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25.446 KB
  • 2025-01-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docx,共(8)页,25.446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569c9947473f7f377d941b9490a36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东西并峙,都是历史上

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两个庞大帝国之间,没有直接接触,然而彼此都间接地知道远处有这样一个大国,广土众民,文化灿然。中国人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俨然视为遥远的另一个秦帝国,其推重可知!东西两大帝国的统一大业,均由本处于边陲的势力,凭借优势的武装力量,以征伐完成——这也是双

方共有的形式。两个帝国的征伐过程,则不相同。秦灭六国,杀伐甚重;六国既灭,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秦亡,一时起义的诸侯军队,灭秦之后,兵锋南下,也未闻戍守秦国故地。刘项相争,刘邦得了天下,汉兴之后,早期郡守大都是由勋旧出任。然

而,也未有汉军戍守内地的历史记载。此后中国的历史中;只有外族征服中国,方有戍军入驻国内之事。相对于中国的情形,罗马军队是由本国农户组成。罗马大将率军出征,罗马兵团大多随统帅将领留戍征服地区。于是,一批又一批,罗马子弟离开意大利半岛,却在新得的领土落户,成为当地的统

治群。中国、罗马两个地区的不同处,当在中国早就有了郡县制度。春秋时代,秦、楚、三晋,都在扩大领土的过程中,将新获土地,派遣流官治理,不再实行世袭封建。秦统一天下以前,七国均已纷纷建立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体系。

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士出任,但地方掾吏则为当地俊秀。中央又有刺史监临督察地方官员。这一套制度,起源早,发展时间也颇长久,因此运作相当顺畅。中央有了这一套统治机制,完全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反观罗马的情形:地中海地区是泛希腊文化的天下,也是罗马帝国的本部,但周边地区,包括今

日的中东及欧洲大陆,其族群成分处处不同,各地的政治单位也各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希腊亚历山大建立的大帝国,为时短促,即已分崩离析。于是,罗马军团兵锋所指,每一地区都有独特的情况,罗马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在各地以不同的方式,与当地原有势力取得合作,以宗主

国的地位,依赖戍军,控制属地。罗马军队马背上取得的天下,还是只能从马背上统治。这一形势当然极不稳定。日久之后,分戍各地的罗马军团,亲近自己利益所在的戍地,对宗邦故国,未必忠诚不贰。强藩率军回朝,或是近卫将领

专控朝政,都使罗马帝国长期沦于军人专政的痼疾。再由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时代虽然百家争鸣,主流思想毋宁是儒家。秦以法家治国,其实法家不过是儒家的变种;汉兴以后,黄老曾经短暂得势,汉代终究以外儒内法为根本。儒家士大夫不断凭借政治

与社会的优势地位,推行儒家教化,以致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民间的民俗文化也逐渐与儒家融合。甚至边远地区,地方官员不断努力于教化工作,其涵化的力量十分强大。再加上中国文字是视觉文字,足以克服方言的隔阂。于是,虽然广土众民,地方性的差异不

少,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构型,政治权力可以更迭,文化认同则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罗马以军事力量控制庞大帝国,并不存心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于是,各地的故有文化,以及凡此故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都各行其是。在整个欧洲成为基督教的天下时,这一

制度性的宗教,虽有普世的理念,却又有强烈的排他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将异端赶尽杀绝。欧洲长期笼罩于定于一尊的意识形态及精神生活,容不下任何不同的理念。从经济的层面来看,罗马与秦汉帝国,都曾将广大地区的地方经济,组织于

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中。在“罗马的和平”之下,舟车来往,无远弗届,各地物产,互通有无。地中海是罗马帝国的内海,地中海地区是罗马的中原。然而,各地物产的交流,主要的大宗生产品,例如橄榄油、葡萄酒、皮革、食盐……乃至于一般家用的物品,其实还是在地方性

的市场圈内解决。相对而言,汉代中国的庞大经济网络,其中资源交流,由农舍到城市,一层一层集散,实与一个道路系统密切相关。大路、支线,以及河流航道,编织为一个相当固定的交流网络,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罗

马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只指涉意大利半岛,及北面的东西大路。地中海的航道,船运虽可由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纵横自如,但不会构成固定的网络。两者相较,中国经济体系,一旦编织成形,可以扩张,却难以裂解。如果分裂为几

个地区性的网络,仍会回到整体大网。因此,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的统一。罗马则不然,地区性的经济网络是构成庞大交换网络的成分。地区网络与地区网络之间,可以彼此来往,无须依赖一

个固定的交通网,也无须依赖固定的资源供求。因此,罗马的庞大经济体系,一旦破裂,其中个别的成分,没有再求重整的迫切需要。罗马帝国秩序的稳定性不如中国,凝聚力不能持久,以致在罗马帝国之后,欧洲及中东、北非,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节选自许倬云《秦汉帝国

与罗马帝国的比较》,有删改)1.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是当时雄踞于东西方的两大帝国,二者间有诸多相似之处。B.中国的春秋时期即有诸侯国派遣流官治理新获土地,不再实行世袭封建的情况。C.罗马戍军受命控制属

地,可戍军利益与戍地更密切,未必会对宗主国绝对忠诚。D.欧洲的基督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而不同理念在欧洲地区一直都不能被容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帝国之所以能不依赖于戍军驻守

征服地区,是因其不同于罗马地方行政体系。B.罗马帝国周边所辖地区情况各异,与希腊亚历山大帝国的短暂与分裂有一定的关系。C.罗马帝国长期受困于军人专政,是由强藩带兵回朝或者近卫将领把控朝政而导致的。D.秦汉帝国的经济体系比罗马帝国的更难以分解,说明秦汉的经济实力强于罗马帝国。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素书》载:“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B.韩非子在《五蠹》中提出“儒以文乱法”的观点。C.儒家强调礼乐制度,法家主张严刑峻法。D.楚国司马子元伐郑时用楚地方言下令撤军。4.材料是怎样体现史论文的严谨性

的?请简要分析。5.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与统一性”,请结合材料,对比罗马文明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

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

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

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

上,曾经有过田园。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

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④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

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⑤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

,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⑥其次就是鼠麹草

,每逢暮春和初秋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

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

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⑦雨季是山上最热闹

的时节,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

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⑧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有时在

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你不随着他走,就得和他离开,中间不容有妥协

。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做主。风声稍息,是

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⑨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野性似乎也被夜的温柔驯服了

不少。代替野狗的是麂子的嘶声。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月色朦胧的夜半,有一二猎夫,会效仿麂子的嘶声,往往登高一呼,麂子便成群地走来。……据说,前些年,在人迹罕到的树丛里还往往有一只鹿出现。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

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⑩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

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1942,写于昆明。(原文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⑤段作者引用诗句,写爱

人之间的生命感受借“饮长江水”而相通,形象表达了人类的生命都受自然滋养,也因自然而相连相通。B.小草的意义能通过村女体现出来,村女和小草有共同的生命态度;且两者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可让读者产生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C.第⑨段中的

省略号暗示麂子最终中了人的诡计,将被人类大量猎杀。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人类行为的批判,暗含文章主旨,引人反思。D.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指自然之于人,并不因时间、空间的差异而有差异,自然永远平等地给予万物以同等的生命与机会。7.对于下列句子在文本结构上的作用,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画横线句中,“石路的残迹”指这里曾经有过人烟,引出下文对消逝了的山村的叙写,是空间上的延伸,同时呼应标题。B.第②段画横线句中,“过去”指这条路让作者产生了对山村过往的联想,引出下文对

山村历史变迁的叙述,是时间上的延伸。C.第④段画横线句中,“草木”与“余韵”指作者在大自然中感受到山村留存的气息,引出下文对山村所在大自然的探寻。D.第⑧段画横线句中,树林的“萧疏”与加利树富有生命力的特点构成对比,且引出了后文对人类生命力衰弱的思考。8.文

章依次书写了山村物象“泉水”“鼠麹草”“彩菌”,请分析这些物象的象征意义,并谈谈作者按照此顺序来写的用意。9.文章以“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题,山村是否真的消逝了?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惠帝二年,萧

何卒。居无何,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终莫得开说。参子

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窋既洗沐①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改)材料二:读汉史者多曰:“曹参守萧何

之规,日醉以酒。民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其为汉之二贤相也,至矣哉。”论曰:非也。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宁顾清泠之水乎?设使竖子牵之于清泠之水,则涤乎肠中之泥也。牛然后知渟淖

之污,不可终日而饮之。百姓罹秦之渴已久矣。萧何曰:“吾所以为法律,是权天下之草创也。若不止此将致君为成康之君使民为成康之民是牵民于清泠水也。曹参日荒于酒,惠帝讯焉,参罔于惠帝曰:“高帝创之,陛下承之,萧何造之,臣参遵之。”惠帝以为是也,民又歌之也。呜呼!汉之民以汉之污愈于秦之渴,不知

牵于清泠之水,涤乎肠中之泥也。萧何之传曹参也,若木工能构材而未果覆,而终者必待善覆者成焉。何既构矣,谓参为覆者。参守其构而不能覆,徒欺君曰:“陛下不如高帝,臣参不如萧何……”吾病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以曹参为堪其后,故为论之。(节选自程宴《萧何求继论》,有删改)[注

]①洗沐:指休假。②顜:明确。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不止A此B将致君C为D成康之君E使民F为成康之民G是牵民H于清泠水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

确的一项是()A.除,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意思不同。B.“何以忧天下乎”,与《蜀道难》中“胡为乎来哉”的句式相同。C.以,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D.罔,与成语“置若罔闻

”的“罔”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惠帝埋怨曹参不理政事,让曹窋私下试探他。曹参先是笞责了曹窋,后在皇帝询问时打消了皇帝的疑虑。B.程宴之文,从标题来看主要是评论萧何的,而正文内容其实意在批评萧何“构而未覆”和曹参守随萧规。C.材料一在君臣父子的关系中来展

现萧规曹随这一历史事件;材料二的歌词则是对二人均予以高度肯定的评价。D.相较而言,司马迁善于用叙述性的语言记录言行,还原历史;程宴则更善于用譬喻来实现论证的生动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参免冠谢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2)若木工能构材而未果覆,而终者必

待善覆者成焉。14.如何评价“萧规曹随”?请结合两则材料予以简要陈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桂林中秋张孝祥①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②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③

。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注]①此前,张孝祥因上疏主张抗金而被贬谪至广西桂林。②赏心亭:位于

建康,词人在此曾与抗金将领张浚交游。③遨头:宋代自正月至四月浣花,太守出游,士女纵观,称太守为“遨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用比喻的手法写月夜美景,光辉夺目,十分富丽华贵,简直像是神仙境界一般。B.“去年”二字将桂林和建康联系起来,以时空的跳转,由

虚而实,实现情绪的转变。C.词人登楼赏景,整夜无眠沉湎于思,最终精神突围,表达词人不愿滞留于此的衷情。D.全词上下阕前后对比,顿见气势跌宕、波折,而又有回环呼应,使人思绪趋于深远。16.下阕“思悠悠”给读者留下解读空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

“思”内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一句与陆游《书愤》中“_______”一句,都写到了作者鬓发变白,年华老去。(2)屈原《离骚》中常用香花芳草作

喻,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解释了原因:“_______,_______。”(3)鸟的鸣声是天籁,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声音;唐宋诗词中常常用鸟的鸣叫声喻指音乐,如“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土壤,是生物的家园。土壤中生物数量之多,(A),研究表明,一汤匙土壤中的生物比地球上的人口还要多。一些生物值得特别提及,比如蚯蚓,它们是土壤社会的老大爷,喜欢遛弯帮土壤通气,促进有

机物质与土壤的混合和分解,使土壤更加肥沃。①蚯蚓的粪便还是一种优质肥料,因此被称为“土壤生态工程师”。土壤培育植物,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了地球上95%的食物资源。而这些食物好不好吃、营不营养,跟土壤的健康程度甲。健康的土壤里富含矿物质,而贫瘠的土壤里则缺

乏,两种土地长出来的水果、蔬菜或许外观看起来一样,但口感和营养成分可能乙。②摄入不同土壤种出来的食物,会影响到我们身体某些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变化。研究发现,肥沃土壤长出的食物不仅能减少蛀牙,还能促进器官健康。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科学家还发现,农村接触

土壤长大的孩子比城市孩子更少过敏,因为农村土壤中更丰富的微生物群,能为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天然训练。土壤还是人类的一个大药箱。能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抗生素,就跟它有深厚的关系,不少医用抗生素就是从土

壤里发现的。可见,这个“土里土气”的玩意儿是人类的宝藏。我们脚下的大地,可不止土里土气!③可惜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土壤也跟着变得没那么“土”。土壤健康面临侵蚀、污染、盐渍化和酸化等威胁。森林砍伐、过度放牧、工业污染

、城市化,以及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正在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我们只有加深对土壤的认识,理解这份“土味”,(B),④让土壤这个跟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的生命三要素,给人们带来持续的健康。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没有蛀牙”,而是随

着社会的发展,该“土”的地方还是照样“土”。城市有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土地有土地该有的自然和纯净。哪天我们如果听到:这片庄稼地,它是真的土,真的好土!想必这是对土地最好的赞美。18.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填上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①~④处四个语句中,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并改正

。20.下列对有关手法的运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研究表明,一汤匙土壤中生物比地球上的人口还要多。(夸张)B.农村接触土壤长大的孩子比城市孩子更少过敏。(对比)C.土壤还是人类的一个大药箱。(比喻)D.(蚯蚓)喜欢遛弯帮土壤通气,促进有机

物质与土壤的混合和分解。(拟人)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汉语中“A里A气”式的词语除“土里土气”外,还有“小里小气”“怪里怪气”“娇里娇气”等,

这类词语在运用上有什么共同点?本文段中“土里土气”运用有何特别之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东晋名士王子猷,在一个大雪之夜,兴之所至,连夜坐着小船去看好朋友戴逵,快到达时却随即转身回去了。有人不解,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

返,何必见戴?”很多人在旅游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时,虽然现实不如预期,或者对活动本身不太感兴趣,但往往会说:“来都来了。”从而选择继续下去或者接受现状。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