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卷 Word版.docx,共(6)页,137.75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b6380f9407c1e94d2151b57ecca791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所及,东到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而具有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北
至山东,西抵洞庭湖东岸的广大地带。长江中游大溪文化风格的彩陶和刻纹白陶,出现在岭南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带。这反映了此时期的中国()A.形成多元一体发展趋势B.区域间的交往联系扩大C.中原地区主导文化发展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2.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的公元前22
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后来有研究者提出,中国的统一在春秋战国就已孕育,秦的统一主要是制度层面的统一,西汉建立后,才将统一逐渐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据此可知,关于中国古代统一的认识()A.主流观点已经过时不再可信B.后期学者的研究更严谨和权威C.因标准不同而无法得出结论D.随着研究
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3.魏晋南北朝,世家豪族占有大量的依附人口,这些人口不在政府注册,不对国家负担租税赋役义务。世家豪族还通过“竞招游食”等手段来千方百计地扩大人口,为了逃避租税赋役,“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成为豪强大族“私附”的“藏户”。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统一安定依然任重道远B.政治腐败加剧社会无序C.世家豪族主导社会救济D.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4.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制的道教诸神、伏羲、女娲等传说中的人和
神,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北朝至唐飞天的变化说明了()A.文化的世俗化趋势成为主流B.华夷之别的界限已消除C民族交流推动文化多元创新D.中
原文化胡化现象严重5.宋代《萍州可谈》记载:“本朝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南宋学者叶绍翁指出当时“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嫁妆)之多”的现象。《宋会要》也记载:“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这些现象反映了宋代(
)A.商业发展瓦解传统伦理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C.科举制度更趋公平完善D.程朱理学无法补救时弊6.明朝后期,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受到冲击。时人张竞元用中国古代浑天说中的“地如卵黄”作为过.渡,接受了“地圆说”;方中履编《古今释疑·天地之形》时,公
开抛弃“天圆地方”说,并引用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中“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的观点,承认“地如瓜焉”的地圆说,但又用《黄帝素问》《周髀算经》等固有资源来支撑“地圆说”,认为“中国之说本明,至利玛窦入而始畅”。这反
映了明朝后期()A.统治者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B.西学传播动摇正统思想C.政府对外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D.士人尝试调和中西之学7.义和团初起,特别是运动转入高潮时,时论是一片骂“匪”喊“剿”声。但经过庚子之殇的惨痛的教训,“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1901年《开智录》发表著名
专文《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指出“义和团之崛起”“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舆论对义和团运动评价的变化()A.表达了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肯定B.体现了清朝政府统治秩序的混乱C.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的阶级局限性D.反映了民众反帝爱国意识的觉醒8.清代政府官员普遍依靠绅士辅佐,维系地方社会
秩序的持续稳定。1910年在长沙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民变中,清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惩肇事绅士,使官绅关系产生裂痕。武昌首义后,湖南成为第一个响应起义的省份,谭延闿等新绅士也在对清政府预备立宪进程缓慢的失望中倒向革命。这一时期官绅关系的变化()A.推动了清政府宪政
改革进程的加快B.反映了绅士决定着地方形势的走向C.动摇了清政府社会控制机制的基础D.体现了绅士对民主政治认识的加深9.1932年6月,蒋介石在某次会议上提出:“湘、鄂、赣、皖、豫五省为全国中区,必须早日将
敌人消灭,然后始能充实力量对外。”到了1936年国民党的《国防计划大纲草案》提出:“国防军之目的,为担负国防上一切防务;而消灭敌人并维持地方治安,均委之于省防军”。国民党内外政策调整的原因可能是()A.红军战略
转移缓和了长江中下游的国共矛盾B.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C.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D蒋介石被迫放弃实施“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0.1939年冬,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成员来到太行山根据地。在看到日寇模仿民间艺术形
式将日本“神判”印制成年画派发给民众后,胡一川等木刻工作者赶在1940年春节前,创作出了《军民合作》《保卫家乡》等抗战新年画,这些新年画受到了根据地民众的一致欢迎。木刻工作者们此举旨在().A.促进根据地木刻文化艺术的发展B.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化入侵渗透
C.帮助根据地的民众破除封建迷信D.开展抗战时期“文化下乡”运动11.毛泽东在历史某一时期强调“普遍发动群众”“整顿基层组织”、实现“土地还家”,这种改革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而是通过推翻旧政权,代之以人民政权,
重构中国几千年的农村社会结构。材料所说的这场改革()A.建立了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B.铲除了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D.完成了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12.下表摘自1995年7~8
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对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调查对象中60%为18~35岁的青壮年,据此可知()经商去乡镇企业工作读书上大学去大城市打工继续种田如果有机会重新做选择,你将选择35.2%14.1%318%2.7%8
.5%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商业发展B.时代变迁推动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C.传统思想观念依旧对农民影响较大D.农民职业观念影响科教兴国的提出13.尼罗河为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便利,并且在它历史的上半期,没有强邻的侵入,所以它的文化
像一朵花,能按着次序发育开展。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而两河流域的地势是四面可以受敌的,所以它的历史竟是一部土著和游牧人民的战争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B.战争是古文明差异性形成的推力C.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受
交通影响大D.外来移民对土著文明的冲击较大.14.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
也为欧洲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资本主义掠夺方式多样B.国际分工促进世界市场形成C.世界贸易以欧洲为中心D.欧洲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掠夺15.经济网络是由不同地区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形成的稳定商业
联系所构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几乎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全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地球村正在成为现实。据此可知()A.经济发展促进世界联系的加强B.信息化加深互联网的全球扩展C.信息化发展促进经济效率提高D.互联网的经济价值
已开始凸显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巴蜀的学校,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多以儒家“六艺”为主要教学内容。《蜀学师宋恩等题名碑》的汉碑记载了汉末蜀郡文学一些教师、职员和官员的姓名,其中称师者20人,还有掾若干人,师是教五经的老师,掾是掌管各经的教
学行政人员。开创地方官学之先河的文翁,不仅在经济上资助儒生,而且从选官上优先选用儒生。儒学的传播对汉代巴蜀的地方教育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教育的兴盛也进一步加速了儒学在巴蜀地区的传播。——摘编自李桂芳《浅析儒学的传播与汉代巴蜀地方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清末自洋务运动以来,便开始了模仿、引进西方学制的思想构建及实践探索的活动,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大力发展新式学堂。但从19世纪末开始,重庆近代教育的发展才拉开了帷幕,1891年开始重庆建立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成为四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与此相伴随的,便是具有标志性
意义的新式学堂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短短10余年时间,重庆的新式学堂就初具规模。重庆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小学、中学、半日学堂等类型,既有官办学堂,也有私立学堂;既有专门性质的学堂,又有一大批普通中小学堂,还有师范学堂。这些根本变革,标志着重庆教育已经在形式上告别了传统教育的旧时代,为重庆地区近现代
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植、文化的嬗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吴洪成、闫志军《清末重庆新式学堂述论》材料三民众教育主要指学制系统之外为了提高失学民众以及全体国民的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活动。在抗战时期,重庆民众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无论是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教育、电化教育、播音教育、戏剧教
育均以救亡和启蒙作为主旋律。仅以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为例,据统计,重庆市各校民教部共扫除文盲74121人,约为失学民众总数的25%。同时,通过民众教育的抗战宣传、动员,不少山城青年踊跃参军,的。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当然,由于时值战时,重庆民众教育的成效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不管如何说,抗战时
期重庆民众教育的积极作用不容抹杀和否定。——摘编自彭泽平、段润涵《抗战时期大后方民众教育略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对巴蜀地区教育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重庆兴办新式学堂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抗战时期重庆开展民众教育的
意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宋代打破坊市制后,形成各级市场:第一,地方小市场,即墟集贸易。第二,城市市场,包含手工业品交易中心的镇市。第三,区域市场。第四,突破区域范围的大市场……清代前期农村市场……大体存在三种类型的市镇:第一,主要具有“保障供给”经济功能的市镇;第二,
主要具有贩运贸易集散商品的经济功能的市镇;第三,多功能全面发展的市镇。它导致从东南沿海到整个内地的穷乡僻壤,以市镇为骨干、与墟集相串联、多层次的农村市场网络。——摘编自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材料二1
6世纪以来,白银大量内流,白银深入到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层次,市镇经济的发展更是促进了白银货币化、泛化。白银货币的泛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下表是明清时期白银货币泛化程度与经济货币化程度对比图。——摘编自马良《明清时期白银货币泛化研究(16~19世纪中叶)》材料三
当清朝为了打击郑成功实行海禁与迁海政策时,西方国家却在积极准备着扩张贸易。葡萄牙、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衰落,清初荷兰成为海上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在清朝严格海禁的情况下,积极寻求与清朝合法的贸易渠道。英国政府积极鼓励海上贸易,为抢占亚洲
贸易市场做准备……17世纪后半叶中西贸易体系碰撞的主角、大清主要贸易对象正是英国。——摘编自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1)根据材料一,概括市镇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农村市场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表格中所反映出有关白银的经济结论,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英国抢占中国市场的积极因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认为他们代表“道统”,君主只能代表
“政统”。士大夫自膺为“圣人之道”的真正传授者,因此,就用美化古代尧舜之世这种“厚古薄今”的方式,来对军阀或皇帝施加压力。宋代以后,士大夫在与君主的斗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君主用“古为今用”的策略将士大夫“厚古薄今”的策略逻辑颠倒过来,认为君人既然承天之命,位居至尊,就必定同时是
“圣人”,是重现古代尧天舜日的“晚圣”。于是,君主的世俗权力除了越来越专制外,教化之权也越来越膨胀。因此,君主除了下“诏书”之外,还常有颁布“圣训”之举,将臣与民都一律当作“教化”的对象,而地方官的责任之一,就是在地方的孔
庙或学宫中宣读“圣训”,以便老百姓学习。——摘编自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