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48.296 KB
  • 2024-09-2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共(13)页,48.29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8ae4f5bbdbb0abd9cca2dc98dc997d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民乐一中2021届高三语文5月第一次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

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②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

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③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

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

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钟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

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④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

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得到认可,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

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

,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⑤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

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基于“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人们对批评家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B.随着新媒体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C.批评家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使得他们拥有了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D.在

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读者、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等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B.文章第二段使用引证法,用评论家李云雷的话正面论证了批评家写小说是值得

期待的。C.文章列举路遥、钱钟书等人的创作实例,意在论证批评家创作不一定存在“掉书袋”现象。D.文章以“担忧”开始,以“期待”结束,提出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批评家创作的小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

时也充满期待。B.大凡炫技的批评家,只要理论素养深厚,就能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创作小说。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此时他已经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D.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

通读者的检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

”,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

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

方式,未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式,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

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文化不是一

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

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记:?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

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

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

,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练,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

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

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等校联合而成,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等“人杰”。B.张曼菱认为西南联大

是一部大学史、教育史、人文史,蕴藏了精神财富,迄今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发现得还不够。C.称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因为他们演绎了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他们的行动显示了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D.作家张曼菱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最大的收获是作为从落后的云南走出

来的游子,寻找到了灵魂回归故土的方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让教授参与管理学校,民主管理,以及学风比知识重要、保持自由活泼、思维活跃,激发创造等人文精神,都是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B.虽然中科院那位只想着

杨振宁等科学家的经历的博士生思想狭隘,张曼菱认为他没有人文基础所以成不了大师,他最终接受了她的批评。C.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西南联大传承了5000年文明的文化精神,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文化命脉得以延续。D.张曼菱认为读书要

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思想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6.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是什么。综合文中记者的提问,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其作用。(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厨房手札宋长征①

我家最早的一座厨房,跟堂屋挨着,东省、东山墙上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很高,早晨最早迎接新一天的日光。现在是晚上,我躺在柴草窝里:我一直以为柴草窝才是最好的地方,麦秸软乎,干净,叶子酥脆,躺上去先是一阵窸窸窣

窣的声音,灶膛里的火舌舔着,一会儿就能入梦。②厨房里做饭,也是我家山羊栖息的地方,青山羊,性情温顺,站在墙角抿着嘴里的干草,嚼呀嚼,好像能嚼出一首诗来。诗倒是没有,寒冷的冬夜,我们正在做饭,母山羊咩咩地叫,娘说,怕是要下惠了,赶紧找了一堆干草,屋外下着雪,从树权

上扯下一把风干的萝卜缨子,催奶。娘给母山羊鼓劲儿,往羊嘴里塞进一根椿树棍儿,让羊咬。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娘既欢喜又犯愁,下了那么多小羊羔怕奶水不够,大半夜拉着风箱给羊煮疙瘩汤。③我对母性的认知,大多起源于养羊。卷毛的、孱

弱的、刚睁开眼睛的小羊羔试探着在羊的乳房前疏下来,闭上眼吮吸,大概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画面。后来我做梦,地点经常是我家的第一个厨房。灶膛里的火光熄灭,余烬像在黑暗中眨动的眼,羊们安睡,羔羊和母山羊紧紧拥在一起。墙角堆起来的树叶有一人多高,我家的那只老黑狗从柴草窝里爬出来,叼着

我的衣角去灶膛口。翻动,必有一只熟透的烤红薯,面色黧黑,深藏暗香。④乡下建房,风水先生是必要的。包括厨房,厕所,都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方位。五行金木水火土,厨房的位置一般在南面偏东,厕所在北面偏东。所以习惯上说上厕所下厨房。古代也

叫东厨。曾植《当来日大难》:“日苦短。乐有余。乃置玉樽办东厨。广情故。心相于。阖门置酒。和乐欣欣。游马后来。辕车解轮。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初见这首诗有些心惊,这位后来面对骨肉相残七步为诗,洒脱、预见能力当是天下独步,也就不怪南朝谢灵运对其有“天下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感

慨了。这是厨房的古代史,穿越千年月光,端坐在时间的一隅。你在想,那些衣着简朴的庖人如何在历史的厨房里出出进进,用烟火喂养丰腴或羸弱的朝代,煎炸烹炒,让文字的光明得以延续,让精神与思想蹒跚或奔跑。不仅仅是活着,即便死后,那些朱门贵族也会将厨房安置在墓室的东壁。山东嘉祥汉墓,

小祠堂的东壁画像中间描绘的就是此景:灶上的木杆上悬挂着猪腿,鸡鸭鱼肉,灶前有一人在添柴烧火,他身后的那个人像是在和面,中间的上部师傅正在教徒弟剥鱼,最右边一个人用桔槔汲水,另一个人在剥狗皮。与庖厨图相比,我们

村的厨房就显得简陋了许多。父亲坐在灶膛口用左手往里面添柴,然后再用这只手抽动风箱,右手因为偏瘫只能蜷缩在胸前。⑤火候一词的来历是指根据原料老嫩软硬与厚薄大小的制作要求,采用火力的大小与时间长短。那么,我相信父亲是一个最会掌握火候的人,春节蒸馒头,

娘从来不让别人烧火,把柴草备齐,让父亲坐在灶门口,这时灶神已经站在灶前,灶神爷爷干净,灶神奶奶端庄,父亲燃起三炷香,填柴火,拉风箱,一锅锅白白胖胖的大馒头依次晾在竹薄上,父亲啊,47岁偏瘫的人,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和厨房捆绑在一起。他的心中也有团火,母亲忙里

忙外,他就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放羊,喂牛,在明亮的月光下一只手掐着稻草,腿弯用力,将时间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过完最后的光阴。一个生在乡间的人,不可能将心中的那团火燃烧得太旺,一点点加温,一点点将光阴熬软,教透,而后含泪捧出。⑥我家的第二座厨房在西面,靠墙有一扇角门,直通大街。暮晚时分

,炊烟散乱,二娘做的面鱼汤,六奶做的榆钱窝窝,母亲呢,盛了一碗腌制的酱豆放在饭场上,你说西,我说东,你夹我一筷子咸菜,我分你一口鲜鱼汤,好像一个村子里都在一口锅里搬勺子,一口吃得百家香。⑦现在我还想,我家的这座厨

房为什么就建在了西面,想去问,父母已经作古,怕是会成为一生的悬案。我二大爷家就在我家房后,因为家产两家闹僵,到最后也没能锔到一块。有一年,二大爷让探花爷看院子风水,说二大娘有了什么不好的病,探花爷严肃着脸,走到院子中央放下罗盘,

东走走,西看看,指着那座低矮的厨房说,扒了吧。轰隆隆一声,随后听见人喊,说二大爷砸在了土墙下,这是我小时候听见最为惊悚的声音。第一次戴孝,有人笑我,我怯生生向黑漆漆的屋里看,和我家闹矛盾的二大爷死了,我父亲的兄弟又走了一个,用袖子掩住面,没

让人看见我哭。⑧第三座厨房又挪到了东面,结婚,有了儿子,厨房没有用太久,现在还在。锅早已生锈,烟囱还在直竖竖指向天空,外墙边的一株老榆树好像动用了洪荒之力一直在生长,每到夏日枝叶葱茏,但榆钱总是结得很少。榆树与厨房拥挤在一起,厨房上的砖瓦被榆树的蛮力松动,怕是风雨飘摇再过几年就要

塌了,那时候,空荡荡的院子里,必将烟火无存。(节选自宋长征《乡间炊事考》,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特意突出“我”家第一个厨房东山墙的窗户以及早晨的阳光,与“我”记忆中第一

个厨房带来的温馨与幸福相映衬。B.“我”认为第二个厨房的墙被扒时是“小时候听见最为惊悚的声音”,这与二大爷被砸在了土墙下给“我”带来的心灵的创伤有关。C.“乡下建房,风水先生是必要的”与下文“二大爷让探花爷看院子风水”相互照应,于朴素的叙事中真实再现了乡村生活的某些面貌。D.

文章以“那时候,空荡荡的院子里,必将烟火无存”结尾,表达了“我”对代表着落后与愚昧的第三座厨房的些许隐忧。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6分)9.文章是如何围绕“厨房”来行文的?请简要分析。(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十五年,大计京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计事。工部

尚书何起鸣在拾遗..中,自修坐是失执政意。给事中陈与郊承风旨并论起鸣、自修,实以攻自修而庇起鸣。于是二人并罢,并责御史纠起鸣者四人。宪成不平,上疏语侵执政,被旨切责,谪杜阳州判官。二十一年京察。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及南星被斥,完成疏请同罢,不报

。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后廷推阁臣万化复不与锡爵等皆恚万化乃获推会帝报罢而止及是,锡爵将谢政,延推代者。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宪成既废,名益高,中外推荐百十疏

,帝悉不报,至三十六年,始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四十年,卒于家。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登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完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落成,偕同志

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

,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节选自《明史·顾宪成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后廷推阁臣/万化复不与/锡爵等皆恚/万化乃获推/会帝

报罢而止B.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后廷推阁臣/万化复不与锡爵等/皆恚/万化乃获推/会帝报罢而止C.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后廷推阁臣/万化复不与锡爵等/皆恚/万化乃获推/会帝报罢而止D.先是/吏

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后廷推阁臣/万化复不与/锡爵等皆恚/万化乃获推/会帝报罢而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在京城举行,由中央特定官员主持。B.拾遗,官名,有左右拾遗之分,掌管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

言行的缺失。C.削籍,指革除官籍,是古代官员中较为严重的处罚,官员一旦削籍,很难再被起用。D.东林书院,北宋著名书院,后因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而闻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宪成出仕之始,不愿依附权贵。当时首辅张居正生病,群臣祈祷,唯独他不参与;同僚代他签名,他无所顾忌,甚至拿笔去掉。B.顾宪成为人正直,敢为不平发声,对于处理辛自修、何起鸣之事,他感到不平,上奏朝廷,言语触犯执政者,遭到严厉斥责,贬为桂阳判官。C

.顾宪成仕途坎坷,不受皇帝认可。他主持京官考核,自请罢免;推荐罗万化,几经周折,又被皇帝否决,甚至违背圣意推举王家屏,最终被削籍遣送回家。D.顾宪成天赋异禀,深究往圣绝学。他削籍回乡后,极力驳斥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学说,并和其弟允成等人恢复了宋时东林书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2)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牛

道①中遇寒食②陆游乍换春衫一倍轻,况逢寒食十分晴。莺穿驿树惺惚语,马过溪桥蹀躞行。画柱彩绳喧笑乐,艳妆丽服角鲜明。谁知此日金牛道,非复当时铁马声。【注】①金牛道:川、陕栈道之一,北起沔县,过五丁关、宁强,至广元,现今的川陕公路沿此修建,亦称为“石牛道”,是秦蜀栈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寒食

:节日名,在清明前一天。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轻”字用得很巧妙,写出了春天到来时诗人“换春衫”之后的惬意之感。B.“寒食”有点题的作用,“十分晴”突出了天气的晴好,也体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C.“莺穿驿树”,鸟语悠扬;“马过溪桥”,小步徘徊。颔联把听觉与视觉描

写结合在一起。D.人声喧闹,衣服艳丽,颈联描写世俗生活,表现诗人对人们悠闲快乐生活的赞叹。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庄子·逍遥游》中认为,小物有小物的凭借,

大物有大物的凭借。如果“”,就只能以芥草为舟;而蜩与学鸠不理解,所以对大鹏的行为提出“”的质疑。(2)《阿房宫赋》中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其中写傍晚之景是“”;作者更以季节特色表现山间四时不同之景,其中描写冬景的语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不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现存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独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了下来,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意义重大。

120年前,当爱国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批甲骨被西方列强,流亡海外。甲骨的发现、挖掘与研究浸透着一大批学者的血泪。120年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

遗产走向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今年正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名为“”的甲骨文文化展。一方面,通过“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近一百九十件甲骨、青铜、玉石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

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让文物“活”起来,让甲骨文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构筑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17.依次填

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延续横征暴敛信使证古泽今B.保留巧取豪夺纽带震古烁今C.延续巧取豪夺信使证古泽今D.保横征暴敛纽带震古烁今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片片甲骨,是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的见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B.由这

片片甲骨,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得以见证,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也被昭示C.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都在这片片甲骨中得以彰显D.这片片甲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展览叙

事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把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给人民群众感悟B.通过让文物“活”起来的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C.为了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叙事D.展览叙事

让文物“活”起来,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①,需要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并要防范害虫。于是,

人类想出了一个主意—制造温室。温室里拥有植物生长需要的一切。然而,在陆地上,土地与淡水变得越来越稀缺,于是,科学家们又想出了一个主意—②。海洋拥有稳定又适宜的温度,是全球的温度平衡器;浅海区的海底,阳光正好;③,不需要杀虫剂。实验探索出了一种可能性,在陆地上的土地和淡水不够时,我们还有办法提供日常

所需的各种蔬菜。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将压缩后的关键信息填入下面关联词语后面,填入后逻辑合理,语言流畅,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劳动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最厚实、最质朴、最关键的部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

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这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亦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劳动却长期缺位,种种因素也导致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此轮教育改革,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劳动教育重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让青少年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

、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依然是一个待解难题,考验着教育者、家庭以及社会的智慧。之所以,是因为,然而,。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

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陈蕃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名臣。(译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

。俯读仰思,每当思考得深入时,他常站起身绕着室内来回走。室内地面坑坑洼洼,刘蓉多次被绊倒,吃了不少苦头,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习惯了。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填平了那些坑洼。(编自清·

刘蓉《习惯说》)后人结合刘蓉的故事,总结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名句。针对以上两种观点,某校高三年级拟举行一次“扫天下,是否扫一屋”的主题辩论赛,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

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A2、C3、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B5.B6.【答案】第一问: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的主要收获是什么?(2分)第二问:综观全文,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问西南联

大是什么样的,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2分)层层递进,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2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D8.【答案】①表现手法:运用比喻

和比拟的手法,(1分)将农人内心对生活的追求比喻成一团火,将光阴这个抽象概念比拟成有触感的事物。(2分)②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像父亲一样的父老清苦、卑微的内心,他们压低欲望、听天由命,隐忍而坚强地

生活着,直到生命终了。(3分)9.【答案】①文章以“厨房”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书写了“我”家的三个厨房以及与三个厨房相关的事情;②围绕厨房,作者想到了父母、二娘、六奶、二大爷等人,表现了家庭生活的变化及“

我”的情感经历。③作者将与厨房有关的历史的叙述穿插文中,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意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D11.A12.C13.【参考答案】(1)当时,抱有远大志向却

不合时宜无法施展才华的士大夫,大多退处于山野林下,听到顾宪成办书院的消息后,纷纷响应前来归附,以致学舍容纳不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答案】D15.【答案】①“谁知”,出乎意料,表达了诗人对此地现在生活场景的惊讶

之情,暗含对人们忘却国土沦丧的痛心。②昔日“金戈铁马”,今日莺歌马行,人们悠闲自在。对比鲜明,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收复山河的愿望。③昔日将士浴血奋战的情景不再,间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放弃抵抗的愤慨和忧伤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6.答案:覆杯水于坳堂之

上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C18.D19.D20.【答案】①植物的生长并不容易②在海洋里种植物③害虫也被隔绝了21.【答案】之所以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是因为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长期缺位,然而,如何进行劳

动教育依然是一个待解难题。四、写作(60分)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