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第7单元 第七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50.503 KB
  • 2024-10-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第7单元 第七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第7单元 第七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第7单元 第七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第7单元 第七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50.50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4a303fc62b2980ab33deb331719cf9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七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

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

,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

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

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

对通感的巧妙解释。(摘编自钱锺书《通感》)材料二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

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

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

,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

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

,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是诗,花和光以外也还有诗”,“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诗……任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

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

,“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

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材料三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

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

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

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摘编自孙绍振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

界限。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答案:A解析:“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

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

的一项是()(3分)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

,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答案:C解析:A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B项,运用了比喻;C项,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的观点;D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

”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答案:A解析:A

项,“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分)参考答案: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描写技巧)方面,赏析《

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言。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手法方面,来赏析《荷塘月色》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

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能充分证明作者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②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③体现艺术家语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④使读者的解读

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奥秘。(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九江印象丰子恺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虽然天气热到九十五度(华氏度),还是可爱。我们一到招待所,听说上山车子挤,要宿两晚才有车。我们有了细看九江的机会。“家临

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受了诗的美化,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风韵犹存。街道清洁,市容整齐;遥望岗峦起伏的庐山,仿佛南北高峰;那甘棠湖正是具体而微的西湖,九江居然是一个小杭州。但这

还在其次。九江的男男女女,大都仪容端正。极少有奇形怪状的人物。尤其是妇女们,无论是群集在甘棠湖边洗衣服的女子,还是提着筐挑着担在街上赶路的女子,一个个相貌端正,衣衫整洁,其中没有西施,但也没有嫫母。她们好像都是学校里的女学

生。但这也还在其次。九江的人态度都很和平,对外来人尤其客气。这一点最为可贵。二十年前我逃难经过江西的时候,有一个逃难伴侣告诉我:“江西人好客。”当时我扶老携幼在萍乡息足一个多月,深深地感到这句话的正确。这并非由于萍乡的地主(这地主是本地人的意思)

夫妇都是我的学生的缘故,也并非由于“到处儿童识姓名”(马一浮先生赠诗中语)的缘故。不管相识不相识,萍乡人一概殷勤招待。如今我到九江,二十年前的旧印象立刻复活起来。我们在九江,大街小巷都跑过,南浔铁路的火车站也到过。我仔细留意,到处都度着和平的生活,绝不闻相打相骂的声音。向人问路,他恨不得

把你送到了目的地。我常常惊讶地域区别对风俗人情的影响之巨大。萍乡和九江,相去很远。然而同在江西省的区域之内,其风俗人情就有共通之点。我觉得江西人的“好客”确是一种美德,是值得表扬,值得学习的。我说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主要点正在于此。九江街上瓷器店特别多,除了瓷器店之外还有许多瓷器摊头。瓷器之

中除了日用瓷器之外还有许多瓷器玩具:猫、狗、鸡、鸭、兔、牛、马、儿童人像、妇女人像、骑马人像、罗汉像、寿星像,各种各样都有,而且大都是上彩釉的。这使我联想起无锡来。无锡惠山等处有许多泥玩具店,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也都是施彩色的。所异者,瓷和泥质地不同而已。

在这种玩具中,可以窥见中国手艺工人的智巧。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学校雕塑科,都没有学过素描基本练习,都没有学过艺用解剖学,全凭天生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刻画出种种形象来。这些形象大都肖似实物,大多姿态优美,神气活现。而瓷工比

较起泥工来,据我猜想,更加复杂困难。因为泥质松脆,只能塑造像坐猫、蹲兔那样团块的形象。而瓷质坚致,马的四只脚也可以塑出。九江瓷器中的八骏,最能显示手艺工人的天才。那些马身高不过一寸半,或俯或仰,或立或行,骨骼都很正确,姿态都很活跃。我们买

了许多,拿回寓中,陈列在桌子上仔细欣赏。唐朝的画家韩幹以画马著名于后世。我没有看见过韩幹的真迹,不知道他的平面造型艺术比较起江西手艺工人的立体造型艺术来高明多少。韩幹是在唐明皇的朝廷里做大官的。那时候唐明皇有一个擅长画马的宫廷画家叫作陈闳。有一天唐

明皇命令韩幹向陈闳学习画马。韩幹不奉诏,回答唐明皇说:“臣自有师。陛下内厩马,皆臣之师也。”我们江西的手艺工人,正同韩幹一样,没有进美术学校从师,就以民间野外的马为师,他们的技术是全靠平常对活马观察研究而进步起来的。我想唐朝时代民间一定也不乏像江西瓷器手艺工人那样聪明的人,教他们拿起画笔来未

必不如韩幹。只因他们没有像韩幹那样做大官,不能获得皇帝的赏识,因此终身沉沦,湮没无闻;而韩幹独侥幸著名于后世。这样想来,社会制度不良的时代的美术史,完全是偶然形成的。我们每人出一分钱,搭船到甘棠湖里的烟水亭去乘凉。这烟水亭建筑在像杭州西湖湖

心亭那样的一个小岛上,四面是水,全靠渡船交通九江大陆。这小岛面积不及湖心亭之半,而树木甚多。树下设竹榻卖茶。我们躺在竹榻上喝茶,四面水光滟滟,风声猎猎,九十度(华氏度)以上的天气也不觉得热。有几个九江女郎也摆渡到这里的树荫底下来洗衣服。每一个女郎所在的岸边的水面上,都以这女郎为圆心

而画出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的水浪纹,好像半张极大的留声机片。这光景真可入画。我躺在竹榻上,无意中举目正好望见庐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预料明天这时光,一定已经身在山中,也许已经看到庐山真面目了。(摘编自丰

子恺《庐山游记》)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一句,既写出古人对九江的喜爱,也交代了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B.第2段“绝不”“恨不得”等词语,极写九江人的和气与热情,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俗人

情的赞美。C.作者联想到唐代韩幹学习画马的故事,其用意在于赞美九江手工艺人善于观察研究、极具天才的特点。D.文章结尾从人物与环境两个角度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沉浸其中、悠然自得的心境。答案:A解析:A项,“也交代了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

”错。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有二:一是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二是“我们”恰巧有细看九江的机会。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从风俗人情、人的聪明才智和环境等方面叙述了对

九江的所历、所见、所感,呈现了对九江的美好印象。B.文章第3段以无锡泥器作为衬托对象,写出了九江瓷器工艺的复杂性和形象的多样性,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C.文章开头和结尾段落写到的出行方式,中间段落写沿

途接触到的九江风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等,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常见写法。D.本文的语言只用平常的字句,不加粉饰,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具有一种朴素而又明亮的味道,体现出随笔体散文的特点。答案:B解析:B项,“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错。第3段以无锡泥器作为衬托对象,是为

了凸显九江的艺术气息,以及九江手工艺的“智巧”。8.本文在第2段和结尾段都引用了诗句,各有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①第2段引用诗句,体现出历代诗人对九江的赞美,赋予九江以文化韵味。②结尾引用诗句,体现出作者陶醉于九江环境的闲适、自得其乐的心境。9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九江印象的。(6分)参考答案: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九江人的好客之风;②运用联想和对比衬托手法,表现出九江手工艺人极高的智巧;③运用白描、工笔手法,表现出九江的景美、人美的特点。二、古代诗文

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贾生名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

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

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

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

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

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

案:C解析:画波浪线句是对贾生才华及受吴廷尉赏识情况的介绍,故陈述对象为贾谊和吴廷尉两人。“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和“吴廷尉为河南守”是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B项,吴廷尉因“闻其秀才”而“召置门下”,并且“甚幸爱”,

故三句主语都是“吴廷尉”,“门下甚幸爱”错解句意。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答案:A解析:A项,“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错,影响深远的应为儒、道、法三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

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

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答案:C解析:C项,“重新得到重用”错,贾谊答复询问后,文帝对其才华大

加赞赏,并让其担任梁怀王的太傅,但贾谊之前担任“长沙王太傅”,而文帝对贾谊所提建议“不听”,所以不能说明其受重用;且“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与“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前后次序颠倒。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短贾生曰:“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谊屡次上奏

,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解析:(1)翻译重点为“短”“擅权”“纷乱”等词语。(2)翻译重点为“数”“非”“稍”等词语。14.文中说贾生“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谊和屈原有哪些相同之处?谈谈你的认识

。(3分)答案示例:二人的忠君思想类似,而且他们都是忠君而被毁谤、怀才不遇的代表人物,也都是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具有前瞻眼光的政治家。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本郡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

,并非常器重喜欢他。孝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且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调任他做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朝廷推荐贾谊年轻有才华,且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孝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当时贾谊年仅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

的。文帝每次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时,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不能说什么,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都认为才能比不上贾谊。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

,天下太平和睦,正是改定历法、改变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详细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

,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灌、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

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此后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担任长沙王太傅。贾谊辞京之后,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之后,贾谊被皇帝召

见。当时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因孝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这里面的道理。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

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做他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

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出行,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不称职,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

~16题。祭常山回小猎苏轼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①,白羽犹能效一挥。注①西凉簿:指晋将军谢艾,曾任西凉州主簿,本书生,善用兵,打胜仗无数。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题,

着力勾画狩猎队伍开向狩猎场的气派和场面,为下文的狩猎作铺垫。B.颈联以白云、青山、红叶烘托诗人归来的风度神采,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C.尾联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欲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D.本诗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出猎的壮

观场面及所显之志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C解析:解答此种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表达了诗人

欲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错,应是表达诗人渴望朝廷能委予边任,挥兵败敌的豪情。16.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分)参考答案:(1)用词巧妙,极具表现力。作者用一连串动词,“弄”“跑”“立”“掠”“飞”,使骄马、苍鹰的形象跃然纸上,动态十足。“弄”为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

马的灵性可爱。(2)富有画面感,很具画意。矫健的奔马腾跃在秋天劲风之中,鬃毛飘扬,马蹄立空扬尘,苍鹰擦地疾速而过,以“掠地飞”的震撼姿态追捕逃兔,状物如在眼前,行肖神似,很有画意。解析:此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的运用及情感抒发的角度分析。(三)

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而他们只是“举匏樽以相属”。(2)《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3)《登泰山记》中描写登山过程中天气寒冷、登山

艰难的句子是“,”。答案:(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①梧桐叶大,易受风。②叶柄甚长,

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④梧桐落叶

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

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

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吗?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18.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3分)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前面“叶柄

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后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③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19.文中语言

形象生动,没有运用的修辞手法是()(3分)A.引用B.比喻C.设问D.排比答案:D解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为引用;“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为比喻;“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吗?不啊!”为设问。20.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种更好一些?简述理由。(5分)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答案示例:(1)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

是很快就落尽”,表明梧桐叶不是一下子就落尽,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2)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

,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意紧密;后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

与后文不搭,应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

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21.下面是某位高三毕业生发给班主任的短信,其语言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5分)张老师好,我在高三几次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能在高考时有所建树,卫冕成功,这都是您慧眼识金并鼎力相助的结果。您的教学技艺超凡入圣,令同学们非常敬重,今日一

别如雨,谨祝教祺!(1)将“”改为“”(2)将“”改为“”(3)将“”改为“”(4)将“”改为“”(5)将“”改为“”参考答案:(1)建树提高(2)卫冕成功考上大学(3)慧眼识金不放弃我(4)超凡入圣高超(5)一别如雨分别解析:本题要从学生的身份出发(用于自己要谦虚),要考虑

说话对象(班主任,用敬辞)以及措辞的得体。(1)“建树”用词不当,应改为“提高”。(2)“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应改为“考上大学”。(3)自称“金”,用语不得体,应改为“不放弃我”(意思对即可)。(4)“超凡入圣”指超出凡人,达到圣人

的境界,多形容造诣精深。过于夸张,应改为“高超”。(5)“一别如雨”形容离别以后再难相见,不得体,应改为“分别”。2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

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无词,无调,那单调而变幻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汇入风沙草棵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

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参考答案:①原文单独成小句,形成排比,有强调作用,增强气势。②原文是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③前半部分为后半部分作了充分铺垫,疑问语气水到渠成。解析:结合“咏叹什么”“歌颂什么

”“怨懑什么”“冀求什么”等分析,原句运用排比手法,有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与后面“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相衔接,疑问语气水到渠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几个同学

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他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出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

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略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