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5)页,2.21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c9d61458ce5fc93f48a05cbd57fa2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2022学年度永荣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卷历史一、选择题1.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
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详解】“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
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2.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
。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
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3.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
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
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
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4.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
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5.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
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
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6.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
到A.神B.自然C.人D.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
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51251泰国1485马来西亚17216合计1062552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
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显示从19世纪和17、18世纪相比,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逐渐增加,说明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
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D项错误。8.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
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
植了本国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
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A、C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项排除。9.要研究宋海上丝绸之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是A.西安B.泉州C.开封D.天津【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
所学可知,从南宋后期至元朝时期,泉州港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故想要研究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泉州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选B;西安是研究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状况的重要城市,排除A;北宋时的
开封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管理地,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目的地,但与泉州相比,其重要性仍是稍逊一筹的,不符合“最值得”的限定,排除C;天津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但其与泉州相比,也不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排除D。10.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
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在中国古代,世界各大洲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较少,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中国商人,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B;马可
·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此时四大发明已经基本传入欧洲,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马可·波罗等人,故C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外传。【名师点睛】阿拉伯人把
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11
.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
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12.“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
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饮酒器
“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A项;材料与铸造工艺无关,排除B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材料无法反映
“宗法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13.“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
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4.被孟
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
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
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15.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A【解析】【详
解】试题分析:关键信息: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解答本题应从改革的时间与结果来分析。从时间来看,由“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判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而BCD项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排
除BCD项;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结果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统一全国;汉武帝改革削藩是成功的,主要是大一统巩固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失败的。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16.《尚书·酒
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
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考点定
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17.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A.《诗经》B.《老子
》C.《庄子》D.《离骚》【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
达情感。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D项正确。《诗经》富有现实主义色彩,A项错误;《老子》、《庄子》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不能反映南方的楚文化,BC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18.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
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B.闽南、两广一带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D.宁夏、陕西一带【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秦朝建立后,为了进一步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在当时被称为“西南夷”的地区,开辟了“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
命官吏,将这一地区纳入到了中央的辐射范围。“西南夷”就位于现在的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故答案为A。其它三项均不符合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对边疆的治理19.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
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官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县制,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项错误。世官制属于官员世袭制度,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D项错误。
【点睛】理解“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的内涵,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柳宗元肯定郡县制。20.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
.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详解】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
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21.公
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铸币权收归中央与空前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次实现了国家统一的是秦朝,排除B;铸币权收
归中央不会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可知,表明汉武帝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22.“绿卡”
这个词源于美国,因为最早美国的永久居留许可证是一张绿色的卡片。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移民政策上都给予所需要的外籍人士以长期居住权”,使之享受准国民待遇,即所谓的“绿.卡”制度。其主要目的是A引进外资,扩大开放B.吸引移民,缓解劳动力不足C.争夺人才,留住精英D.接纳难民,慈善救济【答案】
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绿卡”制度,为了加强竞争能力,招揽人才,各国才实行此制度,C项正确;绿卡制度是针对人才机制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绿卡是颁给社会精英的,而不是普通移民,排除B项;绿卡不是给难民的,排除D项;故选C项。23.在人类漫
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下列民居建筑属于从巢居发展而来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巢居,指底层架空、上层住人的居住形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是从巢居发展而来的,C正确;ABD
均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与巢居无关,排除。故选C。24.下图为春秋时期秦公簋(古代食器,也作礼器)铭文,内容显示秦公先祖追随大禹,为大禹治水建立功勋,“虩事蛮夏”,为夏王朝鞠躬尽瘁。该文物.A.证明夏朝已有成熟文字B.是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依据C.可用以论证夏朝的存在D.反映出秦国谨遵礼乐制
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公簋铭文是实物史料,秦公先祖追随大禹,为大禹治水建立功勋,“虩事蛮夏”,为夏王朝鞠躬尽瘁,这事史实可以佐证夏朝存在,C项正确;最早成熟的汉字是甲骨文,排除A项;
秦公簋的内容与秦统一六国无关,排除B项;秦公簋的内容没有涉及礼乐制度,且春秋时期秦国逐步废除了旧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5.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
。这项措施A.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B.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D.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可知直道的开通使西北边境地区与内地统治核心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D项正确;汉
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排除A项;秦始皇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排除B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已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26.“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反映出皇帝制
度的主要特征是A.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D.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得出其目的是要皇权传于后世子孙,直至万世,因此可得出这是皇位世袭,B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27.汉代有一案件:甲有子乙以
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以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自告县官。董仲舒断之曰:甲生乙,不能长育以乞丙,於义已绝矣。虽杖甲,不应坐。材料主要反映出()A.儒生干政B.儒学巩固皇权
C.儒术独尊D.儒学影响司法【答案】D【解析】的【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甲与乙是父子关系,依照汉律,子殴父应弃市。但董仲舒认为,甲既然将乙送给丙抚育成人,没有尽到亲亲之道、养育之责,两人之间父子关系就已断绝,所以,并不知甲为生父的乙殴甲,就
不应以子殴父论罪。故体现儒学影响司法,D项正确;材料不是儒生干政,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作用,巩固皇权,排除B项;材料与尊崇儒术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8.《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材料
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A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
度,B项排除;科举制是隋唐以来推行的选官制,C项排除;行省制是元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D项排除。故选A项。29.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现存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它属于A.埃及文明B.西亚文明C.东亚文明D.玛雅文明【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提到“亚述巴尼拔王”,结合所学可知,亚述帝国在西亚两河流域,属西亚文明,故B项政权;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点睛】30.中国是纸的发
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A.西汉B.唐代C.北宋D.元代【答案】A【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西安灞桥、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几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
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在西汉时已出现书写用纸,A项正确;考古发掘表明,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出现在西汉时,而非唐代和北宋,排除B项、C项;目前已知在西汉时可能已产生书写用纸,不是元代,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的31.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
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
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
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3)材料
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答案】(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
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
霸诸侯,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改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一,复兴周王统治秩序,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行仁政;二问结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
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进行分析阐述。(2)一问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秦国以法治国思
想下对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建立的作用及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导致暴政而亡的历史结果进行分析阐述。(3)根据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结合所学从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发展、国家统一的历史影
响进行阐述即可。32.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
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
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
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
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答案】(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
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解析】【详解】(1)根据“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可知简牍一度取得优势的原因主要是面积大,写字多,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较
低。(2)根据“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不断催生了多种字体,还使字体变得规范。(3)影响:根据“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十多
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原因主要是汉字符号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