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389.212 KB
  • 2025-01-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5)页,389.21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33d45c068d0e70ad8cf2876b41018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济南十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与下图叙述的特征相符的文化遗存是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答案

】D【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中的时间、地点和掌握的技术并结合所学内容判断可知,这是河姆渡文化遗存的特点,D项正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与图示特点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2.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

起源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这些文化遗存A.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B.标志中国迈入奴隶社会C.体现人类社会的最

早文明D.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体现的是这些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多元一体,A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将这些文明同世界其它地区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最早的结论,排除C项;夏

商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3.“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所说的周制是指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世袭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周之失,在于制”指的是分封制,随着血缘关系的淡薄,分封制逐渐瓦解崩溃,诸国

争霸,A项正确。“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指的是郡县制,排除B。题干强调周制指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和世袭制无关,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关键是理解题干“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

在制。”即可知道答案。24.春秋时期,秦、齐等国大胆起用身份地位不高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委以重任。在思想领域,尚贤择能的观念也蓬勃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诸侯争霸的需要B.王室衰微的冲击C.世官制度的瓦解D.军功爵制的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材料给定的时间信息是“春秋时期”,空间信息是春秋时期位于西方和东方的大国———秦国和齐国,内容信息是“起用身份地位不高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委以重任”“尚贤择能的观念也蓬勃发展起来”,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出现这一现象是出于诸侯争霸的需要,A项正确;王室衰微和诸侯国起用身份低微

之人这一历史现象无直接的因果关联,排除B项;春秋时期,世官制尚未瓦解,拍成剧C项;军功爵制的发展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5.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其共同点是人物主张老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

以饥。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荀子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管仲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A.主张民贵君轻B.反对征收赋税C.关注民众生活D.重视强国富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

之多,是以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体现的是对民生的重视,凸显的是民本思想,C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与反对征收赋税及重视强国富国的说法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6.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3【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发展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

制的政治思想,所以D项正确;“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兵家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顺其自然,以柔克刚”是道家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史记.商君列传》中写道,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材料中未涉及到的商鞅变法内容有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②重农抑商,奖励耕

织③连坐法④军功授爵制⑤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⑥废井田A.①⑤B.②⑥C.③④D.⑤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反映了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材料“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

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反映了③连坐法;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反映了④军功授爵制,所以材料

中未涉及到的商鞅变法内容有⑤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和⑥废井田,D项正确;因为①和②在材料中均有涉及,排除A项、B项;因为③、④在材料中均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8.《史记》载:“(蒙)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这反映了秦代A

.普遍实行禅让制B.世官制影响犹在C.依军功大小授官D.察举制已经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蒙)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可知,材料大意为蒙恬因为他的父亲从齐国到秦国去侍奉秦昭

襄王,做了大官,自己凭借父亲做过官的原因,即因为家世,从而的已成为秦国的将军,说明在父死子继的世官制影响还在,即世官制影响犹在,B项正确;禅让制在大禹将其王位传给其儿子启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军功授爵制,而且也没有强调蒙恬是因为军功而得以成为秦国的将

军,蒙恬是因为自己的家世而成为秦国的将军,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朝时期出现的选官制,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4项;故选B项。9.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A.加速了国家分裂B.加强了中央集权C.增强了诸侯势力D.扩大了王

国疆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封为列候,归所在的郡管辖”可知是推恩令,推恩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的是郡国并行制而非推恩令,A选项错误。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C选项错误。推恩令实施后,王国实际控制面积变小,D选项错误。【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1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

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B.相权严重威胁了皇权C.宰相制度不合时宜D.秦朝面临灭亡的危险【答案】B【解析】【分析】5【详解】根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指鹿为马的典故反映的是相权对皇权的威胁,B项正确;AD项说法属于表象,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宰相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排除。故选B项。【点睛】11.2002年,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三万多枚秦简,它们是秦代地方政府的档案。里耶秦简中有很多关于各类人

口管理的档案资料,包括常居人口、流动人口等,为我们了解秦代户籍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里耶秦简反映了秦朝A.首创户籍管理制度B.基层管理制度严密C.社会治理领先世界D.对江南的有效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里耶秦简中有很多关于各类人口管理的档案资料”可知,里耶

秦简反映秦朝户籍制度下人口管理严格,故选B;户籍管理制度在战国时代已经产生,对湘西龙山县里耶镇的管理不能证明对整个江南的有效控制,排除AD;材料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户籍制度的信息,不能得出秦朝的社会治理领先

世界,排除C。1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B.兴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C.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D.商品交换使用统一货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推广,促使了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

确立;秦国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促进了国力的强盛;但是此时的商品交换货币并不统一。由此可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13.“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民心和民力。”下面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制定秦律、称皇帝B.设置三公、行郡县C.焚书坑儒、修陵墓D.统一文字、平南越【答案】C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民心和民力”是指秦始皇实行暴政,滥用民力,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焚书坑儒、修陵墓,故选C;ABD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滥用民力的表现,排除。14.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

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6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据此可推知,儒学的传播A.使得法治思想被遗弃B.使边疆地区完全得到了汉化C.使各族生活方式趋同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大力推广儒学,使儒家思想传到了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这有利于汉朝统一思想,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传

播,有利于汉化,但不是完全汉化,B项错误;C项错在“趋同”的表述上。15.西汉更赋表,从如表可以看出,以钱代役更赋类别服役内容代役价“更卒”23至50岁的男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个月可纳钱2000(即2000文),

由政府雇人代役“正卒”23至50岁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年每月2000文“戍卒”23至50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成—年可以缴纳24000文代役戍边男子每年须戍边三日可纳钱300以代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B.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生产时间D

.防止了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西汉采取了以钱代役的方式,用金钱代替服役,这种方式能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C项正确;以钱代役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强化,A项错误;材料主

要体现了这时期以钱代役的赋税制度,没有涉及赋税是否以人丁为主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以钱代役的赋税制度,不能防止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并且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买卖和兼并问题,D项错误。16.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

其管理水平。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汉朝通过察举制,以广泛授罗、管理人才7B.九品中正制,为真正有才学且出身低微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C.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取士,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

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汉朝通过察举制,以广泛授罗、管理人才,说法无误,A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为真正有才学且出身低微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不利于才学低微的人,B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故C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

科举取士,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D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17.东汉末年,孙坚(孙权之父)在讨伐董卓过程中意外得到传国玉玺,一时间“天命所归”的流言纷起;刘备一直号称自己是汉朝皇族的后裔;曹丕更是效法古

人,通迫汉献帝上演了一出“禅让”大戏。这些信息表明当时A.正统观念影响深刻B.宗法制度得到重建C.封建迷信逐渐扩散D.王政复古成为潮流【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的“玉玺”“皇族的后裔”均是“正统”的象征,而禅让则体现了最高权力的合法让渡,汉末的主要军阀势

力在这些方面大做文章,体现了正统观念的深刻影响,A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遭到彻底破坏,排除B项;对“正统”的强调不全是封建迷信,排除C项;三国鼎立局面反映了国家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并非复古,排除D项。故选A项。18.我国古代医学发达,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

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答案】B【解析】【详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故答案为B项。《黄帝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排除A项;《千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为唐朝孙思邈所著,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药物学巨著,排除D项。19.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

税,“不居处8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与租庸调相比,税制更加繁杂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国有制度【答案】A【解析】【详

解】根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宽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故A项正确;两税法与藩镇割据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两税法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简化税收名目,C项错误;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

瓦解的前提下推行的,并不能巩固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D项错误。20.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北庭都护府B.安西都护府C.西域都护府D.伊犁将军【答案】C【解析】【详解】西汉代新疆地区设

立西域都护府,C正确;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立的,排除A、B;伊犁将军是在清政府设立的,排除D。21.唐朝政府改变了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唐朝()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支持

少数民族建立政权C.国力十分强大D.意在于保卫边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抚九族以仁”可得出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抚九族以仁”不是支持建立政权,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唐朝的强大,也与保卫边疆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22.如图所示是宋代城市中的

流动小商贩活动图,图中妇女、小孩参与买卖活动的形象栩栩如生。这反映出宋代9A.城市经济职能增强B.商业活动不受限制C.商业经营相对自由D.商人揽客策略灵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宋代城市中的流动小商贩活动图”“妇女、小孩参与买卖活动”可知,材料反映商业经营相对自由,C项正

确;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排除A项;商业活动不受限制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人揽客策略灵活,排除D项。故选C项。23.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开始于A.西周的分封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

.秦朝的郡县制D.元朝的行省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D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国是地方最高

行政单位,排除A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省”是中央行政机构,排除B项;秦朝郡县制下,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是郡,排除C项。故选D项。24.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

运作程序是10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

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其中工部负责大型工程建设,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2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

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A.汉武帝设立了通判监督地方官B.唐朝三省仅尚书省长官是宰相C.宋代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D.元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君

权,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主管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所以C项正确;设通判的是宋代,不是汉武帝,排除A项;唐代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元代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属于宰相制度演

变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6.唐代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此种变化主要缘于()A.节度使权力膨胀B.宋朝崇文抑武政策C.科举制以文取士D.宰相权力日趋弱化【答案】B【解析】11【详解】据所学可知,宋朝重文轻武,故有“做

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百姓都愿意做文官,B正确;据所学可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削夺了节度使的兵权,故A说法错误;科举制以文取士自隋唐开始,宋代依然实行科举制,故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科举制无关,C错误;唐宋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宰相权力的削弱无关,D错误。2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知识点时制作的表格,其中①

代表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①916年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②定都兴庆府,模仿北宋制度③实行“猛安谋克”制,后现“大定之治”A.辽B.西夏C.金D.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建国时间、南北面官制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辽国,是契丹

族建立的政权,所以A项正确;定都兴庆府,模仿北宋制度指的是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是西夏,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实行“猛安谋克”制,后现“大定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蒙古族建立的是元朝,排除D项。故选A项。28.宋朝瓦舍

是重要的游乐场所,内有勾栏,专供大众娱乐。东京的瓦舍见于《东京梦华录》的就有十座。临安的瓦舍见于《武林旧事》的有二十三座。在宋朝瓦舍中会出现的现象有A.叫卖京剧脸谱B.表演关汉卿《窦娥冤》C.评说话本《三国演义》D.吟唱柳永新词《雨霖铃》【答案】D【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宋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出现在清朝;B项出现在元朝,C项是出现在明朝;D项出现宋朝。所以答案选D。12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

宋朝文学29.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适应市民阶层精神需求,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其标志是A.词B.散曲C.元杂剧D.说书与话本【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

是元代的杂剧,C项正确;ABD项都不是成熟标志的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30.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作为学生研究性课题,下列哪项不符合客观事实A.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明进程B.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者的助跑器C.火药

——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器D.印刷术——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印刷术传入西方,促进西方文化事业发展,对文艺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是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明进程;指南针成为西方海外殖民者的助跑器,推动了新航路开辟;火药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器,加速了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因此,ABC说法均正确,但不

符合题意,故排除。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

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

中原。”——《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商君”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他推行的变法对秦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江南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至少列举3点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至少列举2项措施)(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答案】(1)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13影响:使秦国实现国富兵强,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现象: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原因:北方战乱不休,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民南迁,

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3)举措:迁都洛阳;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4)因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或顺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内容:由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

,而赋税平”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国富兵强,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小问2详解】现象:由材料“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

,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得出,材料二反映了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北方战乱不休,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由材料“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得出,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而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小问3详解】举措:由材料“(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还采取了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汉化措施。【小问4详解】因素: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符合

历史发展的潮流。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时间事件14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

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

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选官标准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

影响。【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涉及的是察举制;根据“九品官人法”可知,是九品中正制;根据“进士科”可知是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标准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影响: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典,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科举制重视才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可知,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

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知,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15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375082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