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1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1.807 MB
  • 2025-01-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共(19)页,1.807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1b9f9d88a820cec2881c353f890fbe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中济南十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年级地理试题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

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

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晴朗的夜晚,我们用肉眼观察下列各种天体的感觉

,叙述正确的是()①星光闪烁的恒星②在星空中有明显移动的行星③一闪即逝的彗星④轮廓模糊的流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在各种天体系统中,银河系是()①最高一级天体系统②与河外星系是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③比太阳

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④比地月系高两级的天体系统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1.A2.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2【1题详解】晴朗的夜晚,我们用肉眼观察各种天体的感觉,星光闪烁的恒星,①对。在星空中有

明显移动的行星,②对。一闪即逝的是流星,③错。轮廓模糊的是星云,④错。A对。【2题详解】在各种天体系统中,银河系是比总星系低一级天体系统,①错。与河外星系是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②对。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③错。比地月系高两级的天体系统,④对。所以B对。【考点定位】天体,天

体系统的等级。下图为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共包含几级天体系统()A.2级B.3级C.4级D.1级4.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可以降落在火星,表明人造天体已经离开()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答案】3.A4.A【解

析】【分析】【3题详解】图中地球和月球构成地月系,地球与太阳等构成太阳系,图中共包含两级天体系统,故选A。【4题详解】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可以降落火星表面,人造天体已经离开地月系,A正确。火星位于太阳系,人造天体并未离开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所以

也没有离开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称为河外星系,人造天体一直不在河外星系中,不存在离开之说。故选A。【点睛】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具体如下图所示:3来自欧洲的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距离地球20.5光年以外的太空发现了一颗与地球颇为相似的行星。并认为这颗行星可能适合

孕育生命。据此回答下列两题。5.该行星适合孕育生命的条件应该主要包括()①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无大气④宇宙环境安全、稳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地球上的大气层适合生物的呼吸,大气层的存在主要取决于()A.

日照条件稳定B.日地距离适中C.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D.有原始海洋【答案】5.B6.C【解析】【分析】【5题详解】生命的存在与繁衍需要温度适宜、有液态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宇宙环境安全、稳定,①②

④正确,③错。故选B。【6题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的引力,使得地球上存在大气层,C正确;地球上存在大气层与日照条件、有原始海洋等关系不大,AD错;日地距离适中主要使得地

球表面温度适宜,与地球存在大气层关系不大,B错。故选C。【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辐射稳定、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等);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温度适宜;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

的大气;有液态水)。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47.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就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B.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氢气的燃烧C.太阳辐射能量是由核聚变反应过程中释放

的巨大能量D.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8.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③地势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④天气晴朗干燥,大气透明度好,光照

时间长A.①③B.①②C.④③D.②④【答案】7.B8.D【解析】【7题详解】太阳辐射就是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叙述正确,A不符合题意;太阳内部没有氧,太阳内部的氢不可能燃烧,叙述错误,B符合题意。太阳内部具有极高温度和压力,四个氢

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发生质量亏损而产生的巨大能量,因此太阳辐射能量是由核聚变反应过程中释放的巨大能量,叙述正确,C不符合题意。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水体运动提

供能量,叙述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B。【8题详解】两地纬度相同,太阳高度角相同,①错。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②对。地势高,这点高度相对日地距离可以忽略,离太阳近不是太阳辐射强的原因,的5③错。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

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天气晴朗干燥,大气透明度好,海拔高处比海拔低处光照时间长,④对。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天气晴朗干燥,大气透明度好,海拔高处比海拔低处光照时间长。读

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列小题。9.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A.正比例B.负相关C.正相关D.没有相关性10.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A.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

长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答案】9.C10.D【解析】【分析】【9题详解】观察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可知,当太阳黑子相对数增多时,年轮宽度也随之增加,表明二者之间的数值变化趋势呈正相关,

C正确,B、D错误;图中显示,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也不成固定比例变化,因此不具有正比例关系,A错误。故选C。【10题详解】树木年轮宽度的周期性变化受水热条件变化影响所致,即受气候变化所致,此图反映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树木年轮宽

度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太阳活动能够影响地球气候,D正确;太阳活动时,太阳风导致两极地区出现的极光,是很微弱的光,对中纬度度地区树木没有6什么影响,而且这不是此图反映的问题,排除A;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

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这些与树木年轮宽度变化无关,这些不是此图反映的问题,排除B、C。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②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和航天。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读下图“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71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1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

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岩石圈包括①的全部和②顶部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答案】11.B12.C【解析】【11题详解】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①圈层是地壳,A错误。

读图可知,②圈层是地幔,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位于②圈层上部,B正确。读图可知,③圈层是外核,④圈层是内核,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读图可知,①圈层是地壳,从厚度来看,陆地大于海洋,A

错误。横波在古登堡界面消失,可以穿过地壳和地幔,B错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C正确。④圈层是内核,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密度大,D错误。故选C。8【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的场景:“主人公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

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14.主人公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答案】13.B14.C【解析】【分析】【13题详解】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

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即为a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即为地面辐射b,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即为c)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

逆辐射补偿了一部分地面辐射散失的部分热量,因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A错误。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向外辐射的波长与其温度成反比,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B正确。b为地面辐射

,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C错误。c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受天气状况影响大,晴天大9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阴天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D错误。故选B。【14题详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保温原理就是增加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

,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主人公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利用的是燃烧柴草增加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吸收地面长波

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对应的是增强c辐射。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保温作用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使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气增温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从而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所以我们

要珍惜生命,爱护动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原始鱼类出现在()A.元古代B.古生代中期C.古生代后期D.中生代中期16.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A.古生代地层B.元古代地层C.中生代地层D.新生代地层17.和恐

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原始鱼类B.古老的两栖类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D.蕨类植物18.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哺乳动物→爬行动

物→两栖动物19.既是地球上重要的造煤时期,又是重要的成油时期的地质年代是()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答案】15.B16.A17.C18.B19.C【解析】【分析】【1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鱼类出现在

古生代中期,B正确;元古代出现的是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A错误;古生代后期出现的是爬行动物,C错误;中生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10物开始向鸟类发展,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主要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是早古生代时期繁盛,A正确;元古代地层

出现的是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还没有三叶虫生物出现,B错误;古生代末期,地球生命史上发生了物种灭绝事件,三叶虫灭绝了,因此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中不会有三叶虫化石。CD错误。故选A。【1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海洋

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发生在中生代末期,C正确;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是在古生代末期灭绝的,蕨类植物是在古生代末期出现衰退,但没有出现灭绝事件,ABD错误。故选C。【18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植被是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

物,A错误;三叶虫→鱼类→恐龙,B正确;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C错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B。【19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陆地植物繁盛,同时大量动物灭绝比如恐龙,因此中生代既是地球上重要的造煤时期,又是重要的成油时期的地质年代,C正确,元古代时植物和动物都

比较少,既不是造煤时期,也不是成油时期,A错误;古生代时,动物没有出现明显大灭绝事件,动物量较少,只在古生代时期出现重要的造煤时期,B错误;新生代由于时间距离现在较近,成矿时间太短,D错误。故选C。【点睛】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

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2、动物演变: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前寒武纪)→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3、植物

变化:前寒武纪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4、地质环境变迁: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一片广阔海洋→现在陆地的位置仍大部被海洋所占据古生代:地壳发生剧烈变动,反复上升和下沉。中后期欧亚大陆

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也带来丰富的金属矿产。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是在这次运

动中造成的,由此形成现代地貌11格局及海陆分布。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下图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0.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③④①②B.④③②①C.②①③④D.②

①④③2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侵蚀——搬运D.搬运——侵蚀——沉积【答案】20.D21.A【解析】【分析】【20题详解】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

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②位置最前,发育最早,接着为下切形成的“V”形,对应的为①;④下切最深,之后河水向河谷两侧侵蚀,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最后是河谷继续变宽,形成“U”形河谷,对

应的为③。故由早到晚的顺序为②①④③,故答案选D项。【21题详解】河流在上游流速较快,主要以侵蚀为主,中游地区流速减缓,主要以物质的搬运为主,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缓,主要以沉积为主,故答案选A。点睛:不同河段流水

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12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2.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

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23.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答案】22.A23

.C【解析】【22题详解】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A。【23题详解】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速降低携带物质沉积形成,属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点睛】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

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西北地区雅丹地貌)流水侵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

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13蚀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

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北京—巴黎国际航班,飞机正平

稳地飞行在1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此刻,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正飞行在()A.对流层底部B.对流层顶部C.平流层底部D.高层大气25.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的

显著特点是()A.对流运动显著B.水平运动显著C.上升运动显著D.下沉运动显著26.窗外天空呈蔚蓝色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A.散射作用B.反射作用C.吸收作用D.保温作用【答案】24.B25.A26.A【解析】14【24题详解】由材料“北京—巴黎国际航班,飞机正平稳地飞行在1

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可知,飞机飞行的纬度是中纬度地区上空,中纬度的对流层的高度约为10-12千米,下方是是翻腾的云海,可推出其高度为对流层的顶部,B正确,AC错误。飞机飞行的高度不

可能到达高层大气,D错误,故选B。25题详解】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对流层的大气运动特点是下部热,上部冷,对流运动显著,A正确。水平运动显著的是平流层,B错误。没有哪一个层是光上升运动,或者下沉运动显著的,所以CD错。故选A。【26题

详解】窗外天空呈蔚蓝色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对波长较短蓝光的散射作用,使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A正确。大气的反射没有选择性,不会出现蓝色,B错误;吸收作用把太阳光线吸收,不可能出现蓝色天空,C错误;保温作用不影响光线,D错误;故选A。【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由于

地球自转以及不同高度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的差异,大气在水平方向比较均匀。平流层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多了。温度状况与对流层大不一样,先是随高度增加而温度不变或变化很小,再往上则是随高度增加而温度也增高,出现逆温现象。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7.b层

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15A.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B.对流强盛,输送热量多C.地面是该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D.吸收大量地面辐射28.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②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③大气平

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④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27.A28.D【解析】【27题详解】b层为平流层,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而使该层增温,A对;该层不是对

流层,无对流运动,B错;臭氧吸收的紫外线是该层大气的主要热源,C错;该层远离地面,已经无法吸收到大量地面辐射,D错。故选A。【28题详解】b层为平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天气现象也出现在这一层,是大气中

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而非平流层,①错;平流层中形成了臭氧层,可以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防止地球生物过度照射紫外线受伤甚至突变,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②对;平流层大气平稳,空气多平流,少有上下对流颠簸,有利于高空

飞行,③对;高空大气有若干电离层,对地面的信号进行反射,对无线通信有重要作用,而非平流层,④错。②③组合符合题意,D对,A、B、C错。故选D。【点睛】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因此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

吸收太阳紫外线,因此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读下图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9.当前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16A.①减少B.②增加C.③增加D.④减少30.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A.白天

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答案】29.B30.D【解析】【29题详解】当前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CO2,CO2主要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地面辐射

属于红外线长波辐射,因此CO2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B对。【30题详解】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晴天日数多,大气能见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作用强,气温高;晚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

弱,气温低;D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31.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陆地/海洋)部分地壳比较厚。④是

界面,大约在地下平均千米处(指大陆部分)。(3)③是,其物质状态是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为。【答案】(1)①.大气圈②.生物圈③.水圈(2)①.陆地②.莫霍③.33(3)①.地幔②.固③.①<②<③【解析】【分析】该题以岩石

圈部分构造假想图为背景,涉及地球外部和内部圈层结构,内部圈层的分界面、物质构成等,考查对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调用能力。17小问1详解】图示地球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图中所示的圈层除岩石圈外都是外部圈层

。【小问2详解】地壳的构成分为上下两层,分别为: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称之为“硅铝层”,即①。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即②;地壳的厚度陆地大于海洋。④是地壳的最底端,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莫霍界面,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为33

千米。【小问3详解】由于纵波能穿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只能穿过固态,在莫霍界面处纵波和横波都能穿过,③是地幔,其物质状态是固态;越往地下,物质的密度越大,故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序为①<②<③。32.读大气

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1)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因为;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原因是。(2)对流运动强烈的是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影响的是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层中运行。在层中可发现极光(填代号)。(3)某波音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

飞后,迅速做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答案】(1)①.递减②.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③.上升④.该层的气温靠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增温的;(2)①.A②.B③.C④.C⑤.C(3)对流层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大气垂直分层为背景,涉及大气层的基本结构、大气受热基本原理等相【的18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能力,考查学生区域

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地理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A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因为该层热量靠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小问2详解】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0.

6℃/100m)、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以平流运动为主、无云雨现象,气流水平运动利于航空飞行;高层是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

高;大气密度非常小,距地面远,受到的引力小,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高层大气可以发现极光;因此强烈的是A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B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影响的是C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C层中运行。在C层中可发现极光。【小问3详解】飞机起飞时位于对流层,对流运动强烈,天

气现象复杂多变;飞机起飞后要进入平流层飞行,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在19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