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系列四)含答案【高考】.doc,共(8)页,237.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9ba9a445a4b533cd668e8365259758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目标】1.探究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定义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2.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引导学生总结求二面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
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和求二面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两平面的位置关系:(1)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若α∩β=,则α∥β.(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条公共直线
,则两平面相交若α∩β=AB,则α与β相交.两平面平行与相交的图形表示如图1.图1导入新课2前边举过门和墙所在平面的关系,随着门的开启,其所在平面与墙所在平面的相交程度在变,怎样描述这种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两个平面所成角问题.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二面角的有
关概念、画法及表示方法.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③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④用三种语言描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给出证明.⑤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在哪里?讨论结果:①二面角的有关概念.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二
面角的面.二面角常用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画法:如图2(教师和学生共同动手).直立式:平卧式:(1)(2)图2二面角的表示方法:如图3中,棱为AB,面为α、β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α-AB-β.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α、β内(棱以外的半平
面部分)分别取点P、Q,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P-AB-Q.图3如果棱为l,则这个二面角记作αlβ或PlQ.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3如图4,在二面角αlβ的棱上任取点O,以O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
和OB组成∠AOB.图4再取棱上另一点O′,在α和β内分别作l的垂线O′A′和O′B′,则它们组成角∠A′O′B′.因为OA∥O′A′,OB∥O′B′,所以∠AOB及∠A′O′B′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即∠AOB=∠A′O′B′.从上述结论说明了:按照上述方法作出的角的大小
,与角的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由此结果引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图中的∠AOB,∠A′O′B′都是二面角α
lβ的平面角.③直二面角的定义.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教室的墙面与地面,一个正方体中每相邻的两个面、课桌的侧面与地面都是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
念和平面几何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相类似,也是用它们所成的角为直角来定义,二面角既可以为锐角,也可以为钝角,特殊情形又可以为直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定义可表述为:如果两个相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直二面角的画法
:如图5.图5④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4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符号表述为:⊥ABABα⊥β.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图形表述为:如图6.图
6证明如下:已知AB⊥β,AB∩β=B,ABα.求证:α⊥β.分析:要证α⊥β,需证α和β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而要证明一个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需找到其中一个平面角,并证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直角.证明:设α∩β=CD,则由ABα,知AB、CD共面
.∵AB⊥β,CDβ,∴AB⊥CD,垂足为点B.在平面β内过点B作直线BE⊥CD,则∠ABE是二面角αCDβ的平面角.又AB⊥BE,即二面角αCDβ是直二面角,∴α⊥β.⑤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
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即要证面面垂直转化为证线线垂直.应用示例例1如图7,⊙O在平面α内,AB是⊙O的直径,PA⊥α,C为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图7求证:平面PAC⊥平面PBC.证明:设⊙
O所在平面为α,由已知条件,PA⊥α,BCα,∴PA⊥BC.∵C为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AB是⊙O的直径,5∴BC⊥AC.又∵PA与AC是△PAC所在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BC⊥平面PAC.∵BC平面PBC,∴平面PAC⊥
平面PBC.变式训练如图8,把等腰Rt△ABC沿斜边AB旋转至△ABD的位置,使CD=AC,图8(1)求证:平面ABD⊥平面ABC;(2)求二面角CBDA的余弦值.(1)证明:由题设,知AD=CD=BD,作DO⊥平面ABC,O为垂足,则OA=OB=OC.∴O是
△ABC的外心,即AB的中点.∴O∈AB,即O∈平面ABD.∴OD平面ABD.∴平面ABD⊥平面ABC.(2)解:取BD的中点E,连接CE、OE、OC,∵△BCD为正三角形,∴CE⊥BD.又△BO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E⊥BD.∴∠OEC
为二面角CBDA的平面角.同(1)可证OC⊥平面ABD.∴OC⊥OE.∴△COE为直角三角形.设BC=a,则CE=a23,OE=a21,∴cos∠OEC=33=CEOE.点评:欲证面面垂直关键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
一个平面的垂线.6例2如图9所示,河堤斜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为60°,堤面上有一条直道CD,它与堤角的水平线AB的夹角为30°,沿这条直道从堤脚向上行走到10m时人升高了多少?(精确到0.1m)图9解:取CD上一点E,设CE=1
0m,过点E作直线AB所在的水平面的垂线EG,垂足为G,则线段EG的长就是所求的高度.在河堤斜面内,作EF⊥AB,垂足为F,并连接FG,则FG⊥AB,即∠EFG就是河堤斜面与水平面ABG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EFG=60°,由此,得EG=EFsin
60°=CEsin30°sin60°=10×2352321=≈4.3(m).答:沿直道行走到10m时人升高约4.3m.变式训练已知二面角αABβ等于45°,CDα,D∈AB,∠CDB=45°.求CD与平面β所成的角.解:如图10,作CO
⊥β交β于点O,连接DO,则∠CDO为DC与β所成的角.图10过点O作OE⊥AB于E,连接CE,则CE⊥AB.∴∠CEO为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即∠CEO=45°.设CD=a,则CE=a22,∵CO⊥OE,OC=OE,∴CO=a21.∵CO⊥DO,∴sin∠CDO=21=CDCO.∴∠C
DO=30°,即DC与β成30°角.7点评:二面角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最常用的方法是:在一个半平面α内找一点C,作另一个半平面β的垂线,垂足为O,然后通过垂足O作棱AB的垂线,垂足为E,连接AE,则∠CEO为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这一过程要求
学生熟记.拓展提升如图11,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是正三角形,且与底面ABCD垂直,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60°,N是PB中点,过A、D、N三点的平面交PC于M,E为AD的中点
.图11(1)求证:EN∥平面PCD;(2)求证:平面PBC⊥平面ADMN;(3)求平面PAB与平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1)证明:∵AD∥BC,BC面PBC,AD面PBC,∴AD∥面PBC.又面ADN∩面PBC=MN,∴AD∥MN.∴MN∥BC.
∴点M为PC的中点.∴MN21BC.又E为AD的中点,∴四边形DENM为平行四边形.∴EN∥DM.∴EN∥面PDC.(2)证明:连接PE、BE,∵四边形ABCD为边长为2的菱形,且∠BAD=60°,∴BE⊥AD.
又∵PE⊥AD,∴AD⊥面PBE.∴AD⊥PB.又∵PA=AB且N为PB的中点,∴AN⊥PB.∴PB⊥面ADMN.∴平面PBC⊥平面ADMN.(3)解:作EF⊥AB,连接PF,∵PE⊥平面ABCD,∴AB⊥PF.∴∠PFE就是平面PAB与平面AB
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又在Rt△AEB中,BE=3,AE=1,AB=2,∴EF=23.8又∵PE=3,∴tan∠PFE=233=EFPE=2,即平面PAB与平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为2.课堂小结知识总结: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然后解决证明
垂直问题、平行问题、求角问题、求距离问题等.思想方法总结:转化思想,即把面面关系转化为线面关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作业课本习题2.3A组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