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268.500 K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共(7)页,268.50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5afdd927473aef61568082f1f7263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一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诸遗址以良诸古

城为核心,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对遗址的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很大,有随葬品很少的小型墓,也有用多达19件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随葬的大型墓。下列有关良渚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B.是奴隶社会繁荣时期C.所处时期是青铜器铸

造的鼎盛时期D.此时私有制已经产生2.甲骨文是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种刻于龟甲兽骨上古文字,多是当时王室对重要事项的占卜记录。下图是其中某片甲骨文的拓片。由右往左读:贞西土不其受年。意即:卜问,我们是否有个丰年?对此解读正确

的是()A.商朝国家机构已非常完善B.五谷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C.商代统治者重视农耕生产D.商代文字主要为农业服务3.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

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A.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B.隐含着削弱王权的分裂因素C.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D.不利于国家稳定4.据《六国年表》载,秦

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封商鞅为列侯,以封地称商君。又据《商君列传》载,商鞅封于商、洛十五邑,在封邑中“南面而称寡人”,在其封邑拥有封君和可驱使的武装。材料表明,商鞅变法()A.取得了显著社会效果B.得到了封邑之地的支持C.变革旧制度并不彻底D.仅仅使商鞅本人

获得了巨大的利益5.下图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B.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本质上趋于一致C.儒学在当时走向正统有其必然性D.法家是集各家思想之大成者6.2014年1月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

皇帝赢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加强中央集权B.神权色彩浓厚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7.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

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结决统治阶级内部继承问题B.恩泽贵族,缓和社会矛盾C.增加税收D.削弱诸侯王势力8.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盛景。据此可推知

()A.当时社会安定富足B.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C.该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D.作者所处时代小农经济繁荣9.对下图工程解读不正确的是()A.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动脉C.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D.为王朝后

期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10.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A.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B.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C.隋唐科举完全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科举制度名存实亡11.下图描述了我国古代某

一史事,下列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与之相符的是()A.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B.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C.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

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变革将()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导致藩镇割据C.解决土地买卖和兼并问题D.致使土地私有制度瓦解13.(南朝)梁武帝曾问画家张僧縣,何故佛寺中画孔圣人,张僧繇答曰

:将来还得靠他……梁武帝佞佛,以致有“皇帝菩萨”之称,但他却决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这反映出()A.梁武帝当时信仰的其实是儒学B.儒学在政治上的影响依然较大C.佛教在当时并不受欢迎D.儒学与佛教紧密结合14.古制,宰相见天子议大政

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日:“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由材料可知宋太祖在位时意图()A.建立宰相群体议事制度B.建立内朝,

分割相权C.强化皇权,降低宰相地位D.废除宰相,权分六部15.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王安石新法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不能满足底层群众的需要B.变法措施激进,忽视了客观经济基础C.变法措施对经济发展无益D.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16.在古代,草原社会和农业社会似乎是很难兼容的两个模式。然而在中国北方,却曾出现将“两个水火不容社会模式”结合在一起的创举

。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南面官主要仿制唐朝制度设立,负责处理定居人口特别是汉族人的事务。这一创举出现于()A.辽B.宋C.夏D.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6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

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

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

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

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秦朝地方制度及各自特点。(8分)(二)(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东魏)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材料二:对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改革不适合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消极的汉化”,“是要用儒家的礼教代替一切”,是政治危机的开端。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做出了贡献。(一)根据材料一,是哪位皇帝推动了洛阳城的振兴?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在位期间的重要改革措施。(6分)(二)

根据材料二,谈谈两种观点分歧所在并谈谈你对这场改革的认识(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

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制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

,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向制度化。材料二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

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七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

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方式及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12分)材料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学者顾全芳认为:“应当看到北宋轻武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结束了我国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分裂的局面,使中国大江南北基本上保持了

和平与统一,在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再也不能出现和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无论对当时的人民或是社会生产的发展,都极为有益。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夷陵中学2021—2022学

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年级期中考试试题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BCADDBAB题号111213141516题号CABCCA【解析】略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6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2分,

共52分。17【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分)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3分)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分)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2分)(2)变化:①由土地和心理层面

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②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2分)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③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④法家思想的影响;⑤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每点2分,总分6分)18【答案】(1)人物:北魏孝文帝(2分)措施:迁

都洛阳、施行汉化、重定士族门阀、三长制、均田制(任意答两点可得4分)(2)分歧:前者站在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立场上否定孝文帝改革;后者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立场上肯定孝文帝改革。(2分)评价: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

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分)19.(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唐代平等对待,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监管。(4分)(2)方式:通

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和亲、会盟;册封爵位,促进友谊。(4分)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4分)20.【答案】示例一:宋代“重文轻

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ˆ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

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示例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

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三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

致了积贫积弱局面。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兼采观点一与观点二论述。综上,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沄,既要看到其积极,又要看到其不足。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