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1.119 MB
  • 2024-10-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精准解析】.docx,共(17)页,1.11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716656c4e721e3082a20ebf8e2b00a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济北中学2020学年第一学期11月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

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史料记载:“鬼谷子(战

国时期楚国人)云: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A.司南主要用于采玉业B.楚国人发明了司南C.司南已用于社会生活D.郑国玉石加工先进【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

惑也”可知,战国时期司南已经用于人们采玉等日常生活中,C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司南已经用于人们采玉,但是没有强调司南主要用于采玉业,故A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战国时期楚国人鬼谷子说,郑人采玉用司南为其解决迷茫

,故B说法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的是采玉,而不是玉石加工,D说法错误。2.考古发现,江苏宁镇地区早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以“骨耜”“石斧”为组合的简易农具,如砍伐器、石斧、石锛、磨盘、磨棒等的出现,标志着宁镇地区史前农

业进入“耜耕阶段”。据此可知A.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真相B.历史史实是考古论证的主要手段C.实物发掘是对史实的唯一补充D.考古成果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考古的发现能够证明宁镇地区史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说明考古成果是史学研究

的重要依据,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考古发现的文物才是考古论证的主要手段,排除B;C项太绝对,排除C。3.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

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B.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C.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D.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答案】C【解析】【详解】北魏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

会动乱,因此壁画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代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由此说明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C正确;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B、D片面解读材料,不能反映出北魏至唐的变化,排除。4.阅读下表

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C.促进了南北

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答案为D;A只是长城的作用,错误;秦朝和隋唐时期没有诸侯割据,B错误;C只是大运河的作用,排除。【点睛】本

题通过表格材料考查长城与大运河的共同点,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注意题干限制词“共同点”。5.商鞅变法中国家干预经济,是为了确保以君主专制为轴心的国家政治制度,并且希望以此控制社会财富的流通,从而达到垄断物质资源配置的权力。下列措施能实

现其意图的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C.废井田,开阡陌D.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社会控制与经济整合思想,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全面干预,使国家垄断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资源

,从而集中到战、农上去,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能够实现商鞅的这种意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不能实现材料中意图;C选项错误,“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他们发

展农业的积极性,但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

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B.贾思勰C.祖冲之D.郦道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

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位第七位,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故答案为C项。A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贡献与圆周率无关,排除;B项贾思勰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郦道元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不

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祖冲之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7.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

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②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龄限制③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④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农忙时节用庸代替服劳役,可以保障农业生产,故①正

确;隋朝规定,满五十才可以纳庸代役,而唐代只要是成年男子均可,说明唐代放宽了纳庸年龄限制,故②正确;纳庸代役,成年男子可以不去服劳役,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故③正确;租庸调制需要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否则就无法缴纳租税,它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故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A项;BCD三项不全面,排除。8.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A.①②④B.①②③C.①

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①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②符合题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

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故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故③不是共同点,因此BCD选项错误。9.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

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D.法律严苛【答案】B【

解析】【详解】材料“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体现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皇帝集权的史实,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0.元代,为适应市井演唱的需要,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

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由此形成了A.汉调B.杂剧C.京剧D.昆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元代”“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表演形式是元杂剧,故选B;汉调、京剧、昆曲均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CD。11.元世祖沿用金国行

尚书省的旧例,在朝廷设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派中书省宰执带相有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和征伐事务。比如,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等,就是这一类型。这说明元初行省A.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B.违背了郡县制的精神C.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D.不

利于中央集权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派中书省宰执带相有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和征伐事务”中的“临时”可得出元初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故C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元代行省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并没有违背郡县制的精神,故排除BD项。12.辽国

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这表明辽国A.皇权受

到了很大限制B.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C.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D.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可知,两个枢密院各司其职,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得出辽国枢密院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体现皇帝的意志,D项正

确;南北枢密院都是宰辅机关,最终军政大权都集中于皇帝一身,说明了皇权的集中,因此皇帝权力没有受到极大的限制,A项错误;根据材料南北枢密院负责不同的工作,各司其职,没有体现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B项错误;北宋的中央机构为“二府三司”,没有南北枢密院,因此不是照搬北宋的政治体制,

C项错误。13.下表为公元647年唐王朝在漠北设置的部分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部落机构回纥部瀚海都督府多览葛燕然都督府仆骨金微都督府拔野古部幽陵都督府同罗部龟林都督府浑部皋兰州斛薛部高阙州奚结部鸡鹿州阿跌部鸡田州契苏部榆溪州A.扩大了唐朝的疆域统治B.

表明唐朝加强了对漠北地区的控制C.增加了唐朝的赋税收入D.体现了唐朝对周边民族的直接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这些机构的设置表明了唐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漠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故选B项;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并不意味着疆域的扩大,排除A项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政府赋税收入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机构的设置体现了唐朝对周边民族的间接管辖,排除D项。14.下面为中国古代某政权迁都路线图。这次迁都旨在A.接受汉民族的先进文化B.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C.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D.加

快匈奴的封建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地图可知,这一政权将都城有平城迁到了洛阳,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迁都的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B正确;迁都是客观上有利于接受汉化,但是并非目的,排除A;加强对黄河流

域的控制的目的依然是为了巩固统治,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孝文帝是鲜卑族而非匈奴,排除D。15.下表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17.2%24.5%46.1%A.扩大了统治基础B.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官员素养D.放宽了

录取标准【答案】A【解析】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东晋寒门子弟的比例较低,而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而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没有体现出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员素养的提高,故BC项排除;从九品中正制到

科举制,录取标准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放宽”,故D项排除。16.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顽民”迁移到这里,以军队八师驻守。隋炀帝继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立即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两朝营建洛阳(邑)都A.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控制B.反映了政治中心的东移C.适应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旨在控制前朝残余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周公营建洛邑是因为商朝移民在此,故而以军队八师驻守,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隋炀帝继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因此营建东

都洛阳,即其出于控制东部地区的目的。综上可知,两朝重视洛阳的营建都是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A正确;西周的政治中心在镐京,排除B;西周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排除C;隋炀帝营建洛阳并不是为了控制前朝的残余势力,排除D。17.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在盐铁

产区设立盐官铁官,盐官设置遍及28郡国,铁官设置遍及10郡国,严禁私人煮盐铸铁。这一举措有利于A.推广汉初经济政策B.扩充地方郡国实力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在地方设置盐官,禁止私人

煮盐这样将盐利收归中央,有助于加强对中央的控制,C正确;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政府对经济较少干预,汉武帝明显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汉武帝的举措有助于打击地方郡国实力,排除B;汉武帝的举措垄断了食盐,遏制了民间经济活力,不利于经济的

持续发展,排除D。18.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工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材料充分表明A.士阶层心怀天下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C.统治者开放包容D.诸子百家争论共鸣【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抱一”、“得一”、“定于一”、“一天下之义”等信息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诸侯战争不断,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却有共同之处,即都蕴含着“统一”的理念,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与士无关

,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政策,排除C;材料与争论共鸣无关,排除D。19.《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材料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东汉蔡伦发明

了造纸术②东汉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③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④“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因为“缣(细绢)贵而简重”,所以蔡伦利用一些便宜易得的原料改进造纸术,这说明传

统的书写材料使用不便,所以推动了“蔡侯纸”的出现,③正确;根据“自是莫不从用焉”可知④正确,故答案为D;西汉时期中国已经有了纸,①错误;魏晋时期纸开始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②错误;故ABC排除。20.地方行政区划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重要方式,我国古

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主要经历了秦汉郡、县两级,唐代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极不稳定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削弱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反应,排除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B;有两级到三级甚至更多,体现出了中央在地方设置上,机构更加完整,管理更加具体,说明中央集权不断的

强化,排除C,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来分析材料。2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将陈庆之评论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这表明本时期的民族交融A.使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使边疆地区得到

开发C.使少数民族加速汉化进程D.为汉族补充新鲜血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可知,题干大意为南方汉人觉得北方少数民族都是蛮夷,

但到了北方洛阳才发现人才辈出,都是知书达理之人,说明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比较深,了解汉文化的人才才会这么多,即体现了这时期的民族交融使少数民族加速汉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加速汉化进程,没有涉及少数民

族生产方式的信息,A项错误;北方洛阳不是边疆地区,无法得出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的结论,B项错误;这时期北方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民族融合为汉族补充新鲜血液的现象,D项错误。22.“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

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A.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制度化B.中枢机构异变利于皇权加强C.制衡机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中央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尚书职权显要,魏晋置中书分其职权,南朝时又设门下掌书奏,尚书地位进一步下降。这一变化说明中枢机构的异

变是利于皇权加强的,B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构的异变,并没有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制度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尚书地位的下降,而没有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中枢机构异变本质上体现皇权专制,排除D项。23.2018年中

国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下图是打捞出水的部分残件,它为研究经远舰提供了A.文献史料B.实物史料C.口述史料D.档案文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打捞出

水的部分残件属于实物史料,故B项正确;打捞出水的残件不是文献,也不是档案,更不是口述的史料,故ACD项错误。24.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

发源地B《周易》中记载黄帝教民种植五谷西周出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C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D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A.AB.BC.CD.

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云南境内发掘出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可以得出“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A项正确;《周易》中记载“神农”而非“黄帝”教民种植五谷,并且其中没有提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B项错误;良渚遗址分布在浙江一带,属于太湖流域,其

发现的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不能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C项错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是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不是中国的甲骨文,D项错误。25.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2%.5

%46.1%A.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B.国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D.科举制录取标准逐渐放宽【答案】D【解析】【详解】隋唐实行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提高了寒门子弟入仕

的机会,故D正确;仅根据材料数据不能说明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排除A;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排除B;东晋到隋朝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不能说明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排除C。二、非选

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6.立国兴邦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史记·平淮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秦末农民起义摧毁了秦代商人地主

的政权,同时在客观上缓解了土地问题的严重性。一方面,在战争中农民大量死亡减少了人口的数量;另一方面,旧的土地所有者随着政权的崩溃也抛出了大量的土地。材料二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

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陈苏镇《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汉高帝五年,诸侯王领22郡,刘邦自领24郡,而高帝十二年,诸侯王领38郡,中央直辖15郡。7个诸侯王国的封地,不仅占据了当时汉朝整个疆域的一半,而且还是位于汉疆东部最富庶的地区

。相比之下,此时由高帝刘邦所亲自统辖的汉郡却只有15个,比高帝五年异姓诸侯王国存在时的汉郡领域还小。——葛剑雄、安介生、李晓杰《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疆域与政区》材料三在中原种族四周的诸种族中,尤以北方的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最大。楚汉之际,“汉兵与项羽相

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他们“东击东胡”,“灭东胡王”,“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侵燕、代”,征服了北部大片土地。……其领土南缘最接近中原政权的中心,所以总是弯弓跃马,南侵中原。——吕思勉《西汉大历史》西汉王

朝建立之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如果某一天你穿越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针对当时情况,你会向刘邦提出哪些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建议明确,理由充分,至少提两条建议。)【答案】建议一:分封同姓王理由:西周实行分封制统治时间长,而秦朝实行郡县制短暂而亡;西汉

建立之初,社会动荡,需要分封同姓王巩固统治。建议二:实行郡县制理由:西周实行分封制造成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最终导致了周王朝的灭亡;秦朝灭亡不是郡县制造成的,而是其暴政导致的;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之前分封异姓王多有叛乱。建议三:“罢兵归农”,“无为而治”,发展经济理由: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应该少役使民力,让人民安心生产;社会上出现大量无主土地可以为士兵分配土地,使其从事农业生产

。建议四:与匈奴“和亲”理由:匈奴实力强大;汉初百废待兴,应该先着力解决内部问题,发展强大;“和亲”政策可以为西汉发展赢得有利的外部环境。(其他建议和解释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本题相对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一

可知汉初经济凋敝,关于建议是“罢兵归农”,“无为而治”,理由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根据材料二可知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关于建议可从推行分封制或者郡县制等方面回答,关于理由需要表明这两种制度在当时推行的必要性或者积极影响即可;根据材料三可知当时与少数民族关系十分紧张,关于建议

是和亲政策,关于理由可从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及对于西汉经济恢复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

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

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答案】(1)表现:国力强盛,经济

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2)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可以得出,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根据材料“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可以得

出,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边疆少数民族与唐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材料“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可知,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生活内容丰富;根据材料“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

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可知,唐朝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同时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创造一大批文学艺术瑰宝;根据材料“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

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根据材料“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可见,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2)原因: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源于多种因素的:首先统治者的重视励精

图治,开创了比较稳定的政局,从而有利于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发展,进而提高唐朝的总体实力;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材料四鱼,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1)材料一到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

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2)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答案】(1)材料一的侧重点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或人我和谐;材料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天人和谐;材料三主张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材料四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或身心和谐。(

2)追求和谐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美好追求。【解析】【详解】(1)侧重点:由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可知其侧重点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或人我和谐;由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可知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天人和谐;由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可知其主张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由材料四“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熊掌者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其侧重点是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或身心和谐。(2)启示:依据材料一到材料四中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可从优良传统、美好追求等角度展开分析作答。29.汉武帝、唐太宗均是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是一位具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拓疆活动:北击匈奴收复北方许多失地;沟通西域,将西城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南平越族,设立许多新的郡县经略西南夷,设立郡县,开辟交通,加强了各族、各地区与中原王朝

的联系与交流;出兵朝鲜,设立郡县。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汉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摘编自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材料二在中国帝王之中,李世民可算是最具人身方面吸引カ的一位。…他有侧隐之心而又好奇心重,不惧危难也不辞劳瘁。

唐太宗摒弃旧时惯用的民族分化的做法,把“抚九族以仁”当作“君之体也”。——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汉武帝的拓疆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抚九族以仁”的具体史实。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汉武帝和唐太宗治国的举措共同影响。【答案】(1)举措:派卫青、霍去

病北击匈奴,夺取北方长片主地,设置河西四郡,把西域纳入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派张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设置郡县,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出兵朝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2)具体史实:宽容大度地安置东突厥降众;设置安

西都护府管理西域;,以和亲形式与吐蕃交好;欣然接受西北各族尊请的“天可汗”称号;共同影响:有利于西域的扩大和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盛世奠定了基础;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北击匈奴收复北方许多失地,沟通西域,将西城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可概括出“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北方长片主地,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要道”;根据材料“南平越族,设立许多新的郡县经略西南夷,设立郡县,开辟交

通,加强了各族、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可概括出“设置郡县,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根据材料“出兵朝鲜,设立郡县”可概括出“出兵朝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2)具体史实根据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进行回答即可。如:东突阙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

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影响可从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民族关系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这些举措促进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盛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社会经济上,有利于西域的扩大和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上,促进了中原地区民族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交

融。另外还可以谈谈汉武帝和唐太宗的治国举措对后世的影响,这些举措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良好借鉴。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71221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