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24届高三上学期青桐鸣大联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56.049 KB
  • 2024-11-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24届高三上学期青桐鸣大联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24届高三上学期青桐鸣大联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24届高三上学期青桐鸣大联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24届高三上学期青桐鸣大联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docx,共(13)页,56.0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97a5e96c730f38a6ab0bdf107189f4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为何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涉及许

多方面的原因。古往今来,中国人民为维护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比如,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关于创与守、得与失、安与危、兴与亡等关系的讨论,大多蕴含着辩证的思想,反映出对于国家治理的谨慎态度,虽

然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但其中包含着一些不可违背的历史法则。对这些历史法则的遵循,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古代的许多政治人物都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并提出一些理念,形成独有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哲学,这种政治文化和政治哲学反过来

又推动政治发展和文明发展,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周统治者从商朝衰亡中汲取经验教训,强调“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把“天命”搁在一边,倡导以“德”治国,这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较早的对历史经验

的总结和借鉴。汉高祖要求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唐太宗君臣经常以短祚的秦、隋两朝为例,讨论历史借鉴问题。中国古代政治人物注重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这对于维护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紧密联系的,是一些政治人物对国家治理所面临的艰

难常怀深深的忧虑,所以都十分重视思考“创业”难还是“守成”难的问题。唐太宗曾与大臣们讨论过这一问题。类似的问题明太祖也强调过,他对群臣说:“诚思天下大业以艰难得之,必当以艰难守之。”正是这种忧患意识,让许多朝代开国之初的君主都能励精图治,推动中华文明发展。中国历史

上,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的出现,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并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古代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思考,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其所体现的历史见识对于政治人物具有重要影响,从而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这从唐代杜佑的《通典》和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

鉴》二书中,看得尤为清楚。《通典》200卷,旨在阐述“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门,并以食货(经济)为首,反映了国家职能部门建制,强调国家对土地

、户口进行管理的重要性。《资治通鉴》294卷,“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入史,足见司马光深刻的历史见识和良苦用心。宋神宗称赞此书“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摘编自瞿林东《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秉持和发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天下为公”

“富而后教”的施政理念同频共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的世界观千年辉映。在今天,无数珍贵的文物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在物质建设层面的连续性。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天或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如反映汉

代土地交易的南阳铅质“买地券”,反映北朝均田制的敦煌西魏大统十三年残卷,反映唐代土地交易的敦煌田契,以及宋以后推广到全国各地的鱼鳞图册等等,无不印证着历代王朝和劳动人民对土地的高度重视与精细化管理,一些抑富济贫的思想观念也能够从中体现出来。建筑

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构成了人们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如果说举世闻名的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隋唐大明宫遗址、明清故宫、苏州园林等,如同中华物质文明史上的明珠一样璀璨,那么古建筑所共同追求的序列层次美、结构精巧美、造型意境美等等,就连成了一条贯穿中华物质文明史的

金丝,其中所蕴含的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更是中华物质文明连续性的精髓所在。中华物质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土地和建筑上,也更多体现在日常细节上。以中国古代的茶具为例,古人的饮茶风气从唐代开始盛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饮茶,于是我们今天看

到的唐代茶文物,既有“邢白越青”的精美茶具,也有长沙窑这般十分“接地气”的“茶”碗。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不分地域、贫富、男女、老少,均能共享茶香、吸取天地精华,小小一盏茶中充分浸

润着中华文明的物质智慧。面向未来,在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物质建设将更上层楼,成为我们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想要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获得充分的物质建设启发,就要做好中

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使中国经验体系化、理论化,能够真正指导当代和未来的实践。(摘编自刘礼堂《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蕴含的中国智慧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五千多年来代代相传、从未中断,一

直延续到今天。B.唐太宗、明太祖等人都常对治国之艰难深怀忧虑,这种基于励精图治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推动了中华文明向前发展。C.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借鉴中华文明中的政治思想、施政理念和世界观。D.从唐代茶文物可以看出,唐朝的王

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皆饮茶,使用的茶具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到了当代人的茶具审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对政治和文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哲学。B.《通典》

《资治通鉴》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学家对历史的思考,这种思考最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C.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历代王朝和劳动人民高度重视并精细化管理土地。D.如果用整理和研究后的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指导当代和未来的实

践,中国式现代化能更好地持续发展。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列举西周统治者、汉高祖、唐太宗君臣等人的事例,证明了古代政治人物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B.材料一引用《通典

》《资治通鉴》两部史书中的语句,旨在反映杜佑和司马光的历史见识和良苦用心。C.材料二从土地、建筑、日常细节三个角度列举具体的实例,直观地展现了中华物质文明的连续性。D.材料二第二自然段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提出论点,再分点论述,思路清晰,提高了文章的条理性和逻

辑性。4.材料一画横线句子表述缜密,请分析其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

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最后一次巡逻王曦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

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连长正立在门外,像旗杆戳在雪地里。二班长挪步凑过去喊一声报告。连长收回望向远处的目光,回头看二班长一眼。二班长说:“都准备好了。”连长撸起厚重的迷彩大衣袖子,看看表说:“还有七分钟,再等等。”他不知道连长在等什么。连长不说,他便不问。恰此时,红太阳出现在雪山尖

上,彤光泼下来,一派辉煌的红在山谷中铺展开。雪地上银光闪闪,像是撒着无数碎钻石。有发动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连长紧绷的身体松弛下来。一辆吉普车出现在来连队的路上,像是凭空从雪地里跳出来的,很快开到连队大

门前。车刚停下,副驾驶一侧的车门便打开了,跳下来一个人,是楚副营长。副营长边系披风边说:“加布沟给雪灌满了,一路都没敢跑快,差点没赶上。”连长说:“安全第一,我们也刚准备好,还有几分钟。”副营长说:“走吧,路上雪深,早点出发,要不天黑前赶不回来,今天我打头。”说着就往操场走。连长

说:“今天我在后边,你去前面跟着楚副。”二班长一脸疑惑,为难地看着连长,连长意味深长地说:“去吧,把楚副照看好。”队伍出发了。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

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前

行。河谷蜿蜒狭窄,两侧是高高的山峦,一条白色的冰带像哈达一样缠绕在两山之间。河谷弯来弯去,太阳也跳来跳去,一会在山前,一会在山后,一会又消失不见。太阳消失不见的时候,河谷便猛然变得更冷了。一座雪山迎面而来,巍峨峻拔,棱角分明,像个怒目金刚。二

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冰河越来越瘦,如带,如缕,如线,终于消失了。拐一个弯,眼前蓦然开阔,

一汪晶莹的蓝跳跃出来。这是一个小小的高原湖,安静地睡在雪山怀抱里。湖呈圆形,已经冰冻。山风将积雪扫净,阳光摔在冰面上,像无数银针散射开来。冰面蓝得剔透,蓝得让人稍加注视,便想流泪。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

二班长就有些生气。“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赶紧戴上护目镜。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进入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

,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走了一阵,副营长回头问:“守平,你还记得那头野驴吗?”二班长说:“记得,就埋在那儿。”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石头堆。副营长叹口气说:“估计它早就成了一堆骨头了。”二班长不知道如何接话。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

走了。”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不是野驴,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

。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之后,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二班长现在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戈壁上的雪被山风吹散,压实,变成浅浅的一层硬雪。雪面如同风吹过水面,层层波纹堆叠着流向远

方。二班长用力踩在雪上,细细体味着雪下的戈壁反弹给他相同的力度。二班长猛然撸下防寒面罩,露出一张石头般的脸。这张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两片僵硬的死皮。死皮是透明的,一大一小,在阳光下闪着羊脂玉般的光泽。雪

沫打在二班长的脸上,有种微微的、又凉又热的痛感。二班长喜欢这种痛感。太阳升到头顶时,队伍来到雪山下,进入一道狭长的山谷。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

“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

621峰之间。”二班长让列兵走开,看着连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

:“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朝副营长那边走去。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

班长离开部队前,要在最后一次例行巡逻时跟“他的山”告别。这一次巡逻,让他内心感到沉重又抗拒。B.连长听到发动机的声音,身体松弛下来,展现了他对楚副营长能否安全到达连队、按时参与巡逻任务的担心和紧张。C.列兵程志此次巡逻时的

种种行为,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年轻的边防战士,不仅朝气蓬勃更是成长迅速。D.二班长让列兵报告当前位置,是为了向连长炫耀自己培养的士兵,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善用细节刻画人物,楚副营长和二班长的

对话中,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的反应表现了他在即将离开连队、离开高原时内心的不舍。B.文章插叙了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的情节,解答了前文二班长对连长让他和楚副营长一起走在前面的疑惑,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C.本文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写列兵出场,激起读者兴趣,突出人物特征,与《红

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运用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描绘了祖国雪域边疆的壮美景象,展现二班长等人巡逻行进路线的同时,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8.文章结尾处,二班长的“笑”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9.读完本文,同学们计划做一个短视频来表现二班长作为边

防老兵的英雄形象,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分镜头脚本(二班长)时长:20秒配乐风声、踩雪声远镜头①特写镜头②视频解说③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

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凡物

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齐攻鲁,求岑鼎。鲁君

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路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

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

.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

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审己》,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天下之王□A皆不肖□B而恶□C王□D之贤也□E因相与□F合兵□G而攻王□H此

□I王之□J所以亡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反求诸己,指反省自己的过失。“诸”兼有“之于”的意思。B.困,困顿,与《〈礼记〉二则》“教然后知困”中的“困”词义不同。C.亡,逃亡,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亡”词义相

同。D.固,原本,与《六国论》“理固宜然”中的“固”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自身端正,天下人自然就会归服他;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国的基础在于家,家的基础在于

个人。B.水源出于山却流向海,不是水厌恶山却喜欢海,是高低的地形使它这样,以此说明事物的表现是有原因的。C.圣人往往超过一般人,他们不看重国家的兴亡和个人修养的好坏,而重视国家兴亡和个人修养好坏的原因。D.齐侯不确定送来的岑鼎是否为真,他不相信鲁君

却信任柳下季,为此鲁君贿赂柳下季,柳下季感到为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2)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14.越王授遭祸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遥同蔡起居偃松篇①张说清都众木总荣芬,传道孤松最出群。名接天庭长景色,气连宫阙借氛氲。悬池的的停华露,偃盖重重拂瑞云。不借流膏助仙鼎,

愿将桢干捧明君。莫比冥灵②楚南树,朽老江边代不闻。【注】①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夏,蔡孚为起居舍人,作《偃松篇》。②冥灵,神话中的一种大树,语出《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诗题中的“遥同”可知,本

诗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样,是一首唱和之作。B.诗歌开篇两句点出吟咏对象,以帝王居住的都城中的众多茂盛树木,衬托孤松的卓尔不群。C.诗的三、四句夸赞孤松,孤松高大能增加天庭的景色,其在都城宫阙气势的加持下显得更为出众。D.诗的五、六句写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落入池塘中

,松树层层叠叠大如伞盖般的枝叶拂动着祥云。16.有人评论:“这首诗表面咏的是‘树’,实则是在表明报国之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洵

《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古人之言为证,巧用比喻形象描绘赂秦一事,紧接着点明这种行为是无法满足秦国的贪婪之心的。(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举曹植的例子来劝说主人只管换来美酒,让宾主尽情欢乐。(3)“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但在古人的巧思妙想和妙笔生花的描述下,愁绪被活灵活现表达了出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一年一度的牡丹花节,将①的游客汇聚于天下之中的洛阳。人们穿着汉服,乘着诗兴,徜徉于牡丹花中、洛桥月下,远眺于明堂之上、丽景门前,仿佛穿越回了大唐盛世的繁华东都。马蹄

声在洛阳道上轻快响起,驼铃声在东城的铜驼陌上悠然回荡,空渺的梵音在白马寺久久萦绕,而美妙的词章自诗人们的绣口中徐徐地吐出。气势磅礴的唐朝、宏伟浪漫的洛都、才华横溢的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时空交错的梦幻境

界,令人②。我在牡丹花的香气中沉醉迷失,我在唐诗的意象中消除思虑。我依稀看到盛世故都的朦胧身影,看到诗人激情澎湃的可爱形象。诗豪刘禹锡是位个性十足的诗人,被贬谪于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之久,后回到洛阳终老。“庭前芍药妖无格”“唯有牡丹真国色”,正因为他③,所以看不上妖娆谄媚的芍药,对大气端庄的牡丹情

有独钟。常与刘禹锡唱和的白居易,也在洛阳终老,他在香山的隐居之所正对着龙门石窟,旁边就是香山寺,风景秀丽,恬静宜人。牡丹花会的盛况从古延续至今:古代时,“()”;如今的牡丹花会期间,也是摩肩接踵,人如潮涌,人们如痴如醉,情迷于牡丹的国色天香之中。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

的成语。(3分)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B.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C.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D.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许多人都习惯在洗菜或水果时将其浸泡一段时间以去除残留农药,①,有些人会将浸泡时间延长至3-4个小时甚至一夜。这种方法科学吗?农药按照溶解性能分类,②。水溶性农药主要有敌

百虫、乙烯利、杀虫双等;脂溶性农药大多为有机磷类农药,如乐果、氧化乐果等。目前用于果蔬的农药③,这是因为脂溶性农药的渗透性远远大于水溶性农药,其防治效果会比水溶性的农药好很多。但这就造成脂溶性农药在果蔬表面的残留量远远高于水溶性农药。从科学角度来说,清洗果蔬时不建议长时间浸泡。

事实上,传统用水浸泡的方法,只能去除果蔬表面的水溶性农药,却不能除去其主要残留物质——脂溶性农药。且在浸泡过程中,水溶性农药会溶解在水中并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水溶液,若浸泡时间过长,则很有可能导致水中的农药重新附着在果蔬表面。此外,果蔬中的许多水溶

性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B以及钙、镁、铁、锌等元素会溶解在水中而导致营养成分流失,有人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当蔬菜、水果的浸泡时间超过15分钟,其维生素C含量损失率高达90%。20.下列句子中的“一定”与文中加点的“一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凤儿,我在这儿一天担

心一天,我们明天一定走,离开这儿。B.每天进行一定的运动,非但不影响成绩,反而会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D.人一辈子,相随心转,如水在河,岸宽则波平,岸窄则浪激,没一定的。21.请在文中横线处

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认为,世间有万道,成功之道就在于成功之人的欲望;有人认为,欲望会带来滔天大祸;也有人说,人会因为欲望而伤痕累累,人会因为欲望而容光焕发。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A项,以偏概全,“中华文明蕴含的中国智慧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代代相传、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的

原因之一。B项,“基于励精图治而产生的忧患意识”因果倒置,原文是“正是这种忧患意识,让许多朝代开国之初的君主都能励精图治”。D项,“这直接影响到了当代人的茶具审美”错,文中并没有说古代茶具直接影响当代人的茶具审美。故选C项。2.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A项,以偏概全,

原文是“中国古代的许多政治人物都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并提出一些理念,形成独有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哲学,这种政治文化和政治哲学反过来又推动政治发展和文明发展”,“许多政治人物”并不是所有的政治人物。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法。B项,“旨在反映杜佑和司马光的历史见识和良苦用心”错,引用史书中的语句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中国史学家对中国历史具有纵深感的思考,“对于政治人物具有重要影响,从而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公众号:高中试卷君4.【答案】①用词上,“大多”一词的意思是大部分、大多数,反映中国古代政治

人物关于“创与守”“得与失”等关系的讨论蕴含辩证思想的占比较大。②句式上,“虽然……但……”构成转折句,承认其目的,又强调了古代政治人物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和总结中包含着一些不可违背的历史法则。(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解析】本

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句式特点。题干称画横线的句子表述缜密,需要从“遣词造句”上找特点。这句话中“大多”是副词,表示概数,强调比例大,但不绝对;“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承认其目的的基础上,强调的是“但”后面的内容,表述严密。5.【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分析中华文明连续发展

的原因。中国古代政治人物注重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君主常怀忧患意识励精图治,而中国史学家(臣子)们又能对历史进行深刻思考以影响君主。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作用(意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为

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每点3分,侧重点2分,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围绕“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筛选信息,材料一第一句是“为何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涉及许多方面的原因”,由此可知,材料一谈的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原因,从后文可以归纳出具体的原因要点。由材料二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可以概括出其侧重点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作用,具体而言是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6.B【解析】

A项,“沉重又抗拒”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他心情沉重,内心抗拒,由后文可知,他对这次告别巡逻是珍视而慎重的。C项,“皆体现”错,程志“赶紧戴上护目镜”“蹦跳着跑过来”等行为,不能体现他的迅速成长。D项,“炫耀”“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错,二班长是向连长推荐列兵程志,想让他留

在山上。故选B项。7.B【解析】“解答了前文二班长……的疑惑,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错,这段插叙并不存在解释上文疑惑的作用,而是原文楚副营长说的话“今年我也要走了”解答了前文二班长的疑惑。8.【答案】①对自己所带列兵努力上进、尽职尽责、谙熟

高原地形的满意和骄傲。②对列兵获得连长认可,能留在山上,接续守卫边疆事业的欣慰与放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由文中“二班长让列兵走开,看着连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

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可知,二班长的笑中饱含对列兵努力上进、尽职尽责的满意和骄傲;由文中“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可知,二班长的笑中饱含对列兵获得连长认可,能留在山上,接续守卫

边疆事业的欣慰与放心。9.【答案】分镜头脚本(二班长)时长:20秒配乐风声、踩雪声远镜头苍茫雪原、日光闪耀,一列巡逻的人(答出“雪原”“巡逻的人”即可得2分)特写镜头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的两片僵硬死皮在日光下显得透明和

有光泽(2分)视频解说黝黑的脸色和两颊浓郁的高原红,是二班长十数年坚守高原的最好见证;黑紫、开裂的嘴唇,以及唇上看起来光泽如玉的死皮,是二班长战风斗雪、不畏艰难、坚守边疆的荣誉勋章。(2分)【解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

。题目要求以短视频形式展现二班长的形象,远镜头展现环境背景,引出人物,由文本可知环境为苍茫雪原、日光闪耀,人物为巡逻的队伍;特写镜头展现二班长外貌的细节,对应文本中“这张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两

片僵硬的死皮。死皮是透明的,一大一小,在阳光下闪着羊脂玉般的光泽”;视频解说应体现二班长外貌特征背后负载的精神品质,即扎根高原、坚守边防、战风斗雪、不畏艰难的边防军人品质。10.BEH【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要

从整体把握语段,特别是句子结构的相似,注意断句常见的切入点“而”“也”。正确标点: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实词、虚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原文中的词义不同,“追亡逐北”中的“亡”是“逃亡的人”的

意思。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鲁君贿赂柳下季”说法不当,原文是“鲁君请于柳下季”,是请求,后面的“赂”指的是给齐国送的“假岑鼎”;“齐侯不确定送来的岑鼎是否为真”也不太

恰当,原文讲“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说明他认为不是真的。13.【答案】(1)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反过来看看自己是否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那就反过来看看自己是否明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回应,那就反过来看看自己是否恭敬。(关键词“反”,反过来;“治”,

管理;“礼”,礼待。三个词各1分,译出大意给1分)(2)越王叹息说:“我因为不听豫的话,才遭到这样的祸患啊!”这就是不知道灭亡的原因的啊!(关键词“太息”,叹息;“罹”,遭受;“所以”,表原因。三个词各1分,译出大意给1分)14.

【答案】①自己昏庸,不明治国之道;②听信豫的谗言。(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首先是内因,自己昏庸,不懂如何治国;其次是外因,受豫的蛊惑。【参考译

文】材料一: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反过来看看自己是否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那就反过来看看自己是否明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回应,那就反过来看看自己是否恭敬。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他。”孟子说:“人们有句老话,都说‘

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国的基础在于家,家的基础在于个人。”材料二:事物的表现,一定有它的缘故。若不知道它的缘故,其结局必然困顿。先代圣王、名望高的人、博古通今的师长之所以超过一般人,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事物的缘由。水源出于山而流向海,水不是厌恶山而喜欢海,是高低的地形使它

这样的。国家的存亡,自身修养的好坏,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圣人不看重国家的兴亡、个人修养的好坏,而重视国家兴亡和个人修养好坏的原因。齐国攻打鲁国,为索求岑鼎。鲁君运了另一只鼎前往。齐侯不相信,把它退了回来,认为不

是岑鼎,并派人告诉鲁君说:“如果柳下季认为这是岑鼎,我就接受它。”鲁君请求柳下季证明时,柳下季答复:“您答应把齐侯想要的岑鼎送给他,为的是借此使国家免除灾难。我自己这里也有个‘国家’,这就是信誉。毁灭我的‘国家’来挽救您的国家,这是我难以办到的。”于是,鲁君便将真岑鼎送往齐国去了。柳下季可

以说是善说的人了,他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心中之国,而且能保全鲁君的国家。齐湣王逃亡,居住在卫国,(一次)白天散步的时候,问公玉丹说:“我已经流亡国外了,却不知道原因,我流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请告诉我,)我马上改

正。公玉丹回答说:“我以为大王已经知道了流亡的原因,大王您竟然还不知道吗?大王之所以流亡国外,是因为您贤明。天下诸王都是不肖之人,因而痛恨您的贤明,所以合兵攻打您。这是您流亡的原因。”齐湣王感慨叹息说:“君主贤明原来要受这样的苦啊!”这也算是不知道失败原因的。这也是公玉丹

能够蒙骗他的原因。越王授有四个儿子。越王的弟弟叫豫,豫想把越王的儿子全杀了,然后自己继承王位。豫毁谤其中三子,于是越王杀了他们。越国的百姓很不满,纷纷指责越王。豫又诬蔑剩下的一个王子,想让越王也杀了他,越王没有听从。越王的儿子害怕自己被处死,就

凭借国人的力量驱逐豫,围住了王宫。越王叹息说:“我因为不听豫的话,才遭到这样的祸患啊!”这就是不知道灭亡的原因的啊!1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的”,繁多貌;“悬池”指松树的层

层枝叶犹如悬空的池子,并非实指池塘。“悬池”“偃盖”两句对仗,都是在说松树如何。16.【答案】①“名接天庭长景色,气连宫阙借氛氲”两句写这卓然不群的松树,长在宫廷,借助宫廷的气势,更为出众,诗人也想如这松树一般,进入朝堂,有所作为,为国效力。②“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桢干捧明君”两句写松树

不想成为仙人金鼎的柴薪,一心想把自己奉予贤明君主,以松喻人,由此表明了作为臣子的拳拳报国尽忠之心。③“莫比冥灵楚南树,朽老江边代不闻”两句写不要像楚南冥灵树一样,在江边腐朽衰老没有人知道。诗人以楚南树为反例,表达了自己不甘于默默无闻,想要为明君效力,报国尽忠的意愿。(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

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松树“名接天庭”“气连宫阙”,枝叶“停华露”“拂瑞云”,诗人羡慕松树能借宫廷之势更好地展现自己,也想如松树一般,入朝为官,施展抱负。“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桢干捧明君”,松树不愿意为金鼎做柴,想要把自己奉献给明君,以树喻人,表明了自己想要为明君效

力的报国之心。“莫比冥灵楚南树,朽老江边代不闻”,诗人不愿做朽老在江边无人知晓的楚南冥灵树,而想成为松树这样的栋梁,以此表明自己不甘于默默无闻,想要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心。17.【答案】(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3)(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18.【答案】(示例)①五湖四海/四面八方②心驰神往③傲骨铮铮/刚正不阿(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如填其他成语,与语境相合亦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①空,形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可以用“五湖四海”“

四面八方”等成语;②空,前面有“时空交错的梦幻境界”,可见此处是表达向往之意,与“令人”搭配,可用“心驰神往”;③处,刘禹锡“个性十足”“看不上妖娆谄媚的芍药”,从中可见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所以可填“傲骨铮铮”“刚正不阿”

等成语。19.B【解析】本题考查句式连贯。由文段开头和括号处前后文可知,牡丹花会期间游人很多,且“如痴如醉”,B项中“一城之人皆若狂”与之更为匹配。20.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材料中的“一定”做“浓度”的定语,是“某种程度”的意思。

A项,“一定”做“走”的状语,表示坚决。B项,“一定”做“运动”的定语,是“某种程度”的意思。C项,“一定”做“文化”“社会”的定语,是“特定”的意思。D项,“一定”是“规定的,确定的”意思。故选B项。21.【答案】(示例)①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②有

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③以脂溶性农药为主(大多是脂溶性农药)(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超过字数扣1分)【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①处,根据后文“有些人会将浸泡时间延长至3-4个小时甚至一夜”可知,此处应填这样做的

目的,即“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②处,根据前文“农药按照溶解性能分类”和后文“水溶性农药主要有敌百虫、乙烯利、杀虫双等;脂溶性农药大多为有机磷类农药,如乐果、氧化乐果等”可知,此处应说农药的分类,即“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③处,根据后文“脂溶性农药的渗透性远远大于水溶性农药,其

防治效果会比水溶性的农药好很多”可知,此处应填多会使用脂溶农药这个结果,即“以脂溶性农药为主”。22.【答案】(示例)①不能长时间浸泡果蔬,②是因为这样不能去除脂溶性农药,③还可能使水溶性农药再次附着、

④营养流失。(写出两点给1分,写出三点给2分,写出四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句子包含正确的因果关系给1分;表达准确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第三段共四句话,第

一句是总领句,是一个结果,后面三句是在分析“清洗果蔬时不建议长时间浸泡”的原因,原因有三:一是浸泡只能去除水溶性农药,不能去除脂溶性农药;二是长时间浸泡会使水溶性农药再次附着到果蔬表面;三是浸泡时间过长

会造成果蔬营养成分的流失。将三点原因概括并串联起来即可,注意字数限制。23.【写作指导】“世间有万道,成功之道就在于成功之人的欲望”强调的是欲望的积极作用;“欲望会带来滔天大祸”强调的是欲望的消极作用;“人会因为欲望而伤痕累累

,人会因为欲望而容光焕发”强调的是欲望的两面性。因而写作时,应该理性而客观地看待欲望。公众号:高中试卷君【参考立意】①要学会克制欲望;②欲望能使人成功;③要一分为二看待欲望。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

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