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铜鼓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实验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共(17)页,67.28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4ec6cb1971c244bc2da7773adcb354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铜鼓中学2021年下学期高二开学考(实验班)语文试卷考试范围:必修1-5;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什么是美学?我个人的回答:审美就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没有实体性的美。审美是人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
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中国到底有没有美学?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没有美学,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这
样明确的表述。但是我们中国肯定有自己的艺术的生存方式,有人和对象的审美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有自己的美学。那么我们怎么概括?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概括叫“生生美学”。提出“生生美学”的动因就是试图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哲学环境美学之外提出一种中国自
己的生态美学。梁漱溟将孔子学术之要旨概括为“生”,指出:“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知道所有孔家的话。”牟宗仁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这就是儒家之爱生——仁者爱人,道家之养生,佛家之护生。《周易》中原
有“生生之谓德也”一说。最高的道德是什么?是“生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给予人类的最大的恩赐是什么?是“生”。中国美学将“生生之德”转化为“生生之美”,将“生”字重言,使其具有了“生命的创生”之意,中国的美学是生命
创生的美学,是创造生命的美学,这样就使“生生”具有了本体论的内涵。而生命直抵艺术之深处,所有感动人的艺术都是具有蓬勃生命的艺术,具有美的内涵和美的含义。具有生命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生生美学”的文化特点到底是什么?第一个文化特点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本源性的文化传统
与文化立场,此成为生生美学生成的主要文化背景,决定其明德敬天、以德配天的文化传统。第二个文化特点是“阴阳相生”的生命美学。“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阳相互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艺术与审美的根本规律。中国艺术通过笔墨、虚实、留白等形成阴阳对比,诞育生命,也诞育无穷
的艺术意蕴。西方近代以来也有著名的康德的审美的“二律背反”理论,“感性”和“理性”的二律背反,“感性”和“理性”同时都有价值,但又相悖,这就形成一种审美。“这种美具有无比强大的张力与魅力。”第三个文化特点是“太极图示”的艺术思维模式。“太极图示”是东方形态的古典现象学,所谓“无极乃太极,太极
动而生阳,一动一静,互为本根”,是一种东方式的富有无穷生命力量的圆形美学。第四个文化特点是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毕加索以前的西方古典艺术,比如俄罗斯的油画等,它们都是焦点透视,用一个人的视点看物体。中国是总体透视,就是用一个总的意境、总的理想、总的
精神、总的神采把整个画统摄住。第五个文化特点是“意在言外”的意境审美模式。这里面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美学和艺术有没有自己的逻辑性和艺术理性?学术界,包括西方理论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美学与艺术理论没有理性逻辑,但我们认为,“生生美学
”虽没有西方传统的工具理性逻辑,却具有“意在言外”的意境式审美逻辑,是一种对于看不见的意蕴的追寻,是更高更深的艺术逻辑。(选自曾繁仁先生于2019年7月8日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审美是一种经
验性的情感体验,它抛开了审美对象实体性的美,体现的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关系。B.“生生美学”是区别于鮑姆加登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和黑格尔的英美哲学环境美学的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C.“生生美学”中“生生”的概念来自于儒家哲学观,并且运用了重言,凸显
了中国美学生命的本体论。D.中国艺术往往通过笔墨、虚实、留白等手法,遵循阴阳相互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给人一种审美感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的结构,先从“生生美学”的提出
原因出发,再论及“生生”的概念,再论及文化特点。B.文章第三段用大量引用论证,既论证了“生生美学”的内涵,又显得典雅厚重,有说服力。C.文章第四段中举俄罗斯油画的例子,意欲对比焦点透视与总体透视的艺术
特征,从而凸显出总体透视的优势。D.文章第四段引用康德的“二律背反”的例子,用类比论证巧证“阴阳相生”既是相背的,也是有审美价值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境式的审美逻辑是高于工具逻辑的艺术逻辑,因此可以印证中国的“生生美
学”的逻辑性强于现象学生态美学和哲学环境美学。B.《清明上河图》以“繁荣祥和”的意境统摄整个画面,“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不依某一人的视点来绘图,符合“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C.中国之生生美学的起源、文化特点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它的提出彰显了中国特色,增强了文化自信。D.“生生美
学”是通过概括中国自己的艺术生存方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出的中国生态美学概念。(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
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并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支撑?科技部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何部署?记者就此专
访了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记者: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王志刚:我们要把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厚望和重托转化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强大动力,统筹国家急迫和长远需求……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
大科技项目,坚持系统思维,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记者: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科技部将如何部署推进?王志刚:进入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方法,打造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能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在维
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时刻必须冲得上去,召之能战,战之则胜。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谋划和题层设计,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
新高地。记者:怎样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王志刚:举国体制是在特定领域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在新发展阶段,新型举国体制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形成强大的领导力、
号召力、动员力、组织力,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优势。科技部将按照“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组织动员全国科技力量,凝聚一批具有拼搏奉献和家国情怀的科技人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记者: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王志刚: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加快
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部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一是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在企业布局力度,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二是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重
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统筹行业上下游的创新资源,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功能定位上,创新联合体以完成国家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为导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突破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摘编自《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人
民日报》,2021年1月2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针对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问题,王志刚表示要统筹需求,瞄准前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从思维、机制、配置等方面开展工作。B.关于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问题
,王志刚表示必须从科技创新出发,打造“科技王牌军”,关键时刻能维护国家战略利益。C.面对有关举国体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问题,王志刚解释了二者的定义,然后分别从制度优势、战略方向等层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举措。D.被问到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时,王志刚表示要从产
业发展和组建创新联合体两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专访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若干内容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点任务,通过采访相关人物让读者了解会议内容及相关工作安排
。B.王志刚作为受访的一方,就科技部下一步部署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要采取的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等措施,回答了记者的四个问题。C.记者作为采访的一方,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
重要内容,并就关键问题进行提问,展开访谈活动。D.本篇访谈聚焦于如何处理科技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如何贯彻理念、制定策略、部署实施、推进工作等问题,表现出主流媒体对国家发展重大问题的关注。6.专访具有专题性、针对性、代表性的特点,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一碗羊肉汤金光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
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
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
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
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
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
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
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
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
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
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
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从老领导表情的细微
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C.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
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8.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9.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
文言文,完成10-13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
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曲?”太傅曰:“请今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①,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
..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
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泄言也。”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
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
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注①道:导,引导。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
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B.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D.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
此经常合称六国。B.从先秦到五代,“跪”是一种坐礼,对坐时表示感激、敬意。到了宋朝,坐者高高在上,跪者五体投地,俯于坐者脚下,这充满了屈辱的意味。除了拜祭祖先、天地,只有投降、认罪的时候才会用。C.“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是方位词,指左和右两个方面。也可以是名词,指身边跟随的人。文
中是后一个意思。D.“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可以用于书信表奏首尾,表示致敬。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
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儿疑心的人物。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
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让六国趁机合纵破秦。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5分)(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
两立,愿先生留意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
物瓦檐处的植物,其形似菊。1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头”既写小松外形,也写出小松平顺的性格。“不羡”把菊人格化,突出了菊的清高孤傲。B.“蓬蒿”是一种杂草。杜诗“出蓬蒿”写出了小松
由小转大,郑诗则告诫莫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C.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于鬓上。D.两首诗歌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同属咏物诗。主题上都有以物自况、托物言志
的意思。15.两首诗歌在赞颂“小松”与“菊”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人”与“瓦松”的否定。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歌所寄寓的批评之意。(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6分)16.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屈原以众女比喻朝中群小,他们“”,诋毁正直的诗人,而
荒唐的君王却””,让诗人忧愁痛苦。(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两句描写了百姓在异族统治下祭祀的场景,从侧面表达了北伐的迫切性。(3)《氓》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女主人公回忆当年恋爱的情景,这与成语
“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四、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已经过50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二名,而这匹后劲十足的“黑马”还在以势不可挡的气势继续向前冲,以
天为单位不断刷新着票房。B.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调查显示,近七成以上受访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未来5年的商业前景感到乐观,这充分体现了世界对开放的中国市场充满信心。C.随着三星堆遗址被发现,使越来越多的历史碎片被拼接成画面,如果继续深入发掘,那么将会给人类
的历史空白带来前所未有的充实。D.政府机构要直面民生问题,多下功夫,多出点子,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健康、规范发展,引领资本在良好的市场秩序下为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①这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决心自主创业,牛刀小试....,开创一番新事业。②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
迹。③朱校长对李主任的现身说法很满意,认为他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之言。④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⑤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他废寝忘食,披肝沥胆....
,反复修改,几易其稿。⑥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①③⑥1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
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B.我不知道,在“五一”这个劳动者的神圣节日里,农民工兄弟当中到底能够有多少人享受到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C.《史记·匈奴传》有如此记载: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D.他读的
哲学书籍大约有两类: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原著,第二类是中外哲学史家的著作。(包括介绍他们哲学思想的读物)20、在下面一段文字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声音,它不只影响人的精神,__
________。研究表明,美妙的音乐能使人体产生和谐的共振,对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这种作用可改变与调节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老人吃饭时听点音乐,促使________________,从而起到增强食欲、促进消化的作用。这是由于消化系统植物神经兴奋点提高后,胆汁
、唾液等消化液分泌增多。老人最好选择______________,对消化更有好处。有两类音乐不适合老人吃饭时听:第一,不宜听节奏过快、情感过于强烈的音乐,这与老人的生理节奏有很大反差;第二,避免听分贝过高、声音过尖的音
乐,比如爵士、迪斯科等,会给心脏、血压不好的老人带来不适反应。21、阅读下面几句话,提取关键信息,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定义。要求:不超过70个字。(5分)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病毒性肺炎。②通过对流感及相关疾病
监测,发现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③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④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⑤根据目前的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肯定人传人。五、作文(60分)2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到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梁漱溟则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
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你更认可何种观点?请综合考虑三类人“登山”的判断,体现你的思考、权衡、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1
.D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审美是一种经验性的情感体验”,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一节“审美是人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可知,审美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B项,“生
生美学”是区别于鮑姆加登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和黑格尔的英美哲学环境美学的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二节“……提出‘生生美学’的动因就是试图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哲学环境美学之外提出一种中国自己的生态美学”可知,“鲍姆加登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和黑格尔的英美哲学环境美学
”对应无据。C项,“生生美学”中“生生”的概念来自于儒家哲学观,理解错误,由原文第三节‘《周易》中原有“生生之谓德也”一说’可知,“生生”的概念来自于《周易》,不是儒家哲学观。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的能力。C项,“从而凸显出总体透视的优势”误解文意,由文章最后一节“毕加索以前的西方古典艺术,比如俄罗斯的油画等,它们都是焦点透视,用一个人的视点看物体”可知,俄罗斯油画没有凸显出总体透视的优势。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
力。A项,“可以印证中国的‘生生美学’的逻辑性强于现象学生态美学和哲学环境美学”理解错误,由原文最后一节“生生美学”虽没有西方传统的工具理性逻辑,却具有“意在言外”的意境式审美逻辑,是一种对于看不见的意蕴的追寻,是更高更深的
艺术逻辑”可知,“‘生生美学’的逻辑性强于现象学生态美学和哲学环境美学”推理于文无据。故选A。【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
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
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答案】4.C5.B6.①本文围绕特定问题问答,是就国家科技工作进行的专题报道;②本篇专访聚焦于会议强调的重点内容和工作的重点任务,针对会议要点进行提问:③受访者是熟悉该领城工作的代表人物,回应了社会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解析】【分析】【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王志刚解释了二者的定义,然后分别从制度优势、战略方向等层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举措”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王志刚并没有对“核心技术攻关”的定义进行解释,故此种说法无
中生有了。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就科技部下一步部署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要采取的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等措施,回答了记者的四个问题”理解有误,从
整体上看,在本文专访中,记者提出四个问题,王志刚回答了四个问题,“部署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要采取的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等措施”只是其中问答之一,故此种说法混淆原文信息了。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1)专题性:
如此篇访谈是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问题进行的访谈,专访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若干内容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点任务,通过采访相关人物让读者了解会议内容及相关工作安排。(2)针对性:记者作为采访的一方,
要在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重要内容的基础上,就关键问题进行提问,展开访谈活动。要围绕“焦于会议强调的重点内容和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问题。(3)代表性:此篇访谈的对象是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他的身份决定他谈论的“强化国家
战略科技力量”的问题有一定的典型性,他是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结合时代特征,针对如何处理科技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如何贯彻理念、制定策略、部署实施、推进工作等问题进行回答,能够回答普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答案】7.B8.①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他希望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在荒
岭上建立牧场。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9.①长
岭乡自身的原因:建立起了牧场,但是结构单一,表达了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乡村依然贫穷的主旨。②县委张书记的原因:张书记考察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并对羊肉汤赞不绝口,助长了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的主旨。③各级参观者的原因: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
,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揭示频繁的请吃拖垮了牧场的现象。④政策和资金扶持不足的原因:长岭乡牧场要发展,真正脱贫致富,还要靠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脱贫致富典型”错误。只是脱贫项目,尚未脱贫致富。“结尾出人意料”错误,结尾也在情理之中。C.“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错误。“环境描写”文中没有体现,文中主要使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式。D.“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错误。
本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从文中找出对刘乡长描写的语句,根据具体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由“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
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分析可知,刘乡长在荒岭上建立牧场,希望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由“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
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说
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可知,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可见他头脑灵活,积极争取。由“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
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可知,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使百姓脱贫致富的项目化为泡影,刘乡长的原则性不强,没有远见。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来概括人物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把握小说
主旨的能力。由“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可知,长岭乡建立起了牧场,本来大有发展前途,但络绎不绝的参观人员就拖垮了这个很有前景的脱贫项目,可见
结构单一,没有相关的配套项目,达了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乡村依然贫穷的主旨。由“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
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可知,张书记考察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并对羊肉汤赞不绝口,助长了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
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的主旨。由“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可知,层出不
穷的各级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牧场疲于应付,揭示频繁的请吃拖垮了牧场的现象。由“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
见上面的精神”可知,长岭乡牧场要发展,真正脱贫致富,还要靠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刘乡长一直等不到市扶贫办的答复,可见政策和资金扶持不足也是牧场关闭原因的原因。【答案】10、D11、C12、A13.(1)眼
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为此很忧愁。(2)现在太子听到的是我壮年时(的名声),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我有幸(听到太子)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给我想想办法。”【解析】10.D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
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秦王”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诸侯之侵地”中“之”是“的”的意思,不要断开;“于外”作“擅兵”的后置状语,不要断开;故选D。11.C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文中是方位词。故选C。12.A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
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A项,“亲自去拜访”错,是通过别人招来,并未亲自拜访。故选A。13.(1)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为此很忧愁。(2)现在
太子听到的是我壮年时(的名声),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我有幸(听到太子)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给我想想办法。”参考译文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为此很忧愁,对太傅鞠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鞠
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未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触怒秦国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容我好好想一想。”鞠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
识田光先生,可以吗?”鞠武说:“可以。”太傅出门去见田光,传达太子的意思,说:“太子希望与先生相商国事。”田光说:“谨遵指教。”于是(田光)来拜访太子。太子行跪礼迎接,倒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他的)座席。田先生坐定,旁边没有其他人,太子离开座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给想想办法。”
田光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可行千里,到它衰老了,劣马也能超过它。如今太子听到的是我壮年时(的名声),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尽管这样,我也不敢以此怠慢国事。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先生能够结识荆轲,可以吗?”田光说:
“可以。”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口,嘱咐说:“我所告诉先生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身一笑说:“好的。”田光弯腰步行去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我壮年时(的名声),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我有幸(听到太子)教导我说
:“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给我想想办法。”我私下觉得不应该对您见外,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谨遵指教。”田光说:“我听说德高望重的人做事,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特地和我相约说:‘所
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您赶紧去拜访太子,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于是自杀而死。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拜了两拜
,跪下流着泪用两膝走到荆轲面前,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之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把这件大事办成。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座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愿意对我指教,这是上天哀怜
燕国而不抛弃它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来引诱秦王,只要秦王贪图那份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外指挥军队,要是国内出现了大乱,那么,君臣会互相猜疑。
(我们)乘机去说服诸侯,使他们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愚钝无能,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于是太子尊奉荆轲为上卿。14.A15.时人不能识别小松是凌云之木,只能等到业已凌云才能发现认可。批评了时人不识人才,眼光短浅。瓦松虽高,但只是寄生在高大的建筑物之上。批评了攀附高位、依附权势的人。【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
能力。A项,“平顺”有误,应为表现了小松的顽强不屈。“清高孤傲”有误,应是突出菊不求高位的高尚气节。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意思是,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
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
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批评了时人不识人才,眼光短浅。“由来不羡瓦松高”是全诗主旨句,意思是,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批评了攀附高位、依附权势的人。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
,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
、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16、(1)谣琢谓余以善淫,终不察夫民心(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1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搭配不当或成分残
缺,“刷新”无法与“票房”搭配,或者“刷新”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应改为“刷新着票房纪录”。B.不合逻辑,“近七成以上”互相矛盾,改为“近七成”或“七成以上”。C.成分残缺,“随着……使”,介词开头导致句子缺主语,去掉“使”。故选D。1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牛刀小
试:比喻有大本事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显身手,也说“小试牛刀”。此处与语境“这几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不符合。②胼手胝足:指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手脚生茧。与语境“劳动者”“夙兴夜寐”相合,使用正确。③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
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自谦之辞,此处是说别人的话,别人说的话不能称为“抛砖引玉”,使用错误。④乔迁之喜: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此处使用贺人官职升迁之意,使用正确。⑤披肝沥胆:
比喻开诚相见,竭尽忠诚。此处误用为费尽心血,属于望文生义。⑥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此处是说父母帮助小明戒掉网瘾,不是苛责,不合语境。故选D。19、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项,非疑问句,问号应改为句号。C项,为不完整引用,句末的句号应移到引号外。D项,“包括介绍他们哲学思想的读物”是对“第二类是中外哲学史家的著作”的补充说明,括号及括号内的内容应移到句号前。或者把句号移到最后面。故选A。20、①.还会影响人的生理
。②.消化系统植物神经兴奋。③.舒缓悠扬的音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侧重于情景补写能力考查。仔细阅读语段,可发现语段从现代医学角度介绍了音乐的作用及其他相关知识。第①处由“它不只影响人的精神”“美妙的音乐能使人体产生和谐的共振”推断,应该为“还会影响人的生理”;第
②处由后文“这是由于消化系统植物神经兴奋点提高后……”推断,应该为“消化系统植物神经兴奋”;第③处由“有两类音乐不适合老人吃饭听……”推断,应该是“舒缓悠扬的音乐”。21、【答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以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的人传人的可感染
各年龄段人的病毒性肺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对材料进行筛选概括,找出下定义的对象,然后分析哪些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属性,再分析这些属性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按照下定义的形式表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被定义的对象,相关属性有
:①“病毒性肺炎”是其属概念;②“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是其临床主要特征;③“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④⑤是具备“人传人”特征。据此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的病毒性肺
炎”表述即可。22、【答案】例文:风景,山腰独好驻足于山脚,林荫翳翳,闲适惬意;屹立于山顶,既有“山高人为峰”的喜悦,又有君临天下的气概。然吾独爱山腰之胜景:仰可揽山顶之雄奇,俯可收山脚之俊秀。相比于山顶“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的开阔,半山确有小器局之嫌。然而,身临绝顶之时,固然风光无限;殊不知,绝顶的另一面就是悬崖。若能长期处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态,则固守山顶似乎也是可能之事;但是,人不可能长期紧绷着弦,稍有不慎则粉身碎骨。山腰则不然,于人生而言,既经历了由山脚到山腰的奋斗,又不会有一脚不慎坠入
万丈深渊的危机;坐拥收放自如之境,保持向上奋斗的势能。也许有人会说,那山脚比山腰更舒适,省却向上攀爬的劳顿,闲适恬淡的生活也触手可及。诚然,山脚那份闲适恬淡的确更容易获得。梁漱溟先生渡尽劫波后也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感斯人言:人生当于在山脚,安分守己,
踏实于当下,何尝不是一种惬意人生!然则,不知诸君有否关注到梁漱溟先生“寻常人过寻常人生”中的“寻常”之意?这份“寻常”,是阅尽红尘之后平常心,即使驻足于山脚也能寻找闲适恬淡之境。但长相平常、学识平常、身份平常的寻常人,很少会有人拥有梁先生那份平常心,若还是以平常
理念来要求自己,更多的恐怕是沦为庸常而非梁漱溟先生所追求的那份闲适恬淡了。因为太容易得到的事物是特别容易产生倦怠的,当寻常人在倦怠中沉沦、在沉沦中倦怠时,又何谈拥有那份让人心明境净的闲适恬淡呢?而山腰则不然,它的获取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人们维持攀爬的姿态方能到达,一路
攀爬的过程,何尝不是祛除浮躁一路收获的过程。既不会陷入过分安逸而流入平庸,也不会力不能及而心生妄念。既避免了山脚视野的狭隘,又可拥一览云天的开阔;既能把持闲情逸致观看沿途风景,又可滋生催人上进的动力。风景山腰独好,关键就在这一“独”字,
古罗马的斗兽场,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长城……这些风景名胜不正是以其的独特与唯一而成为最美的存在吗?山腰之“独”,在于“‘立足山脚、不忘根本,展望山顶、令人奋进,进可攻、退可守’;在喧嚣的红尘中生腾挪出‘进退有据、得失由心,专注于力之所及,不追逐无根之浮华’的
自由与洗净铅华的精致”。风景山腰“独”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
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审题:本材料是关于登山三句名言。分析可知:(1)尼采认为从半高处看世界更美,是因为视野开阔,又可催人奋进
,最大可能延展生命。“半高处”指身处半山腰,仰可见山峰之雄奇,俯可察山脚之隽秀,由此延展到人生处世的体验及启迪。为了体现肯定山腰的态度,则需与山脚、山顶进行比较,如果仅陈述山腰的优点,山脚及山顶的劣点,那么这种比较价值就不大,这就要对三者
进行优中选优,才更显山腰之优势。比如山腰的优点相较于山脚,既欣赏了沿途的风景,又亲历了登山之艰难与快乐,在付出中增加了生命的厚度。爬至山腰视野开阔,又超越了山脚的安于现状,心甘平庸。而相较于山顶,有催人奋斗的动力,更大可能地延展生命,避免了登
顶后可能出现的种种不测,种种诱惑危险。这些谈了三者优点之余,也要谈些不足,比如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之嫌,斗志疲软的消极心态。这样才会更客观理性地体现思辨性。(2)杜甫认可凌绝顶,是因为拥有一览众山小的自信,锻炼心志处变不惊,确立了人生的大器局。“
绝顶”指身处山的巅峰,满眼风光,俯视众山小。由此延展到处世态度,同理,只谈登上山顶的优点与身处山脚、山腰的劣点比较,不会鲜明彰显山顶的优点,因此也该针对三点进行优中选优。相比于山腰拥有山高人为峰的自信,君临天下的豪情,还可以锻炼心
志,培养百折不挠性格。相较于山脚一样可以处变不惊,但磨砺过的良好心理素质更有意义,因为知山外有山,方可树立更宏伟的目标,确立人生的大器局。这样一较量,山顶的优点越发光亮,不过仍也存在劣点。登顶面临的是悬崖,风光无限之时危机四伏,登顶可能会让人狂妄目空一切,迷失自己,
这种二元对立起来也会突显优点,所以思考时应做到在对比中彰显思辨,思辨中突出优点。(3)梁漱溟认为山脚过的是寻常人生,胜似闲庭信步,有无成就无所谓。“山脚”不是指停滞不前,毫不奋斗,而是指位居起步阶段,或同一层面的工作环境,过着普通清淡、无关成就的人生。貌似无波无澜,实则
有相较于山腰山顶的独特优点,因为身处山脚会清醒认识自我,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好高骛远,进而领悟脚踏实地的真谛。而爬山腰登顶都有向往浮华与功利,身处山脚则追求内心闲适恬静,保持那份真善美。比较之中山脚的优点就显而易见,为了客观评
价,可以进一步谈些山脚不足,因容易获得会心生倦怠,消解斗志,甘于平庸,从而缺乏高远的目标,不追求卓越梦想等等。尼采认为站在半高处看世界最好,杜甫认为站在山顶看世界最好,梁漱溟认为应在山脚看世界。三者观点有其不同
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选择方向。【立意】1、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2、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3、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素材】1、窗外夜色寂寥,执一本泛黄的书卷,任凭朔风猎
猎吹动思绪。我立在时光前,凝视深邃的历史空间,风卷残云俱往矣,“朝”起“朝”落几经更替……此起彼伏的历史话剧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其间多少恩怨情仇是非功过,或令人捶胸顿足扼腕叹息,或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沿着这神秘
的历史阶梯攀援而上,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些曾经雄踞山巅彪炳千载的人物——秦王嬴政,千古大帝。曾一度灭六国,雄霸天下,创立了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多民族国家。作为始皇帝,他可谓登上了历史的峰顶。掌握着中央集权政治
权力,以威武高大的姿态统御着天下黎民。2、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经说过:“不看兵马俑,就不算来过中国。”我们也有句古语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看看秦俑和长城,那种波澜壮阔的恢宏气势,令人扼腕!追忆当年,秦王那种傲视
群雄、缔造千秋伟业的雄心壮志,令人惊叹!回看今日,一个大写的名字被后人永远镌刻在山巅。3、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的伟大,不但在于他那些最出色的业
绩具有永恒的价值,更在于他的始创性以至在完成所有这些业绩中投入了雄伟非凡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遍布他后半生征途上的那些巍然屹立的纪念碑,虽然饱受狂风暴雨的摧残,却还是宏奇壮丽!“屈处奴役之下的民族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人类毕竟不以最高的荣誉授予
那些谨小慎微、知难而退、毫无建树传于后世的庸碌之辈,而是把它授予胸怀大志、敢作敢为、功勋卓著的人。”毛泽东——这个拯救人民于水火的人,这个使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人;这个于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民族成立的人——必将永远屹立于历史的巅峰而千古留名!获得更多资源
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