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检生物(A卷)试题(解析版).doc,共(36)页,1.634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889a7628205c11a0876be4b52d95f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龙岩市一级达标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生物试题(A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20每题1分,21-35每题2分,共50分。)1.我国人口政策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
子”,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关系最不密切的是()A.自然增长率B.性别比例C.年龄结构D.人口密度【答案】B【解析】【分析】我国政府已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应对预计2025年后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下降及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启
动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详解】A、“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使幼年个体增多,自然增长率升高,A不符合题意;B、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理论上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同的,所以“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不会改变人口性别比
例,B符合题意;C、“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防止出现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D、“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利于提高种群密度,D不符合题意。故选B。2.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
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的年龄组成分别是2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种群特征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幼年个体数多于成年、老年个体
数出生率>死亡率增大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少于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减少【详解】据图分析,甲曲线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越来越少,说明幼年的个体数远大于老年的个体数,属于增长型;乙曲线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说明属于衰退型,故选B。
3.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选择较密集区域取样,并扩大样方的面积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的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B【解析】【分析】样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一般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详解】A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若选择较密集区域取样,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由于陆3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所以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A错误;B正确;C、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但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C错误;D、可采用
五点取样法调查,由于该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所以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错误。故选B。4.下图是某种鱼种群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种群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环境阻力较大B.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捕捞产量最高C.a点
和c点种群数量不同,但增长速率可能相同D.d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群出生率为0【答案】C【解析】【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
线。2、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d点表示环境的最大容纳量,b点表示K/2。【详解】A、a点种群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环境中个体较少,基数较小,A错误;B、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捕捞可持续性获得效益,日捕捞量最大的点在K值时,对应d点,B错误;4
C、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a点和c点种群数量不同,但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正确;D、d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并非出生率为0,D错误。故选C。
5.下列研究对象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A.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C.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D.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
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2.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
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详解】A、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涉及生物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A正确;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涉及生物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B正确;C、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说明同一范围内,群落的
优势种是哪个种群,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C正确;D、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是种群迁出率,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D错误。故选D。【点睛】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
一种群落演替现象5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C.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指在一个
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
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详解】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A正确;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B错误;C、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
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故前一阶段优势物种不一定消亡,C错误;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还是有可能出现物种的消亡和新物种的出现,D错误。故选A。7.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A.每一种动物可以多种植物为食B.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
生物捕食C.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D.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答案】C【解析】【分析】食物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互相联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
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详解】A、肉食性动物必须以动物为食,而不是每种动物可以多种植物为食,A错误;6B、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所捕食,而不是都被多种生物所捕食,B错误;C、食物网是多条食物链因食物关系而形
成的网状关系,即是由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组成的,C正确;D、每种生物可能位于不同的食物链上,而不是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D错误。故选C。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
是自养型生物C.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
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详解】A、生
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错误;B、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如蓝藻,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正确;C、动物不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错误;D、细菌不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D
错误。故选B。9.研究不同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7A.在50h前,①组培养液中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B.在培养后期,④组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代谢废物增多、pH增大C.各组实验结果不同可能是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引
起D.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再进行计数,结果更接近真实值【答案】B【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
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详解】A、在50h前,①组呈“J”型曲线增长,说明培养液中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A正确;B、在培养后期,④组数量下降
的原因可能是代谢废物增多、营养物质减少、pH减小(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培养液的PH降低)等,B错误;C、各组实验结果不同可能是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为酵母菌提供的营养物质不同所引起的,C
正确;D、台盼蓝可将死细胞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被染色,因此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再进行计数,结果更接近8真实值,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通过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查了“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
线发生的条件,曲线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C.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答案】C【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详解】A、物质循环中的“
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A错误;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B错误;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
环利用,D错误。故选C。【点睛】1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9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有捕食关系,最终
仅剩下甲种群B.丙和乙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C.甲和乙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乙种群D.丙和乙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表示被捕食者,即藻类,乙表示捕食者,即浮游动物。丙是
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投入丙后建立的食物链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投入丙后建立的食物链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故丙和乙存在捕食关系,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两者也存在竞争关系;由于投入的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浮游动物的量会急剧减少
,而由于食物缺乏等原因,鱼类生存斗争加剧,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正确分析食物链上每个营养级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另外,种间关系的图中,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12.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10A.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B.该图所示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C.图中每一个阶梯代表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该图可以表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答案】C【解析】【分析】生
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能量减少,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图中第一营养级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通过捕食获得能量,各营养级获得能单向流动量的方式不同,A错
误;B、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每一营养级都可能有多种生物,所以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有多条食物链,B错误;C、图中每一个阶梯代表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正确;D、因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基本是靠外部输入,所以自身初级营养级能量很低,而次级营养级
因为人口众多的关系很高,因此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是倒三角形,D错误。故选C。【点睛】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是解答本题关键。13.下列措施中,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控制
水葫芦造成的严重灾害,大量引入其天敌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为美化城市环境,可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答案】D11【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
地保护两大类。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2)生物圈里的各种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来物种被引入后,若缺少天敌的制约,可导致生
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引发生态灾难。【详解】A、为控制水葫芦造成的严重灾害,大量引入其天敌,引入的天敌可能会因为缺乏天敌的制约而数量大增,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危及整个生态系统,A错误;B、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降低物种多样性,不利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B错误;C、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
物,可能会对当地的其它物种产生威胁,C错误;D、东北虎属于濒危物种,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进行易地保护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能够防止东北虎这一物种的绝灭,D正确。故选D。1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模型中K值的说法,正确的是()A
.K值是指某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B.“J”型增长的K值大于“S”型增长的K值C.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K值会增大D.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K值会增大【答案】C【解析】【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
解】A、K值不是最大值,而是能够维持稳定的值,一个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K值小于最大值,A错误;B、“J”型增长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理论上没有K值,B错误;C、干旱环境有利于东亚飞蝗种群的繁殖,K值会增大,C正确;D、地面
硬化后,家鼠失去藏身之所,K值会减小,D错误。故选C。1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如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12A.甲、乙、丙分别表示是分
解者、生产者、消费者B.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就是乙固定的太阳能C.丙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该系统除微生物的分解外还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消除污染【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乙是植物,代表生产者;丙是动物,代表消费者;甲是微生物,代
表分解者;城市污水流经人工湿地,使得水质净化。【详解】A、乙能从环境中固定二氧化碳,故为生产者;丙需要消耗乙制作的有机物,故属于消费者;乙和丙中的有机物都流向了甲,故甲为分解者,A正确;B、流经该生态系统总
能量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所含的能量,B错误;C、消费者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是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正确。故选B。16.下列关于
基因文库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根据目的基因的有关信息,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B.基因组文库中基因不具有内含子,部分基因文库中具有C.基因组文库中基因不具有启动子,部分基因文库中具有D.基因组文库中基因可以在物种间交流,部分基因文库不可以【答案】A13【解析】【分析】cDNA文库和基因文库
的比较表:文库类型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文库大小小大基因中启动子无有基因中内含子无有基因多少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可以部分基因可以【详解】A、基因文库中含有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根据目的基因的相关信息(如目的基因的序列),可从基因文库
中得到所需目的基因,A正确;B、部分基因文库中的基因是由mRNA反转录而来,mRNA是由基因编码区的外显子转录而来,故部分基因文库中的基因不含有内含子,而基因文库中含有内含子,B错误;C、部分基因文库中的基因是由mRNA反转录而来,mRNA是由基因编码区的外显子转录而来,因此部分基因文库中的
基因不含启动子和终止子,而基因组文库中具有启动子和终止子,C错误;D、基因组文库中的基因部分可以在物种间进行交流,部分基因文库中的基因可以在物种间进行交流,D错误。故选A。17.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之一B.制备乳腺生物反应器
时应将目的基因和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重组C.基因治疗是治疗遗传病的有效手段,分为体内基因治疗和体外基因治疗D.转基因技术应用在工程菌上不会带来生命伦理和安全问题【答案】D【解析】【分析】(1)植物基因
工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如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干旱、抗盐碱等),以及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利用植物生产药物等。(2)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需要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
一起,通过显微注射等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然后将受精14卵送入母体内,使其生长发育成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进入泌乳期后,可以通过分泌的乳汁来生产所需的药物。(3)基因治疗是指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分为体外基因治
疗和体内基因治疗两种。基因治疗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4)利用“工程菌”防治环境污染时,可能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详解】A、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是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A正确;B、制备乳腺生物反应器时,应将目的基因(药用蛋白基因)和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重组,B正确;C、基因
治疗是治疗遗传病的有效手段,分为体内基因治疗和体外基因治疗,C正确;D、转基因技术应用在工程菌上会带来安全问题,如“工程菌”在降解塑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能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二次污染,D错误。故
选D。18.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把外植体培养成胚状体,再包装人工种皮得到人工种子(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工种皮能够隔绝空气,有利于人工种子的储藏B.人工胚乳的组成成分只有营养物质C.胚状体是由愈伤
组织经过分裂、分化和发育形成D.人工种子萌发长成幼苗,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答案】C【解析】【分析】1.人工种子是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通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2.人工种子包括胚状体、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其中胚状体
是通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形成的;人工胚乳可为种子提供营养;人工种皮具有保护作用(可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详解】A、人工种皮是海藻酸钠等形成的多孔性载体,不能隔绝空气,A错误;15B、人工种子的胚乳中含有胚状体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
质,包括无机营养和有机营养,也可添加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B错误;C、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从单细胞→愈伤组织→胚状体→试管苗,然后再生出完整的小植株,由此可知胚状体是由愈伤组织经过分裂、分化和发育形成,C正确;D、人工种子中包裹的是胚状体,不是单个细胞,故人工种子萌发
长成幼苗的过程并未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C。【点睛】19.下列有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精时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顶体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B.滋养层细胞在囊胚期已发育成胎膜和胎盘并可用于性别鉴定C
.冲卵时用特定的装置把供体的卵母细胞冲洗出来D.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涉及知识点较多,对概念性的内容要识记并有所区分。【详解】A、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第二道屏障是卵细胞膜反应,顶体反应能够
使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A错误;B、囊胚分为内细胞团、滋养层、囊胚腔,其中滋养层将发育为胎膜和胎盘,是在囊胚期之后,只是在囊胚期形成而已并没有进行分化,B错误;C、胚胎的收集是在配种或输精后第七天,用特制的冲卵装置把供体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叫做冲卵,C错误;D
、胚胎分割是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份、4等份或8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16技术。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能够加快繁殖
速度,D正确。故选D。【点睛】胚胎工程涉及的精子和卵子发生的异同点、受精作用过程、胚胎的发育过程、体外受精和胚胎的早期培养、胚胎移植过程以及胚胎分割的程序等知识,要注重梳理归纳总结。20.生态工程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下列关于生态工程
基本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废弃物农业”主要遵循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珊瑚虫和藻类通过共生实现“1+1>2”,主要遵循的是协调与平衡原理C.“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现象,违反的是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D.太湖中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反的
是物种多样性原理【答案】A【解析】【分析】(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含义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例如“无废弃物农业”。(2)协调与平衡原理的含
义是: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数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破坏。(3)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包括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的含义是: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
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个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的含义是:生态工程需要考虑系统内部不同组分之间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变系统功能的目的。例如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4)
整体性原理的含义是: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例如: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及收入等。【详解】A
、“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主要遵循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B、珊瑚虫和藻类通过共生实现“1+1>2”,主要遵循的是系统整体性原理,B错误;17C、“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现象主要是农民的生计得不到保证所致,违反的是整体性原理,
C错误;D、太湖中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说明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违反的是协调与平衡原理,D错误。故选A。2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矮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B.湖泊中央与湖岸生物分布不同,体现了群
落的水平结构C.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修整过的草坪只具有水平结构,不具有垂直平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指群落中
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详解】A、稻田中的水稻属于一个物种,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矮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B、湖泊中央与湖岸生物分布不同,属于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分布情况,能体现了群落的水
平结构,B正确;C、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由于喜鹊是同一种生物,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D、修整过的草坪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故也具有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B。22.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只能通过生产者光合作用形式进行C.人类减少对③过程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碳循环时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答案】B【解析】18【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中①代表呼吸作用,②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代表化石燃料的燃
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循环与消耗。【详解】A、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①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生产者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费者动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都能产生二氧化碳,A正确;B、过程
②除了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途径,还包括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C、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被砍伐,绿色植被被破坏;措施是:多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所以人类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C正确;D、碳在生物
群落内部以含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故选B。23.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取样时用滴管轻轻吸取中部培养液,避免振荡造成不准确B.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较高,加样液前需要对样液进行适当稀
释C.应先在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再将样液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D.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才能开始观察计数【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
【详解】A、取样前应该振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再用滴管吸取培养液,A错误;B、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较高,加样液前需要对样液进行适当稀释,B正确;C、应先在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再将样液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C正确;D
、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才能开始观察计数,D正确。故选A。【点睛】熟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924.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N年时,甲、乙的
物种组成相同B.第N年时,甲、乙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相同C.甲群落的演替类型可表示弃耕农田的演替D.若时间允许,甲可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上升,乙的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
多少。【详解】A、由图可知,第N年时,甲、乙的物种丰富度相同,说明物种数目相同,可是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A错误;B、自我调节能力大小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图中无法获知甲和乙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因此无法判定,
B错误;C、甲群落的演替从物种丰富度为0开始,属于初生演替,而弃耕农田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从图上看,甲的物种丰富度一直在上升,若时间允许,甲可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D正确。故选D。【点睛】
理解物种丰富度、演替、自我调节能力等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25.某研究小组对某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人工绿地14831827422林地13
741909218农田138492113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A.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林地中土壤动物种群密度最大C.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会产
生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分析表中数据: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
中动物丰富度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有减少的、有增长的、也有基本不变的。【详解】A、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B、据表可知,不同层数的土壤动物个体数不同,若采样面积相同,则在第1层中林地土壤动物最多,第2层中农田的土壤动物最多;但
同一地层动物不一定为同一种群,故无法判断种群密度,B错误;C、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度差异较小,动物类群数没有明显的差异,C正确;D、由表格数据可知,不同类型的采样地土壤动物的分布有所差异,故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21
一定的影响,D正确。故选B。26.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能量流动及相关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B.图中B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图中E表示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D.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
C×10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是呼吸消耗的能量,C是净生产量,D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即初级消费者同化量。【详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错误;B、光合作
用的总生产量=光合作用的净生产量+呼吸作用量,故B为生产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C、图中E表示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及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错误;D、A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100%,D错误。故选B。27.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
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蚜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22C.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的一部分能量流入蚂蚁D.信息素等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①物理信息,②化学信息,③行为信息。同化量是指某一营养级从外环境中得
到全部化学能。【详解】A、蚂蚁吃蚜虫的“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蚂蚁会帮助驱除蚜虫天敌,二者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A正确;B、物理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和生物,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对于蚜虫来说是物理信
息,B正确;C、蜜露是蚜虫的粪便,而粪便不属于同化的能量,C错误;D、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都是化学信息,说明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D正确。故选C。【点睛】28.下图表示某草原
甲、乙两个种群数量比值的变化关系(七年内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甲种群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23C.甲乙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D.甲乙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若到强再到弱【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种群的增长、种间关系,结合图分析两种群的数量变化是解答的关键。【详解】第七年比值为0,而乙种群数量不为0,说明甲种群数量为0,因此说明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減少,不是S型增长曲线,A错误;据图分析
,前三年前比值大于1,则乙种群数量在七年内一直在增加,说明前三年甲种群的数量增加比乙快,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甲乙不一定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寄生关系,C错误;甲乙应该是竞争关系,在竞争中甲被淘汰了,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温带针阔混交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热带雨林的低B.极地苔原生物种类数量少,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高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替代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不同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营养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详解】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低,自我调节能力弱,抵
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B、极地苔原由于物种丰富度极低,环境恶劣,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B错误;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替代,使该生态系统不会受到明显的干扰,这属于
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24故选B。30.下列有关新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作物同化的
能量来自阳光和蚯蚓B.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蚯蚓C.该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D.合理使用农家肥可提高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作物属于生产者
,家禽属于消费者,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2、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率。【详解】A、图中作物利用的能量不来自蚯蚓,蚯蚓属于分解者,A错误;B、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分,B错误;
C、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正确。故选D。
【点睛】2531.今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可以用核酸检测技术检出该病毒,该技术部分操作流程如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B.过程①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C.进行PCR需要加入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D.分析DNA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是PCR的前提条件E.在恒温条件下进行P
CR扩增,可避免温度变化导致酶失活【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图分析可知,①过程是逆转录的过程,②是采用PCR技术对cDNA进行大量扩增的过程。【详解】A、过程①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属于逆转录的过程,需要逆
转录酶,A正确;B、PCR是对DNA进行扩增的技术,故需要加入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B正确;C、分析DNA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这样的引物才能和DNA结合,DNA才能用PCR进行扩增,故为PCR的前提条件,C正确;D、PCR技术需要经过变性、复性和延伸,三个过程所需的温度不同,故PCR不能在恒温环
境下进行,D错误。故选D。32.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是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下列关于这两项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相同,且都要求做到无菌、无毒B.烟草细胞和肾脏上皮细胞离体培养都能产生新个体C.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培养可用于生
产脱毒苗D.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都要用胰蛋白酶,有利于细胞分散【答案】C26【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
,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通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最终发育成新植株。【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前者是液体培养基,后者是固体培养基,且培养基的成分也有区别,A错误;B、因为动
物细胞的细胞核才具有全能性,故肾脏上皮细胞离体培养不能产生新个体,B错误;C、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等,茎尖细胞几乎不含病毒或者含病毒很少,所以用茎尖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C正确;D、动物细胞培养要用到胰蛋白酶,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不需要
,D错误。故选C。33.人心肌细胞中的肌钙蛋白I(cTnI)在血液中含量上升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为制备抗cTnI单克隆抗体,科研人员完成了以下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反复给小鼠注射cTnI的目的是让小鼠体内产生更多的抗体B.人工诱导细胞融合获得甲常用的方法可用
灭活的病毒诱导C.经检测、筛选后的丙,既能无限增殖又可分泌特异性抗体D.抗cTnI单克隆抗体检测心肌损伤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答案】A【解析】【分析】过程①表示筛选杂交瘤细胞;②过程表示将乙细胞
接种到多孔培养板上,进行抗体阳性检测,之后稀释、培养、再检测,并多次重复上述操作,其目的是筛选获得能产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cTnI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具有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特点,具有的特点是既能产生特定抗体,又能无限增殖。【详解】A、用cTnI
作为抗原反复注射小鼠,其目的是刺激小鼠产生更多的B淋巴细胞,A错误;27B、注射抗原一段时间后,取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灭活的病毒、PEG等,B正确;C、由以上分析可知,经两次筛
选后,获得到的丙细胞具有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特点,具有的特点是既能产生特定抗体,又能无限增殖,C正确;D、与传统抗体的制备方法相比,经此方法制备的抗cTnI单克隆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等优点,D正确。故选A。34.在基因工程中,
所用物质与其发挥的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限制酶——切断DNA碱基对间的氢键B.DNA连接酶——形成双链DNA片段间的磷酸二酯键C.钙离子——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D.基因探针——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答
案】B【解析】【分析】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详解】A、限制酶识别出相应
序列后,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A错误;B、DNA连接酶通过催化作用使双链DNA片段间的磷酸二酯键形成,从而连接DNA片段,B正确;C、钙离子的作用是增大细菌细胞的通透性,C错误;D、基因探针的作用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了受体细胞,
D错误。故选B。35.已知菌种M为组氨酸依赖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中无法存活),菌种N为色氨酸依赖菌(在缺乏色氨酸的培养基中无法存活)。科学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28A.过程①需要用纤维素酶
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B.过程②两两融合的细胞有3种类型C.过程②体现了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过程③需要在培养基X中添加组氨酸和色氨酸【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过程为去除菌种的细胞壁,②过程为细胞杂交过程,③过程为杂种融合菌的筛选。【详解】A、菌
种的细胞壁的成分不是纤维素和果胶,故不能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A错误;B、过程②两两融合的细胞有3种类型,分别为M细胞和M细胞融合、N细胞和N细胞融合、M细胞和N细胞融合,B正确;C、过程②两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D、过程③需要培养基X中不含组氨酸和色氨酸,这样才能筛选
出杂种融合菌,D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5个小题,共50分)36.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某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下图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9(1)群
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__________的集合,群落的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3)图中a~e五个点中,a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
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点。(4)当湖泊受到N、P污染的时候,藻类大量繁殖,可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估算某藻类细胞的种群密度。若吸取该藻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藻细
胞的分布情况,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此样方中藻细胞有__________个。如果计数室中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8个,则1mL样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_________个。【答案】(1).各种生物种群(2).
物种组成(3).竞争和捕食(4).增长型(5).b(6).抽样检测(7).10(8).1.28×107【解析】【分析】30分析图1: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大约5年开始下降
,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分析图2: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详解】(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由题意“绿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
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可知: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由=曲线可知,图1内a-e五个点中,a点λ>1,种群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点之前λ≥1,故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4)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
样计数,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10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8÷25×400×104×10=1.28×
107个。【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酵母菌密度调查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种群数量变化,学会分析曲线趋势,识记种间关系和种群年龄组成。37.立体农业是指为了充分利用空间,
把不同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1)立体农业是运用了群落的__________原理。(2)玉米-食用菌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农业,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为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
可将玉米秸秆加工成饲料喂养牲畜,收集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渣作肥料,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林果树间的土地上套种喜湿耐阴的中药材“七叶一枝花”
,形成一个林药复合系统,该系统中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是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4)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看,与单一种植相比,立体农业抵抗力稳定性更强,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__。【答案】(1).空间结构(2).分解者(
3).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其他答案合理均可给分)(4).阳光(5).立体农业物种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解析】【分析】农业生态工程是应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
物质再生产的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分层次多级别物质的农业生态系统。【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立体农业运
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2)食用菌是一种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生态农业将秸秆加工成饲料喂养牲畜,搜集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渣作肥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3)森林从上到下分布不同植物,形
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显著的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4)与单一种植相比,立体农业物种更多,生物多样性提高,营养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更强。【点睛】本题考查
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识记生态农业的优点,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答题。38.草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草原生态系统
的部分成分之间数量变化关系如下图,用“→”表示甲、乙、丙三者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显示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32(2)
生态学家对草原中甲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据下表分析甲同化的能量是__________kJ/(cm2a)。摄入的能量kJ/(cm2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kJ/(cm2a)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kJ/(cm2a)粪便中的
能量(cm2a)47.87.215.225.4(3)当春季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这体现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4)草原生态系统不仅是畜牧业的重要基地,还有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的功能,这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答案】(1)
.乙→甲→丙(2).负反馈调节(3).22.4(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5).直接和间接【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
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具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详解】(1)从图中看出,乙减少会使甲减少从而丙减少,乙增多会使甲增多从而丙增多,因此三者在食物链上的关系是乙→甲→丙;图中显示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基础是负反馈调节。(2)摄入的能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同化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47.8-25.4=22.4。(3)当春季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这体现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4)“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属于直接价值,“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属于间接价值,因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价值。【点睛】本题围绕生态系统的各个研究层面进行设问,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概念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3339.科学家将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通过农杆菌导杨树细胞,培育成了抗虫杨树。图中A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Ner表示新霉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识别序列完全不同的4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回答下列问题:(1)Ti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运载体,从图中
可以看出其作为运载体具备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为使目的基因与质粒定向连接,过程①最好选__________________(限制酶)作用于含目的基因的DNA和Ti质粒,
然后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重组质粒。(2)在过程③之前需要对农杆菌进行筛选,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表现为:在含有__________的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在含有__________的培养基中不能正常生长。(3)从过程④到⑤需要更换培养基,其主要原因是两者
培养基所需成分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不同。(4)过程⑥可以从个体生物学水平对转基因杨树进行鉴定,鉴定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能自我进行复制、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
点、有特殊的标记基因(2).PstI和EcoRI(3).新霉素(4).氨苄青霉素(5).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6).进行抗虫接种实验(用转基因杨树叶片喂养某种杨树害虫)【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
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4(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
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1)Ti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运载体,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作为运载体具备的条件有:能自我进行复制、有多个限
制酶切割位点、有特殊的标记基因;为使目的基因与质粒高效重组,防止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最好选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作用于含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要想切割出目的基因,限制酶应该位于目的
基因的两侧,又因为限制酶PstI和限制酶Tih111I分别位于标记基因Apr和Ner中,因此限制酶PstI和限制酶Tih111I不能同时使用,因此一定需要用到限制酶EcoRI,如果限制酶EcoRI和Tih111I同时使用,会破坏质粒中的标记基因Ner,同时会切除标复制原点。因此只能选用Eco
RI和PstI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然后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重组质粒。(2)重组质粒构建过程中用EcoRI和PstI进行切割,PstI会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所以质粒上保留完整的标记基因是新霉素抗性基因,所以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细胞会表现为不抗氨苄青霉素——抗新霉素,故成功导
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在含有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含新霉素培养基上可以生长。(3)过程④是脱分化,过程⑤是再分化,两者培养基所需成分中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不同。(4)要从个体水平对转基因杨树进行鉴定,可进行抗虫接种实验,即用转基因杨树叶片喂养某种杨树害虫。【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40.为了解决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和供体短缺的问题,科学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体外制备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流程图如下。请据图回答问题
:35(1)在过程①之前,对个体B体细胞进行培养时,所需气体主要有O2和CO2,其中C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收集更多的卵母细胞,需要给个体A注射__________激素,使其排出更多的卵母细胞,收
集的卵母细胞需要在体外培养到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3)胚胎干细胞除了可从早期胚胎(图中囊胚)中分离得到,还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它在功能上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过程③在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就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若将图中获得的组织器官移植给个体__________(填“A”或“B”),则可以降低发生免疫排斥的机率。【答案】(1
).维持培养液的pH(2).促性腺(3).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4).原始性腺(5).发育的全能性(6).分化诱导因子(7).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是核移植技术,②是早期胚胎培养。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
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详解】(1)CO2溶于水会形成碳酸,故其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值
。(2)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母本进行超数排卵,从而收集到更多的卵母细胞;卵母细胞需要在体外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和精子完成受精。(3)胚胎干细胞可以来自于囊胚中的内细胞团外,还可以从原始性腺中分离得到;胚胎干细胞因为分化程度低,具有发育的全能性的特点。过程
③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就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若将图中获得的组织器官移植给个体B,因为诱导胚胎干细胞的细胞核来自个体B,所以可以降低发生免疫排斥的机率。【点睛】本题应用了治疗性克隆技术。治疗性克隆是利用克隆技术产生
特定细胞和组织(皮肤、神经或肌肉等)用于治疗性移植。此外学生还要熟知胚胎移植的过程,结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解题。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