中的“一览”可改为“纵览”。
(2)不改变原意,将第②句画横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六、本大题1小题,共10分。26.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3.
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探访红色地标,重走长征路……近年来,“红色旅游”备受关注。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24.校学生发展中心要举行以“环保有为,环保有我”为主题的校园科普活动。请你为活动写一段介绍性文字。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150字左右。25.四
季轮回,岁月流转,许多美好都经冬季而沉淀。请以“冬的沉淀”为题,写一首诗歌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形象,有文采;150字左右。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6.根据要求作文。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
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7.根据要求,完成作文。请以“想飞”为题,联系
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