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PDF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662.697 KB
  • 2024-10-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pdf,共(13)页,662.69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0e1ac9f1a092b3eda9cd87d096ddc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1高一年级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

,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D项正确;元谋人遗

址、北京人遗址、半坡人遗址均没有原始农业生产的遗存,排除A、B、C项。故选D项。2.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A.单一性B.延续性C.多元性D.先进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可知,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多地均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这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C项正确;“单一性”与地图信息明显不符,排除A项;BD两项地图信息均无法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3.大

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墓葬、房址等遗存,其中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数量悬殊,少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这表明当时()A.早期奴隶制国家产生B.阶级对抗尖锐C.男性处于统治地位D.贫富分化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多数墓葬无随葬品”“随葬品的数量悬殊,少

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体现了当时墓葬中随葬品的差异,表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D项正确;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A项;B项“尖锐”的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男女地位,看不出男性处于统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4.就文献记载来看,与从“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不相对应的是A.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B.从禅让制到世袭制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D.从神话传说到文明起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反映的是大同之世,就是在天下为公的条件下,选贤举能使得社会不用管理就能安定,“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反映的是小康之世,是在天下为家的条件下,制定礼制使得社会在管理中安定,故A项正确,排除;“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后期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

禅让制,“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反映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王位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故B项正确,排除;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体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故

C项正确,排除;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至20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故D项错误。故选D。5.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下图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四川

三星堆文化遗址,对这两件历史文物认识准确的是A.展现了夏商时青铜器的工艺水平B.说明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四川地区C.中国当时青铜铸造技术世界领先D.青铜铸造手工业为官府直接经营【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考查

青铜器铸造。据材料可知此青铜器是三星堆出土,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之一,故选A。材料无法证实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四川地区,故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得知中国青铜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故排除C;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6.公卿

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同构B.等级森严C.君主专制D.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商到周,异姓公卿减少同姓公卿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通过宗法制和分封

制的配合,西周的政治管理加强,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公卿比例中同姓和异姓数据的升降,没有体现出等级森严的特色,B选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政治在西周时期尚未形成,CD两项错误。7.“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政

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指的是分封同姓子弟,这是西周的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世袭制指的是王位继承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郡县制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

项。8.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巩固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图示现实的是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即统一文字和货币,故D正确;AB分别反映了题意的

一个方面,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AB;秦朝统一全国以后,统一文字和货币,C错误。9.“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

画野分民乱井田”体现了井田制的崩溃,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的是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动荡变革,D项正确;生产力发展没有体现“百王礼乐散寒烟”,排除A项;争霸战争频繁没有体现“画野分民乱井田”,排除A项;这两句诗都没有体现思想文化繁荣

,排除C项。故选D项。10.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按军功授爵D.推广县制【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商鞅变法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措施,A、B属于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故可以排除;C

项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D推广县制使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11.史载,商鞅在变法失败后的逃亡中投宿旅店遭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最后商

鞅被抓捕并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折射出A.秦国民众对变法内容的遵守B.商鞅变法最终人亡政息C.秦国社会法制观念深入人心D.商鞅自身富有牺牲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商鞅最后的遭遇说明其变法深入人心,秦国民众对变法内容遵守,选项A正确;商鞅虽死,秦法

未败,选项B排除;秦国不是法制社会,排除C;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商鞅的牺牲精神,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12.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

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2009年12月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位孔子学院的代表,在北京汇聚一堂,交流办学经验。他们如此尊重孔子,普遍认同的孔子主张应包括①“克己复礼”②“民贵君轻”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和而不同”A.②③

B.①③C.①②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是仁,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①不符合题意,BC排除;“民贵君轻”是孟子主张,②不符合题意,A排除

。故选D。13.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各种思想相互

吸收借鉴B.法家思想最受君主重视C.学术文化地域差异明显D.学校教育培养大量人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齐鲁地区儒学较为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有特色,秦地主要接受的是三晋学说,这强调的是学术文化的地域差异,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各种思想相互吸收借鉴的

现状,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法家思想最受君主重视的说法,B选项排除;学校教育培养大量人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4.《诗经·硕鼠》有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

首诗A.出自《鲁颂》B.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C.运用了方言声韵D.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诗经》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著作,而且结合《硕鼠》的内容可知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特征,故选B,排除D;这首诗

出自《魏风》,排除A;C项与这首诗不符,说法有误,排除。15.中国古代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加强C.商品经济有了大的发展D.出现了维新

变法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在思想领域上的反映,“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巩固国家大一统的措施,因此反映的趋势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A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融合,B排除;先秦

时期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且与材料无关,C排除;维新变法思想是在晚清时期出现的,D排除。故选A。16.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自今以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B.世袭制与集权制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D.宗法

制与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自今以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描述的是皇帝制度,强调皇权的世袭传承,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集权制和郡县制,排除A、B、D项。故选C项。17.秦

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然而在他一次出巡途中,就发生了行刺事件。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A.政治业绩显著B.下层民众铤而走险C.统治危机严重D.郡县制度引发不满【答案】C

【解析】【详解】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出巡过程中出现了行刺事件,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的统治不得民心,统治危机严重,C项正确;材料中针对秦始皇的行为和言论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业绩

,排除A项;行刺以及言论并不一定出自下层民众,排除B项;材料行为和言论针对的是秦始皇而非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18.观察下图,秦朝规定的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应是()A.半两钱B.五铢钱C.开元通宝D.布币【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统一货币是半两钱,A项正确;

五铢钱是汉代货币,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代货币,排除C项;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故选A项。19.“六王毕,四海一”,秦朝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观察下图,秦郡方位对应正确的是

A.①—九原郡②—陇西都③—南海郡④—象郡B.①—九原郡②—陇西都③—象郡④—南海郡C.①—陇西郡②—象都③—九原郡④—南海郡D.①—陇西郡②—南海都③—九原郡④—象郡【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①地是九原郡、②地是陇西郡、③地是象郡

、④地是南海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③地是象郡、④地是南海郡;C、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①地是九原郡、②地是陇西郡、③地是象郡、④地是南海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0.《剑桥秦汉史》指出:“在公元前221年,具有更

重要的实际意义的一件事是把中央集权的行政新体制扩大到了‘天下’。”这件有意义的事是指A.推行分封制B.在中央设三公九卿C.全面推行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结合所学,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2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包括儒家在内的各学派都留下了大量典籍。然而,到了汉初,年轻的儒家弟子们因找不到书籍,只能将老儒背诵的经典记

录下来,然后再加以学习。经典遗失的主要原因是()A.长期战乱B.年代久远C.儒学衰落D.焚书坑儒【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强化思想专制,推行焚书坑儒政策,导致中国文化出现一次重大浩劫,

因此出现材料“到了汉初,年轻的儒家弟子们因找不到书籍,只能将老儒背诵的经典记录下来,然后再加以学习”的现象,D项正确;AB项是影响因素,非主要原因,排除;当时儒学受到冲击,非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22.秦朝负责监察职能的中央官员是A.皇帝B.丞相C.太尉D.

御史大夫【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选D;秦朝时期,皇帝拥有绝对权力,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三者均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BC。23.监察制度是古代国家治理

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A.三司使、刺史B.御史大夫、刺史C.监御史、枢密使D.御史大夫、节度使【答案】B【解析】【详解】御史大夫秦朝设置,负责监察朝廷百官,刺史是西汉汉武帝时设立,负责监察地方长官,故选B项;三司使是宋朝设

立的分割宰相财权的官职,不负责监察,排除A项;枢密使是宋代设立的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不负责监察,排除C项;节度使是唐朝的军镇长官,排除D项。故选B项。24.下列应该出现在“文景之治”时期的现象是①轻罪重罚②提倡节俭③轻徭薄赋④奉行黄老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奉行黄老思想,认为君主应该“无为而治”,提倡节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②③④正确;轻罪重罚是秦朝统治政策,①错误。故选B,ACD排除。25.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

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B.便于削弱宰相权力C.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用推恩令的主要原因是,该办法以“推恩”为名,通过建立众多诸侯国,可以削

弱诸侯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缓解皇族内部矛盾不是推恩令的主要作用,A项错误;推恩令与削弱宰相权力无关,B项错误;推恩令并不能“消除”地方势力勾结,C项错误。26.“推恩令”实施后,大量侯国归郡统辖;汉武

帝还在华南和西北新置郡县。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汉武帝A.频繁更换宰相B.设立内朝C.实行察举制度D.设置刺史【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监察区),每州设一名刺史,D项正确;频繁更换宰

相是为了加强皇权,与监督地方官吏不符,A项错误;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内朝不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B项错误;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不是监督制度,C项错误。27.西汉初年,各重要部门长官均由跟随汉高祖打天下的军功阶层及后裔出任,丞相也不例外。汉武帝时,提

拔早年“家贫,牧豕(猪)”的公孙弘为丞相。汉武帝旨在A.削弱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推行察举制度D.扩大官吏来源【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提拔出身低微的公孙弘为丞相,是为了削弱军功出身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推行察举制及扩大官

吏来源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28.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A.儒家、墨家B.道家、法家C.法家、儒家D.道家、儒家【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统治思想。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时候,实行严刑峻法,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的实践,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

汉时,董仲舒的新儒学为统治者所接受,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故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就是法家、儒家,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的正统思想•秦朝和西汉的正统思想29.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人之主大,天地之参也”“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君子(一般指高层)是社会民族的栋梁,可以驾驭万物,自然也就是人民的父母。由此可知,董仲舒()A.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B.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C.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D.确立了儒学正

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天人观将人摆在天下最尊贵的位置,君子应该关爱人民,这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礼制,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的社会地位,

排除D项。故选C项。30.中国古代某书籍被认为是稍晚于马王堆医书的伟大的医学著作。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以系统、全面而精辟的科学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该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唐本草》D.《本草纲目》【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某医术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结合所学可知,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项正

确;B项是东汉张仲景所著,C项是唐朝政府颁布的药典,D项是明朝李时珍所著,都不符合时间和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连坐。不告

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

丈尺。——摘自《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

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

发展。(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图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图二反映耕作方

式上出现了牛耕,图三说明出现了租佃制的经营方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比较多,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二涉及到的有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

,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是,逐渐确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因果关系,生产

力的发展最终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

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材料二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断的帝国体制……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它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带有浓厚的实验色

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至汉武帝时,终于完美地解决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摘缟自卜宪群《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

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的帝国体制”是什么?并指出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答案】(1)制度因素:分封制、宗法制。作用:促使人们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

成。(2)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酿成王国问题;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

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是分封制、宗法制。这些制度有利于促使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小问2详解】根

据材料二“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新的帝国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的帝国体制”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并结合所学可知,这

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重大影响: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酿成了王国问题,对中央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

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