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8)页,259.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113c6509100559d541d13a9398d874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理科)考试6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图拓片出自于汉代某一画像砖。它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引水灌溉【答案】C【解析】【详解】从画像砖上两
牛一人犁耕法可知,它反映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C项正确;从画像砖上找不到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和引水灌溉的信息,不能说明其反映了另外三种方式,ABD三项错误。2.唐代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
赞美A.唐三彩B.青瓷C.白瓷D.粉彩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代越窑烧的是青瓷,故B项正确。3.唐代在农业生产工具上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A.铁犁B.翻车C.曲辕犁D.风力水车【答案】C
【解析】【详解】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故C正确;铁犁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翻车、风力水车是灌溉工具,而非耕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排除BD。4.《蜀都赋》记载:“百室离房,机杼相和”;《
隋书》亦云:“蜀人多工巧……雕镂之妙”。上述记载的是四川的A.农业B.织业C.冶炼业D.制瓷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机杼相和”“雕镂之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四川的织业情况,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农业、冶炼业、制瓷业无关,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机杼相和
”“雕镂之妙”,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5.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发现几种起绒锦,其花纹有立体感,层次分明。这反映出汉代A.瓷器技术成熟B.冶金工艺先进C.纺织技术发达D.酿造工艺领先【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起绒锦”,可知属于纺织品,故选C;A是瓷器、B是冶金、D是酿造,均不符合题意
,排除。6.据《战国策》记载,秦国农业采用了“以牛田”的先进生产技术。“以牛田”是指A.刀耕火种B.使用铁器C.用牛耕地D.耧车播种【答案】C【解析】【详解】“以牛田”无法体现刀耕火种、使用铁器,排除AB;“以牛田”说明使用牛耕地,故C正确;“以牛田”与耧车播种无关,排除D。7.战国时期,
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答案】A【解析】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是都江堰,A正确;B是在秦国;C是岭南地区;D是新疆地区。8.“丝路花雨
,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在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A.玉米B.丝织品C.马铃薯D.烟草【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丝路花雨”可知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丝织品,故B项正确。【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9.古罗马的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主要反映了中国A.农产品的丰富B.商业的繁荣C.冶铁技术的成熟D.纺织水平的高超【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
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丝织产品技术水平高超,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商业和冶铁业的发展情况,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曾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该“春天”主要发
生在A.19世纪六七十年代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D.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民族资本主
义较快发展时期,C项错误;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走向萎缩和萧条,D项错误。11.下列企业中由著名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是A.大生纱厂B.江南制造总局C.发昌机器厂D.继昌隆缫丝厂【答案】A【解析】【详解】在《马关
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故A正确;洋务派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发昌机器厂由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于上海,继昌隆缫丝厂由陈启元创办,BCD不符合题意,排
除。12.据统计,1912—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②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③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④辛亥革命扫除
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A.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可知为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阶段。根据所学可知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爱
用国货等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市场条件。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为其提供了政策保障。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国内环境。因此D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3.19世纪40—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族工业首先在内地产生C.重工业发展迅速D.传统手工业趋于稳固【答案】
A【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经济侵略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走向衰落,排除D,A正确;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工业产生于沿海地区,排除B。近代中国重工业落后,发展缓慢,排除C。14.“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一种救国方案。这一方案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B.曾国藩C.李鸿章D.张謇【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思潮,其中主要的代表是张謇,故D项正确;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故A项错误;曾国藩和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
,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BC错误。15.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近代军事工业出现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D.近代民用工业出现【答案】A【解析】19世纪四五十年代,我
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中国,故选A;近代军事工业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企业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用工业产生于洋务运动后期,故BCD均与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不符,所以排除BCD。16.下面是“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它反映了当时中国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国民收入92.9%7.1%工业总产值100%—商品零售额95.8%4.2%A.土地改革的完成B.社
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D.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表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大部分,反映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
立,与三大改造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关,故B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C项,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排除。D项,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17.以下历史事件,标志着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开始的是A
.土地改革的开始B.“一五”计划的实施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改革开放的提出【答案】B【解析】“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当时把重工业作为我国工业化的重点,优先选择东北地区作为发展的重点地区,故
选B;土地改革是关于农村农民的土地问题,不属于工业化,故排除A;大跃进运动开展于1958年,当时的“大炼钢铁”运动在“一五”计划工业化之后,故排除C;改革开放更是在“一五”计划之后,故排除D。18.20世纪80年代,中国
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指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从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间来看“三十年后又分地”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选D是符合题
意的,正确;土地改革运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均是在20世纪50年代,选项A、B、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项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最早
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1902年,上海的一个黄包车夫在看到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时有感而发,“完了!这东西要是多起来,我就得失业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就没着落了。”该新式交通工具是A.轮船B.火车
C.汽车D.飞机【答案】C【解析】有可能使得黄包车夫失业的新市交通工具应该是在城市内使用的陆上交通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指汽车,故选C;轮船不属于陆上交通工具,故排除A;B不属于城市内的交通工具,故排除B;D也不属于陆上交
通工具,而是空中交通工具,故排除D。20.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女子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此则广告最早可能出现在A.19
世纪中期B.20世纪初期C.20世纪中期D.21世纪初期【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反对女子缠足,主张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新思想,说明西方文明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中国影响较大,19世纪中期处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明在华
传播的影响不大,故A错误;20世纪初期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明和思想在华的传播范围较大,影响较深,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的现象,故B正确;20世纪中期处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不是最早的时期,故C错误;21世纪初期中国已经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可能还有反对女子缠足等主张,故D错误。故选B。21.下图所示是1908年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中国有轨电车的出现A.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B.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C.消除了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D.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政治诉
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只有一节车厢”说明车厢不分男女贵贱,这种新式交通冲击了当时国人的道德传统和行为规范,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故A正确;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传统与近代并存,“完全改变了
人们的出行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落后,不可能消除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排除C;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社会观念依然存在,没有实现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排除D。22.如图所示是20世纪5
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A.款式多样B.受西方服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D.注重个性【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体现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反映当时中国女性的着装受苏联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20世纪50年代中国女性着装受
苏联影响,而不是体现款式多样,排除A。材料强调20世纪50年代中国女性着装受苏联影响,而不是受西方服饰影响,排除B。材料强调20世纪50年代中国女性着装受苏联影响,与注重个性矛盾,排除D。23.他发现新大陆,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美洲
大陆的存在。A.哥伦布B.迪亚士C.达·伽马D.麦哲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最先发现了新大陆的存在,A项正确;迪亚士、达·伽马和麦哲伦都不是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BCD三项错误。24.19世纪中期英国陆续颁布《河道法令》《消除污害法案》
等法律,以缓解当时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的进行C.自然灾害频发D.殖民霸权的角逐【答案】B【解析】【详解】受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中期英国针对环境污染问题颁布了相关法律,B项正确;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没有导致英国的环境污染
,A项错误;自然灾害频发不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殖民霸权的角逐与英国19世纪中期环境污染严重无关,D项错误。25.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里的“横向交
流”主要指的是A.地中海成为贸易的枢纽B.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C.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加速D.各地文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相关史实。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使得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符合题意,故D正确。新航路开辟
之后贸易中心的转移,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A项不符史实;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侧重价格革命,与材料无关。26.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倍多,这种现象被称为“价格革命”。出现“价格革命”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新
航路的开辟C.工业革命的推动D.世界市场的成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从美洲等地掠夺的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被称为价格革命,故B正确;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7.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欧思想文化领城的冲击,
主要表现为A.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B.物种和生产方式的交流C.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D.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建立【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A属于对欧洲经济领域的影响,B属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
影响,故排除AB;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对西欧的思想界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天圆地方”说被打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选C;D属于早期殖民扩张在经济上的表现,故与题干中的“思想文化领域”不符,所以排除D。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审清题意,题目要
求选择“对西欧思想文化领城的冲击”,凡不是对西欧的影响不该选,凡是不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的也不该选。28.17世纪,凭借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A.英国B.荷兰C.美国D.法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
世纪”“海上马车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17世纪的荷兰,凭借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故B项正确;A项是18世纪下半叶,排除;这时候没有美国,排除C。D项在17世纪还没有发展起来,排除。29.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确立
的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是A.工场制B.工厂制C.垄断组织D.跨国公司【答案】B【解析】【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组织形式是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排除A,选B。跨国公司和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CD排除。30.工业革命扱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英国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市场、资金、劳动力和技术条件最早具备,所以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故A项正确;法国和美国是紧随英国之后完成工
业革命的国家,故BC错误;德国是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的,故D项错误。31.罗斯福新政期问,美国政府共吸收了275万名失业青年从事造林、筑路等工作。这一举措属于A.复兴工业B.整顿银行C.以工代赈D.调整农业【答案】C【解析】【详解】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通过组建民间资源
保护队,通过以工代赈的措施吸收了大量的失业人口特别是失业青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困境,故C正确;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主要是从解决危机角度出发,A项是针对工业,B项是针对金融、D项是针对农业,与题干中解决就业问题联
系不大,故排除ABD。32.《大国崛起》有这样的表述:“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其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A.建立市场经济B.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C.拓展海外
市场D.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D正确;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已经是市场经济,故A排除;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B排除;拓展海外市场并不是罗斯福新政的最突出的特点,故C排除。【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大国之谜……那就是体制创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33.1929年10月,当美国人还陶醉在繁荣的美梦中时,这一美梦却因残酷的现实而破碎“残酷的现实”
是指A.政局动荡B.自然灾害C.环境污染D.经济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当美国人还陶醉在繁荣的美梦中”,说明当时政局稳定、没有自然灾害,也没有体现环境污染的信息,排除ABC;结合所学,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暴跌,大危机由此开始,故选D。34.1961—1971年,美国经济
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5233亿美元上升到10634亿美元,这一时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A.自由主义B.凯恩斯主义C.重商主义D.计划经济评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推动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自由主义盛行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而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排除A。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与材料不符,排除C。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
0年代初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而不是计划经济评论,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须紧扣材料时间“1961—1971年”,结合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35.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
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了,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中的“他”应是()A.斯大林B.戈尔巴乔夫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他不停地剥下去,一
直到剥光为止”说明该前苏联领导人的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根据所学即可判断出是戈尔巴乔夫。B正确。36.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
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因缺乏正确指导思想而走向失败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D.仍然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掘墓
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守墓人”说明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与斯大林体制之间的关系,没有反映出赫鲁晓夫对个人崇拜的态度,故A项排除;B项不能说明“掘墓人”和“守墓
人”,排除;材料“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说明D项错误,排除。3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为此西欧六国于1967年建立了A.世界银行B.亚太经合组织C.欧洲共同体D.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1967年
西欧六国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了欧共体,C项正确;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AD两项错误;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西欧六国的经济合作无关,B项错误。3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A.军事体系B.
政治体系C.贸易体系D.货币体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货币体系。因此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合题意,所以错误。点睛: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
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所以D项正确。39.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获得了“等同黄金”特殊地位的货币是A.英镑B.美元C.
欧元D.日元【答案】B【解析】【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故排除
ACD,选B。40.1929年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导致贸易体系混浞乱。二战后初期为改变这种局面,国际社会建立了A.欧盟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了避免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23个
国家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故D项正确。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二战后初期不符,排除A。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94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所谓工业革命,其中包括六个相互关联的大变化和发展,即机器制造为的发展、铸铁业的革命、纺织机械的运用,化学工业的创造、煤炭工业的发达和交通手段的进步。——【英】诺拉斯《英国产业革
命史论》材料二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新的科学探素,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起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第二次工
业革命。——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如识,任举一项交通运输方面的发明。并指出工业革命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的突破。(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答案】(1)发
明:蒸汽火车;生产组织:工厂(机器代替手工)。(2)特点: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出现垄断组织;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解析】【详解】(
1)发明: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在交通领域的发明有蒸汽火车、轮船等;生产组织: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的突破是出现了工厂。(2)特点:根据“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得出各种新技术、新发明
层出不穷;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出现垄断组织等。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美国总统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
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摘编白李植桥《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开始
了名为“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使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总统”是谁。概括他调整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二者关系的认识。【答案】(1)总统:罗斯福。措施:减耕减产和政府补贴。(2)内容: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3)认识: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解析】【详解】(1)总统:根据材料一中“1933年5月12日,美国总统发布农业调整法”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总统”是罗斯福。措施:根据材料一中“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等,
可概括罗斯福调整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为用行政、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方法,减耕减产。(2)内容:根据材料二中“安徽,开始了名为‘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使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社会经
济、社会面貌和改革进程等方面,分析其意义。(3)关系: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方法,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调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