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6)页,88.30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306dcd5a3437c138c322329c4b035e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阶段测试高三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2.试题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在答题纸上,选择
题用2B铅笔作答,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试卷和草稿纸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王国维认为,夏商“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A.君主专
制制度的确立B.宗法分封制度的实施C.敬天保民观念的形成D.礼乐制度的逐渐废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宗法分封制,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B项正确;秦朝确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敬天保民思想无关,排
除C项;礼乐制度废弛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A.隆礼重法的精神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D.选
贤任能的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用玉的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下垂等特质来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义、礼等
品质。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培养和具备这些美好的品德,以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C项正确;“隆礼重法”是荀子观点,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与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选拔人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
C项。3.秦统一后,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②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强化③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④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A.①②③B.①
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围绕郡县制进行讨论,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统一,①正确,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正确,根据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可知主张变革,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
并不能体现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4.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②中正官负
责官员的考核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可知,朱邑因贤良而被察举为官,这表明西汉政府通过察举制度选
拔人才,③正确;朱邑在担任舒桐乡啬夫时“存问耆老孤寡”,体现了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④正确;③④正确,B项正确;社会基层组织在西汉之前早已存在,并非此时开始建立,①错误;中正官负责官员考核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而非西汉,②错误;①②错误,排除ACD项。
故选B项。5.“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
礼义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龙筋凤髓判》是我国
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其作者张鷟在吏部参加铨试(选拔官员的考试)时“凡四恭选判,荣为铨府之最”。由于判词考查在选官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像《龙筋凤髓判》之类的优秀“范文”被应试举子奉为圭臬。这本书通过模
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反映出唐代注重通过判例解读来提升官员的司法素养,C项正确;唐朝重视道德礼义,编制了《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判例集提升官员司法素养,与家训以及教化渗
透至基层无关,排除B项;明朝的法律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项。故选C项。6.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考古成果历史解释A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汉代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B湖
北荆州西汉墓出土“南郡簿”记载,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人数共2966人,平均每县174人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C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唐朝时开始出现实物借贷D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
汉字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可以看出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依据材料“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反映的是西南
与中原之间有交流,排除A项;依据材料“免老”,能够得出对老人的赋役政策,但不能得出西汉的轻徭薄赋政策,排除B项;依据材料“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可知唐朝存在实物借贷,但无法判断是从唐朝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7.元朝秉承“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边思想,实现了对边疆地
区长时间、比较稳定的统治。符合上述治边思想的元朝史实是()A.突厥“控弦百万”,设羁縻府州,贡赋“不上户部”B“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实行捺钵制.C.“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D.西藏“民俗尚武……惟事佛为谨”,故设宣政院管辖【答案】
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西藏设宣政院,D项正确;在突厥设羁縻府州的是唐朝,排除A项;实行捺钵制的契丹人建立的是辽,排除C项;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8.《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00
0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理至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
大的总结性类书②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③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条件④《永乐大典》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永乐大典》
是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辑录了众多书籍,具有总结性,①正确;明成祖在序中强调圣王治理天下的理念,表明他通过编纂《永乐大典》来标榜“文治”,突出图书对民众的教化作用,②正确;国家的统一使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能够集中调配,为大规模编纂《永乐大典》这样的巨著提供了有利条件,③正确;①②③正确
,A项正确;《永乐大典》内容广泛,不仅仅包括儒学,还包括其他各种真实的历史、科技等知识,并没有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9.明朝后期,一批儒生开始关注“奇器”的制作,包括工具的机械原理、农业水力工具图解等,出现了《泰西水
法》《远洋西器图说》《诸器图说》等著作。徐光启推崇西洋大炮的威力,建议“尽用其术”,“必造我器尽如彼器,精我法尽如彼法”。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明代理学倡导“致良知”B.“西学东渐”传播西方科技C.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兴起D.学习西方文化成为社会思潮【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泰西水法》《远洋西器图说》《诸器图说》等著作”“徐光启推崇西洋大炮的威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明朝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科技,B项正确;材料与推行致良知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并未产生近
代科学技术,排除C项;当时受封闭的对外政策影响,学习西方文化并未成为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10.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地丁合并征收
②丁银数额固定③百姓赋役免除④人身束缚加强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可知,地丁编入地亩,这表明了地丁合并征收,①正确;据材料“今则滋
生人丁已免其徭”可知,后来滋生人丁都免除地丁,说明丁银数额是固定的,②正确;①②正确,A项正确;百姓赋役并未完全免除,只是编入地亩,征收方式发生了变化,③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身束缚的减轻而非加强,④错误;③④错
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1.1864年,李鸿章强调“今昔情势不同,岂可狃于祖宗之成法,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废弃弓箭,专精火器”,主张“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他还指出“中土士夫不深悉彼此强弱之故,一旦有变,曰吾能御夷而破敌,其谁信之”
。李鸿章的主张突破了()①“夷夏之辨”的自大思想②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③“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④轻视技术的传统观念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昔情势不同,岂可狃
于祖宗之成法,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废弃弓箭,专精火器”可知李鸿章突破了“夷夏之辨”的自大思想,①正确,“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可知其突破了轻视技术的传统观念,④正确,C项正确;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与材料信息不符
,②错误,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的突破是在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错误,排除BD项。故选C项。12.《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
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D
.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
“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可知,从法国外交官和英文报纸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担心中国了解国际法后会变得更加强大,会对其不利,这反映了列强担忧中国了解国际法后更难以对其侵略
,C项正确;引入《万国公法》并未直接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程度,排除B项;国际法并不只限于欧洲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13.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计划设立责任内阁,废除军机处,遭到部分大臣反对。慈禧太后在谕旨中说:“军机处为行政总汇……办事
较为密速,相承至今,尚无流弊,自勿庸复改。”军机处得以保留。这一事件说明()①军机处仍然能适应时势②清朝政治改革流于形式③官制改革遭到巨大阻力④皇族内阁维护君主专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
政府改革官制的过程中保留了军机处,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说明清朝政治改革流于形式,②正确,“计划设立责任内阁,废除军机处,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对”说明官制改革遭到了巨大的阻力,③正确,B项正确;军机处仍然能适应时势说法错误,①错误,
排除A项;皇族内阁维护君主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④错误,排除CD项。故选B项。14.下列一组漫画选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获得民众广泛支持B.辛亥革命以上海为领导中
心的C.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军阀统治D.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武昌起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四幅漫画可知,在武昌起义爆发之际报馆的忙碌体现了新闻媒体对武昌起义的关注,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民众对
于辛亥革命的态度,且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并非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题干中仅涉及上海报馆,不能说明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中心,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涉及的事件是武昌起义,并非北伐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15.《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
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④
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属于引书为证,“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属于物证
,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中提出了物证,①错误,学者并未亲历,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6.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
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D.建
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成立工人组织,维护工人权利,符合当时工人阶级
受到资本家严重剥削的革命斗争实际需要,B项正确;发动工人运动并非中国共产党独创,排除A项;“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的表述太过夸大,排除C项;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
7.1930年1月,毛泽东指出:“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正确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那种举行全国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只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
和发展,才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一论述()①肯定城市武装暴动的重要性②给中国革命指出正确的道路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④认识到革命政权建设的曲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
在1930年毛泽东指出当前革命应该有计划的深入土地革命,贯彻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此时举行全国武装起义的理论是不符合国情的,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②正确,毛泽东对中国
革命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③正确;毛泽东认为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认识到了革命政权建设的曲折,④正确,D项正确;题干体现了毛泽东对于农民土地革命重要性的论述,并非肯定城市暴动的重要性,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8.1933
年,长城抗战后,中日签订《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又不作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该协定()A.导致“不抵抗政策”
的出笼B.为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打开方便之门C.迫使中国军队撤出华北地区D.成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导火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塘沽停战协定》的签订为日本在我国华北地区经济
上掠夺、政治上控制、军事上霸权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时,面对日军的侵略,已实行不抵抗政策,排除A项;这项规定使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大片地区,排除C项;华北事变中学生们掀起一二·九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19.1937年3月,毛泽东在
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B.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C.中国共
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谈判的方针
,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可见,毛泽东主张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合作时,应保持独立性,即保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地位,A项正确;“三三制”原则提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B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第二次公共合作,未涉及民主联合政府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0.1949年6月初,北京海淀巴沟村共有538户、2498人。其中占全村人口11.44%的地主、富
农、农业资本家却占有全村稻田的84.84%;而占总人口46.48%的贫雇农只占有稻田的2.16%。通过土地改革,到1949年10月,全村有188户贫雇农分得了土地,109户农民原租种的1344亩土地不再交租。巴沟村的这一成果()①满足了农民
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②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积累了经验③有利于当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④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土地
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土地要求,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积累了经验,②正确,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③正确,C项正确;满足了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说法错误,①错误,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1956年底,④错误,排除BD项。故选C项。二、解答题:本部分
共5题,共50分。21.城与都材料一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材料二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
;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线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
,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的的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评价“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
性。(2)说明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答案】(1)重要性: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幽州是重要的边境城市,军事地位重要;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频繁,经济地位重要。(2)作用:辽统治者在辽南京仿照汉制进行建章立制,促进了契丹族政治
制度的发展;辽在南京发展农业、手工业等促进该地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辽南京积极与中原地区交流往来,促进这一地区与中原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北京
)。重要性:根据材料“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可知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根据材料“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可知幽州是重要的边境城市,军事地位重要;个坚持了“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可知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频繁,
经济地位重要。【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北京)。作用:根据材料“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可知辽统治者在辽南京仿照汉
制进行建章立制,促进了契丹族政治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可知辽在南京发展农业、手工业等促进该地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根据材料“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
等地”可知辽南京积极与中原地区交流往来,促进这一地区与中原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2.中国古代货币形态的演变材料一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
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材料二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阶段1秦朝至隋朝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
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阶段2唐朝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
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阶段3宋朝至明朝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
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阶段4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
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1)阅
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2)从材料二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货币的变化及其影响。【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货币自成体系;与小农经济相适应;长期采用铜铸币的形式;货币材料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示例阶段1
:历史背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货币变化:秦统一币制;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影响:五铢钱的长期使用影响商业发展和后来的货币制度。阶段2:随着隋唐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铜铸币经验的积累,唐
朝铜铸币从重量货币发展为名义货币,铸造标准进一步规范,质量提高。铜铸币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对后世货币制度影响深远。阶段3: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纸币出现并大量流通,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官府利用大量发行纸币搜刮人民,导致纸币信用丧失。阶段4: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进入新繁荣期;新航路开辟后,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限制了官府对人民的剥削,也增加了中国经济受国外
经济形势影响的可能。【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可得出,中国古代货币自成体系;根据材料一“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可得出,与小农经济相
适应;根据材料一“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可得出,长期采用铜铸币的形式;根据材料一“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可得出,货币材料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可知,材料二给出了
四个阶段的主要货币形态变化,任选其中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根据材料所给内容并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货币的变化及影响即可。如可以选取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从秦朝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背景、秦汉时期货币的变化和影响,隋唐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背
景,唐朝铜铸币与之前相比的变化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也可以选择其它阶段,言之成理即可。23.邮驿·邮政清前期在明朝邮驿制度的基础上,把以通信传递为主要功能的“邮”和以负责提供夫马车船、粮草食宿为主要职责的“驿”合而为
一,驿站从间接为通信使者服务转变为直接处理通讯事务的机构。邮驿之作用,与国家政令军情及官员往来密不可分。其关键职责在于“飞报军情,递运正供物料与给边钱粮”,还负责“税课之饷鞘”的运输。“君子端拱堂署之上,而令行于环海无阻者,职
驿递为之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大量军事文书被耽搁严重影响了战事。1866年,海关兼办邮政以便“为各使馆及海关之文件往来京沪间”。1877年,李圭指出,西国“遍设邮政局……无论公文、书信,一体传递”,所得信资甚多,且各国邮政
“同为一制,互相驰递”。“其一切经制,有欲采而施诸中国,以为裕国便民计。”面对列强客邮“侵我大权,攘我大利”,张之洞建议大举开办邮政“务令各国将所设信局全行撤去”。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可寄送之信件“分为封口信及
明信片,与贸易册并刊印各件共四的项”,最初因缺少了解“居民亦多疑阻。嗣后知其寄资甚廉,而又能速而无误也,于是咸乐就之”。“咸同以还,西力东渐,轮船、铁路、电线相继而起,官民便之,驿站亦几几赘疣矣。”1906年,清政府设立中
央职能部门“邮传部”,将裁撤驿站作为主要目标。民国初年,“裁驿归邮”基本完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从邮驿到邮政的变迁。【答案】示例:从邮驿到邮政的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清朝初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邮、驿结合,信息传递管
理体系完整,便利了国家治理,加强了内地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19世纪中后期,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政治腐败,邮驿制度落后低效,西方资本主义为便利其侵略,纷纷设立近代邮政局,“客邮”业务广、效率快,却严重侵犯了中国利权,影响了中国的国计民生;在洋务派的推动下,清
政府设立大清邮政局,民国初年,基本完成邮驿到邮政的转变;邮驿到邮政的演进过程,是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碰撞、交流的结果,交通通信事业近代化的表现;近代邮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物资和信息的传递,有利于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体现了西学东
渐的发展。【解析】【详解】评析:首先,了解问题类型和中心;然后,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邮驿到邮政转变的原因、进程和影响,如根据“清前期在明朝邮驿制度的基础上,把以通信传递为主要功能的‘邮’和以负责提供夫马车船、粮草食宿为主要职责的‘驿’合而为一,驿站从间接为通信使者
服务转变为直接处理通讯事务的机构”“飞报军情,递运正供物料与给边钱粮”“令行于环海无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清朝初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邮、驿结合,信息传递管理体系完整,便利了国家治理,加
强了内地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大量军事文书被耽搁严重影响了战事”“(列强客邮)侵我大权,攘我大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政治腐败,邮驿制度落
后低效,海关兼办邮政,西方资本主义为便利侵略活动,纷纷设立近代邮政局,“客邮”业务广、效率快,侵犯中国利权,影响国计民生;根据“张之洞建议大举开办邮政”“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1906年,清政府设立中央职能部门‘邮传部’,将裁撤驿站作为
主要目标。民国初年,‘裁驿归邮’基本完成”可知,在洋务派推动下,清政府设立大清邮政局,到民国初年,基本完成邮驿到邮政的转变;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综合材料信息,运用唯物史观,对史实进行评价,如明确邮驿到邮政的演进过程,受中外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交通通信事业近代化的表现,近代邮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物资和信息的传递,有利于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发展。24.标语口号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造的标语口号是历
史的见证,反映了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过程。各时期党的标语口号(部分)时期举例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废除不平等条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枪杆子里面出
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欢迎穷人来参加抗日战争时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兵民是胜利之本;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
对倒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放战争时期和平、民主、团结;保卫党中央;耕者有其田;将革命进行到底;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阅读上表,围绕“标语口号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
一个角度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清晰;论据涵盖3个时期,各时期至少1个标语口号;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标语口号宣传了党的政策,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时期和口号:大革命时期“打倒军阀,打倒列强”;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和平、民主、团结”“耕者有其田”“将革命进行到底”。论述: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等口号,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了反帝反封
建的任务,推动了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口号,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推进土地革命发展,壮大了工农武装力量,实践并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保存、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解放战
争时期,以“和平、民主、团结”宣传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平、争取民主的立场,通过“耕者有其田”“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标语,发动农民参加土地改革,团结各民主阶级,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且有时代感的标语口号,见证了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的历史过程,是党进行群众工作和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解析】【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围绕“标语口号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一个角度,提炼出具体的观点,如标语口号宣传了党的政策,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然后,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表格中选择三个时期,每个时期提取一、两个可以论证个人观点的代表性口号,如选择大革命时期的“打倒军阀,打倒列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和平、民主、团结”“耕者有其田”“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标语口号;接下来,运用唯物史观,论证标语、口号在宣传党的政策,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方面的作用,如指出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提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等口号,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推动了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军队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口号,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推进土地革命,壮大了工农武装力量,实践并发展了工农武装割
据,保存、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以“和平、民主、团结”宣传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平,争取民主的立场,通过“耕者有其田”“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标语,发动农民参加土地改革,团结各民主阶级,争取解放战争的完
全胜利等;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经验,提升认识,说明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且有时代感的标语口号,见证了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过程,是党进行群众工作和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楚。25.端午故事材
料一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材料二20世纪以来中国
端午节大事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1928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
、团体循旧历习俗放假1940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广实行”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198
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
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答案】内涵:爱国情怀与与献身国家的牺牲精神;倡导健康生活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团结。特点:源远流长;多元
融合,因时而变;民族认同。【解析】【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今(中国及部分国际范围内)。内涵:据材料一“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端午节可得出端午节具有爱国情怀与献身国家的牺
牲精神;据“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可得出端午节倡导健康生活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可得出端午节重视
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团结。特点:据材料一“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等说法。”以及据材料二中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可知端午节源远流长;据材料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
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可得出民国时期对端午节习俗的现代化改造,强调卫生保健,体现了节日文化多元融合,因时而变的特点。据材料二“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2006
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可得出近现代以来,端午节不仅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保护,还走出国门,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