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483.794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深圳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深圳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深圳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深圳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docx,共(10)页,483.79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9e0d4600ab7bef83b1676f0dbb6ea5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

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迄今为止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干栏

式建筑,最早的水井,都是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发明创造”。这可用于说明()A.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区域B.中华文明成果领先于世界C.先秦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D.考古发掘是重要研究途径2.据史载,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

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表明先秦时期()A.王位世袭制度难以推行B.传统宗法关系逐步瓦解C.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D.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3.有学者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对此认同,而

在王畿之外,却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商朝政权统治的动摇B.内外服制度存在一定缺陷C.各方国之间缺乏交流D.华夷之辨理念已深入人心4.有学者在评价商周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所维护的血缘关系像血管一样顺着国家肌体延

伸到周王室统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与代表政治的“君统”合而为一,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家国一体”的格局,还进一步强化了影响后世的父权家长制。下列对该制度描述最恰当的是()A.邦内甸服,邦外侯服B.嫡庶有别,毋易庶子C.事无小大,皆决于上D.封建亲戚,以藩屏周5.春秋时期,中原贵族与周边民族通婚之

事时常发生,诸侯如晋献公先后娶四位戎女为妻,赵简子将其女嫁给代国国君,士大夫阶层如赵衰在随晋文公流亡期间娶赤狄女为妻,鲁国公孙敖曾先后两次与莒国联姻。这反映出当时()A.华夷之辩理念已被抛弃B.夷狄华夏认同意识日益深化C.传统宗法秩序逐渐崩溃D.

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6.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B.民族交流频繁C.私有财产开始出

现D.宗法观念淡化7.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一家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家是指()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8.墨子通过“当此之时,世不渝(改变)而民不变……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

治”的史实论证了国家兴衰治乱与天命无关,并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死”的主张。墨子的这一思想()A.否定了宗教神学理念B.体现了其节用尚贤的治国观念C.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D.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

不满9.西安高窑村曾出土过一件“高奴禾石铜权(如右图)”,在这件铜石权上刻有秦始皇颁发的诏书,全文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该诏书可用来说明()A.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

立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C.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D.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10.有学者统计,秦朝全国人口不会超过两千万,全国被集中的从事非生产性建设的劳动力至少在二百二十万以上,分散于各地修筑基础设施的人数则更多,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秦

朝()A.君主推行暴政B.有力的制度保障C.法律体系完备D.发达的交通网络11.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

相关的是()A.实行世卿世禄B.实施重农抑商C.推行严刑峻法D.允许土地买卖12.下表反映了西汉诸侯国“相”履职重心的演变情况。这表明当时()时期相的主委职能汉高祖辅助诸侯王国的建立与巩固文景时期侧重对诸侯王国兵权的控制景、武

时期侧重于中央“汉法”在诸侯王国的推行宣帝及以后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A.王国问题不断得到解决B.地方兵权被收归中央C.汉文化开始向边境传播D.中央集权制已经完善13.下表所示为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

。表中变化说明()西汉前期西汉中期西汉后期东汉2.7%15.7%32.3%30.3%A.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B.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D.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14.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贵戚可

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A.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B.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C.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D.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15.司马迁的《史

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和屈原的《离骚》一样,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这说明,司马迁的《史记》()A.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B.具有文学史题材的首创性C.展现了秦汉时期人民高昂的精神D

.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16.下列图片是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壁画中关于耕地、扬场的景象。这可用于研究()A.民族迁徙的规模B.土地制度的变革C.农耕文明的拓展D.经济重心的转移1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陶瓷业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沿用圆形馒头窑

;在南方,窑炉则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也被进一步改良。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B.政治中心随经济发展而转移C.政治局势差异影响手工业发展D.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18.以王导、王敦为

代表的琅琊王氏控制了晋廷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主弱臣强”的局面,东晋政治陷入一种“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之中。这说明东晋门阀政治()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逐渐取代了皇权政治D.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19.下面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A.由分裂走向了统一B.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C.南北政权始终对峙D.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20.唐代诗人李敬方曾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水

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B.具有双重影响C.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D.促进南北交流21.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中说道:“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

友皆胶漆。”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A.交通道路宽广B.对外交往活跃C.邻里关系友好D.社会秩序安定22.唐朝某位皇帝施政有方,选贤问廉能,克己纳谏,形成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这

位皇帝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23.三国时,魏国创造了九品中正制,其优点是大大弱化了地方对人才推举的控制力。到西晋时,九品中正制没有强化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而是维护和巩固了地方门阀的统治。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才评定标准

不统一B.主要以门第为选拔标准C.中央政府的相对软弱D.中央对选官过程的包办24.下表是唐高祖武德初年至德宗时期每朝进士及第的年平均变化数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帝系唐高祖(618~626)太宗(627~649)高宗(649~683)武则天(690~705)唐中宗(70

5~710)睿宗(710~712)玄宗(712~756)肃宗(756~762)代宗(762~779)德宗(779~805)年平均及第数3913.721.8262826.722.524.523.7A.肃宗和代宗时期录取人数下降受国家政局影响B.体现出唐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善于吸收人才C.说

明唐代中央权力分配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D.唐统治者选拔官员注重对人才的全面考核25.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

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B.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说明决

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26.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A.利于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27.南朝时

期,“以济度众生为贵,独善其身为贱”的思想在佛教中逐渐兴起,僧人的修行实践也扩大至世俗之学,不仅广泛参与到诸如文笔、赞咏、歌舞等文学艺术活动中,还积极对传统典籍进行注疏,如:释慧琳注《孝经》、释僧智有著《论语

略解》等。这一现象()A.表明中外之间交流频繁B.印证了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C.利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D.体现出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28.中唐诗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

髻堆面赭非华风”。唐传奇《东城老父传》云:“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这些主要体现出唐代()A.城市经济发展繁荣B.多民族交融的趋势C.胡汉矛盾得以解决D.社会秩序和谐稳定29.北京

大学引碑入草的开创者李志敏评价东晋一位大书法家时说:“他的书法既表现了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出以儒家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下面与东晋这位书法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颜真卿北魏龙门石刻王羲之《姨母帖》柳公权《多宝塔感应碑》(拓本)《杨大眼造像记》(拓本)《金

刚经碑》(拓本)ABCD30.《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某一农学著作评价是“于农圃,衣食之法纤悉毕备,又文章古雅,援据博奥,农家诸书,无更能出其上者”。关于这一著作表述正确的是()A.体现出中华农耕文明领先于世界B.对传统科技工艺领

域进行了总结C.凸显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D.是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的农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战国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材料二鲜卑族进入中原以

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

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

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

容的相同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古

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类似草食动物,逐水草而生活,或采集、或种植,或渔猎,“食尽一山则移一山”,具有非排他性、群体性的特点,且没有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概念。至秦汉时逐渐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在所能耕种的有限土地上,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要比从事畜牧的民族

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由于实行多子继承的缘故,家庭中的财产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导致古代中国人均土地数量越来越少,不得不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路,如汉代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耕作方式。这也使土地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正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盖

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尤胜不稼!”材料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2000余年发展的北方文明,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求新的文明生长点。水往低处流,有水就有生命,也就有文明的灿烂,于是东南一带成为中国文明的新的发展

中心。汉代司马迁所叙述的江南地区,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颇有蛮荒之地的味道,但是700多年后的江南,其制约因素纷纷解除,于是成为农业文明的生长点。——以上材料摘编自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成因。(10分)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

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根据材料“都是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发明创造”可知,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区域,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2.C材料“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及嫡长子继承制均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王位世袭制,故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表明先秦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构建国家政治结构,故排除B、D两项。3.B材料反映了商王无法直接控制管理各方国,以致王畿之外的人民对商王朝政权缺乏认可度,这正是内外

服制度缺陷的体现,故B项正确。王畿之外的人民对商王朝政权缺乏认可度,并不能直接说明商王朝统治出现动摇,排除A项;商人和各方国之间存在战争及贸易往来,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商王朝对地方的统治,与华夷之辩无

关,排除D项。4.B根据材料“维护的血缘关系”“与代表政治的‘君统’合而为一”“强化了父权家长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其内容之一,故B项正确。A项是内外服制,C项是君主专制,D项是分封制,均排除。5.D根据材料可知及所学知识可知,春

秋初期,中原诸侯与周边民族通婚现象增多,虽然多出于政治上的联姻,但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的发展,故D项正确。当时华夷之辩仍是社会主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有利于增

强夷狄与华夏血缘联系,但华夏血缘并非夷狄认同华夏的唯一依据,排除B项;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6.A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用礼乐制度巩固统治,每一个等级都有不同的礼乐要求,“天子用九鼎八簋”,但是到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乙的墓里却完全采用周天子的礼乐规格,这说明战

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了挑战,故A项正确。其余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7.C材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天道)有利于万物而从不损害万物;(圣人)做一切该做的事情而不与民争名夺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

象的“道”,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8.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认为天下是不变的,但因为统治者的不同而出现治乱的不同,普通人也一样,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反

映出墨子反对天命观,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C项正确。材料与宗教神学理念、节用尚贤观念无关,排除A、B两项;D项不符合主旨,故排除。9.D根据诏书内容“廿六年,皇帝尽并兼……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确立了皇帝制度,并统

一了度量衡,这有利于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和“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0.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实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调动以参与国家的建设,这一举措的实现源于秦朝建立了一套较为完

善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根源,故排除;C、D两项并非其根本原因,故排除。11.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秦朝实行严刑峻法,而商鞅变法推行连坐法等严酷的法律,这也为后来秦王朝的短命埋下了伏笔,故C项正确。12.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汉高祖时期到宣帝及以后,诸侯国“相”的职责逐渐由辅助诸侯王到为朝廷履职,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央对诸侯王的控制,王国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故A项正确。对诸侯王国兵权的控制体现的是对诸侯王兵权的削弱,并非收归中央,排除B项;“汉法”是汉朝法律,非汉文化,排除C项;当

时的中央集权并没有完善,排除D项。13.D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官员在政局中所占的比例由汉初的2.7%上升到后期的30%以上,占比不断升高,其原因是两汉“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这也是儒学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吏的选拔和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

,排除A、B两项;儒者占比的提升无法说明官员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排除C项。14.A根据材料可知,第五伦反对给外戚安排官职,李固主张内臣(宦官)不可以为吏、察孝廉,这些主张都意在限制外戚和宦官的权力,故选A项。材料与官员队伍的素质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C两项;外戚问题是豪族影响东汉政治的重要

表现,因此材料中的这些主张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豪强地主的势力,排除D项。15.D根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可知,《史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因而又具有文学价值,故D项正确。16.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壁画中两牛拉犁,一人扶犁、扬鞭,以及

扬场丰收的景象,反映出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式已经传播到嘉峪关所处的河西地区,故C项正确。17.C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陶瓷业不进反退,而南方制瓷业则不断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此时北方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大受影响,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加速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材料反映了政治局势差异对手工业发展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南北手工业发展情况,与政治中心转移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风尚无关,排除D项。18.D由“王

氏控制军政大权”“主弱臣强”等可知,皇权遭受了世家大族的压制.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世家大族不仅占据大量土地,地方官员也多出自世家,中央集权并没有得到巩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世家大族对皇权的积极影响,排除B项

;世家大族虽然限制了皇权,但并没有取代皇权,排除C项。19.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但是隋文帝于581年定都长安,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故A项正确

。20.B根据材料中的诗句信息可知,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之后,确实有许多便利,但百姓遭受的苦难也很深重,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C项与本题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仅仅是大运河开凿的利,故排除。21.D材料中“九州道路无

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等反映的是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祥和的情景,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道路宽窄的情况,也没有体现对外交流活动和邻里关系的情况,排除A、B、C三项。22.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且与材料内容描述一致的皇帝是唐太宗,故B项正

确。23.B根据“九品中正制没有强化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而是维护和巩固了地方门阀的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人才选拔的标准,故选B项。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未发生大

变动,一直以门第为主,排除A项;由“大大弱化了地方对人才推举的控制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初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和中央政府的相对软弱相反,排除C项;中央对选官过程的包办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只是中正官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持,才致使该

制度沦为门阀政治的工具,排除D项。24.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唐肃宗和唐代宗两朝的进士录取人数明显下降,故A项正确。25.C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门下省不仅对于同级的中书省所做的决策有封驳权,对皇帝也

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防止中央行政决策中出现失误,故C项正确。26.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放松了对农民的

人身控制,故A项正确。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能够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但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耕种,排除B项;唐前期的定额定租制一种鼓励纳税人扩大土地占有、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因此租庸调制有利于土地兼并而非抑制,排除C项;租庸调制使得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

保障,但没有增加兵源,排除D项。27.C根据材料“以济度众生为贵、独善其身为贱”“不仅广泛参与到诸如文笔、赞咏、歌舞等文学艺术活动中,还积极对传统典籍进行注疏”可知,南朝时期,佛教不仅吸收了儒家“入世”的思想,推动儒佛思想的融合,还积极参与到世俗文

化活动中,这有利于推动佛教本土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将儒家思想糅合进佛教是南朝汉人的做法,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吸收儒学,而未提及儒学吸收佛学,不能体现二者开始出现融合,排除B项;佛教吸收儒

学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28.B根据材料“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非华风”“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可知,唐诗和唐传奇中都有写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这些说明隋唐以来多民族的交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呈现出空前的盛况,故B项正确。29.C根据材料“东晋”“

他的书法既表现了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出以儒家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书法风格是行书,该书法家是王羲之,故C项正确。30.D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农圃”“农家诸书,无更能出其上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农学家贾思勰编撰的《齐民要术》,这一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D项正确。31.(1)相同点:变法措施较为全面,主要围绕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选贤任能,打击贵族特权;加强对地方管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重视以法治国。(2)原因:北魏风俗至陋;鲜卑贵族保守势力阻碍封建化进程;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之间的差异;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民族矛盾的激化。(3)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32.

(1)变化:由多元经济向单一种植经济转变;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由迁移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由族群共同生产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转变。影响:加重了土地的负担,加剧了人地矛盾,易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

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